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基础知识(三)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6,分数:100.00)1.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分数:3.00)_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3.00)_3.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分数:3.00)_4.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分数:3.00)_5.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分数:3.00)_6.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分数:3.00)_7.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 (分数:3.00)_8.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9.简述社会制度
2、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10.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思想。 (分数:3.00)_11.社会制度的功能。 (分数:3.00)_12.导致社会设置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3.00)_13.简述弹性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分数:3.00)_14.简述社会分层的定义及分层标准。 (分数:3.00)_15.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 (分数:3.00)_16.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 (分数:3.00)_17.简述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与冲突论的不同解释。 (分数:3.00)_18.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分数:3.00)_19.简述社会流动的
3、影响因素。 (分数:3.00)_20.虚拟社区的特征。 (分数:3.00)_21.简述社区的类型。 (分数:3.00)_22.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主要区别。 (分数:3.00)_23.试述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分数:3.00)_24.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 (分数:3.00)_25.试述我国城市化的制约条件和发展契机。 (分数:3.00)_26.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分数:3.00)_27.如何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实质? (分数:3.00)_28.迟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 (分数:2.00)_29.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4、过程中“迟发展效果”的主要表现。 (分数:2.00)_30.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社会结构? (分数:2.00)_31.试论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及特征。 (分数:2.00)_32.越轨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分数:2.00)_33.简述社会控制的涵义及类型。 (分数:2.00)_34.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分数:2.00)_35.社会舆论及其特点。 (分数:2.00)_36.简述社会控制的涵义及社会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社会学基础知识(三)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6,分数:100.00)1.如何理解
5、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非正式关系通常的发生背景 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事实上,在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
6、不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的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物和一种反作用。 a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霍桑实验的结论表明,工业生产方式本质上是非人格化和形式化,工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非正式的接触。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
7、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在这个范围内,非正式群体减少了群体成员的紧张。 第三,充分表露情绪反应。这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把那些在特点上相似的工人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工作位置相距较近的工人,或那些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共同工作的人的关系固定化和一致化;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聚集在一起的工人互动频率来增加情绪反应,它为人们进行交谈、交换意见、沟通态度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等提供了渠道。 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相对工业生产中非人格化命令和管理者的权力,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其实这种独立和自由发展相对科层制来说只是一种幻想)。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
8、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这种独立和自由从非正式群体对那些“告密者”或“异己分子”(霍桑实验的例证)的憎恶和控制中可以发现。 b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之外,对管理工作本身也有它的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相对于大型工业组织,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许多工作如果按照“正式结构”的渠道,将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且规则允许。 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宽松友好
9、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提高工作满意感。正式结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个人的某些意愿会被束缚,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负功能。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人的要求比较宽松,群体成员基本喜欢维持现状,反对变革,对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都采取一种抵制或者是部分抵制的态度。 b目标冲突。这种冲突是指当组织成员处于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群体目标发生矛盾时的一种情形。一个组织成员很难同时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c遵从行为问题。非正式群体的长期存在,使它成为组织生活的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本是为
10、了劝说成员遵守非正式群体目标,但由于群体内部的和谐气氛,使群体成员越来越少地考虑个人愿望,常常是不假思索、不加权衡就附和群体的意见,他们也就不愿再去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了。 d谣言问题。谣言或小道消息之所以能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传播,是因为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出现不畅的结果。那么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人们就会在事件信息里人为地填补未知的部分,从而形成所谓的谣言或小道消息。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表现
11、为: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 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如果成员通过遵循群体的规范,在群体中活动,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刺激其积极性,提高群体凝聚力。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 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
12、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3.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概念界定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2)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 2 人到 30 人的小群体。因为,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 成员间有
13、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盲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
14、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成员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
15、,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4.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初级群体研究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
16、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5.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
17、围绕目标而进行的。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合法性基础。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 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组织内部的各项方针、策略和政策正确与否,就看它是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率,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6.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分数:3
18、.00)_正确答案:()解析:(1)科层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典型的管理方式。其具有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等特点。 (2)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科层制作为 17 到 18 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主要目的是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业活动的组织形式,至今这种组织形式依然运行于社会中,并且成为无法逾越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永远存在下去。 本尼斯曾经指出科层制的组织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既无力依附内部环境的整合要求,也无法对外部
19、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 科层制的内部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民主主义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上,一个要求尊重人权,一个要求组织活动理性化、制度化,效率至上。 科层制只适应稳定、可预测的外部环境,在处理日常性的、重复发生的事件上,科层制很有效率。但20 世纪下半期,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复杂程度急剧升高,难以预测,给科层制的存在带来了危机。7.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组织过程像一切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样,也有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发展周期。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可以被描绘为五个重要阶段:产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落阶段;消亡阶段。以下是对这五个阶段的简单描
20、述: (1)产生阶段 当一群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益和需要而走到一起时,便产生一个组织。组织开始时是相当不正规的,没有成文政策或正式的规章制度,许多相互作用处于日常的面对面接触的水平上,组织成员彼此能相互了解,甚至带有较强烈的私人感情色彩。当普通操作人员、中级管理部门以及顶端管理部门形成之后,一种等级阶梯便建立起来。这个时候,组织的非正式倾向还是十分明显的。此外,此时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或创始者强烈地影响和左右着组织,主导着组织的发展。 (2)成长阶段 当一个组织成功地吸纳到了成员,并且得到了他们的信赖,能富有效率地实现其目标,能被更大的社区所接受,它就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
21、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此时,组织便处于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组织开始变得较正规化,组织更多的关系是其结构的分化、职能的细化和成员技能的专业化,而忽视了人的能动因素。在这个阶段,利润(如果是一个经营性组织的话)和规模每年递增百分之几百也属常事。 (3)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的成长速度变慢了,新的发展方向或者新市场、新产品开始被开拓穷尽,组织常常会因此停滞下来。从成长阶段开始的制度化过程,现在逐渐演化成造就僵硬的官僚机构的过程,并有使组织窒息的可能。保持活力是这个时候组织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组织需要寻求其他组织帮助以不断扩张的时候。成熟阶段在组织的一生中常常占有最长的时间,在这
22、期间,组织年复一年地缓慢变化而相对稳定。 (4)衰落阶段 组织终于开始遇到难以应付的问题:关键人物离开、组织的方针和策略与外部环境不相吻合等,组织只看重成员的服务时间,而不看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作为,尤其是新的思想常常受到阻力。于是,这样的组织开始了它的衰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先就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各种积弊也由萌芽到成熟并开始暴露无遗,各种反常行为逐渐盛行起来。 (5)消亡阶段 当组织的衰落程度已发展到不能再回返的时候,组织将停止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有活力的角色而宣告它的生命的终止。并不是所有组织都是在完全停止存在的意义上消亡,它们消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被一个较大的组织吞并,可以是与其他同类
23、型组织的重组,也可以是彻底退出主流的活动领域、悄无声息地维持着最基本的运作。8.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2)组织的构成要素 根据组织表现出的性质,我们可以把组织的构成要素确定为: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这四个组织基本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具体来讲: 组织的构成要素首先是组织环境。任何组织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关系,脱离一定环境的组织是不存在的。 组织的构成要素其次是组织目
24、的。所谓组织目的,就是组织所有者的共同愿望,是得到组织所有成员认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建立一个组织,首先必须有目的,然后建立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目的,组织就不可能建立。 组织的构成要素还有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组织的组成要素应当是相互作用的,或者说是耦合的。在组织中,这两个相互作用的要素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实际管理活动的人或机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管理客体是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所能预测、协调和控制的对象。9.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
25、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 (1)规范系统 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活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
26、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 比较而言,权利安排与社会成员行动前的决策或策划有关,而行动准则与社会成员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对行动的过程和对行动的说明有关。 (2)策略系统 制度规范本身并不能够决定社会成员的行动,不论是权利安排,还是行动准则,实际的行动进程都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策略。社会行动并不是一个固守规则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觉来展开,这也就是一个随机运用策略的过程。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是社会成员在权利安排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行动的过程。 (3)知识系统 实际上,制度在运行时必须依赖由各种可以言传的知识与“默会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系统。一个社会成员对行动准则
27、及与其他行动者的权利划分、对各种制度运行的微观策略、对社会信任关系、对行动策略和行动准则之间的协调等方面的了解,有些属于可以言传的知识,有些则是默会的知识,但它们都是制度行动者去实现其行动目标所不可缺少的知识。 (4)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是社会制度的主体。它主要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组织成员。无论是社会制度所要起的规范作用还是社会制度所支持的自由行动,都要通过组织系统去落实。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机会,而组织的创立是为了捕捉这些机会。而且,正是由于组织的演进,才会导致制度的变迁。 (5)设施系统 设施系统是社会制度运行的保障。它可以分为两类:符号性的设施,如,一个国家的国旗、国徽,卫生系统通用
28、的红十字标记等;实物性的设施,如,经济制度的货币,教育制度的学校、教科书等。 以上这五类要素是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行。10.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思想。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权威与权力不同,权威是规范赋予某人可以对他人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威是某种社会设置的化身,如族长的权威,就代表着宗族制度。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
29、的特征,权威的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3)合法权威 合法权威来源于人们对正式规定的、非个人专断的规范体系的认可。行使合法权威的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现行法规的明确承认,科层制权威是合法权威的一种典型。 权威的这三种模式属于理想类型的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这三种权威关系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们称此为混合型权威。11.社会制度的功能。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
30、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制度的功能主要有: (1)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来看,社会制度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绩效的可能性。 (2)从个体层次水平来看,制度的创建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提供了合作的前提,为人们协同解决个人力量无法处理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制度能为个体行动者降低不确定性。社会制度的可重复性为人们提供了预测行为后果的依据。可以说,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制度规定着某类行为的一般反应,投入此类行为的行动者可以凭借制度中的规范要求来预测行为后果,从而降低了事件的不确定性。12.导致社会设置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3.00)_正确答案:
31、()解析: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设置被人们称为设置安排,它规定人们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获取社会资源。任何设置安排的主导功能就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和规范。因此,当发生以下两种情况时会导致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 (1)设置环境的制约 社会设置一方面受到设置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 设置环境是指决定其他一切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的根本性设置,如 D. C.诺斯和 L. E.戴维斯在描述经济设置的设置环境时认为,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础规则”。如一国之宪法,就是最典型的设置环境。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在一定的设置环境下形成的,并受到设置环境的约束。设置环境为
32、人们选择设置安排确定了一个基本界限,它是确立其他一切设置安排的前提条件。当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的格局发生变化,或者设置环境出现重大调整的时候,原有的设置功能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这时设置功能变迁就发生了。 (2)设置内部出现了创新活动,即设置创新 原有设置安排下总会有些人为获取潜在利润而率先克服这些障碍,当克服障碍的成本小于潜在利益的时候,一项新的设置安排就会出现。 设置创新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预见到潜在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设置创新就可以获得潜在利益的创新主体“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 “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创新方案; 根据最大利益原则,对各种可行的创新方案进行选择; 支持创新的“第二行
33、动集团”的形成,它们将参与设置创新后的预期利益的分配; 第一、二行动集团共同努力,促成设置创新的实现。 (3)社会设置一方面受到设置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 设置环境是指决定其他一切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的根本性设置,如 D. C.诺斯和 L. E.戴维斯在描述经济设置的设置环境时认为,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础规则”。如一国之宪法,就是最典型的设置环境。具体的社会设置如家庭设置、市场交易设置、学校设置、工厂设置等等,都是在一定的设置环境下形成的,并受到设置环境的约束。 设置环境为人们选择设置安排确定了一个基本界限,它是确立其他一切设置安排的
34、前提条件。13.简述弹性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中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一个弹性结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 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不同于刚性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 (1)各个分层地位之间的低度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因此弹性结构的社会通常不存在明显的分层中轴。 (2)在弹性结构中,由于各分层属性处于不相关状态,因此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 (3)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
35、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即社会成员在某种地位层面上所处的劣势可以由其他层面的优势加以弥补,因而只能算做相对劣势。 (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在弹性结构中,尽管人们倾向于同那些地位相同的人打交道,但是在某一社会地位上相同的交往群体,很可能在其他社会地位上分属不同层次,因此在一个分层层面上的层次内部交往,在其他分层层面看又是一种层间交往,即弹性结构赋予各种社会交往以广泛的层间交往性质。 (5)弹性结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首先,在弹性结构中,各分层地位间没有必然联系。某一分层地位的利益不会转化为其他地位的利益,因而不大可能形成各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集团板块。其次,存在着利益补偿的可能。这就大大缓解和分散了社会冲突的能量和方向,使利益冲突多以个人性的、片面的、局部的形式出现。最后,从交往角度看,由于各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式的,层内交往同时具有层间交往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