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940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天津卷 )化学 1.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D.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不能随意排放 解析: 锌的化学性质活泼,铁表面镀锌,铁被保护, A 项正确;聚乳酸塑料易降解,而聚乙烯塑料难降解,是产生白色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B 项错误;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能产生大量的粉尘等有害颗粒物,故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C 项正确;含重金

2、属离子的电镀废液随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 D 项正确。 答案: B 2.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 A.制氧气时,用 Na2O2或 H2O2作反应物可选择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 B.制氯气时,用饱和 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 C.制乙烯时,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D.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 NaOH 溶液吸收尾气 解析: 用 Na2O2和水反应制取氧气,与用在 MnO2催化下分解 H2O2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A 项正确;饱和 NaHCO3溶液显碱性,能与氯气反应, B 项错误;相同条件下,乙烯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差不大,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乙烯, C 项错误;

3、 NO2 与水发生反应 3NO2H2O=2HNO3 NO,产生的 NO 仍是有毒气体,故不能用水吸收含 NO2的尾气, D 项错误。 答案: A 3.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 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是熵增反应 B.NH4F 水溶液中含有 HF,因此 NH4F 溶液不能存放于玻璃试剂瓶中 C.可燃冰主要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因此可存在于海底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能增大生成 H2的速率 解析: 当 H TS 0 时,反应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的 H 0,吸热反应能自发,说明 S 0, A 项正确; NH4F

4、 溶液中 F 水解生成 HF, HF 能与玻璃中的 SiO2发生反应 4HFSiO2=SiF4 2H2O,故 NH4F 溶液不能存放在玻璃试剂瓶中, B 项正确;可燃冰需在低温高压下形成,所以可燃冰可存在于海底, C 项正确;常温下,浓硫酸使铁发生钝化, D 项错误。 答案: D 4.对下图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 A.不是同分异构体 B.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相同 C.均能与溴水反应 D.可用红外光谱区分,但不能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解析: 两种有机物的分子式均为 C10H14O,但结构不同,故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A 项错误;第一种有机物分子中含有苯环,而第二种有机物分子中

5、不含苯环,显然前者分子中共面的碳 原子比后者分子中共面碳原子多, B 项错误;第一种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酚羟基,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第二种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C 项正确;两种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的化学环境不尽相同,故可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D 项错误。 答案: C 5.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A.pH 1 的 NaHSO4溶液: c(H ) c( 2-4SO) c(OH ) B.含有 AgCl 和 AgI 固体的悬浊液: c(Ag )c(Cl ) c(I ) C.CO2的水溶液: c(H )c( -3HCO) 2c( 2-3CO) D.含

6、等物质的量的 NaHC2O4 和 Na2C2O4 的溶液: 3c(Na ) 2c( -24HCO) c( 2-24CO)c(H2C2O4) 解析: 由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得: c(Na ) c(H ) 2c( 2-4SO) c(OH ),又因 NaHSO4溶液中c(Na ) c( 2-4SO),所以 c(H ) c( 2-4SO) c(OH ), A 项正确;因 Ksp(AgCl) Ksp(AgI),所以含有 AgCl 和 AgI 固体的悬浊液中 c(Cl ) c(I ), B 项错误; CO2的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H2CO3 H -3HCO、 -3HCOH 2-3CO,因第一步电离的程度远大

7、于第二步电离的程度,故溶液中 c( -3HCO)远大于 2c( 2-3CO), C 项错误;根据物料守恒得: 2c(Na ) 3c(-24HCO ) c( 2-24CO ) c(H2C2O4),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6.已知: 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 LixC Li1 xCoO2 放 电充 电C LiCoO2 锂硫电池的总反应 2Li S 放 电充 电Li2S 有关上述两种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 ) A.锂离子电池放电时, Li 向负极迁移 B.锂硫电池充电时,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理论上两种电池的比能量相同 D.下图表示用锂离子电池给锂硫电池充电 解析: 电池工作时,阳离子 (Li )

8、向正极迁移, A 项错误;锂硫电池充电时,锂电极上发生Li 得电子生成 Li 的还原反应, B 项正确;两种电池负极材料不同,故理论上两种电池的比能量不相同, C 项错误;根据电池总反应知,生成碳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因此碳电极作电池的负极,而锂硫电池中单质锂作电池的负极,给电池充电时,电池负极应接电源负极,即锂硫电池的锂电极应与锂离子电池的碳电极相连, D 项错误。 答案: B 7.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用途,请根据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 (稀有气体除外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_。 a.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减小 b.金属性减 弱,非金属性增强 c

9、.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d.单质的熔点降低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为 _,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 _。 (3)已知: 化合物 MgO Al2O3 MgCl2 AlCl3 类型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点 / 2800 2050 714 191 工业制镁时,电解 MgCl2而不电解 MgO 的原因是 _; 制铝时,电解 Al2O3而不电解 AlCl3的原因是 _。 (4)晶体硅 (熔点 1410 )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由粗硅制纯硅过程如下: Si(粗 ) 2Cl460 SiCl4 蒸 馏 SiCl4(纯 ) 2 H1100

10、Si(纯 ) 写出 SiCl4的电子式: _;在上述由 SiCl4制纯硅的反应中,测得每生成 1.12 kg 纯硅需吸收 a kJ 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 _。 (5)P2O5是非氧化性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 P2O5干燥的是 _。 a.NH3 b.HI c.SO2 d.CO2 (6)KClO3可用于实验室制 O2,若不加催化剂, 400 时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无氧酸 盐 , 另一 种 盐的 阴阳 离 子个 数 比为 1 1 。 写出 该反 应 的化 学 方程 式 :_。 解析: (1)除稀有气体外,第三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离子半径

11、不一定减小,如 r(Na ) r(Cl ), a 错误;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b 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 增强, c 错误;单质的熔点不一定降低,如 Na 的熔点低于 Mg、 Al 等的熔点, d错误。 (2)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次外层电子数为 8,故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也为 8,该元素为氩;简单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第三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Na,因此 Na 的氧化性最弱。 (3)由题给数据表知, MgO 的熔点比 MgCl2的熔点高, MgO

12、熔融时耗费更多能源,增加成本; 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态时不电离,难导电,故冶炼铝不能用电解 AlCl3的方法。 (4)SiCl4属于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由 SiCl4制纯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SiCl4(l) 2H2(g) Si(s) 4HCl(g),生成 1.12 kg 即 40 mol 纯硅吸收 a kJ 热量,则生成 1 mol 纯硅需吸收0.025a kJ 热量。 (5)NH3是碱性气体,既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也不能用 P2O5干燥; HI 是具有还原性的酸性气体,可用 P2O5干燥,但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SO2、 CO2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 P2O5干燥,综上分析,正确答

13、案为 b。 (6)KClO3(Cl 的化合价为 5 价 )受热分解生成的无氧酸盐是 KCl,另一 含氧酸盐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须比 5 价高,可能为 6 价或 7 价,若为 6价,形成的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可能为 1 1,只能是 7价,故该含氧酸盐为 KClO4,据此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b (2)氩 Na (或钠离子 ) (3)MgO 的熔点高,熔融时耗费更多能源,增加生产成本 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态难导电 (4) SiCl4(g) 2H2(g) Si(s) 4HCl(g) H 0.025a kJmol 1 (5)b (6)4KClO3 KCl 3KClO4 8.从

14、薄荷油中得到一种烃 A(C10H16),叫 非兰烃,与 A 相关反应如下: 已知: +4K M n O / H (1)H 的分子式为 _。 (2)B 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 _。 (3)含两个 COOCH3基团的 C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_种 (不考虑手性异构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呈现 2 个吸收峰的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_。 (4)BD , DE 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_、 _。 (5)G 为含六元环的化合物,写出其结构简式: _。 (6)F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可得到一种高吸水性树脂,该树脂名称为 _。 (7)写出 EF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 (8)A 的结构简式为 _, A 与等物质的量的

15、Br2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共有 _种 (不考虑立体异构 )。 解析: 由 A H 的转化加氢,有机物分子的碳链骨架没有变化,可知 A 分子中含有一个六元环,结合 A 的分子式 C10H16可知还应含有两个不饱和度,再根据题中信息以及 C的 结构简式、 B 的分子式可推出 A 的结构简式为 ,则 B 的结构简式为, BD 加氢,属于加成反应,则 D 为乳酸 ,由 EF的条件 “ 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 ” ,应为卤代烃的消去,逆推可知 DE 发生取代反应,溴原子取代了乳酸分子中的羟基,则 E、 F 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和 。 (3)两个 COOCH3基团在端点,故可写出其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 、

16、、和 CH3CH2C( COOCH3) 2 共四种,其中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只有两种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8)A 为共轭烯烃,与等物质的量的 Br2发生加成反应,有两种 1、 2 加成产物,一种 1、 4 加成产物,共 3 种。 答案: (1)C10H20 (2)羰基、羧基 (3)4 CH3OOCCCH3COOCH3CH3 (4)加成反应 (或还原反应 ) 取代反应 (5) (6)聚丙烯酸钠 (7) 2NaOH 25C H O H CH2=CHCOONa NaBr 2H2O (8) 3 9.Na2S2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易溶于水,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 .制备 Na2S2O35H 2O 反应

17、原理: Na2SO3(aq) S(s) Na2S2O3(aq) 实验步骤: 称取 15 g Na2SO3加入圆底烧瓶中,再加入 80 mL 蒸馏水。另取 5 g 研细的硫粉,用 3 mL乙醇润湿,加入上述溶液中。 安装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去 ),水浴加热,微沸 60 min。 趁热过滤,将滤液水浴加热浓缩,冷却析出 Na2S2O35H 2O,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问题: (1)硫粉在反应前用乙醇润湿的目的是 _。 (2)仪器 a 的名称是 _,其作用是 _。 (3)产品中除了有未反应的 Na2SO3外,最可能存在的无机杂质是 _。检验是否存在该杂质的方法是 _。

18、(4)该实验一般控制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否则产品发黄,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_ _。 .测定产品纯度 准确称取 W g 产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 0.100 0 molL 1碘的标准溶液滴定。 反应原理为 2 2-3SO2 I2= 2-6SO4 2I (5)滴定至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变化: _。 (6)滴定起始和终点的液面位置如图,则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体积为 _mL。产品的纯度为 (设 Na2S2O35H 2O 相对分子质量为 M)_。 .Na2S2O3的应用 (7)Na2S2O3 还原性较强,在溶液中易被 Cl2 氧化成 SO24 ,常用作脱氯剂,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19、。 解析: (1)硫粉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故硫粉用乙醇润湿后易扩散到溶液中。 (2)装置中仪器 a 是冷凝管,起冷凝回流汽化的反应物的作用。 (3)因反应物 Na2SO3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 Na2SO4,故可能存在的无机杂质是 Na2SO4;检验产品中是否含有 Na2SO4,即检验 2-4SO是否存在,需要防止 2-3SO的干扰,故不能用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酸化,而应用盐酸酸化,过滤除去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4)产品发黄,说明产品中含有硫杂质,这是由于在酸性环境中 Na2S2O3不稳定,发生歧化反应: 2H 2-3SO2=S SO2 H2O 所致。(5)滴定终点时,过量的单

20、质碘使无色的淀粉溶液变蓝,可指示滴定终点。 (6)起始读数为0.00 mL,终点读数为 18.10 mL,所以消耗碘的标准溶液的体积为 18.10 mL 0.00 mL 18.10 mL;根据 2Na2S2O35H 2O 2 2-3SO2 I2,得 n(Na2S2O35H 2O) 2n(I2) 20.100 0 molL 118.1010 3 L 3.62010 3 mol , 则 产 品 的 纯 度。 (7) 2-3SO2被 Cl2氧化成2-4SO , Cl2被还原为 Cl ,首先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写出2-3SO2 4Cl22 2-4SO 8Cl ,然后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 2-3

21、SO2 4Cl2 5H2O=2 2-4SO 8Cl 10OH 。 答案: (1)使硫粉易于分散到溶液中 (2)冷凝管 冷凝回流 (3)Na2SO4 取少量产品溶于过量盐酸,过滤,向滤液中加 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产品中含有 Na2SO4 (4) 2-3SO2 2H =S SO2 H2O (5)由无色变蓝色 (6)18.10 (7) 2-3SO2 4Cl2 5H2O=2 2-4SO 8Cl 10H 10.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反应原理为 N2(g) 3H2(g) 2NH3(g) H 92.4 kJmol 1。 一种工业合成氨的简式流程图如下: (1)天然气中的 H2S

22、 杂质常用氨水吸收,产物为 NH4HS。一定条件下向 NH4HS 溶液中通入空气,得 到 单 质 硫 并 使 吸 收 液 再 生 , 写 出 再 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_。 (2)步骤 中制氢气的原理如下: CH4(g) H2O(g) CO(g) 3H2(g) H 206.4 kJmol 1 CO(g) H2O(g) CO2(g) H2(g) H 41.2 kJmol 1 对于反应 ,一定可以提高平衡体系中 H2 的百分含量,又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是_。 a.升高温度 b.增大水蒸气浓度 c.加入催化剂 d.降低压强 利用反应 ,将 CO 进一步转化,可提高 H2的产量。若 1

23、 mol CO 和 H2的混合气体 (CO 的体积分数为 20%)与 H2O 反应,得到 1.18 mol CO、 CO2 和 H2 的混合气体,则 CO 的转化率为_。 (3)图 (a)表示 500 、 60.0 MPa 条件下,原料气投料比与平衡时 NH3体积分数的关系。根据图中 a 点数据计算 N2的平衡体积分数: _。 (4)依据温度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在图 (b)坐标系中,画出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内,从通入原料气开始,随温度不断升高, NH3物质的量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a) (b) (5)上述流程图中,使合成氨放出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的主要步骤是 (填序号 )_。简述本流程中提高合成

24、氨原料总转化率的方法: _ _。 解析: (1)由题意可知为空气中的 O2 将负二价硫氧化为硫单质,根据电子守恒将方程式配平即可。 (2)反应 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吸热反应,降低压强使平衡右移,但反应速率减小, d 错;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限度,即不能改变 H2的百分含量, c 错;增大水蒸气浓度虽可使反应速率增大以及平衡右移,但产物 H2的百分含量却减小, b 错;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正向移动, H2的百分含量增大, a 对。 CO 与 H2的混合气体与水蒸气的反应中,反应体系中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而 1 molCO 与 H2的混合气体参加反应生成 1.18 mol 混合气,说明有

25、0.18 mol 水蒸气参加反应,则根据方程式 可知参加反应的 CO 也为 0.18 mol,则其转化率为 。 (3)由图中看出当 N2与 H2物质的量比为 1 3 时, NH3的平衡体积分数最大,为 42%。设平衡时转化的 N2的物质的量为 x mol,由三段式: N2 3H2 2NH3 起始 (mol): 1 3 0 转化 (mol): x 3x 2x 平衡 (mol): 1 x 3 3x 2x ,则 x 0.59 则平衡时 N2的体积分数为 。 (4)作图时要注意开始时 NH3 物质的量不断增多,是因为反应正向进行 (反应未达平衡 ),达到一定程度后反应达到平衡而此时温度继续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NH3的物质的量减小。 (5)热交换器可以使需要加热的物质得到加热,还可以使需要冷却的物质得到冷却,能充分利用能量。合成氨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加压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此外,循环利用可反复利用原料,提高原料利用率。 答案: (1)2NH4HS O2 2NH3H 2O 2S (2)a 90% (3)14.5% (4) (5) 对原料气加压;分离液氨后,未反应的 N2、 H2循环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