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理.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941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设 i 是虚数单位, 表示 z 的共轭复数 .若 z=1+i,则 +i =( ) A. -2 B. -2i C. 2 D. 2i 解析: z=1+i, , +i = = . 答案: C. 2.“ x 0”是 ln(x+1) 0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x 0, x+1 1,当 x+1 0 时, ln(x+1) 0; ln(x+

2、1) 0, 0 x+1 1, -1 x 0, x 0, “ x 0”是 ln(x+1) 0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答案: B. 3.如图所示,程序框图 (算法流程图 )的输出结果是 ( ) A. 34 B. 55 C. 78 D. 89 解析:第一次循环得 z=2, x=1, y=2; 第二次循环得 z=3, x=2, y=3; 第三次循环得 z=5, x=3, y=5; 第四次循环得 z=8, x=5, y=8; 第五次循环得 z=13, x=8, y=13; 第六次循环得 z=21, x=13, y=21; 第七次循环得 z=34, x=21, y=34; 第八次循环得 z=55, x=3

3、4, y=55;退出循环,输出 55, 答案: B 4.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 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两种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 .已知直线 l 的参数方程是 (t 为参数 ),圆 C 的极坐标方程是=4cos,则直线 l 被圆 C 截得的弦长为 ( ) A. B. 2 C. D. 2 解析:直线 l 的参数方程是 (t 为参数 ),化为普通方程为 x-y-4=0; 圆 C 的极坐标方程是 =4cos,即 2=4 cos,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x2+y2=4x, 即 (x-2)2+y2=4,表示以 (2, 0)为圆心、半径 r 等于 2 的圆 . 弦心距 d= = r,弦

4、长为 2 =2 =2 , 答案: D. 5. x、 y 满足约束条件 ,若 z=y-ax 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实数 a的值为 ( ) A. 或 -1 B. 2 或 C. 2 或 1 D. 2 或 -1 解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 (阴影部分 ABC). 由 z=y-ax 得 y=ax+z,即直线的截距最大, z 也最大 . 若 a=0,此时 y=z,此时,目标函数只在 A 处取得最大值,不满足条件, 若 a 0,目标函数 y=ax+z 的斜率 k=a 0,要使 z=y-ax 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 则直线 y=ax+z 与直线 2x-y+2=0 平行,此时 a=2, 若

5、 a 0,目标函数 y=ax+z 的斜率 k=a 0,要使 z=y-ax 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 则直线 y=ax+z 与直线 x+y-2=0,平行,此时 a=-1, 综上 a=-1 或 a=2, 答案: D 6.设函数 f(x)(x R)满足 f(x+ )=f(x)+sinx.当 0 x时, f(x)=0,则 f( )=( ) A. B. C. 0 D. - 解析:函数 f(x)(x R)满足 f(x+ )=f(x)+sinx.当 0 x时, f(x)=0, f( )=f( ) =f( )+sin =f( )+sin +sin =f( )+sin +sin +sin =sin +sin

6、+sin = = . 答案: A. 7.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多面体的表面积为 ( ) A. 21+ B. 18+ C. 21 D. 18 解析:由三视图可知,几何体是正方体的棱长为 2,截去两个正三棱锥,侧棱互相垂直,侧棱长为 1, 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S正方体 -2S棱锥侧 +2S棱锥底 = =21+. 答案: A. 8.从正方体六个面的对角线中任取两条作为一对 .其中所成的角为 60的共有 ( ) A. 24 对 B. 30 对 C. 48 对 D. 60 对 解析:正方体的面对角线共有 12 条,两条为一对,共有 =66 条, 同一面上的对角线不满足题意,对面的面对角线也不满

7、足题意,一组平行平面共有 6 对不满足题意的直线对数,不满足题意的共有: 3 6=18. 从正方体六个面的对角线中任取两条作为一对 .其中所成的角为 60的共有: 66-18=48. 答案: C. 9.若函数 f(x)=|x+1|+|2x+a|的最小值为 3,则实数 a 的值为 ( ) A. 5 或 8 B. -1 或 5 C. -1 或 -4 D. -4 或 8 解析: -1 时, x - , f(x)=-x-1-2x-a=-3x-a-1 -1; - x -1, f(x)=-x-1+2x+a=x+a-1 -1; x -1, f(x)=x+1+2x+a=3x+a+1 a-2, -1=3 或 a

8、-2=3, a=8 或 a=5, a=5 时, -1 a-2,故舍去; -1 时, x -1, f(x)=-x-1-2x-a=-3x-a-1 2-a; -1 x - , f(x)=x+1-2x-a=-x-a+1 - +1; x - , f(x)=x+1+2x+a=3x+a+1 - +1, 2-a=3 或 - +1=3, a=-1 或 a=-4, a=-1 时, - +1 2-a,故舍去; 综上, a=-4 或 8. 答案: D.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已知向量 、 , | |=| |=1, =0,点 Q 满足 = (+ ),曲线 C=P| = cos + sin, 0 2 ,区

9、域 =P|(0 r | | R, rR.若 C为两段分离的曲线,则 ( ) A. 1 r R 3 B. 1 r 3 R C. r 1 R 3 D. 1 r 3 R 解析: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已知向量 、 , | |=| |=1, =0, 不妨令 =(1, 0), =(0, 1), 则 = ( + )=( , ), = cos + sin =(cos, sin ), 故 P 点的轨迹为单位圆, =P|(0 r | | R, r R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以 Q 点为圆心,内径为 r,外径为 R 的圆环, 若 C为两段分离的曲线,则单位圆与圆环的内外圆均相交, 故 |OQ|-1 r R |O

10、Q|+1, |OQ|=2,故 1 r R 3, 答案: 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5分 . 11.若将函数 f(x)=sin(2x+ )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所得图象关于 y 轴对称,则的最小正值是 . 解析:将函数 f(x)=sin(2x+ )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 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 y=sin2(x- )+ =sin(2x+ -2 )关于 y 轴对称, 则 -2 =k + , k z,即 =- - ,故的最小正值为 , 答案: . 12.数列 an是等差数列,若 a1+1, a3+3, a5+5 构成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则 q= . 解析:设等差

11、数列 an的公差为 d, 由 a1+1, a3+3, a5+5 构成等比数列, 得: , 整理得: , 即 +5a1+a1+4d. 化简得: (d+1)2=0,即 d=-1. q= = . 答案: 1. 13.设 a 0, n是大于 1的自然数, (1+ )n的展开式为 a0+a1x+a2x2+ +anxn.若点 Ai(i, ai)(i=0,1, 2)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 . 解析: (1+ )n的展开式的通项为 , 由图知, a0=1, a1=3, a2=4, , , , , a2-3a=0,解得 a=3, 答案: 3. 14.设 F1, F2分别是椭圆 E: x2+ =1(0 b 1)

12、的左、右焦点,过点 F1的直线交椭圆 E 于 A、B 两点,若 |AF1|=3|F1B|, AF2 x 轴,则椭圆 E 的方程为 . 解析:由题意, AF2 x 轴, |AF2|=b2, |AF1|=3|F1B|, B(- c, - b2), 代入椭圆方程可得 , 1=b2+c2, b2= , c2= , x2+ =1. 答案: x2+ =1. 15.已知两个不相等的非零向量 , ,两组向量 , , , , 和 , , , 均由 2个 和 3个 排列而成,记 S= + + + + ,Smin表示 S 所有可能取值中的最小值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编号 ). S 有 5 个不

13、同的值; 若 ,则 Smin与 | |无关; 若 ,则 Smin与 | |无关; 若 | | 4| |,则 Smin 0; 若 | |=2| |, Smin=8| |2,则 与 的夹角为 . 解析: S 有 3 种结果: S1= + + + + , S2= + + + + , S3= + + + + ,故错误; S1-S2=S2-S3= + -2 + -2| | | |= 0, S 中最小为 S3; 若 ,则 Smin=S3= ,与 | |无关,故正确; 若 ,则 Smin=S3=4 + ,与 | |有关,故错误; 若 | | 4| |,则 Smin=S3=4| | | |cos + -4|

14、| | |+ - + =0,故正确; 若 | |=2| |, Smin=S3=8| |2cos +4 =8 , 2cos =1, = , 即 与 的夹角为 . 综上所述,命题正确的是, 答案: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5 分 . 16.(12 分 )设 ABC 的内角为 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是 a、 b、 c,且 b=3, c=1, A=2B. ( )求 a 的值; ( )求 sin(A+ )的值 . 解析: ( )利用正弦定理,可得 a=6cosB,再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 a 的值; ( )求出 sinA, cosA,即可求 sin(A+ )的值 . 答案: (

15、) A=2B, , b=3, a=6cosB, a=6 , a=2 ; ( ) a=6cosB, cosB= , sinB= , sinA=sin2B= , cosA=cos2B=2cos2B-1=- , sin(A+ )= (sinA+cosA)= . 17.(12 分 )甲乙两人进行围棋比赛,约定先连胜两局者直接赢得比赛,若赛完 5 局仍未出现连胜,则判定获胜局数多者赢得比赛 .假设每局甲获胜的概率为 ,乙获胜的概率为 ,各局比赛结果相互独立 . ( )求甲在 4 局以内 (含 4 局 )赢得比赛的概率; ( )记 X 为比赛决胜出胜负时的总局数,求 X 的分布列和均值 (数学期望 ).

16、解析: (1)根据概率的乘法公式,求出对应的概率,即可得到结论 . (2)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别求出对应的概率,即可求 X 的分布列;以及均值 . 答案:用 A 表示甲在 4 局以内 (含 4 局 )赢得比赛的是事件, Ak表示第 k 局甲获胜, Bk表示第k 局乙获胜,则 P(Ak)= , P(Bk)= , k=1, 2, 3, 4, 5 ( )P(A)=P(A1A2)+P(B1A2A2+P(A1B2A3A4)=( )2+ ( )2+ ( )2= . ( )X 的可能取值为 2, 3, 4, 5. P(X=2)=P(A1A2)+P(B1B2)= , P(X=3)=P(B1A2A3)+P(A1

17、B2B3)= , P(X=4)=P(A1B2A3A4)+P(B1A2B3B4)= , P(X=5)=1-P(X=2)-P(X=3)-P(X=4)= , 故分布列为: E(X)=2 +3 +4 +5 = . 18.(12 分 )设函数 f(x)=1+(1+a)x-x2-x3,其中 a 0. ( )讨论 f(x)在其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 )当 x 0, 1时,求 f(x)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时的 x 的值 . 解析: (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即可; ( )利用 ( )的结论,讨论两根与 1 的大小关系,判断函数在 0, 1时的单调性,得出取最值时的 x 的取值 . 答案: ( )f(x)的定

18、义域为 (-, + ), f (x)=1+a-2x-3x2, 由 f (x)=0,得 x1= , x2= , x1 x2, 由 f (x) 0 得 x , x ; 由 f (x) 0 得 x ; 故 f(x)在 (-, )和 ( , + )单调递减, 在 ( , )上单调递增; ( ) a 0, x1 0, x2 0, (i)当 a 4 时, x2 1,由 ( )知, f(x)在 0, 1上单调递增, f(x)在 x=0 和 x=1 处分别取得最小值和最大值 . (ii)当 0 a 4 时, x2 1,由 ( )知, f(x)在 0, x2单调 dz,在 x2, 1上单调递减, 因此 f(x)

19、在 x=x2= 处取得最大值,又 f(0)=1, f(1)=a, 当 0 a 1 时, f(x)在 x=1 处取得最小值; 当 a=1 时, f(x)在 x=0 和 x=1 处取得最小值; 当 1 a 4 时, f(x)在 x=0 处取得最小值 . 19.(13 分 )如图,已知两条抛物线 E1: y2=2p1x(p1 0)和 E2: y2=2p2x(p2 0),过原点 O的两条直线 l1和 l2, l1与 E1, E2分别交于 A1、 A2两点, l2与 E1、 E2分别交于 B1、 B2两点 . ( )证明: A1B1 A2B2; ( )过 O 作直线 l(异于 l1, l2)与 E1、

20、E2分别交于 C1、 C2两点 .记 A1B1C1与 A2B2C2的面积分别为 S1与 S2,求 的值 . 解析: ( )由题意设出直线 l1和 l2的方程,然后分别和两抛物线联立求得交点坐标,得到的坐标,然后由向量共线得答案; ( )结合 ( )可知 A1B1C1与 A2B2C2的三边平行,进一步得到两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得答案 . 答案: ( )由题意可知, l1和 l2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 设 l1: y=k1x, l2: y=k2x. 联立 ,解得 . 联立 ,解得 . 联立 ,解得 . 联立 ,解得 . , . , A1B1 A2B2; ( )由 ( )

21、知 A1B1 A2B2, 同 ( )可证 B1C1 B2C2, A1C1 A2C2. A1B1C1 A2B2C2, 因此 , 又 , .故 . 20.(13 分 )如图,四棱柱 ABCD-A1B1C1D1中, A1A底面 ABCD,四边形 ABCD 为梯形, AD BC,且 AD=2BC,过 A1、 C、 D 三点的平面记为, BB1与的交点为 Q. ( )证明: Q 为 BB1的中点; ( )求此四棱柱被平面所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体积之比; ( )若 AA1=4, CD=2,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6,求平面与底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 解析: ( )证明平面 QBC平面 A1D1

22、DA,可得 QBC A1AD,即可证明 Q 为 BB1的中点; ( )设 BC=a,则 AD=2a,则 = = , VQ-ABCD= = ahd,利用 V 棱柱 = ahd,即可求出此四棱柱被平面所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体积之比; ( ) ADC 中,作 AE DC,垂足为 E,连接 A1E,则 DE平面 AEA1, DE A1E,可得 AEA1为平面与底面 ABCD 所成二面角,求出 S ADC=4, AE=4,可得 tan AEA1= =1,即可求平面与底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 答案: ( )四棱柱 ABCD-A1B1C1D1中,四边形 ABCD 为梯形, AD BC, 平面 QB

23、C平面 A1D1DA, 平面 A1CD 与面 QBC、平面 A1D1DA 的交线平行, QC A1D QBC A1AD, = , Q 为 BB1的中点; ( )连接 QA, QD,设 AA1=h,梯形 ABCD 的高为 d,四棱柱被平面所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体积为 V1, V2, 设 BC=a,则 AD=2a, = = , VQ-ABCD= = ahd, V1= , V 棱柱 = ahd, V2= ahd,四棱柱被平面所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体积之比 ; ( )在 ADC 中,作 AE DC,垂足为 E,连接 A1E,则 DE平面 AEA1, DE A1E, AEA1为平面与底面 ABCD 所成二面

24、角, BC AD, AD=2BC, S ADC=2S ABC, 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6, DC=2, S ADC=4, AE=4, tan AEA1= =1, AEA1= , 平面与底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 21.(13 分 )设实数 c 0,整数 p 1, n N*. ( )证明:当 x -1 且 x 0 时, (1+x)p 1+px; ( )数列 an满足 a1 , an+1= an+ an1-p.证明: an an+1 . 解析:第 ( )问中,可构造函数 f(x)=(1+x)p-(1+px),求导数后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对第 ( )问,从 an+1 着手,由 a

25、n+1= an+ an1-p,将求证式进行等价转化后即可解决,用相同的方式将 an an+1进行转换,设法利用已证结论证明 . 答案: ( )令 f(x)=(1+x)p-(1+px),则 f (x)=p(1+x)p-1-p=p(1+x)p-1-1. 当 -1 x 0 时, 0 1+x 1,由 p 1 知 p-1 0, (1+x)p-1 (1+x)0=1, (1+x)p-1-1 0,即 f (x) 0, f(x)在 (-1, 0上为减函数, f(x) f(0)=(1+0)p-(1+p 0)=0,即 (1+x)p-(1+px) 0, (1+x)p 1+px. 当 x 0 时,有 1+x 1,得 (

26、1+x)p-1 (1+x)0=1, f (x) 0, f(x)在 0, + )上为增函数, f(x) f(0)=0, (1+x)p 1+px. 综合、知,当 x -1 且 x 0 时,都有 (1+x)p 1+px,得证 . ( )先证 an+1 . an+1= an+ an1-p,只需证 an+ an1-p , 将 写成 p-1 个 相加,上式左边 =, 当且仅当 ,即 时,上式取“ =”号, 当 n=1 时,由题设知 ,上式“ =”号不成立, an+ an1-p ,即 an+1 . 再证 an an+1. 只需证 an an+ an1-p,化简、整理得 anp c,只需证 an c . 由前知 an+1 成立,即从数列 an的第 2 项开始成立, 又 n=1 时,由题设知 成立, 对 n N*成立, an an+1. 综上知, an an+1 ,原不等式得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