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4035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 第 I 卷(选择题,共 12 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A. B. C. D. 解析 :根据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 , A项为行书, B 项为隶书, C 项为小篆, D 项 为草书,只有 D 项符合“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标准。 答案 : D 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

2、品的字 解析 :从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判断, , AD 两项属于汉代的纺织业情况, B 项属于元代, C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属于商代经济范畴。 答案 : C 3.下表是 1620 年和 1850 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解析 :从题中时间判断,这是明末至鸦片战争后中国江南地区的人口计。 , 本题可用排除法:从表中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对比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地位,故

3、AC 被排除;表格中没有与全国其他地区人口增速的比较, D 项被排除;本题只能选 B项, , 这也可以从表格中这一时段的城镇人口增幅(约 2.4 倍)和农村人口的增幅(约 1.7 倍)的比较得到映证。 答案 : B 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19 世纪 40 年代、 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解 析 :本题是将必修一政治史 、 , 必修二经济史 和必修三文化

4、史结合考查的主干基础题。 本题三个时间分别是指鸦片战争以后( 19 世纪 4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后( 19 世纪 60 年代)、从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 19 世纪 90 年代); A 项不适合洋务运动; B 项是新文化运动; C项是辛亥革命; ABC 三项均排除; D 项正好是这三个时间段的主要历史大事的共同点。 答案 : D 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 1927 至 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

5、济建设运动 解析 : 题中所述是指白银外流严重, , 因此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9271937 年)的相应政策是发行法定货币(纸币),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实行国有,即是“币制改革”。 答案 : A 6.下 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 1938 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 B. C. D. 解析 :注意题中的时间 1938 年, , 正好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前后;画中漫画的寓意是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国持续抗战的泥潭中,这正两项的影响;项在 1940 年,项是 1945年,与题中时间不

6、符。 答案 : C 7.下 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解析 :本题是程度型选择题, A项的“都借助”、 , B项的“崇高的社会地位”、 D 项的“广泛认同”,既不符合民国时期的实际情况,又缺乏充分的史实依据(仅依据题中一幅广告图不能得出 ABC 三项结论)。 答案 : C 8.1927 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

7、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解析 :民国四年即 1915 年 (日本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 , 这本历史书的作者呼吁一个维护发展民主政治、抵抗外来侵略的“伯里克利式”的 , 杰出领袖人物;这在当时( 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分裂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有更深远的意义; A项“好战”是贬义词,对雅典公民也不适合(为城邦而战,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战) 。 答案 : A 9.1925 年,美国田纳西州

8、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 1967年。据此可知 ( ) A.1967 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 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解析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 , A 项明显不符合实际;科学是迷信的克星,传播科学知识并不违背宗教信仰自由,也没有违反美国宪法, , BD 两项排除;“上帝造人”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故宣传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答案 : C 10.1960 年,联合国正

9、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 要原因在于 ( ) 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 B. C. D. 解析 :注意题中三国曾经是传统殖民国家, , 题中的宣言显然有悖于其殖民利益,故选;项是发展中国家的呼声,排除;项“冷战”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 B 准确性与具体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回答 11 12 题。 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 3000 年有记载历史 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

10、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 3000 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解析 :注意题中材料的重点是“对中国历史 的有效论述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 ” ,即要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等的研究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认识 , (历史主义的 研究方法) 。 答案 : D 12.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

11、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 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 “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 B. C. D. 解析 :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 , 要作为真实的史料运用必须先经过细致、准确、充分的考证、研究后才能作出判定。 答案 : D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13.( 28 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国从西周就开

12、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 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

13、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6 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6 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 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832 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 世纪 50 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 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265 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 年 权利请愿书 1689 年 权利法案 1701 年 王位继承法 1721 年 沃波尔 主持内

14、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 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 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 “第三院 ”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 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 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4 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8 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4 分) 解析 : (1)注意总结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从“西周” , 可知其制度建立时间早,从秦汉到唐的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总结出

15、其不断发展完善;从宋朝“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可知其他行政制度上的配套措施。辩证分析,点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本质上的局限。 (2)注意“近代”的时间限定即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以来( 1640年以来)和“限制王权”的关键词,选取重要事件时,既要排除 1640 年以来的事件, , 也要排除议会内部、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现代选举制度等内容。突出强调议会、内阁、选民和两党之间的制衡关系。 (3)理解本题的“渐进性”即英国民主政治机构 ,(如议会下院、内阁)的权力逐步扩大和民主政治制度(如两党制、责任内阁制、选举权等)的逐步完善。“灵活性”主要是指根据不同时期的时

16、代需要做出调整和完善。 答案 : (1)( 12 分)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2 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4 分) (2)( 12 分)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4 分,每点 1 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 议会;选民通

17、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8 分,每点 2 分) (3)( 4 分)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 4 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4 分) 14.( 24 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912 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

18、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12 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 分) 材料二 : (2)图 4 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 2 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4 分) 材料三 :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

19、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 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4 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

20、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8分) 解析 : (1)注意材料一的关键句“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即可总结出变化趋势;从材料一的宗旨和课程设置(语言、历史、理科、艺体、劳动技术等)可概括其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语文”、“科学常识”课本图画及“目录”,可综 合判断为文革时期的教育;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导思想、教学形式等角度分析主要原因 。 (3)从材料三的“资本主义统治”、“两大对立阶级”、“殖民掠夺”可归纳为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从材料三的“工业、民主、法制、城市化”可归纳为近(现)代化史观,从“殖民体系”、“密切国际交流”可归纳为整体史观,从“扩大了工业文

21、明对世界的影响”可归纳为文明史观 。 从这三大新史观出发,分别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生活、民主法制、科技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概况及重大战略举措。 答案 : (1)( 6 分) 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 共和国宗旨转变。( 2 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4 分) (2)( 6 分) 时期:文革时期。( 2 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4 分) (3)( 12 分) 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2 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2 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 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8 分,每点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