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 T1679-2018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pdf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494532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3 T1679-2018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63 T1679-2018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63 T1679-2018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63 T1679-2018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63 T1679-2018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07.060 A47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6792018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 2018 - 07 - 16 发布 2018 - 09 - 2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6792018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术语和定义 . . 1 3 分类原则 、方法与区划指标 . 1 4 编码结构 与方法 . . 3 5 综合农牧 业气候资源区划名称与代码表 . 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日平均气温0积温计算方法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区划指标依据 . 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青海省综合

2、农牧业区划专题图 . 8 参考文献 . . 10 DB63/T 1679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原则编写。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秉荣、严应存、苏文将、李红梅、颜亮东、李甫、王喆、祝存兄。 DB63/T 16792018 1 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与名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水利、环保、农牧业和国土等相关部门开展农牧业气候资源评估、区划以及开 发利用、咨询服务等相关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线分

3、类法 也称等级分类法,是按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将分类对象逐次地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 为若干类目。统一分支的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隶属关系。同层级类目 互不重复,互不交叉。 2.2 层次编码法 按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 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 层次编码法主要用于线分类体系。 从左至右的代码,第一位表示第一层级的类目,第二位代表第二层级的类目,以下类推。因此,代码的 结构清晰地反映分类层级间的逻辑关系。也有的由第一、二位代表第一层级,第三、四位代表第二层级, 余者类推。 2.3 农牧业气候资源 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牧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

4、,及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 力。作为气候资源的光、热、水、气等气候因子是农作物(牧草)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条件。 2.4 积温 某一时段内日平均气温对时间的积分表示,单位为d,是一种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上可利用 的温度条件及其持续时间的综合指标,积温的实质是经过温度有效性订正的生物发育进程的时间度量。 3 分类原则、方法与区划指标 DB63/T 16792018 2 3.1 分类原则与方法 3.1.1 原则 依据全省地面观测气温与降水数据,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 3.1.2 方法 采用线分类法对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进行划分; 采用层次编码法对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

5、三级分区进行编码。 3.2 区划指标 3.2.1 热量指标 将多年5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终日期间的积温(A)作为农牧业气候资源一级区划指标, 见表1。积温的算法参见附录A。 表1 一级区划指标阈值及农业意义 一级区划代码 区划名称 0积温(d) 农业意义 5 暖温 A3000 农业区,可复种,两年三熟 4 凉温 3000A2000 农业区,一熟 3 冷温 2000A1500 农牧业过渡区 2 寒温 1500A500 牧业区 1 寒冷 500 无农牧业生产 3.2.2 水分指标 将多年平均降水量( R)作为划分气候资源二级区划的干湿指标,见表 2。年平均降水量算法参见 附录 B。 表2

6、二级区划指标阈值及自然景观 二级区划代码 区划名称 年平均降水(mm) 自然景观 5 湿润 R800 阔叶森林、草甸 4 半湿润 800R500 针叶森林、疏林、灌丛、草甸 3 半干旱 500R200 草原 2 干旱 200R50 半荒漠 1 极干旱 R50 荒漠、戈壁 3.2.3 最热月温度指标 将7月平均气温(T)作为划分气候资源三级区划的主要指标,见表3。7月平均气温作为最暖月温度 依据参见附录B。 DB63/T 16792018 3 表3 三级区划指标阈值及主要作物 三级区划代码 区划名称 7 月平均气温() 主要作物 5 农业(瓜果蔬菜) T18.0 冬小麦、瓜果蔬菜,可复种 4 农

7、业(作物) 18.0T13.5 春小麦、复种杂粮、青饲料和蔬菜 3 农牧业 13.5T11.5 青稞、小油菜,宜种青饲料,宜发 展人工草场 2 牧林业 11.5T6.0 纯牧区,部分地区尚可种青饲料; 局部可发展林业 1 寒漠 T6.0 大部分地区为无人区 4 编码结构与方法 本标准编码结构采用层次编码法三位数字对青海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进行编码,自左向右,一 级代码是0 积温所对应的代码,二级代码是年平均降水量所对应的代码,三级代码是最热月温度所 对应的代码。编码结构如下: 第三层(最热月温度所对应的代码) 第二层(年平均降水量所对应的代码) 第一层(0积温所对应的代码) 5 综合农牧业气

8、候资源区划名称与代码表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共分40个区(表4),图和主要气候区参见附录C。 表4 综合区划名称与代码表 综合区划代码 综合区划名称 综合区划代码 综合区划名称 122 寒冷干旱牧林业区 313 冷温极干旱农牧业区 131 寒冷半干旱寒漠区 314 冷温极干旱农业(作物)区 132 寒冷半干旱牧林业区 322 冷温干旱牧林业区 141 寒冷半湿润寒漠区 323 冷温干旱农牧业区 142 寒冷半湿润牧林业区 324 冷温干旱农业(作物)区 151 寒冷湿润寒漠区 332 冷温半干旱牧林业区 152 寒冷湿润牧林业区 333 冷温半干旱农牧业区 213 寒温极干旱农牧业区 334

9、冷温半干旱农业(作物)区 222 寒温干旱牧林业区 342 冷温半湿润林业区 223 寒温干旱农牧业区 343 冷温半湿润农牧业区 224 寒温干旱农业(作物)区 414 凉温极干旱农业(作物)区 DB63/T 16792018 4 231 寒温半干旱寒漠区 415 凉温极干旱农业(瓜果蔬菜)区 232 寒温半干旱牧林业区 424 凉温干旱农业(作物)区 233 寒温半干旱农牧业区 425 凉温干旱农业(瓜果蔬菜)区 234 寒温半干旱农业(作物)区 433 凉温半干旱农牧业区 241 寒温半湿润寒漠区 434 凉温半干旱农业(作物)区 242 寒温半湿润林业区 435 凉温半干旱农业(瓜果蔬

10、菜)区 243 寒温半湿润农业(作物)区 443 凉温半湿润农牧业区 251 寒温湿润寒漠区 534 暖温半干旱农业(作物)区 252 寒温湿润林业区 535 暖温半干旱农业(瓜果蔬菜)区 DB63/T 16792018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日平均气温0 积温计算方法 A.1 五日滑动平均统计方法 A.1.1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界限温度起、止日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统计。 A.1.2 即在一年中,任意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 的最长一段时间期内,于第 一个五天(即上限)中挑取最先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 的日期为起日;于最后一个五天(即下 限)中挑取最末一个

11、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 的日期为止日。起止日间积温为起止日间日平均气温的 累计值。 A.2 五日滑动平均法统计步骤 A.2.1 统计规则 a) 五日滑动平均值的精度与日平均值相同,即四舍五入取一位小数。 b) 起、止日和起、止间日数可跨年(上跨至上一年12月,下跨至下一年2月)挑取和计算,跨年时, 起、止日期须注明年份;若起日挑取为12月1日,则起日作为未出现;若止日挑取为2月28日(闰年为29 日),则止日作为未出现。 c) 起日(止日)未出现时,起止间日数和起止日间积温按起日1月1日(止日12月31日)统计。 d) 参加统计的第一年(最后一年)起日上跨(止日下跨),起(止)日作为未出现。

12、e) 一年中稳定通过0 界限温度的最长日数有两个或以上时,则取其中日平均气温总和最大的一 段。 f) 当0 界限温度上年的止日出现在本年起日之后或同一天时,则作计算“指定日”的特殊处理。 当上年的止日出现在本年起日之后时, 则将其止日与起日求平均得B, 以距离B最近的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日期为“指定日”。如果“指定日”在B前后各有1个,则选择其中日平均气温较低的一日为“指定日”; 如果前后“指定日”的日平均气温又相等,则比较前后“指定日”中相邻日期的日平均气温,以相邻日 日平均气温较低的一个为“指定日”。“指定日”以前的最后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 的日期为 上年的止日;“指定日”以后的第一

13、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该界限温度的日期为本年的起日。 A.2.2 统计公式 按照A.2.1中的统计规则,得到0 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此时间段内0 的日平均气温的 累积量,得到0 积温。即: dtTtTA n t t 1 0 )( . (A.1) 式中: A0 积温,单位为摄氏度天(d); 1 t 0 的起始日期; n t 0 的终止日期; 0 t 生物学零度。统计时, ,)( 0 时当 TtT 0-)( 0 计为TtT 。 DB63/T 16792018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区划指标依据 B.1 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选择 B.1.1 青海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加之地势高

14、耸,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侯。其气侯特征是:日照 时数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降水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雨水较 多,西部地区干燥多风、缺氧、寒冷,形成了特殊的气侯条件。对于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光、温、水三要 素,青海省总辐射高,是我国辐射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柴达木盆地在6.8 MJ/m 2 10 3 MJ/m 2 以上, 西部超过7.2 MJ/m 2 10 3 MJ/m 2 。制约农牧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故选用热量和水分进 行青海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B.1.2 青海气候偏凉,大部分为喜凉作物和牧草,日平均气温0 的开始期,是冬小麦和牧草返青 的重要指

15、标。生长季0 的积温是一项很重要的农业气候指标。本地作物生长发育的进程,除决定于 生长期的热量外,还取决于暖季的温度高低。因此,热量指标中选取0 的积温和7月份平均气温作 为热量的区划指标。划分干湿气候区的指标更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降水量与蒸 散量的比值;第二类是降水量和降水距平;第三类是从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植物蒸腾之间的水分平衡 出发,制订干湿气候指标,这对农业生产更有实际意义,由于受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类指标很少, 在实际应用上还有一定距离。第一类指标描述客观。第二类指标简便、意义明确,经实际测算,如果干 湿阈值选择恰当,划分效果良好。为了使用单位便于资料获取,本

16、标准选择青海省干燥度计算结果对应 的全年降水作为干湿气候区划分指标。 B.2 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阈值 青海省从农牧业土地利用的方向看,是以牧业为主,但从当前的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析,种植业 稍大,所以在选取区划指标、确定阈值时,应该根据青海省的情况兼顾牧业。 B.2.1 热量指标 年日平均气温0 积温即可反映农区,也可反映牧区总的热量状况。用此指标来确定区域的暖、 凉、 冷、 寒热量特性。 结合80年代青海省农业气候区划, 以500 d、 1500 d、 2000 d、 3000 d 作为寒、冷、凉、暖一级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的阈值。 B.2.2 水分指标 利用青海省各站1981年2010年

17、30年年降水量平均值,参考林振耀等的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气候区 划”中水分指标,结合调查结果和青海省实际自然景观确定高原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降水阈值。 B.2.3 最暖月温度指标 根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最暖月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显著,最暖月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可有种植 业,低的地区却只宜牧业,尤其是在农牧业过渡地带,在积温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能否种植何种作物取 决于最暖月平均气温。根据青海省54个气象站各月1981年-2010年30年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表明,青海省 DB63/T 16792018 7 最热月出现在7月份,因此将7月平均气温作为三 级区划指标。按照历史区划最热月气温指标取6.0、 11.5

18、 、13.5 、18.0 ,作为种植青饲料、青稞或小油菜、春小麦、冬小麦三级农牧业气候资源 区划的阈值。 DB63/T 16792018 8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青海省综合农牧业区划专题图 青海省综合农牧业区划结果,如图 C.1。青海省全省总共分 40 类气候区,按照各种气候区占全省农牧 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主要气候区有 12 类。 图C.1 青海省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图 根据图C.1,青海省12类主要气候区分述如下: a) 暖温半干旱农业(作物)气候区(53 4):该气候区主要处在青海东部的民和、乐都、循化、尖 扎、贵德等的湟水谷地约在海拔 2150 m 以下、黄河谷地约在海拔 2

19、250 m 以下的河谷地区。 b) 凉温半干旱农业(作物)气候区(434):该气候区主要包括都兰县中北部、乌兰西南部和德令哈 南部的部分柴达木盆地,贵南、贵德、化隆、尖扎、循化等地区的部分地区、沿湟水谷地的西 宁大部、湟中、乐都、平安、民和等部分地区以及大通南部、互助西南部低浅山地区、西起门 源县东部的珠固乡以东的大通河谷地,兴海县境内部分黄河谷地、共和东南的黄河谷地及同仁 的隆务河谷地也属于该气候区。 DB63/T 16792018 9 c) 凉温半干旱农牧业气候区(433):该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南山南部的共和盆地的沙珠玉乡、塘格 木镇、恰不恰镇、铁盖乡;德令哈宗务隆山南侧至柴达木盆地边缘和乌

20、兰县沿青藏铁路线的柯 柯镇、希里沟镇、铜普镇;都兰县境内 109 国道沿线;湟源县、大通县、互助县的部分中低山、 丘陵地区及门源县东部浩门河谷地带也属于该区域。 d) 凉温干旱农业(作物)气候区(424):该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中东北部、都 兰的西北部及大柴旦西南部和德令哈的南部的部分地区均处在该气候区。 e) 凉温极干旱农业(作物)区(414):该气候区主要是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北部大部、花土沟除 西南山区和中部的山区外的大部、 冷湖除东北山区的大部地区及大柴旦的西部盆地戈壁滩均处 在该气候区。 f) 冷温半湿润农牧业气候区(343):该气候区包括兴海、贵德、同德、尖扎、化隆、循

21、化、同仁 沿黄河河谷两侧山地;平安、乐都、民和、湟源、湟中沿湟水河的河谷两侧山地;门源大通河 河谷两侧山地部分地区及大通东南及互助中部地区。 g) 冷温半湿润牧林业气候区(342):该气候区自北向南包括门源县苏吉滩乡以东大通河谷地两侧 的坡地;大通县各河流在 3100 m3400 m 的上游谷地及部分中山地区,互助县境内祁连山支 脉达坂山中低山地区;海晏县东南部的河谷阶地丘陵及山地;湟源、乐都、平安、化隆、民和、 尖扎、循化、同仁、贵德的少部、共和县东北部、贵南县的中部、兴海县中部及东北部的山地 和台地;同德县东部的滩地及黄河谷地两侧高地、河南县黄河谷地两侧高地;班玛县玛柯河谷 地;玉树的部分

22、和囊谦县沿扎曲、吉曲、子曲河在县境的中下游河谷及其支流河谷大约包括海 拔 3850 m-4300 m 的部分地区。 h) 冷温半干旱农牧业气候区(333):该气候区主要包括共和县境内青海南山以南沿沙珠玉河河谷 两侧及向西北延伸到乌兰境内的希赛盆地、 都兰境内布尔汗布达山区北麓沿 109 国道的地区至 格尔木以东地区、以德令哈市为中心海拔在 3000 m 左右的德令哈南部地区、门源县东起浩门 镇西至苏吉滩乡的海拔 2800 m3150 m 之间的浅脑山区以及大通、湟中、湟源、祁连少部分 地区也属于该气候区。 i) 冷温半干旱牧林气候区(332):该气候区主要包括共和北部、刚察南部、海晏西南部三个

23、县接 壤的青海湖湖滨平原地区,都兰中部、德令哈、格尔木、门源西部、祁连北部部分地区也属于 该气候区。 j) 冷温干旱农牧业气候区(323):该气候区主要包括大柴旦大部地区(在大柴旦境内呈西北-东 南的条形分布)及格尔木西部小部分地区,天峻西北、冷湖东北也有小部分。 k) 寒温湿润牧林业气候区(252):该气候区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包括久治、班玛两县的大部、 河南南部大部,达日、甘德、泽库、循化部分地区。 l) 寒温半湿润牧林业区(242):该气候区包括玉树、囊谦、杂多、河南、泽库、海晏、同德大部, 刚察东北、祁连东南部分地区。 DB63/T 16792018 10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气象

24、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年。 2 李世奎 ,侯光良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3 中国气象局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年。 4 周秉荣 .青海省气候资源分析评价与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6 年。 5 黄孔怒 ,杨捷 ,严进瑞 ,等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 M.西宁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青海省 气象局农牧业气候区划办公室 ,1985 年。 6 戴加冼 .青藏高原气候 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0 年。 7 朱炳海 .中国气候 M.北

25、京 :科学出版社 ,1962 年。 8 张忠孝 .青海地理 M.北京 :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9 冯秀藻 ,陶炳炎 .农业气象学原理 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年。 10 严进瑞 .青海省气候区划 J.青海气象 ,1997,(1):19-22。 11 林振耀 ,吴祥定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J.地理学报 ,1981,36(1):22-32。 12 周秉荣 ,胡爱军 ,陈国茜 ,等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及评价 J.资源科学 ,2013(1): 191-198。 13 马扶林 ,周秉荣 ,许正福 .基于 GIS 的青海省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划 J.现代农业科技 ,2016(12): 207-208. 14 杨寿康 .青海省农业气候资源初步分析 J.农业气象 ,1981:6-10。 15 郑大玮 ,孙忠富 .关于积温一词及其度量单位科学性问题的讨论 J.中国农业气象 ,2010,31(2): 207-208。 16 任继周 .草原调查与规划 M.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5 年。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