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40553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不涉及下列刑罚方式的(分数:1.00)A.劓刑B.墨刑C.宫刑D.斩左趾2.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份的限制,据此,下列各选项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00)A.某大商贾子婿被举孝廉B.中山靖王之孙出任益州刺史C.县令王某因贪赃被免官三年后又被征召为官D.上党郡守与渤海郡守为姻亲关系3.汉代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为“致仕”,汉代致仕的法定年龄为(分数:1.00)A.60岁B.65岁C.70岁D.75岁4.“八议”、“官当”正式入律,即为法律所规定

2、,发生的朝代是(分数:1.00)A.东汉时期B.王莽新朝C.曹魏时期D.西晋时期5.按照唐律规定的化外人相犯原则,阿拉伯人与日本人在长安相犯,应适用的法律是(分数:1.00)A.唐律B.阿拉伯法律C.日本法律D.阿拉伯法律或恶日本法律6.在官制中实行差遣制的朝代是(分数:1.00)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依照唐宋时期法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十恶”犯罪中的(分数:1.00)A.谋大逆B.恶逆C.不孝D.不睦8.隋开皇律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历史蓝本是(分数:1.00)A.北齐律B.北周律C.大业律D.陈律9.下列关于唐朝继承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

3、00)A.女子不享有财产继承权B.只有法定继承,不承认遗嘱的效力C.无论宗祧继承还是财产继承,皆采用嫡长子继承的原则D.财产继承沿袭两汉以来的“诸子均分”的原则10.下列关于宋代“翻异别推”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00)A.实行“审”与“判”的分离B.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审判C.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D.犯人翻供且“实碍重罪”时,须交由另外司法官或司法机构重新审理11.关于开皇律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通过“议、减、赎、当”制度,使贵族官僚的特权扩大化B.完善了“八议”和“官当”制度C.对“十恶”制度作了规定,首次正式列入法典D.删除了前代酷

4、刑,将主要刑罚定型为死、流、徒、杖、赎五刑,封建五刑正式确立12.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格是指(分数:1.00)A.有关国家政权组织制度与行政管理活动的法规B.皇帝针对百官以及政府部门日常事务临时颁布的各种敕令C.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具有行政法规性质D.关于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13.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法典是(分数:1.00)A.开皇律B.永徽律疏C.唐六典D.宋刑统14.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唐律影响的法典不包括(分数:1.00)A.朝鲜的高丽律B.日本的大宝

5、律令C.印度的摩奴法典D.越南李太尊时期的刑书15.按照唐朝的定罪量刑原则,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有(分数:1.00)A.武周时期,兵部尚书、侍郎涉嫌私吞军费,依律尚书撤职,侍郎撤职下狱B.开元年问,某甲杀人越货,并嫁祸他人,依律数罪并罚处斩C.肃宗时期,某乙因累犯盗窃罪,被加重处罚D.大中年间,贪官某丁逃避抓捕藏匿于山中,其子因知情不报而被处同罪受刑16.下列各选项,属于“十恶”中的大不敬的是(分数:1.00)A.某甲图谋毁坏宗庙B.某乙殴打年迈伯父C.某丙伪造御宝D.某丁图谋背叛朝廷,投奔西域17.唐律规定的强制离婚条件是(分数:1.00)A.七出B.三不去C.义绝D.和离18.唐朝中央政府沿

6、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六部中掌管科举考试的是(分数:1.00)A.吏部B.礼部C.户部D.民部19.宋朝复活肉刑所出现的复合刑是(分数:1.00)A.脊杖B.刺配C.凌迟D.黥面20.关于宋朝官员选任制度和课考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科考中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真正入仕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释褐试”B.切近国家实际治理的策论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C.宋朝官制区分官、职、遣,官代表品级和俸禄,职是文官的虚衔,差遣才是正式职责D.考察地方州县官员的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21.法家的“法治”理论突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重要目的之一

7、就是打破奴隶主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下列原则中反映了这一目的的是(分数:2.00)A.法布于众B.轻罪重刑C.一断于法D.赏当其工,刑当其罪2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颁布了法经六篇,其中的程序法规定主要是(分数:2.00)A.具法B.囚法C.捕法D.杂法23.下列各选项,反映了汉初以黄老学说为立法指导思想的是(分数:2.00)A.轻徭薄赋,约法省刑B.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C.文景时期废肉刑改革D.从十五而税一到三十而税一24.下列各选项假设发生于汉武帝时期,那么其中不属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必须追究隐匿者刑事责任的有(分数:2.00)A.某甲窃取邻人银簪,其子隐匿不告B.某乙聚众谋反,其妻隐匿

8、不告C.某丙为叛军“通行饮食”,其父隐匿不告D.某丁以左道诅咒天子、蛊惑民众,其祖父隐匿不告25.下列各罪名,属于汉律中有关危害君主专制罪的有(分数:2.00)A.废格诏书B.左道C.阿党附益D.僭越26.关于西汉武帝官制设置中各官职与其职责搭配,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分数:2.00)A.中央设置大司徒掌管土木营造,大司空掌管民政、财政和教育,大司马掌管军事B.监察机构为御史台,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官之首,下设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C.刺史为地方行政区划州的行政长官,下设郡县,主官分别为郡守和县令D.尚书台作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国家中枢机构,成为行政机关的核心27.关于秋冬行刑,下列说法正确的

9、有(分数:2.00)A.秋冬行刑是指汉代死刑犯都必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B.其理论基础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春夏以阳为主,主生;秋冬以阴为主,主杀C.它把司法镇压与阴阳运行、四季变换联系起来,借助天的权威和实际生活感受来加强司法的严肃性D.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又标榜了德政慎罚,故为后世法律所继承28.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法典所属政权的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泰始律是东魏法典B.麟趾格是北齐法典C.大统式是北魏法典D.新律是西晋法典29.关于晋代法律制度的首创,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法例首次从晋律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篇B.首立“准五服以制

10、罪”,以丧服为标志来区分亲属远近关系,进而定罪量刑C.首次确立允许以官爵抵罪的“官当”制度D.作为上诉直诉制度的登闻鼓首创30.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尚书台此时成为主要的中央司法审判机构,下设三公曹、都官曹等司法审判机构B.西晋时开始在廷尉之下设置专门教授法律、培养司法官吏的律博士C.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开始出现了“登闻鼓”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D.刑讯逼供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残酷,出现了“测罚”、“测立之法”等新的刑讯方式31.下列关于宋朝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宋刑统在体例上取法唐末的大中刑律统类和五代的大周刑统B.编敕

11、、编例成为主要的、经常的立法活动C.“重法地法”是北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D.审判制度上实行鞫谳分司制32.中国古代以凌迟作为国家法定刑的朝代有(分数:2.00)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33.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包括(分数:2.00)A.私习天文B.强盗C.谋杀D.损坏官印文书34.下列各选项,属于或符合唐朝立法思想和技术特点的有(分数:2.00)A.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B.明法慎刑、以宽治天下和民本思想C.礼法融合、相互为用D.立法务求宽简,取便于时35.根据唐律中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具体有议、

12、请、减、赎、当五项具体特权制度B.上诉五项特权制度由高到低针对不同等级的特权者C.官员自首减免刑罚也是一种特权减免D.若犯“十恶”重罪,上述特权皆不适用36.下列各选项中,能够反映唐律详细区分法律责任轻重的规定或制度的有(分数:2.00)A.区分自首和自新B.老幼废疾减刑C.区分“六杀”D.保辜制度37.关于唐律中的经济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唐朝有土地国家所有和私人所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其中私有土地包括永业田和口分田B.唐代赋役实行租庸调制,其中调是指按人丁摊派来调动人员服徭役C.宰相杨炎主张推行的两税法,是指按每户的土地面积征收地税,按财产多寡确定的户等征收户税,每年分夏

13、秋两季征收D.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白豆蔻四种货物,政府抽取十分之一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38.关于唐代主要的司法制度,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重大疑难案件由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称“三司推事”B.凡主审官员与当事人系五服内的亲属或姻亲,或师生关系,或曾为本部长官以及此前有仇嫌者,皆应换推,此即“换推制”C.死囚执行前一日复奏两次,执行当日仍可复奏一次,提请皇帝审慎考虑是否立即执行,即死刑三复奏程序D.要求有关的大理寺卿、少卿、丞、府、史等官员共同审案判决,共同承担错判的责任,以利于互相监督,避免错判,称为同职连署制度39.宋

14、朝不动产买卖契约的成立要件有(分数:2.00)A.“先问亲邻”B.“输钱印契”C.“过割赋税”D.“原主离业”40.下列关于财产继承的规定,属于宋代的有(分数:2.00)A.沿袭唐律中的家产的兄弟均分制B.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C.继子与绝户之女同享继承权D.在室女可分得相当于未婚兄弟聘财的一半之财41.下列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或规定中,体现了重农思想的有(分数:2.00)A.务限法B.初税亩C.秋冬行刑D.公廨田三、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7.00)42.简述两汉的主要法律形式。 (分数:7.00)_四、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24.00)唐律疏议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

15、论。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或旁有闻证,事非疑似之类。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8.00)(1).唐律处理疑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数:2.00)_(2).依照唐律的上述规定,疑罪分为哪几种情形?(分数:2.00)_(3).唐律关于法官处理疑狱的规定是什么?(分数:2.00)_(4).如何评价唐律这一规定?(分数:2.00)_材料一:“奏画已讫,应行刑者,皆三复奏讫,然始下决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 永徽律疏 材料二:贞观五年(632 年),相州人(今属河南安阳)李好德言涉

16、妖妄,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其关进监狱。此案交给大理丞(大法官)张蕴古审理。张审后上奏说:“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准备采纳。蕴古在狱中与好德博戏(两人相对而坐玩游戏),泄露了圣旨。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事后,太宗后悔道:“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李世民还责怪丞相房玄龄等人没有及时谏诤。为了避免再错杀人,太宗颁诏:“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复奏。” 问题:(分数:8.00)(1).简述上述材料中的唐律制度?(分数:4.00)_(2).该制度反映了唐代法律思想的哪些特点?(分数:4.00)_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

17、案”。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 问题:(分数:8.00)(1).对甲翻供行为,应该按照什么制度处理?(分数:4.00)_(2).除了上述制度外,宋代还有哪一司法制度也是为了保障审判质量的?请简述。(分数:4.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7.00)43.简述汉代的监察制度。 (分数:7.00)_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不涉及下

18、列刑罚方式的(分数:1.00)A.劓刑B.墨刑C.宫刑 D.斩左趾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文景时期刑制改革。肉刑,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严格地说大辟是生命刑而不属于肉刑,其余四项,在文景刑制改革中,只有宫刑没有涉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后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受宫刑来理解记忆。2.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份的限制,据此,下列各选项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00)A.某大商贾子婿被举孝廉B.中山靖王之孙出任益州刺史 C.县令王某因贪赃被免官三年后又被征召为官D.上党郡守与渤海郡守为姻亲关系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章的汉代官吏管理制度。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份的

19、限制,如商人子弟、赘婿以及因贪赃被免官者不得为官,故 A、C 选项错误;在官吏选任中还实行回避制度,为此制定“三互法”,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即交互为官)”,故而两郡郡守不可能是姻亲关系,D 选项错误;宗室子弟不得任公位高官,中山靖王之孙虽然是宗室子弟,但郡守并不属于公位高官,即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3.汉代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为“致仕”,汉代致仕的法定年龄为(分数:1.00)A.60岁B.65岁C.70岁 D.75岁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代官吏管理制度。本题纯属记忆性题目,汉代法定退休年龄为 70岁。对于法制史上涉及一些具体数字的

20、内容,要注意精确记忆。4.“八议”、“官当”正式入律,即为法律所规定,发生的朝代是(分数:1.00)A.东汉时期B.王莽新朝C.曹魏时期 D.西晋时期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刑事立法。“八议”是指贵族官僚中位高权重的八种人犯罪后,普通司法机构无权审理,须在大臣“议其所犯”后,由皇帝对其所犯罪行决定减免刑罚的制度。“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曹魏时期正式入律。“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功(有大功勋的人)、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自曹魏以后

21、,“八议”遂成为古代法律的重要原则。5.按照唐律规定的化外人相犯原则,阿拉伯人与日本人在长安相犯,应适用的法律是(分数:1.00)A.唐律 B.阿拉伯法律C.日本法律D.阿拉伯法律或恶日本法律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代刑事司法原则。唐律疏议名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一国家侨民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断,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家侨民相犯或唐朝人与外国人相犯,则按照唐律处刑,实行属地主义原则。也可以从一般法理上理解,即当事人同为外国,故而按照化外之民平等对待的基本理念,适用任何一国的法律都不合适,故而只能按照属地管辖原则适用

22、唐律。对这种反映了现代一些基本法理的知识点要注意理解、掌握。6.在官制中实行差遣制的朝代是(分数:1.00)A.汉朝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代行政立法官制。宋官制区分官、职、遣:官只代表其品级和俸禄高低,职是文官的荣誉虚衔,差遣才是其实际的职事。差遣制的要旨在于使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由皇帝灵活授予,形成此官任彼事,彼官任此事的局面。如果未获差遣,正官就是只领俸禄不理实务的闲官。这种“官与职殊”“名与实分”的差遣制着眼于巩固君主中央集权,但也酿成了宋代的冗官之弊。这种利弊并存,但弊大于利的做法极具教训意义,值得重视。7.

23、依照唐宋时期法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十恶”犯罪中的(分数:1.00)A.谋大逆B.恶逆 C.不孝D.不睦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十恶”大罪。本题考查的是对“十恶”具体内容的详细掌握,尤其是其中涉及对尊长的不同行为是分属不同罪名的,具体而言,同样是针对皇帝和朝廷的行为,直接图谋反叛危害君权的属于谋反;破坏宗庙、叛逃的属于谋大逆;对父母的人身伤害属于恶逆;针对皇帝、宫廷御宝或御用物品的属于大不敬;告发或侮辱父母但不涉及直接人身伤害的才是不孝;谋杀一定范围之外的亲属或者对丈夫、大功以上尊长殴打告发的属于不睦,不睦针对的是非至亲或一定程度以下的行为;不义针对

24、的是夫丧不哀,特指夫妻之间的情义缺失;内乱特指五服范围之内的通奸。“十恶”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刑法制度,必须理解掌握。8.隋开皇律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历史蓝本是(分数:1.00)A.北齐律 B.北周律C.大业律D.陈律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隋开皇律。开皇律的历史蓝本是北齐的北齐律,而不是作为隋前朝的北周的法典北周律(又称大律);大业律则是之后隋炀帝时期颁布的法典;关于陈朝法律,通常似乎并没有陈律一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开皇律延续了北齐律简化法典的思路和做法。9.下列关于唐朝继承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00)A.女子不享有财产继承权B.只有法定继承,不承认遗

25、嘱的效力C.无论宗祧继承还是财产继承,皆采用嫡长子继承的原则D.财产继承沿袭两汉以来的“诸子均分”的原则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代继承制度。女子出嫁后,不享有本家财产的继承权,但在室女可分得相当于未婚兄弟聘财的一半之财,作为置办妆奁之用。但在户绝之家,女儿的继承权则很大,A 选项错误;生前立有遗嘱者,则不按法定顺序继承,采用遗嘱优先的原则,B 选项错误;宗祧继承是对祖宗血脉的延续,因而更为重要,采取嫡长子继承的方式,财产继承实行诸子均分制,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10.下列关于宋代“翻异别推”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00)A.实行“审”与“判”的分离B.农

26、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审判C.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D.犯人翻供且“实碍重罪”时,须交由另外司法官或司法机构重新审理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三节唐宋法律制度中的几个重要制度。审与判分离是行鞫谳分司制度;农忙季节定制民诉是务限法;皇帝特诏会审是唐朝制度,称之为“三司推事”;犯人翻供而转交给他司处理称之为“翻异别推”。注意理解这些专业名词的内涵。11.关于开皇律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通过“议、减、赎、当”制度,使贵族官僚的特权扩大化B.完善了“八议”和“官当”制度C.对“十恶”制度作了规定,首次正式列入法典D.删除了前代酷刑,将主要刑罚

27、定型为死、流、徒、杖、赎五刑,封建五刑正式确立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开皇律的内容。开皇律中的五刑为死、流、徒、杖、笞五刑,赎刑在该法典中也有规定,但属于减刑的方式之一,而不是五刑的内容。其他三个选项是开皇律内容方面的要点。12.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格是指(分数:1.00)A.有关国家政权组织制度与行政管理活动的法规B.皇帝针对百官以及政府部门日常事务临时颁布的各种敕令 C.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具有行政法规性质D.关于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朝法律形式。有关国家政权组织制度与行政管理活动的法

28、规是“令”;皇帝针对百官以及政府部门日常事务临时颁布的各种敕令是“格”;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且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是“式”;关于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是“律”,这四种法律形式在各朝指代的法律类型或者内容大致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作为法律技术,通常会沿用,学习时候注意联系各章节记忆。13.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法典是(分数:1.00)A.开皇律B.永徽律疏 C.唐六典D.宋刑统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律疏议。上述四部法典都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开皇律标志着古代法典体例由繁到简过程的完成;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后称为唐律疏议,是现存最早最完整且最具社

29、会影响力的法典;唐六典规定唐朝官制,对后世王朝的行政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刑统又叫宋建隆重详定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14.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唐律影响的法典不包括(分数:1.00)A.朝鲜的高丽律B.日本的大宝律令C.印度的摩奴法典 D.越南李太尊时期的刑书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律的历史地位。摩奴法典是古印度法典,相传为“人类的始祖”摩奴所编,故名。实际上,是婆罗门教的祭司根据吠陀经与传统习惯,于公元前 2世纪公元 2世纪(一说为公元后的头几个世纪)编成,因此,该法典不可能受公元七世

30、纪唐律的影响。当然,本题侧重的是唐律对周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15.按照唐朝的定罪量刑原则,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有(分数:1.00)A.武周时期,兵部尚书、侍郎涉嫌私吞军费,依律尚书撤职,侍郎撤职下狱B.开元年问,某甲杀人越货,并嫁祸他人,依律数罪并罚处斩C.肃宗时期,某乙因累犯盗窃罪,被加重处罚 D.大中年间,贪官某丁逃避抓捕藏匿于山中,其子因知情不报而被处同罪受刑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代定罪量刑原则。依照唐律:在职官共同犯罪,长官为首犯,处重刑,故而尚书不可能比次官侍郎刑轻,A 选项错误;唐代数罪并发,合并论罪从重,而非数罪并罚,B 选项错误;依照累犯加重原则,

31、某乙属于累犯,应当加重处罚,C 选项正确;根据同居相隐不为罪原则,子为父隐不追究刑事责任,D 选项错误。16.下列各选项,属于“十恶”中的大不敬的是(分数:1.00)A.某甲图谋毁坏宗庙B.某乙殴打年迈伯父C.某丙伪造御宝 D.某丁图谋背叛朝廷,投奔西域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律对“十恶”的规定。“十恶”对罪名的规定非常之细,不能简单地以日常意思理解相关行为的罪名对应。图谋毁坏宗庙属于谋大逆;殴打伯父属于恶逆;伪造御宝属于大不敬;叛逃国外属于谋叛。大不敬主要针对的是对御用或者祭祀物品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一般的对人不敬。17.唐律规定的强制离婚条件是(分数:1.00)A.七

32、出B.三不去C.义绝 D.和离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代婚姻家庭制度。“七出”只是夫家可以休妻的条件,并非强制离婚条件;“三不去”是女方拒绝离婚的条件;“义绝”指夫妻之间情义已绝,符合义绝条件则必须强制离婚;“和离”是指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不以违法论。18.唐朝中央政府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六部中掌管科举考试的是(分数:1.00)A.吏部B.礼部 C.户部D.民部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朝三省六部制。六部中礼部和吏部职责容易混淆,主要是在官员的选拔和任免问题上,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命、考课和管理,但唯独选拔官员的科举由礼部掌管。19.宋朝复活肉刑所出

33、现的复合刑是(分数:1.00)A.脊杖B.刺配 C.凌迟D.黥面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代刑罚制度。题干中的限定词有二,其一是肉刑,其二是这种刑罚是复合刑。脊杖不属于肉刑;凌迟是广义的肉刑,黥面也是典型的肉刑,但是两者都不是复合刑;只有刺配是将杖刑、配役、刺面三刑同时施于一人的复合刑罚。20.关于宋朝官员选任制度和课考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科考中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真正入仕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释褐试”B.切近国家实际治理的策论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C.宋朝官制区分官、职、遣,官代表品级和俸禄,职是文官的虚衔,差遣才是正式职责 D.考察地方州县官员的标

34、准是“四善二十七最”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代官制。释褐试是唐代选用官员的制度,宋代选官并无这一步骤;此时考试内容仍然侧重诗赋和经义,策论只是受到重视;官、职、遣的区分是宋朝官制的一大特点,造成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和冗官之弊两面结果;宋代考察地方官标准是“四善三最”,“四善二十七最”是唐代的标准。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21.法家的“法治”理论突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奴隶主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下列原则中反映了这一目的的是(分数:2.00)A.法布于众 B.轻罪重刑C.一断于法 D.赏当其工,刑当其罪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

35、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战国立法指导思想。四个选项都是战国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但是题干有限制,即针对等级特权的原则,法布于众是成文法的公布,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法单方面掌控的特权;一断于法强调法对贵族也等同适用,后者不享有特权;“赏当其功,刑当其罪”强调赏罚依据现实功罪来进行,而不是依据等级特权,所以也是对等级特权的否定。2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颁布了法经六篇,其中的程序法规定主要是(分数:2.00)A.具法B.囚法 C.捕法 D.杂法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法经。法经六篇分别针对的内容以及体例是重点,因为这些反映了国家对法律问题的重视:盗法针对侵犯公私财产犯罪;贼法关于人

36、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犯罪;网法也称囚法,针对囚禁和审判;捕法针对抓捕;杂法针对其他犯罪;具法针对法律原则,属于总则。由以上顺序也可见,刑事立法在当时更为重视具体问题而相对轻视法律原则。23.下列各选项,反映了汉初以黄老学说为立法指导思想的是(分数:2.00)A.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B.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 C.文景时期废肉刑改革 D.从十五而税一到三十而税一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初立法指导思想黄老学说。黄老学说在西汉初年盛行,其原因是有鉴于秦朝徭役繁重、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等教训,其具体体现为轻徭薄赋和约法省刑,其中轻徭薄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高祖和景帝两次减税,“约法

37、省刑”的表现则有刘邦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以及文帝景帝废除肉刑、惠帝四年废除挟书律等。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具体制度表现,是典型的基于国家以及社会现状进行政治法律变革的事例,值得重视。24.下列各选项假设发生于汉武帝时期,那么其中不属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必须追究隐匿者刑事责任的有(分数:2.00)A.某甲窃取邻人银簪,其子隐匿不告B.某乙聚众谋反,其妻隐匿不告 C.某丙为叛军“通行饮食”,其父隐匿不告 D.某丁以左道诅咒天子、蛊惑民众,其祖父隐匿不告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汉朝法律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均可因互相隐匿犯

38、罪行为而免于刑罚。汉宣帝时明确规定:子女隐匿父母,妻子隐匿丈夫,孙子隐匿祖父母的罪行,皆不追究刑事责任;父母隐匿子女,丈夫隐匿妻子,祖父母隐匿孙子罪行的,如果所隐匿罪为死罪,则上请廷尉,由其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的罪责。由此可见,A 选项显然是属于该原则的一般犯罪,可不追究责任;B、C 选项都是涉及谋反叛乱,不能按照亲亲得相首匿免责;D 选项就行为来看是应处以死刑的,但是首匿者为犯人的祖父,依律应由廷尉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责任,而不是必须追究。25.下列各罪名,属于汉律中有关危害君主专制罪的有(分数:2.00)A.废格诏书 B.左道 C.阿党附益D.僭越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

39、汉律主要罪名。汉律的新罪名虽然众多,但都是针对汉室统治的,一般将罪名分为四大类,这四类下属的小罪名繁琐且似乎都有类似,所以必须理解其中的本质标准:危害中央集权罪主要是关于官员或贵族行为不符合等级秩序或者不趋向中央的行为;危害君主专制犯罪主要是对皇帝不忠或者不服从皇帝甚至以巫蛊之术危害皇帝安全的行为;危害皇帝尊严和安全罪的主要是涉及皇帝尊严和擅闯宫殿直接构成皇帝人身安全的;危害国家政权的犯罪主要涉及谋反,一是相关官吏应对或者镇压不严,二是对民众可能构成聚众谋反的或者帮助谋反的行为。当然,在理解这些区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某些具体罪名的含义。26.关于西汉武帝官制设置中各官职与其职责搭配,下列说法不能

40、成立的有(分数:2.00)A.中央设置大司徒掌管土木营造,大司空掌管民政、财政和教育,大司马掌管军事 B.监察机构为御史台,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官之首,下设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 C.刺史为地方行政区划州的行政长官,下设郡县,主官分别为郡守和县令 D.尚书台作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国家中枢机构,成为行政机关的核心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西汉为了使官制更加符合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进行了很多调整,所以上述各选项中很多地方并非绝对错误,而是不符合题干中“汉武帝时期”这一限制:A 选项错在大司徒和大司空职权错位了;B 选项错在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之下不是司

41、隶校尉而是侍御史,司隶校尉是京师的地方监察机关;州和刺史在汉武帝时期方才设立,是作为地方监察机关设立的,此时并不作为行政区划和行政长官存在;尚书台在武帝时期只是开始协助皇帝而参政,直到东汉初年才发展成为国家中枢机构。27.关于秋冬行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秋冬行刑是指汉代死刑犯都必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B.其理论基础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春夏以阳为主,主生;秋冬以阴为主,主杀 C.它把司法镇压与阴阳运行、四季变换联系起来,借助天的权威和实际生活感受来加强司法的严肃性 D.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又标榜了德政慎罚,故为后世法律所继承 解析:解析

42、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司法制度秋冬行刑。秋冬行刑制度是董仲舒系统的封建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运用,于理论、于现实都有依据或者效用,值得关注;但是秋冬行刑理论并不能与封建统治相违背,因此谋反谋大逆之类的危及政权统治的罪行则不按此论执行死刑,而是速杀之而后快。28.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法典所属政权的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泰始律是东魏法典 B.麟趾格是北齐法典 C.大统式是北魏法典 D.新律是西晋法典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三国魏晋南北朝各朝法典名称。泰始律是西晋法典,泰始是西晋武帝年号;麟趾格是东魏政权法典,“麟趾”是其一宫殿名称,该法典议定于此殿;大统式

43、是西魏法典,大统是西魏太祖年号;新律是曹魏法典。29.关于晋代法律制度的首创,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法例首次从晋律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篇 B.首立“准五服以制罪”,以丧服为标志来区分亲属远近关系,进而定罪量刑C.首次确立允许以官爵抵罪的“官当”制度 D.作为上诉直诉制度的登闻鼓首创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的两晋法律制度。法例是从晋律的刑名中独立出来,而不是从晋律中独立出来;“官当”制度的确立是在北魏律和陈律中。对于各朝各代法律制度中的首创,都需要特别注意。30.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尚书台此时成为主要的中央司法审判

44、机构,下设三公曹、都官曹等司法审判机构B.西晋时开始在廷尉之下设置专门教授法律、培养司法官吏的律博士C.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开始出现了“登闻鼓”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 D.刑讯逼供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残酷,出现了“测罚”、“测立之法”等新的刑讯方式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此时的中央司法审判机构仍然是廷尉,尚书台只是司法审判权逐步扩大,A 选项错误;律博士的出现始于曹魏,而不是西晋,B选项错误;“登闻鼓”制度让皇帝可以直接接受上诉,无疑也与死刑复奏制一样可以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刑讯逼供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并非刑罚,而是诉讼过程中的审判手段。3

45、1.下列关于宋朝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宋刑统在体例上取法唐末的大中刑律统类和五代的大周刑统 B.编敕、编例成为主要的、经常的立法活动 C.“重法地法”是北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 D.审判制度上实行鞫谳分司制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朝法制的立法形式、司法制度。上述四个选项都是考试分析上内容,在此不赘述。32.中国古代以凌迟作为国家法定刑的朝代有(分数:2.00)A.唐朝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代凌迟成为国家法定刑。凌迟始于五代,故而唐代不可能成为法定刑,北宋成为法定刑,南宋广泛运用,之后元明清沿用,直到清末 20世纪初才被废除,B、C、D 选项正确。33.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包括(分数:2.00)A.私习天文B.强盗 C.谋杀 D.损坏官印文书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唐代的自首减免刑罚原则。不是所有犯罪都可享受自首的待遇。凡“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对侵害人身、毁坏贵重物品、偷渡关卡、私习天文等犯罪,即便投案也不能按自首处理。因为这些犯罪的后果已不能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