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历史.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9495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解析: 从材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很容易想到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材料“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可以想到离骚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端。故选 D。 答案: D

2、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解析: 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的通道,“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故选 D。 答案: D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

3、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 A 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 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 CD 项都是在南宋以后。 答案: B 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

4、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 )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解析: 从材料分析可知,在永州,存在着婚俗大操大办的情况,财力不足的则“不迎(娶)” ,只有私奔 ,显然弊端很多,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反对大操大办。故选 B。 答案: B 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

5、 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降低了生产成本 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扩大了原料来源 A. B. C. D. 解析: 从材料“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可以分析的处正确,故选 C。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 C 6.从 1876 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

6、从材料“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很容易分析的出李鸿章反对重庆对外通商,通过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故选 D。 答案: D 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 此题最好用排除法。从材料“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很容易的排除 AB 项,此时中国并未产生民族危机的情况; D 项也可以排除,宣统皇帝尚未亲政,大清王朝已经灭亡。 故选 C。 答案: C 8.1940 年 12

7、月 23 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 )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解析: 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尚未开始太平洋战争,因此 B 项明显错误; C 项是在 1942年建立的; D 项是在 1943 年召开的。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9.1989 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

8、一个工业基础”。这 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解析: 从材料“工业基础”可以看出这是指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工业化的开端。故选 B。 A 项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CD 项中苏关系已经破裂。 答案: B 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9、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解析: 梭伦改革的重要的原则是中庸的原则,从材料很容易的看得出,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愿望,但是并未完全依据平民的要求剥夺贵族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维护了贵族的特权。故选 D。 答案: D 11.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 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 ) 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

10、同样的出版自由 A. B. C. D. 解析: 从材料很容易看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并未宅守在家进行单纯的著书立说,而是进行广泛的交流活动。都是进行交流的重要表现;项错误,属于著书立说的内容。故选A。 答案: A 12.1998 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 (ODA)总额的比例高达 19.8%。 2001 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11、债权国 解析: 从材料“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很容易分析的出日本主张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故选 C。 A 项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 B 项本身说法错误; D 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 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2 分) 13.( 18 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913 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12、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 1914 年 7 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

13、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13 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2 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6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4 分) 解析: (1)从材料一的图示很容易的可以分

14、析的很粗英法德等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在一战期间明显的减少。这主要原因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此外,中国人民的抵制洋货的运动也是西方列强商品输出减少的原因之一。 (2)从材料“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分析印度参加一战的原因。对印度的直接影响要从材料“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是随后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答案: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

15、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作为英 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14.( 3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

16、学习 。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 1932 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 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

17、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1936 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 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 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 1926 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1950 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 SAT

18、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 1960 年, ACT 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 SAT 和 ACT 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6 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 学校 教育的影响。( 4 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 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 4 分)争论的结果如何?( 2 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 SAT和 ACT 设立的初衷,( 4 分

19、)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 4 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2 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6 分) 解析: (1)从材料“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概括宋代三舍法教育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教育制度对选拔人才有积极的作用,严格规范了程序。 (2)从材料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争论的焦点在于会考制度上。教育部长朱家骅认为“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但是陶行知的观点与

20、此相反,认为会考是应试教育。最后结果是教育部做出了折中的方案。 (3)从材料可以看出 SAT 为了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 (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 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升含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SAT 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 ACT 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SAT 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ACT 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 (4)【评分参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