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编 号:DB11/T 13622023 地名规划编制标准 Standard for geographical names planning 2023-12-26 发布 2024-07-01 实施北 京 市 规 划 和 自 然 资 源 委 员 会联合发布北 京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DB11/T 13622023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地名规划编制标准 Standard for geographical names planning DB11/T 13622023 主编单位:北京大学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
2、:2024 年 07 月 01 日 2023 北京 DB11/T 13622023 前言 为规范地名规划编制,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地名管理水平,按照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规划(20212025)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京市监发202214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规划准备;5.规划设计;6.规划成果。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3、:1.调整重名规定;2.调整地名片区,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车站,公园、广场的相关规定;3.新增传统地名使用规定;4.调整图纸制作导引,增加数据库制作导引。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管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标准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北京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5 号,邮编:100871)。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具体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与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 源 标 准 化 中 心,联 系 电 话:010-55595
4、000,邮 箱:。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北京大学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岳升阳、魏晋茹、陈喜波、王洪波 连 彦、吕雪静、李佳霓、马悦婷 DB11/T 13622023 林玉军、张鹏飞、陈子毅、杨 梅 柴思源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孙冬虎、罗保平、吴 坚、谭烈飞 鲍 茜、朱永杰、张 帆 DB11/T 13622023 目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4 4 规划准备.5 5 规划设计.7 5.1 一般规定.7 5.2 地名片区.8 5.3 道路.9 5.4 桥梁、隧道.12 5.5 轨道交通车站.12 5.6 公
5、园、广场.13 6 规划成果.14 附录 A 地名规划文本编写导引.16 附录 B 地名规划说明书编写导引.20 附录 C 地名规划图纸制作导引.23 附录 D 地名规划数据库制作导引.26 本标准用词说明.32 引用标准名录.33 附:条文说明.35 DB11/T 13622023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Glossary.2 3 Basic Rules.4 4 Preparation for Planning.5 5 Planning and Design.7 5.1 General Rules.7 5.2 Areas Covered by Ge
6、ographic Names.8 5.3 Roads.9 5.4 Bridges and Tunnels.12 5.5 Metro Stations.12 5.6 Parks and Squares.13 6 Results of Planning.14 Appendix A.16 Appendix B.20 Appendix C.23 Appendix D.2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3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3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5 DB11/T
7、13622023 1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地名规划编制,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地名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片区,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车站,公园、广场及其他类型地理实体的地名规划编制与地名命名。1.0.3 地名规划编制应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坚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的原则,符合北京的功能定位。1.0.4 地名规划编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DB11/T 13622023 2 2 术 语 2.0.1 地名 geographical name
8、s 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2.0.2 地名规划 geographical names planning 在一定时期内,对规划区域内地理实体名称进行统筹研究,结合历史沿革和时代发展对地名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和统一安排。2.0.3 地名专名 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 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词。2.0.4 地名通名 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 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2.0.5 地名原点 original places covered by geographical names 地名最初出现的地
9、理位置。2.0.6 存量地名 used or in-use geographical names 特定区域内,正在使用和曾经使用的全部地名。2.0.7 传统地名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names各历史时期流传下来或者曾使用过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2.0.8 派生地名 derived geographical names 由主地名(或原生地名)引申出的新地名。2.0.9 创新地名 new geographical names 根据区域历史、地理、文化、功能等特征设计的新地名。2.0.10 地名文化遗产 cultural heritage of geograp
10、hical names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名文化。2.0.11 地名体系 system of geographical names 特定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或空间关系的地名组合而成的整体。DB11/T 13622023 3 2.0.12 地名片区 areas covered by geographical names 由规划道路或自然地理实体等围合的片状地名命名区域。DB11/T 13622023 4 3 基本规定 3.0.1 地名规划编制应包括规划准备、规划设计、规划成果编制三个阶段。3.0.2 地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详细规划的专项规划,规划期限应与详细规划期限一致。3.0.3 地
11、名规划应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3.0.4 地名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地名资源分析、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地名名称设计等。3.0.5 地名规划编制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提升编制水平,形成地名数字成果并纳入地名数据库及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3.0.6 地名规划不宜更改正在使用的地名。确需更改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影响、专业性、技术性以及与群众生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开展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3.0.7 地名规划批准之后,应为相应地理实体命名的依据。DB11/T 13622023 5 4 规划准备 4.0.1 地名规划准备应包括资料收集、地名调查、资料整合与地名资源分析。4
12、.0.2 地名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明确地名规划的要求,为编制单位提供规划资料、地名档案及其他必要服务。4.0.3 资料收集应包括下列内容:1 档案资料:地名命名、更名、撤销文件,与地名相关的其他档案;2 文献资料:历史文献、考古成果、民俗资料、文物古迹资料与当代研究成果、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等;3 国土空间规划资料: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文本和说明等;4 图纸资料:国土空间规划图、现状图、历代地图等;5 其他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资料的相关信息。4.0.4 地名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存量地名,包括道路、行政区划、居民点、区片、基础设施、建筑物、名胜、古迹、景观及其他自然地理实
13、体等的名称;2 地名沿革、文化内涵和指代范围;3 区、街道、镇(乡)域界线或行政村界线,门牌、楼牌设置情况等;4 民间沿用的非标准地名或地名的简称、俗称等;5 公众意愿及政府相关部门意见。4.0.5 资料整合与地名资源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 规划区域的历史沿革、城乡发展概况和文脉特征;2 规划区域内地名资源特征:DB11/T 13622023 6 1)正在使用地名的数量、类别、分布及可识别性;2)存量地名的沿革与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3)地名体系与区域规划的关系;4)当前地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5)已消失地名的收集和分析;6)已公布的传统地名保护名录。3 进行地名文化遗产分析,制定地名保护名
14、录;4 制作地名原点图。DB11/T 13622023 7 5 规划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规划设计应依据规划准备中的地名资源分析、区域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地名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地名体系框架。5.1.2 规划区域范围较大时,可根据不同功能区、城乡布局特点、自然环境特点、历史文化特征,将规划区域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地名区域,分别设定各区域地名规划的主题。5.1.3 新的地名规划体系中应保留一定数量的原有地名,同一规划区域内创新地名的用词数量不宜过多。5.1.4 地名设计一般应包括通名设计和专名设计。通名应符合所指地理实体的种类与规模,专名应体现所在区域的自然、人文特
15、征或规划功能。5.1.5 采词用字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使用外文及其他符号;2 地名中的数字用汉字表示;3 选择易于接受和便于识别的字、词,使用当地传统地名特殊用字时除外;4 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以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5 不得使用外国人名、地名作地名;6 不得使用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品牌、商标名称等作地名;7 不得直接使用事业单位名称作地名;8 不得使用北京市域外的行政区划名称作地名;9 专名字数不宜超过 6 个字。5.1.6 使用传统地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优先使用传统地名,应原址或就近使用;新建、改建或扩建道DB11/T 13622023 8 路与原有道路位置重
16、合或紧邻时,宜采用原有道路的名称命名;2 列入由市政府批准的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原址保护,不得随意改变或撤销;未列入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宜原址利用,当难以直接使用时,可派生使用;3 保持地名文化遗产集中区域的传统地名体系稳定。5.1.7 使用存量地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贴近地名原点;2 选用知名度高、指代地理实体大、存续时间久的地名;3 尊重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照顾民众使用习惯;4 存量地名资源不足时,可采用创新地名。5.1.8 应遵守下列有关重名的规定:1 同一类型地理实体,专名用字相同、通名相同视为重名,专名用字相同、通名不相同不视为重名;读音相同、用字不同不视为重名,但须避免在
17、同一或邻近区域内使用;2 不同类型的地理实体,专名用字相同或读音相同不视为重名;3 高速路桥梁、隧道,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及其桥梁、隧道,地名片区,轨道交通车站,大型公园,主要河渠等在全市行政区域内不得重名;4 城市支路、小型公园在区级行政区域内不得重名;街坊路在区级行政区域内不宜重名;5 在全市行政区域内,为避免拟采用的重要存量地名重名,可在专名前后加限定词;6 地名设计时,应在地名数据库中查重。5.1.9 确需命名的其他类型地理实体,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5.2 地名片区 5.2.1 地名片区的名称设计应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地域特点,划分地名片区,确定名称。DB11/T 13
18、622023 9 5.2.2 地名片区分为组团、街区、主导功能分区三级,原则上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街区为基本命名单元,可结合街区规模差异,统筹考虑重要的城市空间自然边界、路网格局、行政区域界线等因素,对片区范围进行合理划分。5.2.3 地名片区的通名为“片区”,也可以仅有专名。5.2.4 地名片区专名应优先选用区域内历史悠久、辐射面广、知名度高、指位性强的存量地名。5.2.5 街区或村庄整体迁移需要异地使用原地名时,应加限定词与原地名区分。5.2.6 地名片区名称可用于派生命名道路、公园等地理实体。5.3 道 路 5.3.1 道路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街坊路等。公路
19、名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北京市公路条例的规定命名。5.3.2 通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快速路”“大街”“街”“大道”“路”“巷”“条”“胡同”“斜街”“小街”“夹道”等作为道路通名;2 “快速路”仅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快速路通名;3 “街”“路”可用作各级道路的通名;4 “大道”仅用于特别重要的主干路,一般场合不宜使用;5 “大街”应用于主干路的通名或次干路商业街的通名;6 “巷”“小街”应用于支路及以下级别道路的通名;7 “条”应用作成组支路的通名并与序数词组合使用(图 5.3.2-1);8 “胡同”可用于具有北京传统四合院风貌的道路;9 原有道路通名为“胡同”的宜保留;10 “夹
20、道”可用作街坊路的通名;11 大型公园内道路、滨河道路的通名不宜用“街”;DB11/T 13622023 10 12 在新建区域,可用不同通名区分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道路,正在使用的道路通名与规定不符时,应保留原有通名;斜向道路通名的确定应以与道路夹角不大于 45 度的一方为准(图 5.3.2-2)。图 5.3.2-1 通名“条”的使用 图 5.3.2-2 斜向道路通名使用 5.3.3 专名设计可采用数字、方位词或其他字、词等作序列化命名;道路序列化命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序列化命名的道路应分布在同一区域,长度相近,相互平行或对称;2 北京老城内原有的道路名称序列应保留;3 新建道路的序列化命
21、名排序可选择下列方式:1)东西走向的道路宜由北向南排序,南北走向的道路宜由东向西排序;2)由中心向外排列的道路,宜由中心向外排序;3)毗邻城市建成区的道路序列,宜由建成区向外排序;4)由交通枢纽向外排列的道路,宜由交通枢纽向外排序。4 以数字序列化命名的道路不宜少于 3 条,不应超过 9 条。5.3.4 道路分段命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划分路段;道路交叉点为立体交叉时,不宜用来分段;DB11/T 13622023 11 2 支路与主干路平面交叉时,中心城区主干路两侧的支路路段宜分别命名;3 同一道路长度超过 3km,宜分段命名;4 需分别命名的路段可采取下列方式:1)在同一专名
22、前后加方位等限定词命名;2)用不同专名分别命名。5 穿越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区域的过境公路、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的辅路可单独命名;6 因道路延伸需调整现行路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东西走向道路向西延伸的路段可采用原路名;向东延伸的路段不应使用原路名;确需采用原路名时,应在原专名前后加方位等限定词;2)南北走向道路向南延伸的路段可采用原路名;向北延伸的路段不应使用原路名;确需采用原路名时,应在原专名前后加方位等限定词;3)主干路延伸路段为次干路时,可采用与主干路相同的路名;主干路延伸路段为支路时,不宜采用同一路名。7“U”形道路需要分两段命名时,应以“U”形顶点附近的道路交叉口为分隔点分别命名,没有交
23、叉点时,可以“U”形顶点为分隔点分别命名(图 5.3.4-7);图 5.3.4-7“U”形道路分段命名原则 8 城市支路的较短岔路可单独命名,也可与该支路同名;9“L”形道路需整体命名时,应以长边作为通名和专名的命名主体;DB11/T 13622023 12 10 上下行道路间隔过大时,宜增加限定词以便于识别。5.4 桥梁、隧道 5.4.1 桥梁包括跨河桥梁、立体交叉桥梁、跨越铁路及其他地理实体的桥梁。隧道包括下穿城市区域、水域、山体等的交通通道。5.4.2 通名可采用“桥”“大桥”“隧道”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桥”宜用于城市主干路及以上级别道路所跨河流桥梁,且桥梁长度大于 200m;2
24、 下穿城市区域、水域、山体等的交通通道,通名为“隧道”。5.4.3 专名应优先采用所在区域的存量地名。同一条河流或交通线路较近范围内有多座桥梁时,可采用相同专名加序数词、方位词的命名方式。如当地确无可以使用的存量地名,专名命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跨河桥梁宜以连接道路、所跨河流名称或组合名称命名;2 立体交叉桥梁宜以所在道路名称或两条相交道路名称组合命名;3 隧道宜以所在道路名称或所在道路与下穿水域等地理实体组合名称命名;下穿山体的隧道,宜采用相应山体或位置较近的地理实体名称命名。5.4.4 跨越多条道路、河流等的高架桥可根据所跨道路、河流分段命名,主桥不宜整体命名。5.4.5 立体交叉桥梁匝道
25、形成的、不具有地理方位意义的桥梁不宜单独命名。5.5 轨道交通车站 5.5.1 轨道交通车站包括地铁及其他需要命名的轨道交通车站。5.5.2 通名应为“站”。5.5.3 专名应选用站位所在区域历史悠久、辐射面广、知名度高、指位性优、认知感强、稳定性好的存量地名。DB11/T 13622023 13 5.5.4 以道路命名轨道交通车站时,应选用与轨道交通线路垂直的道路名称作站名。5.5.5 两条及以上地铁线路的同一换乘车站应使用同一名称,并以先期建设站点的名称为准。5.6 公园、广场 5.6.1 公园、广场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和城市广场。5.6.2 通名可依据地理实
26、体的功能采用“公园”“园”“广场”,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北京市公园条例的城市公园,根据公园的规模、功能、用途等因素,通名可用“公园”“园”;2 道路红线以外,可供公众公共活动使用、有较高景观效果和文化作用的城市开敞空间,通名可用“广场”。5.6.3 专名命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优先使用所在区域的存量地名及其派生地名;2 可使用体现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特征和美好愿景的词语命名;3 应简洁、通俗、健康;4 应体现指位性、区域特色、功能性质。DB11/T 13622023 14 6 规划成果 6.0.1 地名规划成果应包括地名规划文本和相关图纸,范围较
27、大规划区或重要区域的地名规划还应包括地名规划说明书。地名规划文本应准确表达规划意图、规划目标和规划内容,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含义清楚。地名规划说明书应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6.0.2 地名规划文本应说明规划思想和规划内容等,应表述准确、含义清楚,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详细要求:1 总则;2 地名资源分析;3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4 名称设计方案;5 规划实施计划。6.0.3 地名规划说明书应分析现状,解释规划文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且符合本标准附录 B 的详细要求:1 总则;2 地名资源分析;3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4 名称设计方案说明;5 规划实施计划及保障
28、。6.0.4 地名规划图包括地名原点图及名称设计方案图。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且符合本标准附录 C 的详细要求:1 包含图名、图界、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期限等内容;2 以不同颜色或不同粗细线条区分不同类型或级别的地理实体;3 文字、数字、代码等表达清晰、准确、规范,编排整齐。6.0.5 地名规划应有数据库成果,数据库成果包含空间要素和非空间要DB11/T 13622023 15 素,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且符合本标准附录 D 的详细要求:1 空间要素包括矢量数据;2 非空间要素包括地名规划文本(说明书)和规划图纸。DB11/T 13622023 16 附录 A 地名规划文本编写导引 A.1 总
29、 则 A.1.1 规划背景 根据地名规划任务来源,简述规划需求、规划缘起等背景。A.1.2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1 规划总原则。2 规划指导思想。3 地名体系构建。A.1.3 规划方法 A.1.4 规划目标 根据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区域特点,描述规划目标。A.1.5 规划重点 1 提出规划重点。一般以道路、桥梁等名称规划为重点。2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和地名文化遗产密集区,应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纳入规划重点。3 在存量地名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应注重设计与未来城市发展功能及特色相适应的创新地名。A.1.6 规划依据 列出规划所依据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地名管理规定等文
30、件名称,应包括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域的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地名管理条例等。A.1.7 规划范围 说明规划区域的四至范围,应与所依据的国土空间规划范围相一致。DB11/T 13622023 17 A.1.8 规划期限 说明规划的起止年限,应与所依据的国土空间规划期限相一致。A.2 地名资源分析 A.2.1 区域发展特征 简要说明规划区域发展特征。A.2.2 区域地名资源特征 简要说明规划区域地名资源的基本特征。A.2.3 地名文化遗产分析 说明地名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价值。注:在地名文化遗产密集区,因地名规划文本中设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篇,此处的地名文化遗产分析可省略。A.3 地名文
31、化遗产保护 A.3.1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和地名文化遗产密集区,应编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A.3.2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 保护原则及标准。2 地名评估体系。3 保护内容。4 保护名录。5 配套措施。A.4 地名片区名称设计方案 A.4.1 数量及布局 A.4.2 规划思路及原则 DB11/T 13622023 18 A.4.3 名称设计 1 文字说明。2 名称设计方案一览表。编号 名称 范围 命名原因 备注 3 地名片区名称设计方案图。A.5 道路名称设计方案 A.5.1 数量及布局 A.5.2 规划思路及原则 A.5.3 名称设计 1 文字说明。2 名称设计方案
32、一览表。编号 名称 起止点 道路等级道路走向 命名原因 备注 3 道路名称设计方案图,区分不同等级道路。A.6 桥梁、隧道名称设计方案 A.6.1 数量及布局 A.6.2 规划思路及原则 A.6.3 名称设计 1 文字说明。2 名称设计方案一览表。编号 名称 位置 命名原因 备注 DB11/T 13622023 19 3 桥梁、隧道名称设计方案图 A.7 公园、广场名称设计方案 A.7.1 数量及布局 A.7.2 规划思路及原则 A.7.3 名称设计 1 文字说明。2 名称设计方案一览表。编号 名称 位置 规模(平方米)命名原因 备注 3 名称设计方案图。A.8 其他类型地理实体名称设计方案
33、A.8.1 规划范围 A.8.2 规划思路及原则 A.8.3 名称设计 1 文字说明。2 名称设计方案一览表。编号 名称 位置 范围 命名原因 备注 3 名称设计方案图。A.9 规划实施计划 A.9.1 规划效力 A.9.2 配套实施计划 DB11/T 13622023 20 附录 B 地名规划说明书编写导引 B.1 总 则 B.1.1 规划背景及目标 B.1.2 编制程序 B.1.3 技术路线 B.2 地名资源分析 B.2.1 区域发展特征 介绍规划区域的历史沿革、城乡发展概况和文脉特征等。B.2.2 区域地名资源特征 1 正在使用的地名数量、类别、分布及可识别性评价。2 存量地名(包括道路
34、、行政区、居民点、区片、基础设施、建筑物、名胜、古迹、景观及其他自然地理实体等)的沿革与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及存量地名资源与区域功能定位的关系。3 地名体系与区域规划的关系。4 当前地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公众意愿及政府相关部门意见。5 已消失地名的收集和分析,包括历史上已消失的地名和近年来消失的地名。B.2.3 地名文化遗产分析 在对区域内地名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文化价值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和重要地名保护名录。DB11/T 13622023 21 B.3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B.3.1 保护原则及标准 具体说明保护原则及标准的依据。B.3.2 地名评估 地名评估
35、的标准和方法。B.3.3 保护内容 保护内容选择的依据。B.3.4 保护名录 B.3.5 配套措施 保护的具体方法及其依据。B.4 名称设计方案说明 B.4.1 主要规划意图阐述 B.4.2 规划方案概要及地名体系解释 总结、提炼出规划方案的宏观特色,说明方案所表达、传承的思想,与既有地名的结合情况,地名体系和地名景观总特点,主干路名称系统的特点,各组团间地名群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特点等。B.4.3 规划名称的结构类型 1 规划名称类型表述:如是以保留传统地名、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点为主,还是以体现区域未来发展的新地名为主,或者是兼而有之。2 规划名称技术路线表述:用序列化的命名形式,还是单体式采
36、词方式。3 采词思路表述:列表呈现传统地名、派生地名、创新地名的数量、源起及其分别占全部规划名称数量的百分比。B.4.4 地名片区,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车站,公园、广场,其他类型地理实体的名称设计方案说明 DB11/T 13622023 22 可根据需要,在规划文本基础上,分别对地名片区,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车站,公园、广场,其他类型地理实体的名称规划设计做出相应说明。B.5 规划实施计划及保障 可根据需要就相关情况做出说明。DB11/T 13622023 23 附录 C 地名规划图纸制作导引 C.0.1 地名规划图纸应包括地名原点图及名称设计方案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名原点图
37、应包括历史时期和正在使用地名的原点。2 名称设计方案图反映地名规划意图和规划成果,应包括名称设计方案总图和名称设计方案专项图。C.0.2 名称设计方案图应包含图名、图界、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期限,应符合下列要求:1 图名应反映图幅主题,位置醒目且不覆盖规划图内容,优先选择图纸上方正中或左、右的任何一侧。2 图界应涵盖规划用地的全部范围、相邻用地的直接关联范围和该地名规划图按规定应包含的规划内容的范围。3 指北针、比例尺的标绘与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图一致。4 图例应表现地名规划图的内容,位于规划图下方的一侧,不覆盖规划图内容。图例应体现规划地名、现状地名以及地名片区的划分、道路的等级、桥梁、
38、隧道、轨道交通车站、公园、广场及底图需表达的规划范围等信息。5 规划期限应与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一致,应用公元纪年表示,标注在图名的右侧或下方。C.0.3 地名规划图可分为规格幅面的规划图和特型幅面的规划图,图幅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直接使用 0 号、1 号、2 号、3 号、4 号规格幅面绘制的规划图为规格幅面图纸;不直接使用 0 号、1 号、2 号、3 号、4 号规格幅面绘制的规划图为特型幅面图纸。2 规格图幅宜符合表 C.0.3 的要求。DB11/T 13622023 24 表 C.0.3 规格图幅不mm)基本幅面 0号 1号 2号 3号 4号 尺寸 8411189 594841 42
39、0594 297420 210297 3 用于复印的规格图幅,可据现有复印设备和材料规格选用。4 特型图幅的地名规划图宜有一边长与规格图纸的边长相一致(一般为宽度一致)。C.0.4 地名规划图图号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宏观内容的图纸在前,微观内容的图纸在后。2 基础图在前,规划图在后。3 地名原点图在前,规划图在后。C.0.5 地名原点图的底图宜使用叠加有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地形图,能看清原有地形、地貌、地物等地形要素,以便确定地名原点和自然特征。C.0.6 地名规划图应以不同颜色或不同粗细线条区分不同类型或级别的地理实体。以线条粗细区分各级规划道路时,应依次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街
40、坊路(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要求表达到不同道路等级)。不同类型地理实体图例表达宜符合表 C.0.6 的要求。表 C.0.6 不同类型地理实体图例表达示意 主要图面要素 图例 颜色(RGB)快速路 (255,0,0)主干路及起止点 道路走向及箭头(23,42,136)路中心线(45,169,225)次干路及起止点 道路走向及箭头(0,105,51)路中心线(155,208,38)支路及起止点 道路走向及箭头(153,93,76)路中心线(213,202,170)街坊路及起止点 (112,48,162)DB11/T 13622023 25 主要图面要素 图例 颜色(RGB)轨道交通站点 (0,0
41、,0)桥梁 (0,0,0)隧道 (0,0,0)公园、广场 (146,208,80)河流、湖泊 (127,223,255)现状、已审批道路名称 黑 字(0,0,0)南北向规划道路名称 红 字(255,0,0)东西向规划道路名称 蓝 字(0,110,221)现状轨道交通车站、桥梁、隧道、公园、广场名称 黑 字(0,0,0)规划轨道交通车站、桥梁、隧道、公园、广场名称 红 字(255,0,0)地名片区名称 红 字(255,0,0)注:1.线宽根据图面效果自行确定。2.地名片区的表达方式,可依据图面效果采用带透明度的颜色填充表示,或采用缩略图表示。C.0.7 地名规划图中的文字、数字、代码等应符合下列
42、要求:1 使用规范汉字,选用易认字体,不得使用篆体或美术字体等。2 使用阿拉伯数字,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3 代码应使用规范英文字母。4 笔画清晰、编排整齐,文字、数字、标点符号运用准确。DB11/T 13622023 26 附录 D 地名规划数据库制作导引 D.0.1 非空间要素 1 规划文本、说明书采用文本格式存储。2 规划图纸采用栅格文件格式,分辨率要求在 300DPI 以上。D.0.2 空间要素 1 矢量数据生产采用个人地理数据库格式进行建设。2 按照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启用工作安排,汇交数据库暂采用“北京地方坐标系”。后续视推广应用的整体进度,全面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43、。3 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组织管理,且每个图层应含有“地名代码”字段。地名代码由 20 位数字组成、分为四段,仅需完成前三段共计 14 位代码6 位区级行政区划代码+3 位街道、镇(乡)行政区划代码+5 位地名属性类别码的编制,第四段 6 位附加码由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制。具体格式如下:4 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对于跨界地理实体地名,需根据其所跨的行政区域级别赋相应的本级地名代码。本级地名分为区级本级地名和市级本级地名。其中,区级本级地名为在该区级行政区域内,跨同一区所辖街道、镇(乡)的地名;市级本级地名为在北京市级行政区域内,跨不同区的地名。例如,北京市辖区范围内跨越两个及以上区级行政
44、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为 110000999;位于一个区级行政区范围内跨越两个及以上街道、镇(乡)级行政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为 110101999(以东DB11/T 13622023 27 城区为例);不跨越街道、镇(乡)级行政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为110101XXX以东城区为例。X 代表所在街道、镇(乡)的行政区划代码。街道、镇(乡)的行政区划代码执行现行地方标准北京市行政区划代码DB11/T 064。北京市(110000 BJ)行政区划代码表 市辖区 110000 东城区 110101 西城区 110102 朝阳区 110105 丰台区 110106 石景山区 110107 海淀区 110108
45、门头沟区 110109 房山区 110111 通州区 110112 顺义区 110113 昌平区 110114 大兴区 110115 怀柔区 110116 平谷区 110117 密云区 110118 延庆区 110119 D.0.3 空间要素分层及属性表结构 1 空间要素分层 图层描述如下表所示。DB11/T 13622023 28 图层 分类 图层名称 几何特征属性表名 约束条件 备注 地名 规划 地名片区 面层 DMPQ M 道路 线层 DL M 桥梁、隧道 点层 QLSD C 公园、广场 面层 GYGC C 其他类型地理实体-QTLXDLST C 注:约束条件取值中M为必选、C为条件必选
46、、O为可选 2 空间要素属性表结构 地名片区属性表结构(属性表名:DMPQ)序号字段 名称 字段 代码 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9 非空M 由1开始顺序编号 2 地名 代码 DMDM Char20 非空M 见注1 3 地名片区名称 DMPQMCChar20 非空M 4 街区 编码 JQBM Char100 非空M 填 写 该 地名 片 区 所对 应 街 区的 街 区 编码;涉及多个街区的,罗 列 所 有街区编码,中 间 以 顿号间隔 5 命名 MMYY Char1000 非空M DB11/T 13622023 29 序号字段 名称 字段 代码
47、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 条件 备注 原因 6 备注 BZ Char1000 非空O 注1:地名代码需填写14位数字,其中,前9位为行政区划代码,后5位为地名属性类别代码。地名片区对应的地名属性类别代码为21780 道路属性表结构(属性表名:DL)序号字段 名称 字段 代码 字段 类型 字段长度小数 位数 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 标识码BSM Int 9 非空M 由1开始顺序编号 2 地名 代码 DMDMChar 20 非空M 见注1 3 道路 名称 DLMCChar 20 非空M 4 道路 起点 DLQDChar 20 非空M 东西向道路一般 为 东 起 西止,南北向道路一般为北起南止
48、 5 道路 止点 DLZDChar 20 非空M 东西向道路一般 为 东 起 西止,南北向道路一般为北起南止 6 道路 等级 DLDJ Char 20 非空O 7 道路 走向 DLZXChar 20 非空O 8 命名 MMYYChar 1000 非空M DB11/T 13622023 30 原因 9 备注 BZ Char 1000 非空O 注1:地名代码需填写14位数字,其中,前9位为行政区划代码,后5位为地名属性类别代码。道路对应的地名属性类别代码为23510 桥梁、隧道属性表结构(属性表名:QLSD)序号 字段 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类型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 标识码BSM
49、Int 9 非空M 由1开始顺序编号 2 地名 代码 DMDMChar 20 非空M 见注1 3 名称 MC Char 20 非空M 4 位置 WZ Char 200 非空M 5 命名 原因 MMYYChar 1000 非空M 6 备注 BZ Char 1000 非空O 注1:地名代码需填写14位数字,其中,前9位为行政区划代码,后5位为地名属性类别代码。桥梁对应的地名属性类别代码为23610,隧道对应的地名属性类别代码为23620 公园、广场属性表结构(属性表名:GYGC)序号 字段 名称 字段 代码 字段 类型 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 标识码BSM Int 9 非空M 由1开
50、始顺序编号 2 地名 代码 DMDMChar 20 非空M 见注1 3 名称 MC Char 20 非空M DB11/T 13622023 31 4 位置 WZ Char 200 非空M 5 规模 GM Double 9 2 非空M 单位:平方米6 命名 原因 MMYYChar 1000 非空M 7 备注 BZ Char 1000 非空O 注1:地名代码需填写14位数字,其中,前9位为行政区划代码,后5位为地名属性类别代码。公园对应的地名属性类别代码为25200,广场对应的地名属性类别代码为26310 其他类型地理实体名称设计方案(属性表名:QTLXDLST)序号 字段 名称 字段 代码 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