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940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 第 卷 一、( 12 分 , 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龃 龉 ( y) 系 鞋带 ( x) 舐 犊情深 ( sh) 曲 意逢迎 ( q) B.倜 傥 ( tng) 纤 维素 ( xin) 羽扇 纶 巾 ( gun ) 针 砭 时弊 ( bin) C.感 喟 ( ku) 揭 疮 疤 ( chung) 按 捺 不住 ( ni) 大相 径 庭 ( jng) D.霰 弹 ( xin ) 涮 羊肉 ( shun) 以 儆 效尤 ( jng) 纵横 捭 阖 ( b)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 A.系

2、 ( j) 鞋带; C.按捺不住 ( n) ; D.纵横捭 ( bi) 阖。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 ,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 , 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 盖棺论定 , 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 , 本来说存一年 , 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 ,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 敝帚自珍 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 , 草长莺飞 , 风声鹤唳 ,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 , 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 , 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

3、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 叹 为观止 , 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解析: A 项符合语境。 B 项用错对象。 C 项不符合语境。 D 不符合语境。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 ,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 , 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 , 但这是有风险的 , 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 , 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 , 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 , 他就很兴奋 , 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 , 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 , 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4、。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 , 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 , 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解析: A 搭配不当; B 语序不当; C 成分残缺。 答案: D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 , 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 。因此 , 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 , 吸引力更强 , 影响力更大。 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与传统阅读相比 , 信息更加全面 , 视野更加

5、开阔 , 也更直观、更逼真 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 B. C. D. 解析: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答案: C 二、( 9 分 ,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5-7 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 , 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 , 很少使用石材 , 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 , 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 世纪以来 ,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

6、于书面文献上 , 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 , 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 , 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 , 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 , 在技术条件完备 , 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 , 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 , 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 , 但更深究其故 , 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 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 , 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 ,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 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

7、。其次 , 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 , 先进的玉石文化 , 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 , 在中国古代 , 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 , 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 , 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 ,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 , 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 关。与西方不同 , 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 ,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 , 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 , 是从“

8、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 , 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 , 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 , 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 , 耗材更少。礼记 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 , 见桓司马自为石椁 , 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 , 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 , 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 , 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 , 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 ,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 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 , 没

9、有必要永久保存 , 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 , 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 , 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 , 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 , 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 ,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 表述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 , 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 , 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 , 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

10、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 , 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 , 一直到明清时代 , 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 , 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解析: D 项“没有留心”说法有误。 答案: D 6.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 , 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 , 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 ,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 , 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

11、阿房宫时 , 不惜耗费巨大 , 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 ,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 , 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 , 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 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 , 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 , 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解析: 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能够证明古代玉石文化的高水平 , 但是原文没有提到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 答案: B 7.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古代西方 , 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 ,

12、 需要与神一样永恒 , 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 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 , 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 , 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 ,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 , 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 , 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 , 效率更高 , 耗材更少 , 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 , 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解析: “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虽然有“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

13、主要材料 , 很少使用石材” , 但并不等于说“所剩无几”。最后一段说“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 , 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 , 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答案: C 三、( 9 分 ,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8-10 题。 韦凑字彦宗 , 京兆万年人。永淳初 , 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 , 观察使房昶才之 ,表于朝 , 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 , 豪纵 , 数 犯法 , 交通贵戚 , 吏莫敢 绳 , 凑按治 ,杖杀之 , 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 , 时姚崇兼府长史 , 尝曰:“韦子识远文详 , 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 忤 宗楚客 ,

14、 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 , 徙太府 , 兼通事舍人。景云初 , 作金仙等观 , 凑谏 , 以为:“方农月兴功 , 虽赀出公主 , 然高直售庸 , 则农人舍耕取顾 , 趋末弃本 ,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 , 以“万物生育 , 草木昆蛟伤伐甚多 , 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 食厚禄 , 死不敢顾 , 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 , 欲建碑靖陵 , 凑以古园陵不立碑 , 又方旱不可兴工 , 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 , 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 , 宗有德 , 其庙百世不毁。

15、历代称宗者 , 皆方制海内 , 德泽可尊 ,列于昭穆 , 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 , 且别立寝庙 , 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 , 玄宗谓曰:“ 故事 , 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 , 近时职轻 , 故用卿以重此官 , 其毋辞 !”寻徙河南尹 , 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 , 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 , 春秋 重责帅 , 其出凑曹州刺史 , 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 , 迁太原尹 , 兼北都军器监 , 边备修举 , 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 , 遣上医临治。卒 , 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 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16、罢仁寿令 , 豪纵 , 数 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 , 吏莫敢 绳 绳:制裁 。 C.凑按治 , 杖杀之 , 选近称 伏 伏:认罪。 D.忤 宗楚客 , 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解析: 根据“选近称伏”的语境判断 , 应该是“佩服”的意思。 答案: C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 , 换上官员服饰 , 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 , 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 , 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 , 也指一种文学体裁 , 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 , 叙事简要

17、, 深寓褒贬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 解说有误 , 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应该是皇帝登基。 答案: 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韦凑富有胆识 , 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 , 孟神爽触犯法令 , 勾结权要 , 韦凑果断处置 , 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 , 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 , 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 , 朝廷议建金仙观 , 他认为农事季节 , 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 , 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 , 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 , 朝廷议在靖陵建碑 , 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

18、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 , 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 , 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 , 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 ,理应负责 , 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解析: “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 , 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 , 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答案: B 第 卷 四、( 23 分) 11.翻译文言文中的划线语句。( 10 分 ) ( 1) 食厚禄 , 死不敢顾 , 况圣世必无死乎 ? ( 5 分 ) 答案: 吃着丰厚的体禄 , 连死都不敢顾惜 , 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 2) 近时职轻 , 故用卿以重此官 , 其毋辞!

19、( 5 分) 答案: 近期职权较轻 , 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 , 还是不要推辞吧!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 , 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 , 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 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 , 相对亦忘言。 (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 请简要说明。 ( 4 分 ) 解析:答出幽静意思的 , 给 2 分;说明营造出静 谧 气氛的 , 给 2 分。 答案 :幽静。沿途是莓苔 , 远望白云缭绕 , 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 2)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

20、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 4 分) 解析:对“过”字简要赏析的 , 给 2 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 2 分。 答案: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 , 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 , 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 则按第一小题计分)( 5 分) ( 1) 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 , 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 , 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 , ” ,既是描写实景实感 , 也可形容有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

21、诵默写。 答案: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2)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 , 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 闻道在自己之先 , 要以之为师 , 而“ , ”。过零丁洋一诗中 , 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 。”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 答案: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4 17 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 , 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 , 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 ,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

22、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 , 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 , 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 , 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 , 心平如水 , 不起波澜;神动者 , 是心神与自然呼应 , 天地万象 , 胸中百感 , 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 , 或书房与书为侣 , 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 ,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 , 听雨者 , 与雨为友 , 其喜怒哀乐 , 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 , 它们虽美 , 但吟哦的是他人 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 , 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 , 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

23、伴奏 ,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 , 调动自己的琴弦。 “ 疏雨漏梧桐 , 春水洗杏花 , 剑门斜雨 , 古城涤尘轻。 ”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 , 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 ,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 , 久旱无雨的京城 , 下起第一场透雨 a 雷声沉沉地滚过 , 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 , 然后是闪电 , 是风。好风啊 , 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 , 起舞俯仰地欢迎 , 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 , 如碎玉 , 如奔马 , 如瀑布狂泻 我躺在床上 , 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 , 又沿着白石灰抹 的老墙往上爬 , 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 ,

24、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 , 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 , 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 , 墙的上部有 两只小窗 , 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 , 又从不开 , 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 , 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 , 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 , 窗上挂着一张蛛网 , 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 , 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 , 那是 1966 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 , “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 , 升学成了泡影 , 父母又先后被

25、“革命群众”揪了出来 , 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 ,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 , 也没有见到 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 , 外面也是雨 , 风声雨声 , 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 , 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 , 一家守一个山头 , 我这个小工作队员 , 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 , 提一盏马灯 , 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 , 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 , 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 , 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 , 长夜窄路 , 一盏孤灯 , 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 , 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

26、声浪。)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 , 有苦味的记忆 , 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 , 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 , 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 , 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 , 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 , 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 , 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 , 听苞谷拔节的脆响 , 让自己干涸的心 , 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 , 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 , 至少不 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 , 是听时间的脚步声 , 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 , 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 有删改 )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 , 大概是古典的”?请

27、谈谈你的理解。(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 概括中心思想 , 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 答案 :从文章结构上说 , 呼应题目 , 引出话题;从文章主题上来说 , 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4 分 )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 分) (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 2 分 ) (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 , 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答 案 :( 1) 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 , 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 人们喜爱雨声 ,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 (

28、2) 正是连阴雨的时候 , 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 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 , 心里下着雨 , 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1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 答 案 :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 区别开来;直述其情其事 , 省去文字过渡;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 17.“ 雨 ” 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 听雨 ” 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8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答 案 :第一问:南方老城的雨 , 给

29、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川滇边界山区的雨 ,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陕北高原的雨 , 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 , 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 六、( 15 分) 18.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 , 请按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两类 , 并为每类命名。( 4 分) 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 , 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热爱影城工作 , 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曰常工作。 答 案 :第一类:命名:岗

30、位职责 。 第二类: 命名:任职要求 。 19.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 , 请指出并改正 , 使文段语言得体 , 逻辑严密。( 5 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 , 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 , 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 , 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 , 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塵战 , 用力攻坚 , 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 们的成功而骄傲 , 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建明、连贯等能力。 答案: “ 事情 ” 改为 “ 喜讯 ” ; “ 顷刻 ” 改为 “

31、顿时 ” ; “ 预想 ” 改为 “ 原本 ” ; “ 用力 ” 改为 “ 努力 ” ; “ 难点 ” 改为 “ 困难 ” 。 20.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 , 将 2008 年至 2012 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 语言连贯 , 不超过 80 个字。(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建明、连贯等能力。 答案 :图表显示 , 2008年至 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 ,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 , 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七、 ( 60 分 ) 21.阅读下面的文字 ,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 , 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 , 医院开通 “ 绿色通道 ” 给他做了手术 , 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 主动送来 5000 元 , 老王仍欠下 4000 多元医药费 , 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 “ 哪怕打工还钱再难 , 我也得努 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 ” 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 最终 , 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 ,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 , 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 , 作为曾经的患者 , 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