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 T 1410-2019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492231 上传时间:2020-10-18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3.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2 T 1410-2019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DB52 T 1410-2019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DB52 T 1410-2019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DB52 T 1410-2019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DB52 T 1410-2019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93.160 P 59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4102019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dam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2019 - 07 - 15 发布 2020 - 01 - 15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4102019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2 4 基本要求 . . 3 5 评价流程及方法 . . 4 6 监测方案评

2、价 . . 4 7 监测设施评价 . . 6 8 评价依据 . . 7 9 监测管理评价 . . 9 10 综合评价 .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资料 . 12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 测点划分 . 13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主要监测设施工作状态评价 . 15 附录 D(规范 性附录) 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 . 25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报告大纲 . 27 DB52/T 1410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

3、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省大坝安全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法旺、蒋剑、罗恒、曾正宾、李运良、史鹏飞、毛鹏、彭浩、庞先明、 晏卫国、李波、周以林、庞井龙、付科、童永富、余德平、张仁亮、李浩。 DB52/T 14102019 1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及方法、监测方案评价、监测设施 评价、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监测管理评价和综合评价。

4、本标准适用于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综合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3606 土工试验仪器 岩土工程仪器 振弦式传感器 通用技术条件 GB/T 1681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 17942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22385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验收规范 GB 50026 工

5、程测量规范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DL/T 1134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装置 DL/T 1254 差动电阻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DL/T 1271 钢弦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DL/T 1558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规程 DL/T 5178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209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DL/T 5211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DL/T 5256 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DL/T 5259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272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要求及验收规程 SL 486 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 530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测试规程 SL 531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 SL 55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16 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原型观测规范 SL 621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报废标准 SL 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DB52/T 14102019 2 SL 76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坝 large dam 广义上包括永久性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封堵结构、取水和过船建筑物的挡水结构,以及这些 建筑物与结构的地基、近坝库岸、枢纽区边坡和附属设施。 3.2 监

7、测设施 monitoring facilities 各类监测仪器设备及其辅助设施。 3.3 安全监测系统 safety monito ring system 由监测设施和与之匹配的监测软件组成的系统。 3.4 监测点 monitorin g point 监测仪器布置的空间位置。 3.5 关键测点 key point 能够反映建筑物关键监测指标的监测点。 3.6 重要测点 important point 能够反映建筑物重要监测指标的监测点。 3.7 一般测点 ordinar y point 除关键测点和重要测点以外的其他监测点。 3.8 施工期 construct ion period 从开始施

8、工到首次蓄水为止的时期。 DB52/T 14102019 3 3.9 初蓄期 initial impou nding period 水库首次蓄水后的前三年。 3.10 运行期 operation period 初蓄期后的时期。 4 基本要求 4.1 评价时机 在以下时机,开展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工作: a) 蓄水安全鉴定或验收; b) 工程竣工安全鉴定; c) 大坝安全评价; d)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改造; e) 其他重要节点或时机。 4.2 评价项目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划分为以下四个分项: a) 监测方案评价; b) 监测设施评价; c) 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 d) 监测管理评价。

9、4.3 评价等级 4.3.1 分项评价等级 分项评价结论分为A、B、C三级。A级为合格;B级为基本合格,但有缺陷;C级为不合格。 4.3.2 综合评价等级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系统运行正常,能够满足大坝安全运 行需要;二级系统运行基本正常,经整改后可以满足大坝安全运行需要;三级系统运行不正常,需重新 改造。对评定为二级、三级的系统,应提出处理建议。 4.4 评价机构 4.4.1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4.4.2 评价技术负责人应具有水利水电工程高级技术职称,并有同等规模和同类型大坝安全监测工作 经历。 4.4.3 测量仪表应

10、经过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DB52/T 14102019 4 5 评价流程及方法 5.1 工作流程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流程图 5.2 评价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应收集详实、准确、可靠的监测设计及施工资料,以及监测数据、运行 管理资料,通过资料查阅、现场检查、仪器测试和数据分析,按照规范要求,复核监测方案,查明监测 设施和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对监测管理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价,确定分项评价结论,并综合上述结果, 对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评价等级。 6 监测方案评价 6.1 评价依据 监测方案评价应依据

11、SL 725、DL/T 5178、DL/T 5259、 SL 551、SL 601、SL 486及SL 616 的要求执 行,并根据工程基本特性选用。 6.2 评价内容 6.2.1 监测项目评价应检查现有监测项目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与工程特点的结合情况,满足工程不同 时期需要的全面性。 6.2.2 监测布置评价应在结构计算成果和建筑物工作特性的基础上,评价监测方法的合适性和测点布 置的合理性。 6.2.3 仪器适应性评价应检查监测仪器的可靠性、耐久性和适应性要求,包括仪器量程、精度、工作 环境等技术参数。 制定工作计划 收集资料 开展现场工作 仪器测试 数据分析 资料查阅 分项评价 综合评价 D

12、B52/T 14102019 5 6.2.4 监测频次评价应明确不同建筑物在不同时段和条件下的观测频次要求,检查监测频次。 6.2.5 巡视检查评价应评价巡视检查制度的适用性,检查人员组成及职责的合理性,所需要工具、设 备、器材和安全防护用品的完好情况,巡视检查规程及报告的完整性。 6.3 评价要求 监测方案的评价要求见表1。 表1 监测方案评价要素表 要素评价 序号 监测方案要素 满足 基本满足 不满足 1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完整,符合规范规 定,并与工程特点结合良好。 监测项目基本完整,满足规 范最低要求,但与工程结合 不够。 监测项目存在缺项漏项, 不满足规程规范要求。 2 监测布置 监

13、测方法合适,测点布置合 理,能全面、正确的反映建筑 物实际工作状况。 监测方法基本合适,测点布 置时没有较好的结合工程特 点及结构设计和科研试验成 果,测点布置不能全面、正 确的反映建筑物实际工作状 况,但关键部位有可替代测 点,重要仪器设备可维护和 更换。 监测方法不合适,测点布 置不能全面、正确的反映 建筑物实际工作状况,且 后期无法增设测点。 3 仪器适应性 监测仪器的量程、精度、工作 环境等各项技术参数满足工 程需要,仪器可靠性强、耐久 性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监测仪器的量程、精度、工 作环境等各项技术参数基本 满足工程需要,但与工程特 性、结构施工工艺等内容结 合性一般。 监测仪器

14、的技术参数不能 满足工程需要,基本没有 考虑工程特点。 4 监测频次 监测频次满足规程规范要求, 并结合工程基本资料,针对不 同建筑物在不同时段和条件 下的观测频次有具体明确的 要求。 监测频次满足规程规范要 求,但针对不同建筑物在不 同时段和条件下的观测频次 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监测频次不满足规程规范 要求。 5 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制度完善,明确了巡 视检查频次、巡视检查路线、 重点检查内容、巡视检查方 法、巡视检查记录、巡视检查 报告编写及提交,与工程实际 情况结合好。 建立了巡视检查制度,但不 够完善,与工程实际情况结 合一般。 无巡视检查制度,或者虽 然有制度,但完全不符合 工程实际

15、情况,无法执行。 DB52/T 14102019 6 6.4 分项评价 要素评价全部为满足,分项评价为A级;存在基本满足且无不满足时,分项评价为B级;有1个及以 上不满足,分项评价为C级。 7 监测设施评价 7.1 评价依据 监测设施评价应依据GB/T 22385、GB/ T 13606、DL/T 1254、DL /T 1271、DL/T 1558、DL /T 5178、 DL/T 5209、DL/T 5256、DL/T 525 9、DL/T 5416、SL 621、SL 766的要求执行,并根据工 程基本特性选 用。 7.2 评价内容 7.2.1 监测点评价包括工作状态评价、历史测值评价。

16、7.2.2 监测点评价完成后,按照测点种类划分情况,分别进行关键测点、重要测点和一般测点的评价, 然后再进行监测设施分项评价。 7.2.3 重力坝、拱坝和土石坝的测点划分见附录 B,其他建筑物可根据工程特点参照执行。 7.3 评价要求 7.3.1 主要监测设施工作状态评价应根据附录 C 所列方法开展。 7.3.2 历史测值评价分为可靠、基本可靠、不可靠: a) 可靠:数据变化合理,过程线呈规律性变化,无明显系统误差或虽有系统误差但能够排除仪器 自身的问题; b) 基本可靠: 数据变化基本合理, 过程线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仪器可能存在系统误差但可修正; c) 不可靠:数据变化不合理,过程线无规

17、律或系统误差频现,难以处理修正,测值无法分析和引 用,评价为不可靠。 7.3.3 监测点评价要求见表 2。 表2 监测点评价要素表 要素评价 工作状态 历史测值 序号 可靠 基本可靠 不可靠 可靠 基本可靠 不可靠 评价结果 1 正常 2 基本正常 3 基本正常 4 异常 5 异常 注: 表示符合此项条件。 DB52/T 14102019 7 7.3.4 监测设施评价要求见表 3。 表3 监测设施评价要素表 要素评价 序 号 监测测点要素 合格 基本合格 不合格 1 关键测点 所有划分关键测点的仪器均正常; 个别测点基本正常或异常,但不影 响关键测点反映建筑物主要监测 指标。 部分测点基本正常

18、或异常, 对变形、渗流等主要监测指 标的判断有部分影响。 大部分测点为基本正常或 异常,无法判断建筑物主 要监测指标。 2 重要测点 所有划分重要测点的仪器均正常; 个别测点基本正常或异常,但不影 响重要测点反映建筑物监测指标。 部分重要测点基本正常或异 常,对监测指标的判断有部 分影响。 大部分重要测点为基本正 常或异常,无法判断建筑 物监测指标。 3 一般测点 划分为一般测点的仪器有85%(含 85%)以上正常。 一般测点仪器的正常率 50%且85%。 已评价的划分为一般测点 的仪器正常率不足50%(不 含50%)。 7.4 分项评价 要素评价全部合格,分项评价为A级;关键测点和重要测点评

19、价存在基本合格且无不合格时,分项 评价为B级;关键测点和重要测点评价有1个及以上为不合格时,分项评价为C级。 8 评价依据 8.1 评价依据 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依据DL/T 5211、DL/T 5272和DL/T 1134的规定执行。 8.2 评价内容 8.2.1 数据采集系统评价包括人工比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有效数据缺失率、短期测值稳定性共 4 个评价要素。 8.2.2 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在线监测、监测物理量特征值统计、图表制作、数据库管理、网络通 信、安全加密、人工监测数据录入、监测信息发送等功能,应评价功能的全面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8.2.3 运行维护评价应包括管理规程的合理

20、性,数据备份频次、人工比测频次、设施巡查维护频次的 合适性,备品备件的完整性。 8.3 评价要求 8.3.1 人工比测评价 8.3.1.1 方法:先使用读数仪在短时间内对单支仪器进行 5 次测量,同时使用数据采集装置对相应仪 器进行 5 次测量,按照附录 D.1 计算差值和均方差。 8.3.1.2 要求:2,为满足;2,为不满足。 DB52/T 14102019 8 8.3.2 平均无故障时间 查阅系统维护记录和测量记录,统计数据采集装置内各模块的正常工作时间和出现故障次数,按附 录D.2计算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8.3.3 有效数据缺失率 8.3.3.1 查阅测量记录,统计数据采集装

21、置各测量通道的应测得的数据个数和未能测得的数据个数, 按附录 D.3计算缺失率。 8.3.3.2 对于因监测仪器损坏且无法修复或更换而造成的数据缺失,以及系统收到不可抗力及非系统 本身原因造成的数据缺失,不计入应测数据个数。 8.3.4 短期测值稳定性评价 8.3.4.1 在连续监测物理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自动化系统连续测读 15 次,计算中误差。计算公 式见附录 D.4。 8.3.4.2 中误差达到 DL/T 1134 要求的准确度时,评为合格,否则评为不合格。 8.3.5 监测自动化系统的评价要求见表 4。 表4 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要素表 要素评价 序号 监测自动化要素 合格 基本合格

22、 不合格 1 数据采集系统 人工比测评价为满足,平均 无故障时间大于等于6300h, 有效数据缺失率小于等于 3%,短期测值稳定性评价为 合格。 / 人工比测评价评价为不满 足, 或平均无故障时间小于 6300h,或有效数据缺失率 大于3%,或短期测值稳定 性评价为不合格。 2 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功能健全,易用性强,可扩 展性好。 功能有缺失, 但不影响正常 使用,常用工具易用性好, 有一定的扩展性。 仅有基本的数据采集功能, 操作复杂,没有扩展性。 3 运行维护 运行管理规程结合工程实 际,监测数据每3个月备份 1次,每半年进行一次人工 比测,每月对自动化设施进 行1次巡查维护,汛前和汛 后

23、进行1次全面检查、 维护, 关键测点的采集模块保证有 1套可备用。 有运行管理规程, 但与工程 实际结合不够, 监测数据备 份频次不够, 人工比测频次 不够,巡查维护频次不够, 有备品但不能保证关键测 点采集的连续性。 没有管理规程, 没有备份监 测数据,没有进行人工比 测,没有巡查维护,无备品 备件。 8.4 分项评价 评价要素全部为合格,分项评价为A级;有1个及以上为基本合格且无不合格,分项评价为B级;有1 个及以上不合格,分项评价为C级。 DB52/T 14102019 9 9 监测管理评价 9.1 一般规定 9.1.1 监测管理评价应依据 GB/T 12897、GB/T 12898、G

24、B/T 16818、GB/T 179 42、GB/T 50138 和GB/T 18314、SL 530、SL 531、DL/T 1558的要求执行。 9.1.2 监测管理评价分为管理制度评价、人员评价和管理成效评价;管理制度评价应检查监测管理制 度的合理性;人员评价应评价从事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各类仪器的原理、埋设、计算方法的掌 握程度;管理成效评价应评价仪器检验、安装、观测等记录的完整性,观测数据和成果报送的及时性。 9.2 管理制度评价 9.2.1 应制定符合工程特点的监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涵盖监测设施的采购、检验、埋设安装、设备 维护、观测、资料分析及报送。 9.2.2 应制定运行

25、阶段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岗位设置及职责,观测方法,观测频次,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整编,观测设备的检定、使用和维护,巡视检查,资料报送要求。 9.2.3 管理制度制定后应正式签发,并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掌握。 9.2.4 应根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法规与技术规范的更新情况,及时修订相关内容。 9.2.5 管理制度评价:9.2.19.2.4 全部符合的评为规范;管理制度建立,但没有正式签发,没有及 时更新的,评为基本规范;管理制度未建立的,评为不规范。 9.3 人员评价 9.3.1 监测施工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能够理解设计意图,清楚各种仪器工作原理,熟练掌握仪 器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能够进行

26、日常观测,并做初步分析。 9.3.2 开展日常观测的技术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持有监测相关岗位证书,具备必要的水工专业知 识,了解大坝结构特点及其运行特性,熟悉监测设施的布置及监测仪器设备的基本功能,掌握监测资料 整编和分析方法。 9.3.3 管理人员应熟悉国家相关法规及行业技术规范,掌握工程基础数据和基本特性,了解监测重点, 有基本的监测常识。 9.3.4 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作需要配置。一般情况,中小型工程的技术人员不 宜少于 2 人,大型工程不宜少于 4人。 9.3.5 人员评价:配备人员的数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熟练使用的,评为规范; 配备的人员仅了

27、解基本知识,勉强应对日常工作的,评为基本规范;人员数量不足,并且对基本知识不 清楚的,评为不规范。 9.4 管理成效评价 9.4.1 管理成效评价主要从检验、埋设安装、观测、资料整编与分析、巡视检查、运行维护等 6 个方 面进行检查,评价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9.4.2 检验成果由检验影像资料、检测记录表、检验计算表和检验成果表组成,每一份纸质记录均应 有相应人员的签名,并能反映仪器实际检验过程。 9.4.3 埋设安装应真实的记录在埋设考证表中,对于埋入式仪器,应有清晰的、记录整个埋设过程的 影像资料。 9.4.4 观测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观测所用测试仪表应经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

28、格,并在有效期内; DB52/T 14102019 10 b) 施工期观测频次除满足规范日常观测的要求外,还应满足初始值选取的需要,并在第一支仪器 埋设后,即开始报送监测分析报告; c) 初蓄期观测应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备,保证达到最高观测频次要求;数据分析和报送应及时, 确保能够反映蓄水过程中建筑物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d) 运行期观测应固定人员和设备,开展正常观测和资料分析整编,加强对初蓄期暴露问题的观测 和检查。 9.4.5 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编与分析;日常资料整编与分析应在每次观测后随即进行,年度资料整编与 分析应按规定时间完成;初步分析应能判断趋势性和异常数据,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综合

29、分析。 9.4.6 巡视检查次数、内容、方法应按规定落实,并有相应的巡视检查记录;巡视检查记录应能反映 检查部位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变化情况,并配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图表、照片、录像;应将巡视检查中发 现的问题与上次或历次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同监测数据结合分析,并及时报送。 9.4.7 运行维护评价应检查监测设施按照 DL/T 1558 的维护情况,保证监测设施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 中,开展经常性检查,出现锈蚀、溶解、淤积、氧化等现象及时处理,发生故障及时排除,并做好相应 记录。 9.4.8 管理成效评价:9.4.29.4.7 全部符合的,评为规范;检验、埋设安装、观测、运行维护等工 作确实开展,但记录

30、不完整、不全面的,评为基本规范;9.4.29.4.7有一条完全不符合的,评为不 规范。 9.5 分项评价 9.5.1 评价要素全部为规范的,分项评价为 A 级;管理成效评价为规范,管理制度评价和人员评价为 基本规范的,限期整改后达到规范的,分项评价为 A 级。 9.5.2 管理成效为基本规范的,管理制度评价和人员评价为基本规范及以上的,分项评价为 B 级;管 理成效评价为基本规范,管理制度评价和人员评价为不规范的,整改完成后达到基本规范及以上的,分 项评价评为 B 级。 9.5.3 管理成效为不规范的,分项评价为 C 级。 10 综合评价 10.1 综合评价按照下列原则进行: a) 一级系统:

31、监测方案能够执行相应规范,并结合工程实际布置方案,所选监测仪器满足大坝安 全运行需要;监测设施运行正常,能够反映大坝全部指标,能够判断大坝工作状况;自动化采 集系统运行良好,监测信息管理软件包含有数据管理分析功能,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监测管 理制度全面、规范,并真正执行,按照规范要求开展了观测和巡视检查工作,数据整编规范, 分析及时; b) 二级系统:监测方案能够执行相应规范,但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监测设施运行基本正常,个 别关键测点失效, 部分重要测点损坏, 但能够反映大坝重点指标, 基本能够判断大坝工作状况; 自动化采集系统运行基本正常,监测信息管理软件基本能正常使用;监测管理制度总体全面

32、, 开展了观测和巡视检查工作,并对监测资料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整编; c) 三级系统:监测方案必设项目缺失严重,没有把握重点;大多数关键测点和重要测点失效,已 无法反映大坝重点指标;监测自动化系统无法使用;监测管理制度缺失,没有开展正常的观测 工作。 DB52/T 14102019 11 10.2 评价定级 10.2.1 综合评价定级见表 5。 表5 综合评价定级表 分项评价等级 监测方案 监测设施 监测自动化系统 监测管理 序号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综合评价 1 一级 2 二级 3 二级 4 三级 注:表示符合此项条件。 10.2.2 监测方案、监测设施为 A 级,监

33、测管理、监测自动化系统有一项或两项评为 B 级的,可对存在 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达到 A 级标准的,可评为一级系统。 10.2.3 监测方案、监测设施评为 B 级,监测自动化系统、监测管理评为 C 级的,可对存在的问题限期 整改,整改达到 B 级的,也可评为二级系统;监测方案、监测设施为 A 级,监测管理、监测自动化系统 有一项或两项评为 C 级的,可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达到 B 级标准的,可评为二级系统。 10.3 评价成果 应在评价完成后及时提出综合评价报告,报告可包括评价范围、依据、方法、分项评价过程、主要 结论、存在问题及建议。报告大纲见附录E。 DB52/T 141

34、02019 1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资料 A.1 基础资料 A.1.1 水库枢纽、主体建筑物的工程概况和特征参数。 A.1.2 工程可研及初设阶段勘察、设计研究报告及其附图。 A.1.3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坝基和坝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有关建筑物和岩土体的安全运行条件及 允许值、安全系数等警戒性指标。 A.1.4 工程实际施工的节点工期及面貌,水库蓄水计划、防洪度汛方案。 A.1.5 工程蓄水、竣工安全鉴定及各类技术检查的结论及意见。 A.1.6 工程施工期、初蓄期及运行以来,出现问题的部位、性质和发现的时间以及处理情况与效果。 A.2 监测设计及施工

35、资料 A.2.1 安全监测系统设计报告及设计图纸。 A.2.2 已施工的监测仪器及测点埋设情况统计。 A.2.3 各种仪器的型号、规格、主要附件、生产厂家、仪器使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出厂日期、购 置日期、检验率定等资料。 A.2.4 所有仪器的考证及影像资料、观测记录表、计算成果表,以及施工期历史观测报告。 A.2.5 二次仪表检验维护记录。 A.2.6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记录。 A.3 监测数据 A.3.1 观测原始数据、初始值选取方法、数据计算方法。 A.3.2 经换算后所得的物理量数据、特征值统计数据、物理量分布及变化过程线图、报表、年度整编 报告以及历次监测分析报告等。 A

36、.4 运行管理资料 A.4.1 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初蓄期观测制度、观测规程、观测工作手册。 A.4.2 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A.4.3 巡视检查记录及影像资料。 A.4.4 监测仪器运行维护记录。 A.4.5 年度资料整编及归档资料。 A.4.6 历次检查出现的问题整改情况。 DB52/T 14102019 13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测点划分 B.1 重力坝监测测点划分 重力坝监测测点划分参照表B.1执行,也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调整。 表B.1 重力坝监测测点划分 测点种类 施工期 初蓄期 运行期 关键测点 a)温度测点; b)接触缝测点; c)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 响的边

37、坡变形监测点。 a)关键横断面上的扬压力测点,碾压混凝土坝 的层间渗压测点; b)横向监测断面的坝基、坝体变形,纵向监测 断面的基点变形及变形较大测点; c)总渗流量及各分区渗流量观测点; d)穿越坝基断层的监测点; e)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边坡变形监测点。 a)蓄水过程中异常或 变化较大的测点; b)初蓄期的关键测点。 重要测点 a)穿越坝基断层的变形 监测点; b)横缝测点; c)重要监测断面的应力 应变测点; d)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 响的边坡其他监测点。 a)除关键测点以外的其他扬压力测点、绕坝渗 流测点、渗流量测点; b)除关键测点以外的其他变形测点; c)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边坡

38、其他监测点。 a)初蓄期的重要测点; b)在初蓄期虽为一般 测点,但有助于分析蓄 水过程中或运行期出 现异常情况的测点。 一般测点 其他测点 B.2 拱坝监测测点划分 拱坝监测测点划分参照表B.2执行,也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调整。 表B.2 拱坝监测测点划分 测点种类 施工期 初蓄期 运行期 关键测点 a)横缝、接触缝测点; b)温度测点; c)重要监测断面的应力应变 测点; d)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 边坡变形监测点。 a)横向监测断面的坝基、坝体变形,纵向监测 断面的基点变形及变形较大测点; b)关键横断面上的扬压力测点,碾压混凝土坝 的层间渗压测点; c)总渗流量及各分区渗流量观测点; d

39、)穿越坝基、坝肩断层的监测点; e)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边坡变形监测点。 a)蓄水过程中异 常或变化较大的 测点; b)初蓄期的关键 测点。 DB52/T 14102019 14 表 B.2 拱坝监测测点划分 (续) 测点种类 施工期 初蓄期 运行期 重要测点 a)横向监测断面的坝基、坝 体变形,纵向监测断面的基 点变形及变形较大测点; b)其他监测断面的应力应变 测点; c)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 边坡其他监测点。 a)除关键测点以外的其他变形测点; b)除关键测点以外的其他扬压力测点、绕坝渗 流测点、渗流量测点; c)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边坡其他监测点。 a)初蓄期的重要 测点; b)

40、在初蓄期虽为 一般测点, 但有助 于分析蓄水过程 中或运行期出现 异常情况的测点。 一般测点 其他测点 B.3 土石坝监测测点划分 土石坝监测测点划分参照表B.3执行,也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调整。 表B.3 土石坝监测测点划分 测点种类 施工期 初蓄期 运行期 关键测点 a)坝体表面变形、内部变 形测点; b)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 的边坡变形监测点。 a)防渗体后坝基、 坝体渗压测点, 绕坝渗流测点; b)防渗体变形及应力应变测点; c)坝体表面变形、 内部变形测点; d)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边坡 变形监测点。 a)蓄水过程中异常或变化较大的 测点; b)防渗体后坝基、坝体渗压测点, 绕坝渗流

41、测点; c)防渗体变形及应力应变测点; d)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边坡 变形监测点。 重要测点 a)坝基变形测点; b)防渗体变形测点; c)坝体应力应变测点; d)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 的边坡其他监测点。 a)坝基变形测点; b)其他渗压监测点; c)坝体应力应变测点; d)对大坝安全有直接影响的边坡 其他监测点。 a)初蓄期的重要测点; b)在初蓄期虽为一般测点,但有助 于分析蓄水过程中或运行期出现 异常情况的测点。 一般测点 其他测点 DB52/T 14102019 15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主要监测设施工作状态评价 C.1 环境量监测设施 C.1.1 水位计 C.1.1

42、.1 水位观测设施一般采用浮子式水位计、振弦式压力水位计。 C.1.1.2 浮子式水位计工作状态评价分为外观检查和现场测试。外观检查满足以下要求合格,否则为 不合格: a) 浮子式水位计应安装在水面平稳,受风浪、泄水或抽水影响较小的区域,且安装牢固; b) 空心浮子浸入 60 的热水中 1 min 内不出现气泡。 C.1.1.3 浮子式水位计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现场测试:在水位计悬索上标识出相当于库水位的最大变幅 的长度,在标识范围内以20 cm/min40 cm/min的速率带动水位轮旋转,水位计测得的悬索长度与标识 长度误差在2.0 cm内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C.1.1.4 浮子式水位计外

43、观检查和现场测试均合格,则工作状态评价为可靠;现场测试不合格,工作 状态评为不可靠;其余评为基本可靠。 C.1.1.5 振弦式压力水位计工作状态评价方法按C.4.1振弦式仪器执行。 C.1.2 雨量计 C.1.2.1 雨量自动观测设施一般采用翻斗式雨量计,其工作状态评价分为外观检查和现场测试。 C.1.2.2 翻斗式雨量计外观满足以下要求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a) 安装条件:雨量计安装稳固;障碍物与观测仪器的距离不应少于障碍物与仪器口高差的两倍; b) 承雨口形状:应无明显变形; c) 水平性:仪器底座、承雨口应水平。 C.1.2.3 翻斗式雨量计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现场测试:用量筒量取不小于5

44、0 mm雨量的清水,缓慢注入承 雨口,使翻斗翻转,翻斗翻转次数与输出脉冲数应一致。误差不大于4%为合格,否者为不合格。 C.1.2.4 外观检查和现场测试均合格,则工作状态评价为可靠;现场测试不合格,工作状态评为不可 靠;其余评为基本可靠。 C.1.3 温度计 C.1.3.1 气温计应设在专用的百叶箱内,外观检查满足以下要求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电缆保护有 效,标识清晰,外观整洁。 C.1.3.2 气温计现场测试按C.4.3的规定实施。 外观检查合格,现场测试可靠,则工作状态评价为可靠; 现场测试不可靠,工作状态评为不可靠;其余评为基本可靠。 C.1.3.3 水温计的评价按C.4.3规定实施。

45、 DB52/T 14102019 16 C.2 变形监测设施 C.2.1 变形监测控制网 C.2.1.1 监测控制网分为水平位移控制网和垂直位移控制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及过渡点构成。工 作状态评价包括外观检查、控制网布置、监测精度。 C.2.1.2 水平位移控制网外观检查同时满足以下要求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a) 测点墩坚固完整、基础稳固; b) 测线测点间通视条件良好; c) 网点观测墩墩顶部的强制对中底盘完好,其对中误差小于 0.2 mm,倾斜度不大于 4; d) 网点有可靠的保护装置。 C.2.1.3 水平位移控制网分为三角形网、GNSS网: a) 三角形网布置同时满足以下要求为合格

46、,否则为不合格: 1) 网边长不宜超过 1000 m,网点间垂直角不应超过 30,高差不宜超过 100 m; 2) 采用边角网,当采用测角网或测边网时,各三角形宜为成近似等腰三角形,其内角最小不 宜小于 30,最大不宜大于 120; 3) 网点不宜少于 4 个,不应设在有强电磁场影响的范围内,测点布置应避免视线接近水面, 视线离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 2 m; 4) 基准点宜布设在大坝下游,受大坝及库水压力影响较小且相对稳定的地方。基准点不应少 于 2 个,并定期进行基准点稳定性校测,必要时可设置倒垂线作为基准点。 b) GNSS 网布置同时符合下列要求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1) GNSS 网的布设应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各测点至少有 1 个通视方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 连接点数应不少于 3 点。A 级、B 级GNSS 网中,最简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分别不应大 于 5 条、6 条; 2) GNSS 网应同时采用高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