2014年广东省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3932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广东省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广东省中考真题语文 一、 ( 24 分 )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 10 分 ) ( 1) 人恒过然后能改, 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孟子两章 )( 1 分 ) 答案: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 客路青山外, _。 _,风正一帆悬。 ( 王湾次北固 山 下 )( 2 分 ) 答案: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3) 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辛弃疾破阵子 )( 1 分 ) 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 ( 4) 归园田居 ( 其三 ) 中,写陶渊明早出晚归,表现他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是: _, _。 ( 2 分 ) 答案: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 5) 默写李白的闻

2、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4 分 ) _, _。 _, _。 答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注意别写错别字。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 4 分 ) ( 1)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y o ro( )。 ( 2) 我懂得 了 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 qi n x ( ) 。 ( 3)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xi ng xng jin ch( ) 。 ( 4) 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 p b j di( ) 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识记。 答案: 妖娆 迁徙

3、 相形见绌 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3 分 ) A.旋风一样,是 飞扬 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B.母亲啊 !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 荫蔽 ?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 不厌其烦 。 D.“光盘行动”、“十面霾伏”等词语从众多网络新词中 脱颖而出 ,获评 2013 年度十大新词语。 解析: C 项应该使用 “不胜其烦”。 答案: C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 分 ) A.珠算“中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

4、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 ( 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 把“刻画”改为“描绘” )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 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 解析: D 项应删去“的主要读者”。 答案: D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

5、4 分 )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 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 ; ( 1) _; 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 , ( 2)_,想跟随琦君女士去品尝那地道纯正的家乡的春酒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注意使用排比修辞。 答案: ( 1) 示例一:想与苏东坡相约夜游承天寺 。 示例二:想与格列佛一起游历小人国 。 ( 2) 示例一:想跟随竺可桢先生去解读那复杂多变的大自然的语言 。 示例二:想追随闻一多先生去聆听他那响彻寰宇的最后一次演讲 。 二、 ( 46 分 ) (一)( 10 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6、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 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 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7、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 3 分 ) ( 1) 孰 视之 ( ) ( 2) 臣之妻 私 臣 ( ) ( 3) 时时而 间 进 ( )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答案: ( 1) 孰:仔细 ( 2) 私:偏爱 ( 3) 间:间或,偶然。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4 分 ) ( 1) 窥镜而自视

8、,又弗如远甚。 ( 2)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 “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答案: ( 1) ( 邹忌 )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 徐公美 ) 。 ( 2)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 热闹 ) 。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 分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

9、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解析: D 项中 “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答案: D (二)( 9 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 为 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 子 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 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

10、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 闻 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 节选自吕氏春秋 )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 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

11、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 ( 感情用事 ) 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 ( 怕嫌疑 ) 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分 ) A.其谁可而 为 之 /或异二者之 为 B.解孤非 子 之仇邪 /子 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 无尉 /去 国 怀乡 D.孔子 闻 之曰 /不求 闻 达于诸侯 解析: A.任用 /行为。 C.诸侯国,国家 /国都。 D.听说 /出名。 B 项都是“ 你 ”的意思。 答案: B

12、10.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3 分 )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 子 答案: 善哉 /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子。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 3 分 ) 答案: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 ;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 (三)( 10 分)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

13、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 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 。 ”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 。 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

14、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 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 一起变得

15、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 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2.下列 不能 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

16、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3 分 )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 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解析: A 项证明的是 曹雪芹 在“ 逆境 ” 中进行创作。 答案: A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17、 ) 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本文采用总 分 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 解析: C 项中 “逆境中不浮躁潜心读书”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案: C 14.如何理解第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 4 分 )

18、答案: 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应该驾驭环境,用于读书;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 (四)( 17 分) 怯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 。 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

19、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 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 .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 漫 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 ? 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

20、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 ,便听见那边有人喊:“ 55 秒了,快挂 ! ”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 那视线里 鲜明 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

21、明 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 。 她一下子怔住了。 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 定住 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 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

22、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 选自 2013 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 4 分 ) 答案: (

23、1) 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 。 ( 2) 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 16.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 4 分 ) 答案: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 。 17.联系上

24、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4 分 ) ( 1) 那视线里 鲜明 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 2) 她似乎被一根针给 定住 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答案: ( 1) 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 ( 或“老板的势利” ) ,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 ( 2) 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 ,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 。 18.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5 分 ) 答案: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妙处: 凸显人物

25、的性格 :表现了父女的 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 ,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 ( 或点题 ) :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 三、( 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 分 ) 女作家桐华说过,青春的可贵在于那颗盈满勇敢和热情的心。勇敢与热情,是她致胜的魔杖 ! 其实,人人都有一柄致胜的魔杖:执着、好奇、自信,抑或是师长的激励、榜样的引领、挫折的磨炼同学们,什么是你致胜的魔杖呢 ?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以“ _是我致胜的魔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 1) 把题目补充完整; ( 2) 自选文体; ( 3)

26、 不少于 500 字; ( 4)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略 附加题( 10 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 1 3 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

27、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 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1.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焦扇”的目的是: ( 1) _; ( 2) _。 ( 2 分 ) 答案: 扇息火焰山过去 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2.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 4 分 ) 答案: ( 1) 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 2) 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 3) 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 4) 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 3.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 4 分 ) 答案: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 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