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 T 1907-2020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pdf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482475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 T 1907-2020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35 T 1907-2020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35 T 1907-2020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35 T 1907-2020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35 T 1907-2020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7.140.10 X 55 DB35 福建省 地方标准 DB35/T 1907 2020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 Tai shi Oolong Tea Cultivar of tea plant 2020 - 06 - 29 发布 2020 - 09 - 29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907 2020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茶树品种 . 1 4 种苗繁育 . 4 5 种苗质量及检验方法和规则 . 6 6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与贮存 . 7 DB35/T 1907 2020 II 前 言 本 标准 按

2、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 标准 由福建农林大学提出。 本 标准 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FJ/TC 20)归口。 本 标准 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台湾茶叶学会(中国台湾)、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国家茶叶 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龙岩市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管理 委员会、 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 福建漳平永福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漳平市农业农村局、福建 漳平台品茶叶有限公司、福建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福建漳平九德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福州文武 雪峰农场、福建漳平尚顺农场开发有限公司、鹿谷乡农会(中国 台湾)、

3、阿里山茶叶合作社(中国台湾)、 安溪青心乌龙茶研究所、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建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 本 标准 主要起草人:孙威江、陈志丹、邓冰斌、柯家耀、陈右人(中国台湾)、刘纪恒、林宪腾(中 国台湾)、 卢江海、文芳、 颜燕芬、谢东庆(中国台湾)、李志鸿(中国台湾)、杨咏安(中国台湾)、 林求喜、陈宏安(中国台湾)、林献堂(中国台湾)、林育丞(中国台湾)、陈志雄、颜敬虔、沈瑞完、 李方。 DB35/T 1907 2020 1 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适制 台式乌龙茶的茶树品种、种苗繁育、 种苗质量及 检验方法和规则、 标志、标签、 包装、运输与贮

4、存 。 本 标准 适用于适制 台式乌龙茶茶树品种的选择、苗木繁育以及种苗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3 茶树品种 3.1 总则 适制台式乌龙茶的茶树品种主要有:金萱(台茶 12号)、青心乌龙、四季春、翠玉(台茶 13号)、 铁观音、碧玉(台茶 19号)、迎香(台茶 20号)、青心大冇和矮脚乌龙等。 3.2 金萱(台茶 12 号) 3.2.1 品种来源与 分布 无性系,由台湾省茶业改良场以台农 8号为母

5、本、硬枝红心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主要分 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3.2.2 形态特征 灌木型,植株中等,树姿开张,分枝密度大。中叶类,芽叶生育力强,发芽整齐,密度中等,叶片 呈稍上斜状着生,叶形近椭圆形,叶面微隆,叶色淡绿,具光泽,茸毛较多,叶面微隆,叶身稍内折, 叶缘波状,叶尖钝尖,叶齿锐度中、密度密、深度浅,叶质厚。开花量多,结实率高。花冠直径 4.0 cm, 花瓣 6 8瓣,子房茸毛较多,花柱 3裂、裂位低,雌蕊高 ,花萼 5片。 3.2.3 品种特性 中生种,春梢一芽三叶百芽重约 98.7 g,每 667 m2产干茶

6、 110 kg以上。制台式乌龙茶外形紧结重 实,香气浓郁,汤色蜜黄,滋味甘醇浓厚。抗寒、抗病性强,适应性强。扦插成活率高,开花多,结 实性强。 DB35/T 1907 2020 2 3.3 青心乌龙 3.3.1 品种来源与分布 又名软枝乌龙,无性系,原产福建省,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等地。 3.3.2 形态特征 灌木型,树姿开张,分枝密,枝条细软。小叶类,叶片上斜状着生,叶形长椭圆形,叶色深绿,无 光泽,叶面平,叶身内折,叶缘微波,叶齿细密锐利,主脉显、色浅,叶质较厚有革质,叶尖锐尖,芽 叶细 小,鲜绿色,茸毛中等。花冠直径 1.8 cm,花瓣 6 7瓣,花萼绿带紫色,有茸毛。 3.3.3

7、品种特性 晚生种,芽叶密度中等,每 667 m2产干茶约为 60 kg。制台式乌龙茶外形紧结绿润,香气高长,汤 色绿黄,滋味清醇甘甜。抗寒性强、抗旱性差,抗病虫性弱。扦插成活率高。 3.4 四季春 3.4.1 品种来源与分布 无性系,在台湾木栅选育而成的台湾地方良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和云南等地。 3.4.2 形态特征 灌木 型,植株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小叶类,叶片上斜状着生,叶形椭圆形,叶基钝,叶色 绿,无光泽,叶面平,叶身内折,叶缘微波,叶齿细密锐利, 叶质较厚硬,叶尖锐尖,芽叶细小,鲜绿 带紫红色,茸毛中等。 3.4.3 品种特性 早生种,生长势强,年生长周期长、冬季休眠期短

8、,新梢萌发轮次多,产量高。制台式乌龙茶外形 紧结,香气浓郁高扬,汤色密绿黄,滋味鲜活甜爽甘滑。抗寒性强,适应性强。扦插成活率高。 3.5 翠玉(台茶 13 号) 3.5.1 品种来源与分布 无性系,由台湾省茶业改良场以硬枝红心为母本,台农 80号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主要分 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和云南等地。 3.5.2 形态特征 灌木型,植株中等,树姿稍直立,分枝较少。中叶类,叶片呈上斜状着生,叶形近阔椭圆形,叶色 浓暗绿,具光泽,叶面 隆起,叶身内折,叶缘微波,叶尖钝尖,叶齿较稀钝、不整齐,叶质厚,芽叶深 绿带紫色,茸毛中等。 3.5.3 品种特性 早生种,采摘期长,芽叶生育力中等,发芽

9、整齐,密度稀,春梢一芽三叶百芽重约 88.7 g,每 667 m2 约产干茶 80 kg。制台式乌龙茶外形圆紧,香气清雅高长,汤色绿黄明亮,滋味甘醇鲜滑。抗寒、抗病 性中等。发根能力强,扦插成活率高。开花多,结实性强。 DB35/T 1907 2020 3 3.6 铁观音 3.6.1 品种来源与分布 又名红心观音,无性系,原产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1985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 3.6.2 形态 特征 灌木型,植株中等,树姿开张,分枝稀。中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形,叶色深绿,富 光泽,叶面隆起,叶缘波状,叶身平或稍背卷,叶尖渐

10、尖,叶齿钝浅稀,叶质厚脆,芽叶绿带紫红色, 茸毛较少。花冠直径 3.0 cm 3.3 cm,花瓣 6 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 3裂。 3.6.3 品种特性 晚生种,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稀,持嫩性较强,春梢一芽三叶百芽重约 60.5 g,产量中等,每 667 m2约产干茶 100 kg。制台式乌龙茶外形紧结重实,香气馥郁幽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回甘。 抗旱、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 较高。 3.7 碧玉(台茶 19 号) 3.7.1 品种来源与分布 无性系,由台湾省茶业改良场以台茶 12号为母本、青心乌龙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主要分布于 中国台湾、福建等地。 3.7.2 形态

11、特征 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小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形,叶色绿,幼芽嫩叶为淡 绿色,嫩叶有茸毛。 3.7.3 品种特性 中生种,产量高,每 667 m2约产干茶 87 kg。制台式乌龙茶外形圆结重实,香气清幽,汤色碧绿, 滋味醇和甘滑。生长势强,抗病虫害能力强。扦插繁殖力强,种植成活率高。 3.8 迎香(台茶 20 号) 3.8.1 品种来源与分布 无性系,由台湾省茶业改良场以 2022品系为母本、青心乌龙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 3.8.2 形态特征 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小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形长椭圆形,叶色鲜绿富光泽,叶 身内折,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尖钝尖,

12、叶片较厚。 3.8.3 品种特性 中生种,芽叶生育力强,萌芽整齐,幼芽嫩叶鲜绿略带紫色,嫩叶有茸毛,每 667 m2约产干茶 101 kg。 制台式乌龙茶外形紧结,香气淡雅蜜香,汤色蜜黄清澈,滋味清醇回甘。抗病虫害能力强,耐旱。扦插 繁殖力强,种植成活率高。 DB35/T 1907 2020 4 3.9 青心大冇 3.9.1 品种来源与分布 无性系,从台湾文山栽培茶树群体 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等地。 3.9.2 形态特征 灌木 型,植株中等,树姿开张,枝多弯曲,分枝密度中等。小叶类,叶片上斜状着生,叶形长椭圆 或椭圆形,叶色暗绿,无光泽,叶面平,叶身平,叶脉不明显,叶

13、缘波状,叶齿密而锐利,叶质厚硬脆, 叶尖钝尖,芽叶肥壮,深绿带紫红色,茸毛中等。花冠直径 2.3 cm,花瓣 6 7瓣,子房茸毛稀较长,花 柱 3裂,花萼绿带紫色,有茸毛。 3.9.3 品种特性 中生种,树势健壮,芽叶密度中等,春梢一芽三叶百芽重约 60.0 g,产量中等,每 667 m2约产干茶 75 kg。制白毫乌龙外形卷曲显 毫,香气浓郁持久带花果香,汤色橙黄或橙红明亮,滋味浓厚;制颗粒 形台式乌龙茶外形圆结紧实,香气清高持久,汤色绿黄明亮,滋味浓厚。抗寒性强,抗虫性中等,抗旱 性弱。扦插成活率中等,移栽成活率高。 3.10 矮脚乌龙 3.10.1 品种来源与分布 又名小叶乌龙,无性系,

14、原产福建省建瓯市东峰一带,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等地。 3.10.2 形态特征 灌木 型,植株矮小,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小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或近倒披针形,叶 色深绿或绿,具光泽,叶面平,叶缘微波,叶身内折或稍平,叶齿较钝浅稀,叶质较厚脆,叶尖钝尖或 渐尖,芽叶紫绿色,茸毛少。花冠 直径 3.3 cm,花瓣 7瓣,子房茸毛少,花柱 3裂。 3.10.3 品种特性 中生种,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稀,春茶一芽三叶百芽重约 28.0 g,产量较低,每 667 m2约产干 茶 75 kg。制台式乌龙茶外形紧结,香气清高悠长,汤色绿黄,滋味醇厚。抗旱、抗寒性强。扦插繁殖 率较强,成活率较高。

15、 4 种苗繁育 4.1 繁育方式 宜采用短穗扦插技术繁育苗木,有条件的可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繁育苗木。 4.2 种苗质量分级和指标 扦插穗条和无性系苗木的分级和质量指标应符合 GB 11767的 要求。 DB35/T 1907 2020 5 4.3 扦插育苗 4.3.1 扦插苗地 4.3.1.1 选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交通方便、 水源充足、地下水位在 0.8 m以下、排灌便利、土壤 结构良好、土壤 pH值在 4.5 6.0之间的黄红壤沙壤土、壤土或轻黏壤土地块整理扦插苗地。 4.3.1.2 同一地块不宜连续作为扦插苗圃, 宜 轮作,前作作物为烟草、麻类的地块不宜作为苗地。 4.3.1.3 扦插

16、前清除苗床地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深耕 25 cm以上,深翻前 15天左右每 667 m2 施有机肥(或腐熟厩肥) 1 000 kg 1 500 kg,或施发酵饼肥 100 kg 150 kg,施肥时拌施磷肥 50 kg 100 kg,肥料与土壤 应 充分拌和、整平。 4.3.1.4 扦插苗床高 15 cm 20 cm, 宽 110 cm 140 cm,畦间沟宽 25 cm 35 cm,长度 15 m 30 m。 4.3.1.5 应在 苗床畦面上铺经过筛分后的酸性或微酸性的红黄壤心土,整平压实后厚度 2 cm 4 cm。 4.3.2 采穗园管理 4.3.2.1 采穗园土壤 应 结构和肥力良好

17、,土层深厚,土壤 pH值在 4.5 5.5之间。 4.3.2.2 采穗母树园 宜 重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或腐熟厩肥) 3 000 kg 5 000 kg,或施发酵饼肥 250 kg 400 kg,施肥时拌施磷肥 50 kg 100 kg,注意配施相应追肥以及磷钾肥的搭配。 4.3.2.3 采夏插或秋插穗枝的母树在春茶萌动前宜轻修剪,采冬插 或翌年春插穗枝的母树在秋茶萌动 前宜深剪或重剪,幼龄茶树结合树冠培养进行定型修剪。 4.3.2.4 留穗母树的芽梢宜在剪穗前进行轻采或打顶采摘。 4.3.3 采穗 4.3.3.1 采穗母树应选择适制台式乌龙茶的无性系纯种,树龄适宜,以青壮期为佳,树势生长健

18、壮、 无病虫害。 4.3.3.2 采穗茎枝应剪取茎枝表皮棕红色或黄绿色、半木质化的当年生枝条。 4.3.3.3 短穗标准:将穗枝剪成长约 3 cm 4 cm、带有 1个健全饱满腋芽和 1片健全叶片的短穗。剪 口应平滑并与叶面成同向平行的斜面,短穗上端剪口距腋芽 2 mm 4 mm。 4.3.3.4 穗枝剪取后 应 及时阴凉避风保存,洒水防止萎蔫,避免发热、失水、风 吹、日晒、重压。 4.3.4 短穗扦插 4.3.4.1 扦插时期宜根据不同气候情况,适时扦插。春插 宜 在 5月 至 6月,秋插 宜 在 9月 至 11月。 4.3.4.2 扦插前 应 洒水湿透畦面,畦土湿而不黏,呈松软状态。 4.

19、3.4.3 扦插株距 2 cm 4 cm,行距 7 cm 10 cm。或用营养钵(袋)扦插。 4.3.4.4 扦插为斜后插,叶面应顺主风向,叶柄和腋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贴土 , 扦插深度以叶柄基 部与畦面平齐为宜,扦插后将短穗周边土壤压实,穗枝叶片之间重叠不得超过三分之一,扦插后应立即 浇水至培养土湿透。 4.3.5 苗圃管理 4.3.5.1 扦插后 应 用遮光率 50% 75%的黑色遮荫网遮荫,随插随遮。 4.3.5.2 扦插初 10天, 晴天每天早晚各浇水 1次,阴天每天浇水 1次;第 10 天至第 50 天,每天浇水 1 次; 50天后根据土壤和天气状况适时浇水,雨天苗圃应及时排水。 4

20、.3.5.3 冬季当气温降至冰点温度或以下时, 宜 采用中心高度约为 50 cm的小拱棚薄膜覆盖保温、保 湿、防寒,每天 应 适时通风透气。 DB35/T 1907 2020 6 4.3.5.4 扦插短穗长出新根前 不必 除草,长出新根后应及时除草、除花蕾和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 4.4 工厂化育苗 4.4.1 主要设备设施 4.4.1.1 育苗工厂应配套基质搅拌机、恒温箱、育苗大棚、光照设施、育苗床、穴盘、平盘、防虫网、 喷淋系统、升降温系统等。 4.4.1.2 宜 在地势平 坦、交通方便、水电取用便利处建设育苗大棚,以钢管、塑料管为主要架构装配 搭建,

21、表面覆盖透光或半透光材质的膜材。 4.4.1.3 宜在 育苗大棚内,距离地面约 90 cm高处,安装宽度约 1.5 m、长度约 10 m的可移动育苗床。 4.4.1.4 育苗大棚依据实际面积及育苗规模, 应 配套安装适宜容量的育苗床、光照设施、穴盘或平盘、 喷淋系统及升降温系统等。 4.4.2 扦插基质 4.4.2.1 扦插基质以泥炭土 :蛭石 :珍珠岩 =1:1:1的比例配制而成。 4.4.2.2 基质混合均匀后潮水至手握成团不易松散为宜,潮水后基质装入穴盘或平盘中,轻振稍压 抹平。 4.4.2.3 应在 扦插前 24 h使用 800 1 000倍 多菌灵对穴盘或平盘及基质进行灭菌。 4.4

22、.3 采穗、扦插及管理 采穗园管理、采穗、扦插技术 应 按照 4.3.2、 4.3.3、 4.3.4执行。 4.4.4 育苗管理 4.4.4.1 扦插后育苗大棚内气温控制在 22 28 、湿度控制在 70% 80%。 4.4.4.2 扦插基质宜保持湿润不滞水。 4.4.4.3 扦插苗根系形成后可适当施用叶面肥。 4.4.4.4 扦插苗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 4.5 起苗 4.5.1 出圃茶苗应符合 GB 11767要求。 4.5.2 起苗宜在茶树种植季节,起苗前应保持苗床湿润。 4.5.3 起苗宜用小型锄头挖掘,不宜直接用手拔,检数时剔除杂株、病虫株等不合格株。 4.5

23、.4 茶苗捆装应做到保湿 透气,防止重压。 5 种苗质量及检验方法和规则 5.1 种苗质量 茶树苗木质量指标及分级 应 按照 GB 11767的 规定执行。 5.2 检验方法 5.2.1 检验和分级 应 在蔽荫背风处进行。 5.2.2 用卷尺或直尺测量苗高、侧根长度,数值精确到 0.1 cm。 DB35/T 1907 2020 7 5.2.3 用游标卡尺测量距根茎 10 cm 处的主干直径作为茎粗,数值精确到 0.1 mm。 5.2.4 观察茶苗及包装物是否有危险性病虫害症状,必要时使用植检仪器。 5.2.5 品种纯度检验 应 按照 GB 11767的 规定执行。 5.3 检验规则 5.3.1

24、 组批 以相同自然条件、管理方法进行培育的同一苗圃、同一品种、同一等级、同一天起苗的苗木为一批。 5.3.2 抽样方 法 样本从已捆扎苗木中随机取样,苗木检测抽样量应 符合 GB 11767的 要求。 5.3.3 合格判定 5.3.3.1 苗木检验结果全部符合 GB 11767要求,则判定该批苗木合格。 5.3.3.2 苗木检验时,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 GB 11767要求,则判定被检批次苗木不合格。 5.3.3.3 级别判定时如低于该等级的苗木个体超过 10%,则该批苗木做降级处理。 5.3.3.4 判定为不合格的苗木可在剔除不合格个体后重新检验判定。 5.3.3.5 生产单位对检验合格的茶树种苗核发合格证书。 6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与贮存 6.1 标志、标签 每批种苗宜附标签(可与合格证合二为一),标明苗木品种、等级、数量、批号、 生产单位名称、 出圃日期、执行标准编号,苗木调运前应进行检疫,并附植物检疫证书。 6.2 包装、运输和贮存 苗木和穗条可散装或用萝筐等透气性材质包装物盛装,包装后应及时启运,包装、运输和贮存过程 中应注意保湿透气,防止重压、紧压、雨淋、风吹和日晒,运输苗木至目的地后,应及时种植或适度遮 阴下假植。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