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400185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及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40.00)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分数:1.00)A.B.C.D.2.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B坚持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观点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数:1.00)A.B.C.D.3.承认绝对真理就是A承认永恒真理 B

2、绝对主义C否认相对真理 D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分数:1.00)A.B.C.D.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达到理性认识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数:1.00)A.B.C.D.5.“唯我论”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 D人本主义(分数:1.00)A.B.C.D.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分数:1.00)A.B.C.D.7.作为人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并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的是A认识主体 B认识客体 C认识中介

3、D认识对象(分数:1.00)A.B.C.D.8.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的是A本质和现象 B必然性和偶然性C原因和结果 D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数:1.00)A.B.C.D.9.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分数:1.00)A.B.C.D.10.具有直接同一性联系的是A思维与存在 B量变和质变C事物的质和事物 D事物的质和量(分数:1.00)A.B.C.D.11.人类社会就是在基本需要文化活动模式新的高级需要新的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循环中进步和发展的。这主要说明了文化具有A社会遗传密码的功能 B

4、塑造人的功能C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 D使主体由个体提升为“类”的功能(分数:1.00)A.B.C.D.12.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观点主要说明A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B人生观反映出一定的世界观C对人生的观点、态度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D一个人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分数:1.00)A.B.C.D.13.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数:1.00)A.B.C.D.1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A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 B从理论

5、到实践的过程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分数:1.00)A.B.C.D.15.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C德国古典哲学家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数:1.00)A.B.C.D.16.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分数:1.00)A.B.C.D.1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说明A人类社会不具有物质性B这种观点的认识论根源是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分数:1.00)A.B.C.D.1

6、8.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A联系的层次性原理 B发展的过程性原理C世界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的观点 D物无孤立之理(分数:1.00)A.B.C.D.19.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A世界的物质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辩证的否定(分数:1.00)A.B.C.D.2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斗争(分数:1.00)A.B.C.D.21.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的控制中心是A政治法律制度 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设施(分数:1.00)A

7、.B.C.D.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数:1.00)A.B.C.D.23.人们为获得的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从认识论说,这是A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 B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C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分数:1.00)A.B.C.D.24.世界观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道理的学问 D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8、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分数:1.00)A.B.C.D.25.“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命题是A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 B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分数:1.00)A.B.C.D.26.社会规律的特点是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C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D同人的意志和意识无关(分数:1.00)A.B.C.D.27.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同个性的关系C理论同实践的关系 D物质同意识的关系(分数:1.00)A.B.C.D.28.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A内在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结

9、果(分数:1.00)A.B.C.D.29.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不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否认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肯定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分数:1.00)A.B.C.D.30.世界是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辩证法观点 D一切辩证法观点(分数:1.00)A.B.C.D.3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说明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实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D想像和幻想是科学创

10、造中的可贵品质(分数:1.00)A.B.C.D.32.事物量变的基本形式有A数量变化与阶段性部分质变 B数量变化与局部性部分质变C单纯数量增减与构成事物成分的结构变化D量变与质变(分数:1.00)A.B.C.D.33.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是A物质 B运动 C时间 D空间(分数:1.00)A.B.C.D.34.物质和物质范畴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数:1.00)A.B.C.D.35.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A劳动实践 B认识结构 C主体 D客体(分数:1.00)A.B.C.D.36.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

11、合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分数:1.00)A.B.C.D.37.哲学上称之为一元论的是指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分数:1.00)A.B.C.D.3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陷是不彻底性,它的不彻底性表现在A认为人是机器 B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C否认事物的矛盾及其转化 D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分数:1.00)A.B.C.D.39.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A全民所有制 B私有制 C先进 D符合生产力的状况(分数:1.00)A.B.C.D.40.“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

12、写为一个过程”的观点是A一切哲学的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数:1.00)A.B.C.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41.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下列错误的观点有A知行合一 B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C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D行而后知,行后验知(分数:1.00)A.B.C.D.42.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现代科技革命A使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B导致了生产结构的重大调整C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分数:1.00)A.B.C.D.43.质变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A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3、B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C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分数:1.00)A.B.C.D.44.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几个历史阶段,即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几个历史形态有A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B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C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D意志和行动不受必然制约的阶段(分数:1.00)A.B.C.D.45.下述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的正确观点有A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B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C前者即实践,后

14、者即认识 D二者都来源于实践(分数:1.00)A.B.C.D.46.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是因为A价值就是对真理的感性认识 B真理就是对价值的理性认识C凡是真理必有价值 D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分数:1.00)A.B.C.D.47.一切事物“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的过程性的重要意义是A克服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B反对“激变论”C坚持阶段论 D反对超阶段论(分数:1.00)A.B.C.D.48.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及表现有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B在同一中把握对立C异中求同 D同中求异(分数:1.00)A.B.C.D.49.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

15、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段话说明A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B实践能创造物质C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D实践改变物质存在的形态(分数:1.00)A.B.C.D.50.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事未必成,这是因为A思维和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B只有符合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事实C意识不能转变为物质 D外部物质世界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分数:1.00)A.B.C.D.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40.00)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

16、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分数:1.00)A.B.C. D.解析:2.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B坚持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观点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数:1.00)A.B.C.D. 解析:3.承认绝对真理就是A承认永恒真理 B绝对主义C否认相对真理 D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分数:1.00)A.B.C.D. 解析: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达

17、到理性认识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数:1.00)A. B.C.D.解析:5.“唯我论”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 D人本主义(分数:1.00)A. B.C.D.解析: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分数:1.00)A.B. C.D.解析:7.作为人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并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的是A认识主体 B认识客体 C认识中介 D认识对象(分数:1.00)A.B.C. D.解析:8.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的是A本质和现象

18、 B必然性和偶然性C原因和结果 D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数:1.00)A.B.C.D. 解析:9.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分数:1.00)A.B.C.D. 解析:10.具有直接同一性联系的是A思维与存在 B量变和质变C事物的质和事物 D事物的质和量(分数:1.00)A.B.C. D.解析:11.人类社会就是在基本需要文化活动模式新的高级需要新的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循环中进步和发展的。这主要说明了文化具有A社会遗传密码的功能 B塑造人的功能C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 D使主体由个体提升为“类”的功能(分数:1

19、.00)A.B.C. D.解析:12.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观点主要说明A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B人生观反映出一定的世界观C对人生的观点、态度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D一个人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分数:1.00)A.B.C. D.解析:13.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数:1.00)A.B.C. D.解析:1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A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 B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

20、的具体(分数:1.00)A.B.C.D. 解析:15.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C德国古典哲学家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数:1.00)A.B. C.D.解析:16.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分数:1.00)A.B. C.D.解析:1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说明A人类社会不具有物质性B这种观点的认识论根源是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分数:1.00)A.B.C. D.解析:18.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

21、展的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A联系的层次性原理 B发展的过程性原理C世界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的观点 D物无孤立之理(分数:1.00)A.B. C.D.解析:19.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A世界的物质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辩证的否定(分数:1.00)A.B.C.D. 解析:2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斗争(分数:1.00)A.B.C. D.解析:21.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的控制中心是A政治法律制度 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设施(分数:1.00)A

22、.B.C. D.解析: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数:1.00)A.B.C. D.解析:23.人们为获得的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从认识论说,这是A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 B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C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分数:1.00)A.B. C.D.解析:24.世界观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道理的学

23、问 D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分数:1.00)A.B. C.D.解析:25.“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命题是A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 B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分数:1.00)A.B. C.D.解析:26.社会规律的特点是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C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D同人的意志和意识无关(分数:1.00)A.B.C. D.解析:27.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同个性的关系C理论同实践的关系 D物质同意识的关系(分数:1.00)A.B. C.D.解析:28.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

24、的A内在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结果(分数:1.00)A. B.C.D.解析:29.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不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否认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肯定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分数:1.00)A.B.C. D.解析:30.世界是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辩证法观点 D一切辩证法观点(分数:1.00)A.B.C. D.解析:3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说明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实践是科学发展的

25、根本动力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D想像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可贵品质(分数:1.00)A.B.C. D.解析:32.事物量变的基本形式有A数量变化与阶段性部分质变 B数量变化与局部性部分质变C单纯数量增减与构成事物成分的结构变化D量变与质变(分数:1.00)A.B.C. D.解析:33.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是A物质 B运动 C时间 D空间(分数:1.00)A.B.C. D.解析:34.物质和物质范畴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数:1.00)A. B.C.D.解析:35.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A劳动实践 B认

26、识结构 C主体 D客体(分数:1.00)A. B.C.D.解析:36.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分数:1.00)A. B.C.D.解析:37.哲学上称之为一元论的是指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分数:1.00)A.B.C.D. 解析:3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陷是不彻底性,它的不彻底性表现在A认为人是机器 B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C否认事物的矛盾及其转化 D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分数:1.00)A.B.C.D. 解析:39.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

27、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A全民所有制 B私有制 C先进 D符合生产力的状况(分数:1.00)A.B.C.D. 解析:40.“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观点是A一切哲学的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数:1.00)A.B. C.D.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41.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下列错误的观点有A知行合一 B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C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D行而后知,行后验知(分数:1.00)A. B. C.D.解析:42.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现代科技革命A使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B导致了生产结构的重大

28、调整C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分数:1.00)A. B. C. D.解析:43.质变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A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B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C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分数:1.00)A. B. C. D.解析:44.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几个历史阶段,即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几个历史形态有A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B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C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

29、由个性的阶段D意志和行动不受必然制约的阶段(分数:1.00)A. B. C. D.解析:45.下述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的正确观点有A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B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C前者即实践,后者即认识 D二者都来源于实践(分数:1.00)A. B.C.D. 解析:46.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是因为A价值就是对真理的感性认识 B真理就是对价值的理性认识C凡是真理必有价值 D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分数:1.00)A.B.C. D. 解析:47.一切事物“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的过程性的重要意义是A克服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B反对“激变论”C坚持阶段论 D反对超

30、阶段论(分数:1.00)A. B. C. D. 解析:48.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及表现有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B在同一中把握对立C异中求同 D同中求异(分数:1.00)A. B. C. D. 解析:49.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段话说明A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B实践能创造物质C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D实践改变物质存在的形态(分数:1.00)A.B.C. D. 解析:50.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事未必成,这是因为A思维和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B只有符合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事实C意识不能转变为物质 D外部物质世界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分数:1.00)A.B. C.D.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