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pdf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59998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 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11 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11 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11 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11 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150 B 52 备案号:13879-2003 北京市地方标准DBDB11/T 1962003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Rul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familiar disease of fish 2003-07-08 发布 2003-08-01 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 1962003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鱼病的检查与诊断 . 1 4.1 现场调查. . 1 4.2 问诊. . 2 4.3 鱼体检查. . 2 4.4 疑难病实

2、验室检验 . 3 4.5 诊断. . 3 4.6 处方. . 3 4.7 治疗. . 3 4.8 回诊. . 3 5 常见鱼病的预防 . . 3 5.1 渔场选址和设施. . 3 5.2 池塘清整. . 3 5.3 鱼种. . 3 5.4 管理. . 4 6 鱼病治疗 . . 5 6.1 嗜水气单胞菌出血性败血症: . 5 6.2 烂鳃病:. . 5 6.3 肠炎病 (俗称烂肠瘟 ) . 5 6.4 赤皮病:. . 6 6.5 疖疮病:. . 6 6.6 打印病 (腐皮病 ) . 7 6.7 竖鳞病:. . 7 6.8 水霉病 (真菌性病 ): . . 7 6.9 鳃霉病. . 8 6.10

3、车轮虫病. . 8 6.11 小瓜虫病 (白点病 ) . 8 6.12 粘孢子虫病. . 9 6.13 绦虫病. . 9 6.14 气泡病. . 9 6.15 氨中毒. . 10 DB11/T 1962003 II 前 言 本标准为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广垠、李继勋、马志宏。 DB11/T 1962003 1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常见鱼病的检查与诊断及防治技术的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水产增养殖中的管理与病害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

4、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ll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渔药 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4 鱼病的检查与诊断 4.1 现场调查 4.1.1 鱼池情况 4.1.1.1 底质

5、情况 鱼池的渗漏、消毒、清整等。 4.1.1.2 水质情况 4.1.1.2.1 物理指标 鱼池的水源、水温、水色、透明度等。 4.1.1.2.2 化学指标 pH、亚硝酸盐、氨氮、溶解氧、COD、硬度等。 注:当怀疑有污染时,请有关环保部门测定。 4.1.2 饲养管理情况 4.1.2.1 养殖品种、养殖密度。 4.1.2.2 苗种的产地、质量、规格。 4.1.2.3 饲料的种类、质量、来源。 4.1.2.4 池塘敌害生物,池塘鱼药使用情况。 4.1.2.5 池塘换水情况 4.1.3 病鱼临诊征象 4.1.3.1 鱼体活动情况 鱼的活动能力、活动方式、有无异常的游动姿势等。 DB11/T 1962

6、003 2 4.1.3.2 鱼体体色 鱼体健康:鱼体具固有体色和光泽;体态匀称,无畸形;鳞片紧密。 4.1.3.3 摄食情况 是否出现不吃食或吃食很少等病症 。 4.1.3.4 死亡情况 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饲养管理、季节气候等关系密切,要找出发病原因,对发病的因素作深入的调查分析,结合对病鱼的病原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测定,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4.2 问诊 应询问养殖者,了解鱼发病的时间,发病时鱼群的表现,死亡时情况,死亡种类、大小和数量,发病前的征兆,是否使用药物治疗或预防的情况,包括药物种类、用量和用法以及效果,以往发病史和处理情况等。 4.3 鱼体检查 采样(送样):濒死的鱼取样;池塘

7、中随机取样。检查步骤:用湿布盖住鱼体,解剖检查的顺序应由外到内,体表、鳃、眼、血淋巴液、心脏、消化道、肝脏、生殖腺、肌肉等。 4.3.1 体表 4.3.1.1 体表即外体表,先肉眼观察其颜色,光洁度。 4.3.1.2 肉眼观察后即可做成湿片观察,方法是刮取少量附着物或取小块病变组织,放入已滴加蒸馏水的载坡片上,盖上洁净的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低倍观察,然后高倍观察。 4.3.1.3 依据湿片观察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4.3.2 鳃 用剪刀剪去鳃区体表,露出鳃丝。观察鳃腔有无大型寄生虫及鳃丝的颜色。有丝状细菌、镰刀菌、聚缩虫以及重金属等感染或污染,鳃呈黑色。弧菌病鳃初为灰白色转为浅黄色

8、或枯黄色、浅褐色,以后逐渐转暗,变为黑色或黑褐色。肉眼观察之后,取少量鳃丝做成湿片镜检,可检出细菌、霉菌和共生性或寄生性原虫等。 4.3.3 血淋巴液 可直接从心脏取血淋巴液做成湿片镜检, 观察能否检出细菌或纤毛虫类。 肉眼观察其透明度和颜色。 4.3.4 心脏 观察其色泽、质地有无异常。 4.3.5 消化道 剪开腹部,用摄子将胃肠取出,剖取胃、中肠、后肠、直肠,刮取少量肠液,做成湿片镜检或可发现吸虫、线虫和绦虫的幼虫,最后将胃、肠做成压片镜捡。 4.3.6 肾脏 观察其色泽、质地有无异常。 4.3.7 肝胰脏 取出消化道的同时,将肝胰脏分开,肉眼观察其颜色、有无病变。 肝脏白浊症的肝胰脏,呈

9、白浊不透明,或有黑色素沉积、质软。弧菌或病毒感染,肝胰脏乳白色或粉红色、红色。取小块组织做成压片或切片镜检,可能检出细菌或病毒包涵体。 4.3.8 生殖腺 先观察其颜色、病变情况,后做成压片镜检。 4.3.9 肌肉 先观察其颜色、病变情况,后做成压片镜检。肌肉坏死症的肌肉,局部或全部变白浊、不透明,在水中尤为明显。肌肉松软,有白点、白斑或白带状,可能为粘孢子虫或吸虫囊幼。取病变部位的肌肉做成压片镜检。 DB11/T 1962003 3 4.4 疑难病实验室检验 其步骤包括:病毒分离、病毒培养、菌株分离、菌株培养、样品接种、结果观察、病毒鉴定、菌株鉴定。病理组织切片、饵料分析、水质测定等。 4.

10、5 诊断 依据化验、调查结果,以及饵料分析、水质测定等工作,取得有关数据后,经综合判定,作出诊断。 4.6 处方 根据诊断结果,确定治疗方案。由渔医开据鱼药处方,确定疗程。处方的开据必须由执有上岗证的渔医进行此工作。 4.7 治疗 治疗及用药按渔医开据的处方实施治疗。 4.8 回诊 渔医按照自己开据的处方对治疗结果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回诊。 5 常见鱼病的预防 5.1 渔场选址和设施 5.1.1 场址选定 水质好并符合GB 11607,水源充足,土质和水质远离污染源。 5.1.2 设施 在设计进、排水系统(进水渠道及排水沟)时,应使每池有独立的进、排水口,防止病原从水源中带入另一池塘。 5.2 池

11、塘清整、消毒 5.2.1 池塘清整 鱼种池经并塘或成鱼出塘以后,排干池水,清除污泥。修整边坡,清除池边滩脚上的杂草。阳光暴晒一星期。 5.2.2 池塘消毒 5.2.2.1 干池清塘 667m2(每亩)用生石灰 50kg60kg。清塘时,在塘底挖掘几个小潭(或用木捅等)把生石灰放入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第二天早晨最好用长柄泥耙耙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清塘后一般经 7d8d 药力消失,即可注水,投放试水鱼,确定防鱼的时间。 5.2.2.2 带水清塘 每亩水深 1m 用生石灰 130kg150kg,通常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或水缸中乳化后立即全池遍洒。 5.2.2.3 漂白粉清塘 含有

12、效氯 2730左右的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 20g。先用木盆或瓷盆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用木瓢全池遍洒。 5.3 鱼种 5.3.1 鱼种的操作 在进行鱼种的拉网、运输、投放等操作时要小心仔细,不使鱼体受伤。 5.3.2 检疫 购买经检疫的鱼种。 5.3.3 注射 遇到特殊疾病时,如草鱼出血病,可注射疫苗。 5.3.4 鱼体消毒 5.3.4.1 漂白粉消毒 DB11/T 1962003 4 用10ppm20ppm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7 %30)水溶液浸洗鱼种。消毒的时间,视水温高低、鱼的忍耐情况酌定,约经10min15min左右。严格注意观察。 5.3.4.2 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消毒 每一

13、立方水用漂白粉10g和硫酸铜8g。使用时应注意将漂白粉和硫酸铜分别溶化后再混合,浸洗20min30min(1020水温)。除能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外,还能防治由原生动物寄生所引起的大部分皮肤病和鳃病。 5.3.4.3 高锰酸钾消毒 浸洗浓度为20ppm,水温在1020时,浸洗20min30min。主要用于防止锚头蚤病、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对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也有效。在配制此药时应现配现用,浸洗的水应尽量选用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直射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 5.4 管理 5.4.1 水质检测 主要检测水体中的溶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 5.4.2 饲料投喂 投喂符合NY 5

14、072的无公害饲料。做好“四定”投饵即: 定质投喂是指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和有营养,质量要好,不含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 定量投喂是指每次投饵的数量要均匀适当,一般以 3h4h 内能吃完的量为适宜。如果有吃剩的残饵,应及时捞掉,预防水变坏; 定位投喂是指投饵要有固定的食场,使鱼养成到固定的地点(食台或食场)去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又容易检查池鱼吃食情况; 定时投喂是指投饵要有一定的时间,密养流水池投饵的原则是“少吃多餐”,即投饵次数要多,每次的投饵量要少。 注:“四定”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固定不变,而是应该根据季节、气候、鱼体生长情况,环境和水质的变化而化。 5.4.3 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观

15、察鱼的摄食、活动情况,有无病情,水质调控,看是否开增氧机等。及时清除杂草,捞取死鱼残饵。 5.4.3.1 一般植物性饵料消毒 如水草可用6ppm漂白粉溶液浸泡20min30min(陆生植物可不必进行消毒处理)。 5.4.3.2 工具消毒 一般网具可用10ppm硫酸铜溶液浸洗20min,晒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可用5漂白粉溶液消毒处理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 5.4.3.3 食场消毒 每天清洗食场。每隔l周2周,在鱼类吃食以后,食场用漂白粉消毒1次,其用量一般为数百克。 5.4.4 药物预防 主要预防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食盐、二氧化氯等,其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请参照

16、NY 5071。 5.4.4.1 体外药物预防 根据池塘水体和使用剂量,计算出用药量,进行全池泼洒或局部浸洗。 5.4.4.2 体内药物预防 一般采用口服法,将药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 5.4.4.3 药物预防(定期预防) DB11/T 1962003 5 根据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在鱼病发生季节,每20d30d进行药物预防。主要预防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食盐、二氧化氯等,其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请参照NY 5071。 6 鱼病治疗 6.1 嗜水气单胞菌出血性败血症 6.1.1 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 6.1.2 症状 病鱼体表、口腔、鳃盖、眼眶严重充血,发红,

17、腹部及身体两侧呈点状或斑状充血,鳍基充血发红,严重者尾鳍色素消退,肛门红肿,眼球突出。剖开腹腔,几乎病鱼都有腹水,虽粉红或浅黄色透明液体,肠道内有黄色粘液,无食物,肝、脾、肾脏充血,有的病鱼肝脏呈土黄色,胆囊肿大。严重病鱼肌肉充血。 6.1.3 流行及危害鱼类 主要发病季节,为每年4月10月,此病流行时一般气候多变,以阴天为主。养鱼多年,淤泥较厚的水体中易发病。主要危害鲢、鳙、鲤、鲫、鲂成鱼,死亡率可达7080。 6.1.4 治疗方法 6.1.4.1 口服 治疗出血病的中药药饵。参照NY 5071渔药使用原则。 6.1.4.2 泼洒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分别硫酸铜 0.5p

18、pm,硫酸亚铁 0.2ppm,隔天再进行一次。 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1.5ppm,隔天再泼洒一次,共 2 次3 次。 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便池水浓度为 0.3ppm 0.5ppm,隔天再泼洒一次。 6.2 烂鳃病 6.2.1 病原体 柱状屈桡杆菌 6.2.2 症状 病鱼鳃丝腐烂,粘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常在中间部位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洞,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发黑。尤其以头部最黑。 6.2.3 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春、夏、秋季较为常见,水温20以上为此病流行季节,2835为鱼害粘球菌最适温度。主要危害青、草、鲢、鳙、鲤鱼种,成鱼、亲鱼感染率也较高,常与肠炎病同时

19、并发。 6.2.4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浓度为 20ppm。 五倍子粉碎煮汁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2ppm4ppm。 大黄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2.5ppm3.7ppm。用 20 倍大黄量的 0.3氨水浸泡大黄 12小时后泼洒。 烟叶加水浸泡后,全池泼洒,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泼洒氯制剂产品 0.3ppm,隔天泼一次,连泼洒二次。 6.3 肠炎病(俗称烂肠瘟) 6.3.1 病原体 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 6.3.2 症状 DB11/T 1962003 6 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口,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坏。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

20、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粘液或血脓。病鱼失去食欲,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不久死亡。 6.3.3 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年4月下旬至9月底最流行,5月6月主要危害l-2龄草、青鱼,8月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死亡率很高,一般50左右,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鲤、鳙鱼也会患此病。 6.3.4 治疗方法 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物结合进行。 外用药一般泼洒 0.3ppm含氯消毒剂或每亩l米水深15kg20kg生石灰。内服药可用氟哌酸(50100)g/100kg料,连喂三天,1次/天。还可任选用下列药物,做成药饵投喂。 6.3.4.1 大蒜治疗 按每10公

21、斤鱼用大蒜50g,每天一次,连续投喂三天。或用市售的大蒜辣素药物。 6.3.4.2 铁苋菜治疗 按每10kg鱼用干草50g或鲜草200g,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6.3.4.3 辣廖治疗 按每10kg鱼用干草50g或鲜草200g,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6.3.4.4 穿心莲治疗 按每50kg鱼用干草1kg或鲜草1.5kg,每天一次,连续5d7d。 6.4 赤皮病 6.4.1 病原体 荧光假单孢菌 6.4.2 症状 鱼体出血发炎,鱼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末端腐烂,鳍条间组织有时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肠道也充血。鳞片

22、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菌寄生。病鱼体瘦,独游水面,行动迟缓。 6.4.3 流行及危害鱼类 无明显流行季节,但以春末夏初较为常见,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每年放养及捕捞后最易发病,主要危害鲤、草鱼等鱼种和成鱼。 6.4.4 预防和治疗方法 6.4.4.1 预防 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搬运、放养过程中, 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5ppm10ppm浓度的漂白粉浸洗半小时左右。 6.4.4.2 治疗 高锰酸钾 0.4ppm 全池泼洒。 五倍子粉碎煮汁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2ppm4ppm。 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 40以上)全池泼洒,便池水浓度为 0.3ppm,隔 1 天再泼洒一次。 6.5

23、 疖疮病 6.5.1 病原体 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菌 6.5.2 症状 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并隆起红肿,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血脓和大量细菌。鳍基充血,鳍条裂开,病情严重时,鱼体肠道也充血发炎。 6.5.3 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此病四季都可出现。主要危害青,草、鲤鱼。 DB11/T 1962003 7 6.5.4 治疗方法 见“赤皮病”6.4.4。 6.6 打印病(腐皮病) 6.6.1 病原体 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6.6.2 症状 患病部位通常在病鱼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发病初期,患病部位出现圆形的红斑(似打上印章)。随后

24、表皮腐烂,中间部位鳞片脱落,形成锅底形小潭,露出骨胳和内脏,病鱼随即死亡。 6.6.3 流行情况危害鱼类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主要危害鲢、鳙鱼,在各年龄鱼中都有发病,尤其对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发病率可达80以上,给亲鱼催产及养殖造成很大损失。 6.6.4 治疗方法 6.6.4.1 亲鱼治疗 发病可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注射,同时用石炭酸或高锰酸钾涂抹患处。 6.6.4.2 日常治疗 含氯消毒剂(有效氯量 40以上)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0.3ppm0.6ppm,隔一天再泼一次。 五倍子粉碎煮汁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2ppm4ppm。 6.7 竖鳞病 6.7.1

25、病原体 水型点状极毛杆菌 6.7.2 症状 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鳞囊内积半透明或含血的液体,稍施压力,喷射出液。鳞片脱落,有些还伴有鳍条基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病鱼行动迟钝,呼吸困难,持续2天3天死亡。 6.7.3 流行 鲤鱼严重,草、鲢、金鱼也有发生。 6.7.4 治疗方法 在捕捞、放养、搬运的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 用 5的盐水和 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病鱼 10min。 每亩水深 1m 用艾蒿根 5kg,捣烂取汁,加生石灰 1.5kg,搅匀全池泼洒。 苦参 2.5g/次,浸泡后全池泼洒。 6.8 水霉病(真菌性病) 6.8.1 病原体 水霉、绵霉,对水温适应范围

26、很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 6.8.2 症状 霉菌幼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后,迅速萌发,向内外生长,长成一团白色,棉毛状的菌丝,与组织细胞粘附在一起,使组织细胞坏死,同时霉菌可分泌一种酵素,分解鱼的组织,内菌丝吸收鱼体营养,外菌丝长成絮状白毛,使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直至死亡。 6.8.3 发病原因 鱼体受伤,可危害各种鱼,家鱼孵化期易生水霉。 6.8.4 治疗 苏打,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浓度分别为万分之四。 DB11/T 1962003 8 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能预防此病的发生。 用 3 %5 %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产卵鱼巢 2min3min;或用 1 %3 %

27、的食盐水溶液,浸 洗产卵鱼巢 20min,均有防病作用。 用 0.3ppm 氯制剂(有效氯 40)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泼两次。 6.9 鳃霉病 6.9.1 病原体 鳃霉。 6.9.2 症状 病鱼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小片肿大粘连,可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继而腐烂,此病是急性型,从发现病原体起,如环境条件适宜,在1d2d内即可大量繁殖,池鱼迅即出现暴发性的急剧死亡。 6.9.3 流行 每年5月10月夏秋二季流行,以5月7月为高峰期,死亡率较高。除鲢鱼外,草、鲤、鳙鱼都曾发现此病,尤其鱼苗、夏花、鱼种危害更大。 6.9.4 治疗方法 发生鳃霉病的鱼池,迅速加注新水,或将病鱼移

28、至水质较瘦的池中,一般在原池加注新水。 无新水加注的池塘,用 0.7PPm 硫酸铜全池泼洒,能抑制病情发展。 含氯消毒剂。 生石灰(2025)kg/667m2,全池泼洒。 6.10 车轮虫病 6.10.1 病原体 车轮虫属、小车轮虫属。 6.10.2 流行 主要寄生于各种海、淡水鱼的体表、鳃、鼻孔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而以4月7月流行严重,最适繁殖的温度2028。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体质较弱的鱼更易发病,不需中间寄主,但可依靠蝌蚪、甲壳类、水蚤作为此病的传播媒介。 6.10.3 治疗 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 0.7ppm(52)。 中草药防治可用苦楝树叶,每亩用 15kg20kg 沤水,

29、每 7d10d 换一次,有抑制车轮虫繁 殖作用,或每亩用鲜枝叶 25kg30kg 煎汁全池泼洒。有疗效。 用 20ppm30ppm 甲醛液治疗。 6.11 小瓜虫病(白点病) 6.11.1 病原体 多子小瓜虫 6.11.2 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体表粘液很多,病情严重时,鱼体表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钝,漂浮水面,有时集群池边或跳出水面,不久死亡。 6.11.3 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各种淡水鱼、溯河性鱼类的各种年龄的鱼都可感染。对夏花和当年鱼种危害更大。引起大批死亡。流行季节初冬、春末。小瓜虫繁殖的适宜水温1525。 6.11.4 治疗

30、方法 用 2ppm5ppm 次甲基兰治疗,隔 1d2d,再泼一次。 每亩水深 lm,用姜 100g,辣椒粉 250g 混和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 DB11/T 1962003 9 6.12 粘孢子虫病 6.12.1 病原体 隶属于孢子纲、粘孢子目。 6.12.2 症状 病鱼全身布满白点或块状孢囊,孢囊越大,数量也越多,使皮肤组织遭到破坏,游动无力;有的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肠道内有许多小白点寄生;有的病鱼鳃上长满白点或白色胞囊;还有的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使鱼狂游乱窜,病鱼极度消瘦,腹腔积水,失去正常活动和捕食能力而死。 6.12.3 流行 全国各地的野生鱼类和饲养鱼类均有发现。流行

31、季节为4月10月,死亡率高达8090。 6.12.4 治疗: 每亩用 100kg 石灰氮或 125kg 生石灰彻底清塘,可杀灭塘底淤泥里的孢子。 每 10kg(公斤)鱼用碘 0.24g(或用市售 2 %的碘酊 12ml)制成药饵投喂,连续四天。 采用口服樟脑、百部等杀虫中草药来治疗。 6.13 绦虫病 6.13.1 病原体 绦虫属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寄生在鱼体上的常见种类有:九江头槽绦虫、中华许氏绦虫、舌状绦虫等。 6.13.2 症状 虫体大量寄生,病鱼腹部膨胀,触摸手感结实。解剖见前肠扩张,并能看见肠道内有白色带状寄生虫,造成机械阻塞,病鱼食量减少,身体黑瘦,离群独游,口常张开,“干口病”。

32、 6.13.3 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一年四季均可感染,草、鲤、青、鲢、鳙鱼的肠道内部有寄生。每年育苗初期开始感染,而且在短期内,大部分的鱼可达感染严重程度。危害越冬期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 6.13.4 治疗方法 用万分之五浓度的生石灰或二万分之一的漂白粉清塘,毒杀虫卵和剑水蚤,效果较好; 槟榔内服,每百公斤鱼用 200g400g,制成药饵投喂,连喂五天; 每万尾 9cm 大的鱼种,用南瓜子 250g 研成粉与 500g 米糠拌匀,连续投喂三天。 6.14 气泡病 6.14.1 病因 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 溶氧高:浮游植物过多,光合作用强; 缺氧:泼洒未经发酵的肥料,池塘污泥过厚,分解为甲烷、

33、硫化氢; 氮饱和; 在运输途中,人工送气过多。 6.14.2 症状 鱼在水面混乱无力游动,失去平衡。体表、肠道、鳍、鳃、内脏血管出现气泡,引起栓塞而死。 6.14.3 流行和危害 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也危害成鱼。气泡进入鱼体有二个途径: 鱼直接吞入气体; 气体通过鳃,皮肤,向血液中扩散。使血液中气体过饱和,血液中过剩气体游离而形成气泡。 6.14.4 治疗方法 不要泼洒未经发酵的肥料; 加新水,排除部份池水; 运输时不要急剧送气; DB11/T 1962003 10 全池泼洒盐:每亩水深 lm 用量 3kg5kg。 6.15 氨中毒 6.15.1 发病原因 水体中有机质过多,水中的氨氮过高。 6.15.2 症状 鳃发暗红,鳃丝肿胀,体表发红。 6.15.3 治疗方法: 换水。 全池泼洒沸石粉或麦饭石; 全池泼洒光合细菌; 使用生物活性制剂,如微生态制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