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60127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126 大小:4.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亲,该文档总共1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93.020 备案号:20118-2007DB P13 jl二月习L市士也方标准DB11 1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Beijing techni1 regulations for fundamental survey 2007-01-11发布2007-03-15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0811月407-2007目;欠VIl-22222222334667777790247990v0000245 11111122223333 v -i求料求E要资要化融改度感结)本uuu边马精遥总蝉桦山MMKU协酬辑机械拍网附报付柑树梢队艘主石且干也咀帕.明以L问白蜡棚lu如盯梢蚓黯

2、技摄设据控测恻航明州幅幅叫一扫陋的脚航挪化制射札队础栩栩舱刷刷刷蛐础划脚挪攘的时叫吵醒制mtuum喊叫川蜘政耀眼攒哺姗的脚脚放士一口士一口范规术基012345城,J数14叮GqdA4AFhd民U阿tQ口口yt-A1i143A?i1tqLqdA吐FhdAU月ipuhHd?iqGqA哇户hd户。前引123444AU4444444444445丘丘丘丘旦旦丘旦旦6队队队FbpbpoponhU叮ti同iQUQUQU民UQdQJQdQJQdQununununu-i1i14门4A-A叶AAZFbFhUFDb巧iQununu-Fhu-Qd1iATquququququqdqJququqdququqdququqd

3、quqUA吐A吐A吐A哇A哇A吐44AA哇A吐A哇A哇A吐A哇A哇A吐44A吐Fhu民UPHUFhUAU1i门un/口亏符式刊主相类生、可川饰码川整代和廓类码格图分毛胡及素刹埋u则要分造UL如形素和口亏地要石编形标)ihm地、书幅-JO志营分1标除.咽mm剧记托而-jt闲之委地1、市点志.市市控点际Muu . 京京四面制量N)uu仲北北LL平控测田二耕uuu(G)市)7(更图uwm图uu录录录录录录盯旦弓象)。.图底附附附附附时咄咄查交靶定配式查交制定取式查交图定取式查交底定理合查交定容施法类定告性性性性性也检提程规获格据检提射规获格据检提格规获格据检提理规地综据检提收规内实方分评报范范范范范

4、范呻耀眼苟哺姗姗政赌MM扭嗷姗姗政耀眼叫嗷姗姗政赌瞅瞅哺叫到棚放赌根勤帆节时叫叭叭叫椭赌时叫呱呱呱呱嘀嘀数数基质1456川78123456123456123456JJJ-JJ-J录录录录录录rEAUAUAUnnUAUHuy-11i$11111sITItrJ D66777777788888889999999111111111111111旧HMH眠时川眠陈机日DB11/T 407一-2007附录G(规范性附录)GNSS接收设备的检验与维护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附录H(规范

5、性附录)GNSS外业观测手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附录1(规范性附录)GNSS RTK外业观测手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附录J(规范性附录)光学经纬仪、全站仪和气象仪表的检验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6、8 附录K(规范性附录)基础地理数据元数据内容和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附录L(规范性附录)绘图仪自检记录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7 附录M(规范性附录)1:500、1:2000地形图线状要素固定线型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38 附录N(规范性附录)1:500、1:2000地形图线状要素宽度不固定线型表. . . . . . . . . . . . . . . . . . .142 附录。(规范性附录)1:500、1:2000地形图数据属性信息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附录p(规范性附录)北京市基础地理数据交换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 附录Q(规范性附录)平面/高程精度统计表.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附录R(规范性附录)地理定位信息文件数据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附录S(规范性附录)验收报告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 .158 III D811/T 407-2007 目IJ1=1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附录。、附录P、附录Q、附录R和附录S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图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晃春浩、张凤录、李兆平、关镇青、曾敬文、马千里、刘红霞、范文革、陈鸣、孟志义、米宏宾、杨小立、杨伯钢、陈悼、孙乐

10、兵、冯学兵、江贻芳、李和军、钟安河、程祥、刘忠卿、袁燕岩、罗晓燕、刘彼蓉、陈艳、杨军、黄坚、陆立、黄洁、徐根才、曹景龙、王金坡。V 号l_._ E司北京市测绘条例规定,本市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主要包括:(一)建立、更新和维护本市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维护高程控制网;(二)测制和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三)进行基础航空摄影和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四)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更新和维护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DB11/T 407一-2007北京市测绘条例还规定,根据测绘事业发展要求,本市可以依法补充制定地方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为了统一北京市基础测绘的技术要求,及时、

11、适用、可靠地为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管理提供各类基础测绘资料,保证成果的质量,推进基础测绘资源共享,以适应本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作为北京市地方测绘技术系列标准之一。VII 0811/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城市控制测量、基本比例尺数字线戈,IJ图(DLG)、数字高程模塑(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栅格图(DRG)测绘及基础地理底图制作等技术要求、指标、方法和质量验收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城

12、市控制网的建立与维护,基本比例尺数宁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图的测绘和基础地理底图的制作等基础测绘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6962 1: 500 , 1: 1000 , 1: 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 12343 1:25000 1: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 12344 1: 100000地形图编绘规

13、范GB 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5944 1: 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GB厅5791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ff 13977 1: 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ff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ff 13990 1 : 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ff 15661 1: 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厅17798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厅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ff

14、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JJ 8 城市测量规范CJJ 73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H 1002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8001 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CH厅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厅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厅1005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CH厅2002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CH厅2004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CH厅2006水准测量电子记录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DB11/T 407-2007 3. 1 基础地理底图fundamental geographic base map 指突出反映行政区域界线,并表示主要水系、

15、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和植被等要素的地图。3. 2 单纯点pure point 指不做图形显示的点要素。3. 3 矢量数据vector data 未被符号化的数字线划图。4 基本规定4. 1 定位基准北京市基础测绘的定位基准应采用北京地方坐标系与北京地方高程系,且应与国家定位基准建立联系。4. 2 时间基准北京市基础测绘的时间基准应采用公元纪年。4. 3 城市控制网城市控制网应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4.4 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1:2000、1:5000和1:10000;基本比例尺应采用1:500、1:2000和1:10000。4. 5 分幅编号和图廓

16、整饰4.5.1 1:500、1:2000、1:10000地形图应采用地方分幅,分幅编号和图廓整饰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4. 5. 2 北京市1:10000地形图还应采用国家分幅,分幅编号应符合GB厅13989的规定,图廓整饰应符合GBrr5791的规定。4. 6 存储单元4.6.1 基本比例只DLG、DEM、DOM、DRG成果数据的存储单元宜按图幅为单位。4. 6. 2 城市控制测量和基础地理底图成果数据的存储单元可按区域为单位。4. 7 文件命名4.7. 1 命名规则基本比例尺DLG、DEM、DOM、DRG成果数据的文件命名应采用(DLG、DEM、DOM、DRG)+图幅比例尺代码十图幅编号.扩

17、展名的规则,例如:DLGG10201. dwgo 4. 7. 2 图幅比例尺代码4.7.2. 1 G代表1:10000比例尺。4.7.2.2 H代表1:5000比例尺。4. 7. 2. 3 J代表1:2000比例尺。4.7.2.4 K代表1:1000比例尺。4.7.2.5 L代表1:500比例尺。4.7.3 图幅编号图幅编号应符合表1的规定。比例尺图幅编号1: 10000 xxxxx 2 表1图幅编号说明由左起第l位码为象限号I、II、III、N,用于文件命名时米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2、3位码为1:10000地形图纵向顺序号,第4、5位码为1:10000地形图横向顺序号。D811/T 407-

18、2007 表1(续)比例尺图幅编号说明1:5000 xxxxxx 由左起第l至5位码为所在1:10000地形图编号,第6位码为1:5000地形图在1:10000地形图中的编号。1:2000 xxxxxxx 由左起第l至5位码为所在1:10000地形图编号,第6、7位码为1:2000地形图在1:10000地形图中的顺序号。1: 1000 xxxxxxxx 由左起第l至5位码为所在1:10000地形图编号,第6、7、8位码为1:1000地形图在1:10000地形图中的顺序号。1:500 xxxxxxxxx 由左起第1至8位码为所在1:1000地形图编号,第9位码为1:500地形图在1:1000地形

19、图中的编号。4.7.4 扩展名扩展名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扩展名数据类型扩展名图形数据dwg 交换数据vct 数字局程模型dem 影像图和栅格图数据tif 元数据mat 4.7.5 1: 10000采用国家分幅时的文件命名当1:10000基本比例尺DLG、DEM、DOM、DRG采用国家分幅编号时,成果数据的文件命名应符合CH厅1005的规定。4. 8 地形类别与基本等高距4. 8. 1 地形类别4. 8. 1. 1 地形类别应按地形坡度划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4.8.1.2 平地,地面坡度应在20以下。4.8.1.3 丘陵地,地面坡度应在2。至60之间。4.8.1.4 山地,地面坡度

20、应在6。至25。之间。4.8.1.5 高山地,地面坡度应在25。以上。4. 8. 2 基本等高距4. 8. 2. 1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比例尺平地丘陵地1:500 o. 5 o. 5 1:1000 O. 5 (1. 0) 1. 0 1:2000 1. 0 1. 0 l 5000 1. 0 1: 10000 1. 0 4.8.2.2 当基本等高距不能表示地形时,应绘半距等高线。4.8.2.3 一幅地形图直使用一种等高距。4. 8. 2. 4 1: 1000测图兼有平地、丘陵地时可采用1m等高距。4. 9 地形要素分类代码与分层4.9.1 地形要素分类代码单

21、位为米山地高山地1. 0 1. 0 1. 0 2.0 2. 0 2.0 5.0 5.0 5. 0 10.0 4. 9. 1. 1 地形要素分类代码应采用6位阿拉伯数字,按大类码、中类码、小类码和子类码顺序排列组成:表示要素图形特征时,可增加一位扩充码。代码结构见图1。3 DB11/T 407-2007 xx 大类码中类码4.9.1.2 大类码应由数字01至99表示。4.9. 1. 3 中类码应由数字0至9表示。 小类同图1 子类码 扩充码4.9.1.4 小类码应由数字0至9表示,描述要素的基本代码,要素不再向下细分时,大类码、中类码和小类码组届二个要素的代码。4.9. 1. 5 子类码应由数字

22、。至9表示,是对小类码的细分。4.9.1.6 扩充码应由数字0至9表示。4.9. 1. 7 1:500、1:2000地形要素分类代码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4.9.1.8 1:10000地形要素分类代码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地形要素的符号应符合GB厅5791的规定。4.9.2 地形要素分层地形要素分层采用BJ+数字命名,要素分层与颜色应符合表4的规定。可根据需要增加扩充层。表4要素分层与颜色表层名大类码名称BJO 图廓整饰、坐标网格BJ01 1 测量控制点BJ02 2 居民地和垣栅BJ03 3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官设施BJ04 4 交通及附属设施BJ05 5 管线及附属设施BJ06 6 水系及附属

23、设施BJ07 7 境界BJ08 8 地貌和土质,高程注记BJ09 9 植被BJlO 10 名称注i己4.10 主要技术指标与精度要求4. 10. 1 精度颜色白红黄绿F同扣深红蓝灰生工浅红白色值R G B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04 。255 192 192 192 255 。255 127 127 255 255 255 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4.10.2 控制测量主要技术指标4. 10.2. 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GNSS)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4.10.2.1.1 GNSS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

24、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GNSS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平均距肉固定误差比例误差km 口1日1(l X 10) 框架网20 主三5三三l基本网9 主主5主主I工等5 运5三三2四等2 主三5主主2级l 三三10主三5二级20。30。450 450 30。DSZos 因瓦主二30主主O.5 运1.5二0.5二等DSl、DSZl因瓦三二50运1.0主三3.0二主O.3 DS3、DSZ3双面主三65工等主三3.0芝三6.0=丝能读数DSl、DSZl因瓦主三80DS3、DSZ3双面、单面主三80四等主主5.0 主三10.0士丝能读数DSl、DSZl因瓦主三10014 DB11/T 407一-200

25、75.5.1.2 数字水准仪5.5. 1.2. 1 数字水准仪的选用应符合表20的规定。表20数字水准仪的技术指标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积DSos, DSZos I注4.0,30.0I1. 0 I 3.0 二等IDSl、DSZlI 到0,运50.0I 1. 5 I 6. 0 I O. 55 I 川5I 三2次5.5.1.2.2 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兰、四等水准时,前后视距差、任二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可在表19规定的基础上放宽到1.5倍。5.5.1.2.3 采用几何法读数原理的数字水准仪时,一等水准视线高度的高端不应大于2.85m;采用相位法读数原理的数字水准仪,重

26、复测量次数可比表20规定的重复测量次数减少一次。5.5.2 仪器检校5. 5. 2. 1 作业前应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校,检校项目和方法应符合GB12897和GB12898的规定。5.5.2.2 作业开始后一周内应每天对自动安平水准仪i角进行检验,稳定后每周一次。数字水准仪应在作业周期内每天检验一次。作业中应每天检校水准仪、因瓦/普通水准尺的圆水准器。5.5.2.3 水准测量应对仪器测前、测后进行检校。作业周期超过三个月,应增加测中检校。5.5.2.4 数字水准仪的视距测量误差应小于10cm士2cm;在10m视距时的系统分辨率应小于0.02mm。5. 5. 3 观测准备5. 5. 3. 1 一、二

27、等水准观测前,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O.5小时。5.5.3.2 使用数字水准仪进行水准观测时,仪器设置的参数应包括下列内容:a) 数字记录单位、最小显示位数、日期格式和时间格式等仪器参数;b) 视距限差、视线高限差、前后视距差限差、前后视距差累积限差、两次读数差限差、两次读数高差之差限差和重复测量标准差限差等测站限差参数:c) 作业文件名、测段名、选择测量模式、点号(点名)和测段信息等作业参数:d) 通讯参数。5. 5. 4 观测5. 5. 4. 1 水准观测限差5.5.4. 1. 1 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表21的规定。表21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要求单位为毫米上下丝读数平均值基辅分划或基

28、辅分划、黑单程双转点检测间歇点等级与中丝读数的差黑红面i卖数红面或两次法观测左右高差的差5mm刻划标尺10mm刻划标尺的差高差的差路线转点差一等1. 5 3.0 0.3 0.4 O. 7 二等1. 5 3.0 0.4 0.6 1. 0 光学测微法1. 0 1. 5 1. 5 3.0 等中丝i卖数法2.0 3.0 四等3.0 5. 0 4.0 5.0 5.5.4.1.2 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在本站发现应重测:迁站后发现时,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开始重新观测。5.5.4.1.3 检测己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适用于单程检测或往返检测,检测测段长度小于lkm时,按lkm计算。5.5.4.1.4 使用双摆位

29、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5.5.4. 1. 5 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同-标尺两次读数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5.5.4.2 水准测量观测5.5.4.2.1 安置水准仪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15 DB11/T 407-2007 左侧与右侧。5.5.4.2.2 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尺承不应安置在壤坑中,一、二等水准测量的尺承重量不应小于5kg。5.5.4.2.3 同一测站观测过程中不应两次调焦。转动仪器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进。5

30、.5.4.2.4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5.5.4.2.5 观测成果不符合表7、表19、表20和表21规定时应进行重测。5.5.4.3 一、二等水准测量观测5.5.4.3.1 一、二等水准观测设站时,应避免阳光直射。5.5.4.3.2 水准测量应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二条路线的往返观测应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5.5.4.3.3 一条水准线路可分成20km至30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5.5.4.3.4 同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现测条件较好时,往测与返测

31、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观测的里程总站数,一等不应超过该段总站数的20%,三等不应超过30%。5. 5. 4. 3. 5 日出后与日落前O.5小时、太阳中天前后各2小时、气温突变时和外界条件影响无法照准时,不应进行观测。5.5.4.3.6 光学水准仪测站观测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a)往测时,奇数测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测站为前一后-后一前:b)返测时,奇数测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测站为后一前-前一后。5.5.4.3.7 数字水准仪测站观测顺序应为:往、返测时,奇数测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测站为前一后一后前。5.5.4.4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5.5.4.4.1 三等水准测

32、量宜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测。当使用DS级仪器和因瓦标尺进行观测时,可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当使用DS05级仪器和因瓦标尺进行观测时,可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单程观测,每站观测顺序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5.5.4.4.2 四等水准测量宜采用中丝读数法,直读距离,观测顺序为后一后一前一前。当水准路线为附合线路或闭合环时可采用单程测量:当使用单面标尺时,观测l顺序为后一前一前一后,两个高差间应变动仪器高度,变动高度应大于10cm。5. 5. 5 外业观调IJ记录5.5.5.1 水准测量观测手簿应统一编号,字迹应清晰端正、填写齐全。于簿原始记录(包括文字)不应涂改、转抄。5. 5. 5. 2

33、原始记录米与分米数字或文字有误时,应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数字和文字,并应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但一测站内不应有两个相关数字连环划改。5. 5. 5. 3 采用电子记录方式时,可按CH厅2004和CH厅2006的规定执行。5. 5. 6 高差改正5.5.6.1 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应按公式(8)计算。子xh式中:一一标尺长度误差改正,单位为毫米(mm);户一一标尺改正系数,单位为毫米/米(mm/m);h一一测段高差,单位为米(m)。5. 5. 6. 2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应按公式(9)计算。16 . (8) DB11/T 407-2007 u川一饥节+ v n也. (9

34、) Ym二0.5X (y,+1 +y,) -0. 1543Hm y二978031.751(1+0.00530245n2伊O.00000585 sin22) 式中:E一一一测段的高差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Ym一一两水准点的平均正常重力值,单位为mm/s2;y,、只+1一一i点、i+1点的正常重力值,单位为mm/s2;Hm一一两水准点的概略高程的平均值,单位为米(m);y一一水准,点的正常重力值,mm/s2; 一一水准点纬度。5. 5. 6. 3 环线闭合差改正应按公式(10)计算。W 丘一到1. (10) 式中:W一闭合差:S,-一第i段的测站数。5.5.6.4 重力异常改正和日月引力改正

35、应符合GB12897的规定。5. 6 数据处理5.6.1 数据处理内容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检验、平差计算和成果输出等内容。5.6.2 GNSS数据处理5. 6. 2. 1 GNSS数据预处理5. 6. 2. 1. 1 城市框架网和基本控制网应采用卫星精密星历解算基线,其它控制网可采用卫星广播星历解算基线。5.6.2.1.2 当使用不同型号的接收设备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同一格式。5.6.2.1.3 基线解算可采用多基线解或单基线解,每个同步观测图形应选定一个起算点。5.6.2.1.4 观测值应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可采用标准气象元素。5.6.2.1

36、.5 8km以内的基线应采用双差固定解;8km至30km的基线可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解;30km以上基线宜采用三差解。5.6.2.1.6 处理结果中应包括相对定位坐标和方差一一协方差阵等平差所需的元素。5. 6. 2. 2 GNSS数据检验5. 6. 2. 2. 1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采用率宜大于80%。5.6.2.2.2 预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符合公式(11)的规定。d斥2./2. (11) 式中:一-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该级别固定误差、比例误差及实际平均边长计算的标准差,以下各式同),单位为毫米(mm)。5. 6. 2. 2. 3 GNSS网中任何一个三边构成的同

37、步环闭合差应符合公式(12)的规定。Wx:二J3/5Wy主三J3/5(1 2) 1的运J3/55. 6. 2. 2. 4 GNSS网外业基线预处理结果,其独立异步环或附合线路坐标闭合差应符合公式(13)的规定。17 DB11/T 407-2007 式中:n一一闭合环边数。Wx三三2./nWy三三2./nWz乓2、r;Ws:;25 Ws=wl+wi+wi (1 3) 5. 6. 2. 2. 5 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或附和路线中超限的基线可舍弃,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应符合表11的规定。舍弃和重测的基线应分析、记录在数据处理报告中。5. 6. 2. 3 GNSS平差计

38、算5. 6. 2. 3. 1 无约束平差5. 6. 2. 3. 1. 1 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应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一一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按一个点的地心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NSS网的无约束平差。5.6.2.3.1.2 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点在地心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改正数和精度信息。5.6.2.3.1.3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CV LX、VLY、VLz)应符合公式(14)的要求。5.6.2.3.2 约束平差VLX王三3VLY三三3VLZ豆3. C 14) 5.6.2.3.2.1 可选择WGS-84坐标系、国家坐标系或北京地方坐标系,对无约束平差后的

39、观测值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平差中,可对己知点坐标、己知距离和己知方位进行强制约束或加权约束。5.6.2.3.2.2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基线相应改正较差的绝对值CdVLX、dVLY、dVLz)应符合公式(5)的要求。5. 6. 2. 3. 3 数值取位dV Lx:三2dV LY:三2dVLZ 三三2方位角取位至0.1,坐标和边长取位至毫米。5. 6. 3 导线数据处理5.6.3.1 导线数据预处理导线测量数据预处理时,应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成果,编制平差计算的数据输入文件。5. 6. 3. 2 导线数据检验5. 6. 3. 2. 1 导线测

40、量方位角闭合差品应符合表16的规定。5.6.3.2.2 导线测量的测角中误差M可按公式(6)计算,M.卢值应符合表6的规定。. (15) MR= i: Jll fifi I n= +: 1-=-1 J 1 . C 16) -NI n I 式中:N一-一闭合导线的个数:1ft一-导线测量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C); n一-导线的测站数。5. 6. 3. 3 导线平差计算5.6.3.3.1 导线平差计算可采用严密平差法或近似平差法。18 DBll/T 407-2007 5. 6. 3. 3. 2 不同精度的观测值可设置不同的先验误差统一平差:亦可按不同精度分别平差。5.6.3.3.3 不同类型观测

41、值先验误差的赋值应与实际观测精度致。5.6.3.3.4 方位角应取位至o.1秒,坐标和边长应取位至毫米。5. 6. 4 水准数据处理5.6.4.1 水准数据预处理水准测量数据预处理时,应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成果,编制平差计算的数据输入文件。5.6.4.2 水准数据检验5. 6. 4. 2. 1 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应按公式(17)计算,Mw值应符合表7的规定。111 WW I Mw= :f: _I_:_I一一|. . (17) VNI F I 式中:N一一水准环数:W一一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F一一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km)。5. 6. 4. 2. 2 每

42、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j应按公式(8)计算,M,!j值应符合表7的规定。111MI M八=:f:_I-I:1.(18) - V 4nl R I 式中:4一一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n一一测段数:R一-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Ckm)。5. 6. 4. 3 水准平差计算5.6.4.3. 1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应符合5.6.3.3.1至5.6.3.3.3的规定。5. 6. 4. 3. 2 高程应取位至毫米。5. 6. 5 成果输出5. 6. 5. 1 GNSS测量成果输出GNSS平差输出结果应包括相应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角、转换参数及其精度等信息

43、。5. 6. 5. 2 导线和水准测量成果输出导线和水准测量成果输出应包括下列内容:a) 导线的坐标和水准点的高程成果:b) 附合线路和闭合环检验结果:c) 观测值改正数和先验权、点位中误差和相邻点点位的相对中误差:d) 导线测量点位中误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中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e) 水准测量单位权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5. 7 元数据5.7.1 控制点元数据应包括标识信息、地址信息、标石信息、数据源信息、数据源质量信息以及历史数据信息等。5.7.2 控制点元数据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附录K的规定。5. 8 质量检查5.8.1 控制测量应实行两级质量检查,外业检查比

44、例应不少于10%;内业检查比例应为100%。5.8.2 检查的依据应包括任务或合同书、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以及技术设计。5.8.3 质量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a) 使用仪器的精度等级、检定状态:记录和计算软件的测试结论:19 DB11/T 407-2007 b) 控制点布设情况;选埋资料的完整性:c) 外业观测资料中多余观测、各项限差、技术指标情况:d) 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录入、己知数据的使用、各项限差、闭合差和精度统计情况:e) 记录完整准确性、记录项目齐全性:。观测数据的各项改正是否齐全;g) 计算过程正确性、资料整理的完整性、精度统计和质量评定的合理性:h) 提交成果的正确性

45、、可靠性和完整4性:i) 技术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可靠性。j) 元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5. 8. 4 质量检查应有记录,记录应随成果归档。5. 9 成果提交控制测量提交的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a) 任务或合同书、技术设计书;b) 利用的己有成果资料情况:c) 仪器检校资料和自检原始记录:d) 点之记、外业原始观测记录、计算手博(含电子文档);e) 质量检查资料:。技术总结:g) 设计网图、选点网图、观测网图、数据处理用图、成果图;h) 坐标、高程成果及注释资料:i) 元数据。6 数字线划图(DLG)6. 1 一般规定6.1.1 DLG数据获取与更新宜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

46、法;1: 500、1:2000DLG亦可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1:2000、1:10000DLG亦可采用大比例尺进行数据编绘方法。6.1.2 DLG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图形编辑、数据整合和成果输出。6. 1. 3 DLG地形要素应包括建(构)筑物、独立地物、道路、境界线、水系、植被和注记等,具体要素内容应符合附录B和附录C的规定。6. 1. 4 DLG地形要素应符号化和根据比例尺不同进行取舍。6. 1. 5 DLG数据应包括图形数据、交换数据和元数据等。6. 1. 6 DLG数据应按点、线和面进行数据整合,并建立拓扑关系。6. 1. 7 DLG生产过程宜采用相关软件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

47、、野外实地检查、加密备查点检查和输出图形检查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6.1.8 DLG成果应包括回放图、数据文件和文档资料等。6. 2 数据获取与更新6.2.1 航空摄影测量方法6.2. 1. 1 工作内容6. 2. 1. 1. 1 1: 500、1:2000DLG数据的获取,应包括测前准备(航空摄影资料、控制点资料、仪器设备等)、加密分区划分、像控点布设、像控点联测、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判读测图、野外调绘和成果输出等内容。6.2. 1. 1.2 1: 10000DLG数据的获取,应包括测前准备、加密分区划分、像控点布设、像控点联测、野外调绘、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测图和成果输出等内容。6.2.

48、1.2 测前准备20 DB11 /T 407-2007 6.2. 1.2. 1 航空摄影资料应符合4.11的规定。6.2.1.2.2 应收集己有控制点、地形图等资料,并检查核对。6.2.1.2.3 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4.14.2和4.14.3的规定,绘图仪应符合附录L的规定。6.2. 1.2.4 1: 10000DLG采用国家分幅成图时,已有控制点资料应与国家定位基准一致。6.2. 1. 3 加密分区划分6. 2. 1. 3. 1 每个加密分区的航线数不应超过6条。6.2.1.3.2 每条航线1:500DLG不应超过12条基线;1:2000DLG不应超过15条基线;1: 10000DLG 不应超过18条基线。6.2.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