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北辛集市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956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河北辛集市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年河北辛集市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年河北辛集市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年河北辛集市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年河北辛集市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 年河北辛集市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 第卷 (选择题, 140 分 ) 一、选择题。 (共 35 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 24.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 ( ) A.祠堂文化大为盛行 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解析: 本题考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 题干材料把家规比作国典,意在说明家规的重要性, B 项正确; AC 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但并不是材料的本意观点,排除;由 其事殊,其理一

2、也 可知, D 项 形似神异 说法错误。 答案: B 25.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上述记载,最能印证历史上的哪一现象或变迁? ( ) A.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B.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 C.政府对管理竹子种植的重视 D.东周到明代初年的经济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研究,史料分析 。 根据我国的气候分别特点,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

3、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气候整体在变温暖。 答案: B 26.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虐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出现这种医学知识的主要背景是 ( ) A.三国以来,中印双方来往频繁,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华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温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C.南北朝时,南北往来频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众 D.北朝时,胡族人入居中原,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科技成就,古代医学。 从材料直接可以排除 A 项,因为 A 项在南北朝之前,且主要说的是对外交往;一种疾病的认识不断地加深是

4、和这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密切相关的,疟疾这种疾病往往在较热的环境中得以快速传播,所以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应该选择 B, CD 项明显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27.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 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 )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 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 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 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道教的发展演变宋朝道

5、教的发展。 汉末工商并没有濒临破产,道教主张无为,不主张积极入世, A 选项的 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 B 项错误,唐代门阀士族制度确实即将崩溃,但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新的选官制度确立,并无要道教重视立功的问题;宋代科举制盛行,庶民阶层扩大,道教借此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故选 C。 D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答案: C 28.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 )

6、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禁海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 ABC 均正确。 D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 答案: D 29.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

7、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有何影响? (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解析: 本题考查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魏源的思想。 从材料中 “ 公举一大酋总摄之 ”“ 不四载即受代 ” 可以看出, “ 这一国家 ” 应是美国。从而排除 BD 项;再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这一主张很少有人理解,在当时几乎没什么影响,故选 C 项, A 项不符合事实。 答案: C 30.政府往往

8、透过修筑铁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以保障本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 5至 8 年,获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 11 年,汉阳铁厂不堪亏损停工; 14 年,开办不久的大冶炼铁厂也停工。 根据上述说明及历史背景,民国 5至 8 年何以会有盈余?其长期亏损 的主要原因为何? ( ) A.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B.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C.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D.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不平等条约束缚,

9、关税不能自主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 国时 期 民族 工 业的曲折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 “ 短暂春天 ” 。 从材料“民 国 5 年 至 8 年”可以看出正处 于一战期 间 , 即 1917 年 至 1920 年,暂时 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具有 良好的国际环境 , 其它时间则 是相反,结合 “ 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 ” 分析 , A 项 正确; BCD项 不符合时代背景 或 “ 主要原因 ” 的限定要求。 答案: A 31.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

10、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 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实行无敌国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共处五项原则。 抓住材料 “ 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 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重要标志,故 D 项正确。 “ 求同存异 ”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故 B 项不正确。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开

11、展的,故 A 项不正确。 实行无敌国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策。 答案: D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 )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D.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 本 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

12、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反映的是梭伦改革时代的民主,所以其政治权利分配是以财产取代血缘的分配方式,故选 C。 ABD 项错误,并未体现出题干中要求的权力分配标准的变化。 答案: C 33.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以下是对“ 资本原始积累”的表述,其中不恰当的是 ( ) A.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一个准备过程 B.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C.资本原始积累包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 D.

13、资本原始积累具有相对的过程性、渐进性,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资本原始积累的观点。 据材料 “ 资本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 判断资本原始积累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的一个准备过程,而应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产生的过程,故正确的选项为 A。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资本原始积累包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资本原始积累具有相对的过程性、渐进性,因此 BCD 项均说法正确,不是准确选项。 答案: A 34.18 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

14、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 A.经济民族主义 B.自由放任主义 C.凯恩斯主义 D.重商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理论基础。 浪费使整个蜂群兴旺发达,节俭导致蜂群凋敝。这体现了题干中的医生鼓励人们消费,这与凯恩斯主义有一致性。 凯恩斯认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故选 C。 ABD 三项均非强调消费的作用。 答案: C 35

15、.从文明史观看, 20 世纪初期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形 态的重大国际事件是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美国罗斯福新政 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信息 “ 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形态 ” 。第二次工业革命代表的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工业文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早已兴起,故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只是对原有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做出了调整,并未产生新文明,故项错误;清王朝被推翻亦未出现新的文明形态;而十月革命后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故选 B 项 。 答案

16、: B 第卷 (非选择题,共 160 分 ) (一)必考题( 6 题,共 135 分) 40.( 25 分 )世界是多元的,东西方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 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马镫以前,骑者的座位是不牢靠的。中国马镫西传,使得新作战方式成为可能,在这样一种西欧新社会形态中获得了表现:那个社会由武士阶级的贵族政治统治着,武士们被赋予土地,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新颖而高度专门化的方法来打仗。这种贵族不可避免地要发展起和马上白刃战的风格及其社会风尚相协调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 摘编自顾准文集 材料二:(近代中国) 18 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

17、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 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傍徨。 .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 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

18、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镫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 6 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 18 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 6 分)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 分) (3)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格局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趋势?( 3 分)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2 分) (4)依据上述材料所述英国、美国和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对策,分析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4 分) 解析:

19、 (1)从材料“中国马镫西传,使得新作战方式成为可能”、“这种贵族不可避免地要发展起和马上白刃战的风格及其社会风尚相协调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等信息进行概括中国的技术西传对欧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欧洲确立了封建社会。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主要从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进行分析。 (2)从材料“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傍徨”进行分析概括。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呆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

20、近代化进程。 (3)考查对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的趋势及应对的认识的理解。第一小问根据设问趋势 :政治多极化趋势 ,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第二小问应对的措施可以从 :科技进步 ,文明进步;开发新能源 ,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发展教育;加大交流与融合 ,促进和谐发展等归纳。 (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古代科技对西方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 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世界经

21、济区域集团化 , 当今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 (1)影响:改变了作战方式,战斗力提高;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确立 了封建制度(贵族骑士的统治)。( 6 分) 作用:活字印刷术便利了欧洲 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指南针为欧洲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武器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总之,三大发明 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4 分 )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 4 分)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 2 分) 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呆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

22、 分) (3)趋势: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3 分)应对:加强区域间与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加 快科技发展促进文明的进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改革教育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保护环境等。( 2 分,答出任意 2 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4)依据时代和具体国情,不断进行制度(或体制)创新;注重增强经济实力。 (4 分 ) 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卡尔马克思认为,各工业化国家将先于其各自的殖民地爆发革命。他指出,西方资本家正不断将其剩余资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与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社会主义者一样,马克

23、思认为这些投资将持续下去,并且这些殖民地将成为像其西欧母国 那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 马克思也曾预期,随着各殖民地走向工业化和繁荣昌盛,原先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 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现在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材料中关于革命爆发的观点。( 12 分) (要求:围绕材料 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24、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观点。 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观点类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你可以赞同马克思的观点认为革命会在西方爆发,也可以认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认为革命会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爆发,不管采用何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论据充分。 答案: (1)马观点:社会主义革命首先

25、在西方各工业化国家爆发。阿观点 :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现在的第三世界 (提取观点给 3 分 ) (2)对这一观点赞成与否,都要有充分论据 。论证: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缓和社会矛盾。如西方工人阶级通过议会、工会组织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等,从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了。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政治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俄国、中国等。马克思是以工业革命的兴起时期的历史得出观点,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从今天历史发展的角度得出观点。 (认证观点给 7 分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给出的 4 道历史题中每

26、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

27、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 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8 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

28、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7 分)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评价。 (1)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 答案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民族的进步,但是材料一认为对于本民族的长远发展不利,而材料二则是驳斥了这一观点 ; (2)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仔细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材料二则是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立足点转变的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角度进行分

29、析。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 的历史使命。 答案: (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 2 分)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 1 分);盲目的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 分)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

30、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人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3 分)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4 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3 分)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

31、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独立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爆发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然而和英国革命 比较起来,法国革命又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 实际上惟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因而惟有法国革命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法国革命之所以常常被称作“大革命”,也许就是因为需要突出它和英国革命及美国革命的这种差异的缘故。 由于法国革命具有这种特殊的经典性,它在现在民主政治创制方面的贡献自然也非同一般。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摘自马克壶主编世

32、界文明史(上) (1)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说明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如出一辙”,及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经典”。 (11 分 ) (2)如何理解法国大革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 (4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法国大革命;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 (1) 从英国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和法国革命 后建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上分析总结。 结合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的史实,即可说明两者的相似点和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经典”的依据,实际上要求的是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的进步性。 (2) 要结合美国革命对法国

33、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美国政治体制对法国的影响上分析总结。 法国大革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的含义是美国革命促进了法国革命,结合法国革命的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 (1)英国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政体的主要形式之一;使法治取代人治;开创两党制传统保障了议会政治。法国大革命高扬卢梭的人民主 权旗帜,使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摧毁了欧洲大陆上最顽固的封建堡垒,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建立了共和制的民主政体形式;拿破仑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影响;法国大革命成为许多现代政治思潮的总源头,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或法国革命对世界其他

34、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等。 (2)独立宣言对人权宣言的影响,美国革命后建立的共和政体被法国借鉴等。 47.【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一 1940 年春,德军在欧洲战场有了新的进展。与此同时,日本进一步确定了“北守南进”的政策,企图通过“南进”切断滇越、滇缅等外国援蒋交通线;但美国不久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又于 1940 年 7月 2 日宣布对武器、军需物资和飞机零件等实行输出许可证;日军在上述张鼓峰和诺门坎对苏武装挑衅失败后,“北进”计划受到沉重打击;而苏联又于1939 年 8月 23 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无力单独对苏作战;欧洲战局急变,日本

35、以为英国危在旦夕,德国必胜,应乘机“南进”,夺取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为此, 1941年 10 月日本海军统帅部联合 制定了南方作战计划,其作战方案以海空精锐组成机动部队,由北方航线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珍珠港,沉重打击美国海军主力。然后迅速进攻马来亚和菲律宾日本的整个作战计划是建筑在发动突然袭击取胜的侥幸心理和对战争各方力量的错误估计之上的。同时,他们盲目迷信德国法西斯的叫嚣,相信“已经确保乌克兰宝库的德国,今后将掌握高加索油田,进一步攻略近东、苏伊士运河,从而称霸欧洲大陆”,而且过高估计自己力量,以为能在东方“确立战略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

36、势”。这种战争指导计划,其失败是 不可避免的。 摘自吴廷缪日本史 材料二 日本的政府要人们从未希望要真正征服美国,他们是希望用大量击沉美国舰艇的方式促使美国分崩离析,就像他们在 1905 年打败俄国人那样,最后同意谈判,把他们夺取的 领土让给日本。山本五十六虽然袭击了珍珠港,杀死 2400 个美国人,但是,他却立刻使美国人民团结一心。从那时起,他们从未动摇过,决心战斗到彻底的胜利。 摘自(美) E-B.波特海上力量 世界海军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军制定“北守南进”政策的背景,并分析“日军南方作战计划,其失败是不可 避免的”这一观点的依据。 (9 分 ) (2)结合所学知识,

37、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6 分 )、 解析: ( 1)从材料“美国不久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宣布对武器、军需物资和飞机零件等实行输出许可证”、“苏联又于 1939年 8 月 23 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无力单独对苏作战”、“欧洲战局急变,日本以为英国危在旦夕,德国必胜”等信息可以看出日军南下政策制定的背景。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从日军对战略的误判以及国际对法西斯势力的战争局势的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2)从材料可以分析的出材料二的观点是日军作战目的是迫使美国屈服,夺取美国占有的殖民地;但其计划并未成功。论据可以从二战的局势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德国的胜利刺激了日本南进的

38、欲望;切断外国援蒋交通线,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美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日本迫切希望夺取南洋资源;日本对苏联挑衅失败,“北进”计划受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欧洲战局估计错误。“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的依据:发动突然袭击取胜的侥幸心理;认为美英等国将主力用于欧洲同德国作战(对战争各方力量的错误估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欧洲战场发生转折,日军对欧洲战场的预测失败;中国远征军人缅甸作战,牵制或减缓了日军行动,日军未能确立战略优势; (2)观点:日军作战目的是迫使美国屈服 ,夺取美国占有的殖民地;但其计划并未成功(失败了)。论据:日本只是暂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太平战争爆发后二战扩大;美

39、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消歇,美国参加二战;加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方各州人民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他们认为,随着共和党政府的执政,他们的财产,他们的和平生活和人身安全都将遭到危险。这种恐惧是从来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保持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特别是各州完全凭自己的决断来安 排和控制本州内部各种制度的权利不受侵犯,乃是我们的政治结构赖以完善和得以持久的权力均衡的至为重要的因素;我们谴责使用武装力量非法入侵任何一个州或准州的土地,这种入侵不论使用什么借口,都是最严重的罪行。 材

40、料二 任何一个州,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动议,便能合法地退出联邦 而任何以此为目的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我也将竭尽全力,按照宪法明确赋予我的责任,坚决负责让联邦的一切法令在所有各州得以贯彻执行。 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决不能成为敌人。尽管目前的情绪 有些紧张,但决不能容许它使我们之间的亲密情感纽带破裂。 上述材料均摘自 1861 年 3 月 4 日林肯总统的就职演说 (1)林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一就职演说?从内容看,表达了林肯怎样的政治主张? (8 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林肯的历史贡献。 (7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1、,林肯,林肯的主张与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林肯当选总统是在南北方关系日益紧张,矛盾越来越尖锐的背景下当选为美国总统的,从材料“保持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特别是各州完全凭自己的 决断来安排和控制本州内部各种制度的权利不受 侵犯”、“任何一个州,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动议,便能合法地退出联邦 而任何以此为目的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等信息可以看出林肯政府的政策态度。 (2)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林肯的主要贡献主要有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内战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等。 答案: (1)背景:美国内战前夕,南北方矛盾尖锐。主张:保持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现状,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力图以和平手段来解决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分歧。 (2)贡献: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内战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