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胭脂红 GB 4480.1-94 Food additive 代替 GB 4480 88 Ponceau 4R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 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 1氨基萘4 磺酸经重氮化后与 2萘酚6,8二磺酸钠偶合而 成的染料。本品可添加于食品, 作着色剂用。 结构式:略 分子式:C20H11N2Na3O10S3 相对分子质量:604.48( 按 1989 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2 引用标准 GB/T 601 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 容量分析) 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2
2、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3 化学试剂 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 610 化学试剂 砷测定通用方法 GB/T 6682 实验室用水规格 GB 8450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方法 3 技术要求 3.1 外观: 红色至深红色粉末。 3.2 鉴别: 符合检验。 3.3 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的质量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 指 标 项目 胭脂红 82 胭脂红 60 含量, (m/m) 82.0 60.0 加热减量(1352), (m/m) 10.0 水不溶物, (m/m) 0.20 异丙醚萃取物, (m/m) 0.30 副染料, (m/m) 3.0 砷 (As), (m/
3、m) 0.0001 重金属,( 以 Pb 计 ), (m/m) 0.001 4 试验方法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 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 均指分析纯试剂和 GB/T 6682 规定的 三级水。试验中所需标准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规定时, 均按 GB/T 601、 GB/T 602、 GB/T 603 之规定配制。 4.1 外观 用目视测定。 4.2 鉴别 4.2.1 试剂和材料 a.无水乙醇(GB/T 678) ; b.正丁醇(HG/T 3-1012) ; c.乙酸铵(GB/T 1292) : 100g/L 溶液; d.氨水(GB/T 631) : 4 96 溶液; e.胭
4、脂红标准样品:含量82.0 , 60.0。 4.2.2 仪器、设备 a.分光光度计; b.层析滤纸:1 号中速,150mm 250mm; c.层析缸:100mm 200mm; d.微量进样器:10 L。 4.2.3 分析步骤 4.2.3.1 称取 0.1g 试样, 精确至 0.01g,溶于 100mL 水中, 呈红色澄清溶液, 试样微溶于 乙醇, 不溶于油脂, 具有酸性染料的特性, 能使动物纤维染色。 4.2.3.2 称取 0.001g 试样, 溶于 100mL 乙酸铵溶液中,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508 2nm。 4.2.3.3 取试样水溶液做纸上层析, 其主色点的 Rf 值 ,应与标准样品相
5、同。 纸上层析条件: 展开剂:正丁醇无水乙醇氨水溶液6 2 3。 温度 20 25。 试验溶液浓度 0.1g/100mL。 试验溶液用量 2 L。 展开剂前沿上升限度:150mm 。 4.3 胭脂红含量的测定 4.3.1 三氯化钛滴定法 4.3.1.1 方法提要 在碱性介质中, 染料中偶氮基被三氯化钛还原分解成氨基化合物, 按三氯化钛标准滴 定溶液的消耗量来计算染料的百分含量。 4.3.1.2 试剂和材料 a.盐酸(GB/T 622) ; b.硫酸亚铁铵(GB/T 661) ; c.三氯化钛; d.柠檬酸三钠(HG/T 3-1298) ; e.硫氰酸铵(GB/T 660) : 200g/L 溶
6、液; f.硫酸(GB/T 625) : 1 1 溶液; g.重铬酸钾(GB/T 642) : c(1/6K2Cr2O7) 0.1mol/L 标准溶液; h.三氯化钛标准溶液:c(TiCl3) 0.1mol/L 新配制的, 配制方法见附录 A(补充件) ; i.钢瓶装二氧化碳。 4.3.1.3 分析步骤 称取约 5g 试样, 精确至 0.0002g,溶于 100mL 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中, 移入 500mL 容量瓶中, 稀释至刻度, 摇匀。准确吸取 50mL,置于 500mL 锥形瓶中, 加入柠檬酸三 钠 15g,水 150mL,按图 1 装好仪器, 在液面下通入二氧化碳气流的同时, 加
7、热至沸, 并用 三氯化钛标准溶液滴定到无色为终点。( 图 1 略 ) 4.3.1.4 分析结果的表述 胭脂红的质量百分含量(X1) 按式(1) 计算: V c 0.1511 x1- 100 (1) 50 m- 500 式中:V 滴定试样耗用的三氯化钛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三氯化钛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 0.15111.00mL 三氯化钛标准溶液c(TiCl3) 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胭 脂红质量; m试料的质量,g 。 4.3.1.5 允许差 二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 1 ,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4.3.2 分光光度比色法 4.3.2.1 方法提要 将试
8、样与已知含量的标样分别用水溶解后,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 分别测其吸光度, 然 后计算出试样的含量。 4.3.2.2 试剂和材料 胭脂红标准样品:含量82.0 , 60.0。 4.3.2.3 仪器、设备 a.分光光度计; b.比色皿:10mm 。 4.3.2.4 分析步骤 a. 胭脂红标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胭脂红标准样品 0.500g,精确至 0.0002g,溶于适量水中, 移入 100mL 容量瓶中, 稀释至刻度, 摇匀。准确吸取 10mL,移入 500mL 容量瓶中, 稀释至刻度, 摇匀。 b.胭脂红试验溶液的制备 称量与操作方法同标准溶液的制备。 c.操作 将标样溶液和试验溶液置于 10mm
9、 比色皿中, 在 508 m 波长处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自 的吸光度。 以水作参比液。 4.3.2.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胭脂红的质量百分含量(X2) 按式(2) 计算: A X2 Xs (2) As 式中:A 试验溶液的吸光度; As标样溶液的吸光度; Xs胭脂红标准样品的质量百分含量( 三氯化钛法) 。 4.3.2.6 允许差 二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 2 ,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以上测定方法以三氯化钛滴定法为仲裁方法, 日常检验可根据条件任选一种进行测定。 4.4 加热减量含量的测定 4.4.1 分析步骤 称取约 2g 试样, 精确至 0.01g,置于已恒重的30 40mm 的称量
10、瓶中, 在 135 2恒 温烘箱中烘至恒重。 4.4.2 分析结果的表述 加热减量的质量百分含量(X3) 按式(3) 计算: m1-m2 X3 100 (3) m1 式中:m1 试料干燥前的质量,g ; m2试料干燥至恒重后的质量,g 。 4.4.3 允许差 二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 0.2 ,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4.5 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4.5.1 分析步骤 称取约 3g 试样, 精确至 0.001g,置于 500mL 烧杯中, 加入 50 60水 250mL 使之溶解, 用已在 135 2烘至恒重的 4 号砂芯坩埚过滤, 并用热水充分洗涤到洗涤液无色, 在 135 2恒温烘箱
11、中烘至恒重。 4.5.2 分析结果的表述 水不溶物的质量百分含量(X4) 按式(4) 计算: m4 X4100 (4) m3 式中:m4 干燥后水不溶物的质量,g ; m3试料的质量,g 。 4.5.3 允许差 二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 0.05 ,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4.6 异丙醚萃取物含量的测定 4.6.1 试剂与材料 a.异丙醚:异丙醚的预处理, 见附录 B(补充件) ; b.盐酸(GB/T622) : 2 98,3 7 溶液; c.氢氧化钠(GB/T629) : 5g/L、 20g/L、 100g/L 溶液; d.硫酸亚铁(GB/T664) : c(FeSO4): c(Fe
12、SO4)=0.1mol/L 标准溶液; e.硫氰酸铵(GB/T660)c(NH4CNS) 0.1mol/L 标准溶液; f.三氯化钛标准溶液;c(1/3TiCl3) 0.1mol/L 溶液, 溶液需新配制, 配制方法见 附录 A(补充件) 。 4.6.2 分析步骤 称取约 2g 试样, 精确到 0.01g,用水 100mL 溶解后, 试验溶液移入 500mL 分液漏斗中, 加异丙醚 40mL,摇动 1min,静置分层, 分出杂料水层, 置于另一分液漏斗中, 留存的异丙 醚 ,每次用水 25mL 洗涤, 共洗两次, 弃去洗涤液, 将异丙醚液通过脱脂棉直接滤入已知质 量的 150mL 磨口锥形瓶中
13、, 第一次分出的染料溶液, 加入 100g/L 氢氧化钠溶液 2mL,用异 丙醚 40mL 同上法进行第二次萃取, 异丙醚液用 5g/L 氢氧化钠溶液 25mL 洗涤一次, 每次用 水 250mL 再洗涤两次, 弃去洗涤液, 将异丙醚液通过脱脂棉滤入同一锥形瓶中, 第二次分 出的染料水溶液, 加入 5mL 盐酸溶液(3 7),再用异丙醚 40mL 进行第三次萃取, 异丙醚液 用 25mL 盐酸(2 98)洗涤一次, 每次用水 25mL 再洗涤两次, 合并三次异丙醚液, 在 80 85 水浴中蒸去异丙醚, 然后将锥形瓶置于温度为 80 85的烘箱中, 烘至恒重。 同时以 100mL 水代替试验溶
14、液, 以相同方法做一空白试验。 4.6.3 分析结果的表述 异丙醚萃取物的质量百分含量(X5) 按式(5) 计算: m6-m7 X5=100 (5) m5 式中:m6 萃取物的质量,g ; m7空白试验时萃取物的质量,g ; m5试料的质量,g 。 4.6.4 允许差 二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 0.05 ,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4.7 副染料含量的测定 4.7.1 方法提要 用纸上层析法将各组分分离, 洗脱, 然后用分光光度法定量。 4.7.2 试剂和材料 a.无水乙醇(GB/T 678) ; b.正丁醇(HG/T 3-1012) ; c.丙酮(GB/T 686) : 1 1 溶液;
15、d.氨水( T/T 631): 4 96 溶液; e.碳酸氢钠(GB/T 640) : 4g/L 溶液。 4.7.3 仪器、设备 a.分光光度计; b.层析滤纸:1 号中速,150mm 250mm; c.层析缸:240mm 300mm; d.微量进样器:100 L; e.纳氏比色管:50mL, 具磨口塞; f.3号玻璃砂芯漏斗。 4.7.4 分析步骤 4.7.4.1 纸上层析条件 展开剂:正丁醇无水乙醇氨水溶液6 2 3; 温度:20 25。 4.7.4.2 试样洗出液的制备 称取 1g 胭脂红试样, 精确至 0.01g,置于烧杯中, 加入适量水溶解后移入 100mL 容量瓶 中 ,稀释至刻度
16、, 摇匀, 用微量进样器吸取 200 L,均匀地点在离滤纸底边 25mm 的一条基线 上 ,成一直线, 使其溶液在滤纸上的宽度不超过 5mm,长度为 130mm,用吹风机吹干, 将滤纸 放入层析缸中展开, 滤纸底边浸入展开剂液面下 10mm,待展开剂前沿线上升至 150mm 或直 到副染料分离满意为止, 取出层析滤纸, 用吹风机以冷风吹干。 同时用空白滤纸在相同条件下展开( 该空白滤纸必须和试验溶液展开用的滤纸在同 一张 600mm 600mm 的滤纸上相邻部位裁取) 。 将各个副染料和在空白滤纸上与各副染料相对应的部位的滤纸, 按同样大小剪下, 并 剪成约 5mm 15mm 的细条 ,分别置
17、于 50mL 的纳氏比色管中 ,各准确加入丙酮溶液 5mL,摇动 3 5min 后 ,再准确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20mL,充分摇动, 将萃取液分别在 3 号玻璃砂芯漏斗 中自然过滤, 滤液必须澄清, 无悬浮物, 在各自副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处, 用 50mm 比色皿, 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度。 以丙酮溶液 5mL 和碳酸氢钠溶液 20mL 混合液作参比液。 标样洗出液的制备:准确吸取上述 1试验溶液 2mL 移入 100mL 容量瓶中 ,稀释至刻度 , 摇匀。用微量进样器吸取 200 L,均匀地点在离滤纸底边的 25mm 的一条基线上, 待展开剂 前沿线仅上升 40mm,取出后吹干剪下所有染料部
18、分 ,萃取操作同前。用厚度为 10mm 比色皿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吸光度。 同时用空白滤纸在相同条件下展开, 按相同方法操作后测萃取液的吸光度 4.7.5 分析结果的表述 副染料的质量百分含量(X6) 按式(6) 计算: (A1 b1)(An bn) 5 X6 2 S (6) As bs 式中:A1,An 各副染料萃取液以 50mm 光径长度计算的吸光度; b1,bn各副染料对照空白萃取液以 50mm 光径长度计算的吸光度; As标准萃取液以 10mm 光径长度计算的吸光度; bs标准对照空白萃取液以 10mm 光径长度计算的吸光度; 5折算成以 10mm 光径长度计算的比数; 2以 1试验溶
19、液基础的标准萃取液的参比浓度, ; S试料的总含量。 4.7.6 允许差 二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 0.2 ,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4.8 砷含量的测定 样品先采用 GB8450 中 1.4.2.1 规定的湿法消解法进行处理, 然后采用方法 2 中规定的砷 斑法进行测定。 4.9 重金属的测定 4.9.1 方法提要 样品经干法消解处理后, 用乙酸溶液溶解, 以氰化钾消除铁、铜离子等干扰, 在 pH 8 时与硫化钠生成硫化物沉淀, 进行限量比色。 4.9.2 试剂和材料 a.蔗糖(HG/T3 1001); b.冰乙酸(GB/T676) : 1 4 溶液; c.氨水(GB/T631) :
20、 1 2 溶液; d.硫化钠(HG/T3 905): 100g/L 溶液; e.氰化钾:分析纯,100g/L 溶液; f.调色板:取适量蔗糖在烧杯中加热焦化后, 加水溶解, 过滤备用; g.铅标准溶液:使用时稀释 10 倍 ,1mL 含铅 0.01mg。 4.9.3 分析步骤 a管:称取约 2g 试样, 精确至 0.01g,置于坩锅中, 在低温下炭化后, 在 500 550灰 化 ,冷却后在灰分中加乙酸溶液 5mL,搅拌使之溶解, 加水 10mL,稀释后用定性滤纸直接 过滤在 50mL 纳氏比色管中 ,并用 15mL 分次洗涤残渣, 滤液用稀氨水调节至 pH 8(pH 试纸检 查 ),加氰化钾
21、溶液 2mL 及无色硫化钠溶液 4 滴 ,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在暗处放置 10min, 与 b 管比较其颜色, 不得深于标准。 b管:取乙酸溶液 5mL 及水 25mL,用定性滤纸直接滤入另一个 50mL 纳氏比色管中,加铅 标准溶液 2mL,以下操作与试样管同时同样处理。 注:如试验溶液加入氨水后产生浑浊, 则需要重做, 如加入氨水后溶液泛黄, 需将标 准液以调色液调至颜色与试验液相同, 再加氰化钾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后放置 10min 比色。 5 检验规则 5.1 食品添加剂胭脂红, 应由生产单位的产品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 生产单位应保证 所有出厂的食品添加剂胭脂红质量均符合本标准的要
22、求, 并有一定格式的质量证明书。 5.2 使用单位可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对所收到的食品添加剂胭脂红 的质量, 进行检验, 检验其质量指标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5.3 以偶合一罐得之产品为一批。 5.4 取样方法:应从每批包装产品大箱( 每大箱为 10 0.5kg)总数中选取 10大箱, 再 从选出的箱中选取 10瓶, 从选出的瓶中, 在每瓶的中心处取出不少于 50g 的样品, 取样时 应小心, 不使外界杂质落入产品中, 将所取样品迅速混匀后从中取约 100g,分别装于两个 清洁、干燥的磨口玻璃瓶中, 并用石蜡密封, 瓶上粘贴标签, 注明生产厂名、产品名称、批 号、生产日期, 一
23、瓶供检验, 一瓶保存。 5.5 如果检验中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 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中选取样品进 行复验。重新复验的结果, 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 则整批产品不能验 收。 5.6 如果供需双方对产品质量发生异议需仲裁时, 按全国产品质量仲裁检验暂行办 法之规定办理。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 包装箱上应有明显的标志, 内容包括:产品名称、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生产厂名、生 产厂地址、商标、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存期、许可证号码、箱数( 净重) 。 6.2 每一瓶出厂产品, 都应附有质量证明书, 内容包括: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批号、 生产日期、保存期、净重、使用方
24、法、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证明及标准编号。 6.3 食品添加剂胭脂红装于聚乙烯塑料瓶中, 每瓶 0.5kg,每 10 瓶外套纸箱固封之。 6.4 运输时必须防雨、防潮、防晒, 应贮存于干燥、阴凉的库房中。 6.5 本品保存期为五年。在贮运中不得与有毒、有色、有味等物质混装、混运、一起堆 放。 附 录 A 三氯化钛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 (补充件) A1 试剂和材料 同 4.3.1.2 条。 A2 仪器、设备 见图 1。 A3 三氯化钛标准溶液的制备 A3.1 配制: 取三氯化钛溶液 100mL 和浓盐酸 75mL,置于 1000mL 棕色容量瓶中 ,用新煮沸 并已冷却到室温的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25、, 立即倒入避光的下口瓶中, 在二氧化碳气体保 护下贮藏。 A3.2 标定:称取硫酸亚铁铵 3g,精确至 0.0002g,置于 500mL 锥形瓶中, 在二氧化碳气流 保护作用下, 加入新煮沸并已冷却的蒸馏水 50mL,使其溶解, 再加入硫酸溶液 25mL,继续 在液面下通入二氧化碳气流作保护, 迅速准确加入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45mL,然后用需标定 的三氯化钛标准溶液滴定到接近计算量终点, 立即加入硫氰酸铵溶液 25mL,并继续用需标 定的三氯化钛标准溶液滴定到红色转变为绿色, 即为终点。整个滴定过程应在二氧化碳 气流保护下操作, 同时以 45mL 水代替重铬酸钾溶液以相同的方法做一空白试验。
26、 A3.3 三氯化钛标准溶液浓度的表述 三氯化钛标准溶液的浓度(c) 按式(A1) 计算: V1 c1 c (A1) V2-V3 式中:V1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体积,mL; V2滴定被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1/6K2Cr2O7) 0.1mol/L氧化成高铁所用 去的三氯化钛溶液的体积,mL; V3滴定空白用去三氯化钛溶液的体积,mL; c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 注:以上标定需在分析样品时即时标定。 附 录 B 异丙醚的预处理 (补充件) B1 试剂和材料 同 4.6.1 条。 B2 异丙醚的鉴别 吸取 0.1mol/L 的硫酸亚铁溶液和 0.1mol/L 的硫氰酸铵溶液各 2
27、5mL,置于 250mL 分液 漏斗中, 混合后如溶液呈红色, 则小心地滴入 0.1mol/L 三氯化钛溶液到红色恰好消失, 然 后加入已处理过的异丙醚 10mL,剧烈摇动数分钟, 混合液应无红色出现。 B3 异丙醚的预处理 取异丙醚 500mL 置于 1000mL 分液漏斗中, 每次用 20g/L 氢氧化钠溶液 50mL 洗涤两次,每 次用水 50mL 再洗涤三次。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染料研究所、上海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怀炯、陈启龙、钱凯、邱玉美、刘静、袁亦丞。 本标准参照采用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1986 年第五版食用赤色 102 号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4 12 30 批准 1995 10 01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