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轻合金车轮试验方法本标准参照采用ISO8644 1988摩托车一轻合金车轮一试验方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QC/T 211 1996 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轻合金车轮进行动态弯曲疲劳试验,径向疲劳试验、径向冲击试验、扭转疲劳试验和气密性试验的方法。本标准造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用轻合金车轮(以下简称车轮。2引用标准GB522轮胎静负荷性能测定方法QC/T 212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铝合金整体车轮通用技术条件3动态弯曲班劳试验3. 1 试验设备当车轮以一恒定转速旋转时,该设备应能在车轮轴心上产生一恒定弯矩。如图1所示g压板旋转中心配重G图1动态弯
2、曲疲劳试验设备示意图3. 2试验条件3. 2.1 弯矩按下式(1)计算弯矩M,单位:N m. M=Sm W r . (1) 式中:Sm系数,数值等于0.7; 一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数值等于0.7; W一一车轮标定的最大设计载荷,N;r一一装有轮胎车轮的最大静力半径,m。按GB522进行测定。3. 2. 2 载荷臂长载荷臂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其t乏度的确定,应能使一质量为G的配重正好产生式(1)给定的弯矩M。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96-01-31批准1996-001实施407 QC/T 211一19963. 2. 3 弯矩允盖试验时,弯矩M允差应为计算值的士5%。3.3试验方法将车轮轮辅固
3、定在转盘上,将载荷臂象轮轴安装形式一样固定在车轮上,施加式(1)给定的弯矩M,驱动转盘。4 径向疲劳试验4. 1 试验设备该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如图2所示转鼓图2径向疲劳试验设备示意图a. 需具备一直径不小于400mm、宽度大于试验轮胎宽度的转鼓Fb. 转鼓应以一恒定转速跪转z车轮径向载荷. c. 该设备应能向车轮施加一径向载荷,使车轮在一恒定压力下始终与转鼓保持接触4.2 试验条件4. 2.1 径向载荷按下式(2)计算径向载荷Q,N。式中:S,一一系数,数值等于2.25。4.2.2轮胎气压(试验前Q=S,W.(2) 试验用轮胎的气压,为轮胎最大设计载荷相对应的气压,kPa。4. 2. 3径向
4、载荷允差试验时,径向载荷允差为计算值的士5%。4.2.4 轮胎损伤试验时,若轮胎破裂,经更换后,本试验继续进行。4.3试验方法按车轮安装在车辆上的方式,将装有轮胎的车轮安装在试验设备上,其轮胎气压按4.2. 2条要求充气,然后施加由式(2)给定的径向载荷Q,同时驱动转鼓旋转。5径向冲击试验5. 1 试验设备该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如图3所示ga. 有可固定车轮的工作台zb. 固定车轮的工作台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Fc. 撞击锤应能自由坠落冲击装有轮胎的车轮,撞击锤宽度至少应为轮铜宽的1.5倍。5. 2试验条件QC/T 211 1996 撞击锤A向r A 一一一一一一一叫、,。的01灾-9叫)/
5、二z轮剩宽度l.5 导块Mm幢楼dd图3径向冲击试验设备示意图5. 2.1 轮胎充气压力轮胎充气压力P由式(3)确定,kPa.P(试验用轮胎的最大设计载荷相对应的气压1.1日土1。”. . (3) 5.2.2撞击锤坠落高度撞击锤坠落高度应距车轮轮胎最高点lOOmm(高度尺寸如图3所示川。5. 2. 3撞击锤质量按下式(4)计算撞击锤质量刑,峙。m=k 它.(4)g 式中z品一一系数,前轮1.8,后轮1.2; g 重力加速度(9.8lm/s2). 5.2.4 撞击锤质量及坠落高度允差a. 撞击锤质量m允差为计算值的土lOkg;b. 坠落高度h允差应为规定值的士3%。5.3试验方法按车轮在车辆上的
6、装配方法,将装有轮胎的车轮安装在工作台上,此时轮胎应按式(3)给定的充气压力充气。根据式(4)给定的撞击锤质量m及5.2. 2中给定的坠落高度,调整相对位置,保证在撞击瞬间,其速度向量经过轮子圆周上最薄弱位置的中心见图白。6扭转疲劳试验6. 1 试验设备该设备应能在轮辑与轮毅之间产生一往复扭转力矩,如图4所示。6.2试验条件6. 2.1 扭转力矩按下式(5)计算扭转力矩T,N m。T士W r “.(5) QC/T 211-1996 A向图4扭转耐久试验设备示意图6.2.2扭转力矩允差试验时扭转力矩T允差应小于计算值的士5%。6.3试验方法将车轮轮铜固定在工作台上(见图肘,通过轮载接触面,反复施
7、加由式(5)给定的扭转力矩T.7 气密性试验(仅适用于无内胎车轮)7.1 试验设备该设备应满足7.3条的要求,如图5所示z密封环车轮圄5气密性试验设备示意图7.2 试验条件7. 2.1 空气压力空气压力不小子300kPa。410 QC/T 211-1996 7. 2. 2气压稳定时间稳定时间不小于2min.7.3试验方法7. 3.1 气门嘴孔应装上相应的密封塞。7. 3. 2 用压板紧夹着车轮两侧(见图5),使整个车轮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按7.2条充入规定的空气压力。附加说明g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民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第四设计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俞银良、叶奕庚、张平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