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 第4部分 栽培管理.pdf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241319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 第4部分 栽培管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33 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 第4部分 栽培管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33 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 第4部分 栽培管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33 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 第4部分 栽培管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33 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 第4部分 栽培管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65.020.20 B 30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 DB33/T 253.4 2005 代替 DB33/T 253.3 1999 无公害绿剑茶 第 4 部分:栽培管理 N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vjian tea Part 4: Cultivation management 2005-11-01 发布 2005-12-01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 局 发布 DB33/T 253.4 2005 I 前 言 DB33/ 253-2005无公害绿剑茶分为六个部分: 第 1 部分:产地环境 ; 第 2 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 第 3 部分:苗木 ; 第 4

2、 部分:栽培管理 ; 第 5 部分:采摘与加工 ; 第 6 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 本部分为 DB33/ 253-2005无公害绿剑茶 的第 4 部分,本部分代替 DB33/T 253.3 1999 无公害绿剑茶 第 3 部分:栽培管理, 与 DB33/T 253.3 1999 相比,主 要变化如下: 编写格式上按 GB/T 1.1 2000 进行了调整; 病虫害防治方法中重点增加了物理防治内容,并对禁用农药进行了替代。 本部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诸暨市农业局、诸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亚平、吴燕

3、、陈志强、祁尚雄、王利富、钟光鑫。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T 253.3 1999。 DB33/T 253.4 2005 1 无公害绿剑茶 第 4 部分:栽培管理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绿剑茶茶园的建园要求、茶树种植、园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本 部分 适用于无公害绿剑茶茶园的栽培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 部分 的引用而成为本 部分 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部分 ,然而,鼓励根据本 部分 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 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4、本适用于本部分 。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 则(二)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DB33/ 253.3-2005 无公害绿剑茶 第 3 部分 苗木 3 建园要求 3.1 园地规划 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路旁设沟,四周植树。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1.1 道路

5、设置 道路设置应路路相通,并尽量利用瘦薄地段建路,因地制宜设置机耕道、工 作道和步道。机耕道路面宽 3m4m;工作道路面宽 2.5m3.0m,步道路面宽 1.0m1.5m。山地茶园以 6 个 8 个梯层设一横步道,每隔 40m60m 设一条与横步道呈“之”形(坡度在 25 以下)的直步道。 3.1.2 水沟、水池设置 3.1.2.1 防洪沟:宜在茶园上下方的交界设一条深 50cm、宽 60cm 的排洪沟。 3.1.2.2 排灌蓄水沟:在直步道两侧和横步道上侧开一条深度各为 20cm 的排水沟,沟内每隔 2m 左右设一略低于沟面的土墩,以缓和急流减少水土流失。 3.1.2.3 蓄水池 茶园内应配

6、建蓄水池,用于防旱灌溉或沤制水肥及病虫防治。 3.2 园地开垦 3.2.1 坡度 15。 以下 半缓坡地直接开垦,翻耕深度 50cm 以上。 3.2.2 坡度 15。 以上坡地,按等高线筑梯地,梯面宽应在 1.5m 以上,然后开垦。 DB33/T 253.4 2005 2 4 茶树种植 4.1 品种选择 4.1.1 选用发芽早,产量高,品质好,适制性好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4.1.2 选用壮苗:茶苗应符合 DB33/ 253.3-2007 规定的要求。 4.2 种植时间 4.2.1 春季种植: 2 月中下旬。 4.2.2 秋季种植: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下旬。 4.3 种植密度 4.3.1

7、单条植:行距 150cm,株距 30cm,每丛茶苗 2 株 3 株,每亩苗数 3000 株 4000 株。 4.3.2 双条植:大行距 150cm,小行距 40cm,株距 30cm,每丛茶苗 2 株,每亩苗数 6000 株左右。 4.4 基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 50cm,宽 50cm,沟内每亩施栏肥 4t5t 或专用有机肥 1.5t2.0t,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4.5 种植技术 按种植规格在种植沟内靠 30cm 宽的种植穴(沟),淋足穴(沟)底水,然后将茶苗置于种植沟中,一手扶苗,一手填土,分层压实,当填土至沟(穴)一半时,轻提苗,使根系舒展伸直,再覆土至根颈处,淋足定

8、根水,再盖一层松土,用禾草覆盖,遮荫保湿。 4.6 种后管理 4.6.1 浇水:种后应保持土壤湿润,以防死苗。 4.6.2 施肥:新芽萌发时应施一次稀薄水肥,以后每隔 10 天 15 天施一次水肥,施肥量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5 田间管理 5.1 土壤改良与管理 5.1.1 保持水土,应经常维修和保养茶园排灌水系统和梯田,防止梯壁崩塌和圳道淤塞,达到能排能灌。 5.1.2 中耕松土:分浅耕和深耕。浅耕于茶树生长季节进行,深度一般为 10cm 15cm。幼龄茶树间宜浅耕深为 3cm 4cm,行间深为 10cm 左右,茶丛附近杂草用手拨去。深耕于秋季茶园停采后,根系活动旺盛时进行,幼龄茶树在原植茶

9、沟边尚未翻动过的土层挖深宽各为 50cm 的施肥沟;亩施土杂肥 10t 左右成龄茶园结合施基肥在茶树行间深耕 20cm 30cm,有条件地 区提倡机耕。 5.1.3 除草:应及时铲锄除草,也可用除草剂除草,但注意不得喷洒于茶苗上,幼龄茶树根周围的杂草应用手拔除。 5.1.4 铺草:在高温,干旱和冰冻季节到来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每亩 1t 左右,可增进地力。 5.2 茶园施肥 5.2.1 肥料 茶园常用的肥料分为有机肥(迟效性农家肥)和无机肥(速效性化学肥)。有机肥一般是经沤制的土杂粪、豆饼、菜饼等。有机肥主要作基肥用,少数用于追肥,无机肥主要用作追肥。 5.2.2 需肥诊断 茶树正

10、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要素 氮、磷、钾。因消耗量大,而土壤常供应不足易引起缺素症。缺素症状见表 1。 DB33/T 253.4 2005 3 表 1 缺素症状 元 素 症 状 氮 素 树势衰退,叶片枯黄无光泽,芽叶细小,大量出现对夹叶,叶质粗硬,叶片提早脱落,开花结实增多 磷 素 新生芽叶黄瘦,不易伸长,老叶呈暗绿色,逐渐失去光泽,进而枯黄,叶子寿命短,根系带黑褐色。 钾 素 下部叶片早期衰老,提前脱落,叶焦且不规则地伴以缺绿症易感染病虫害。 5.2.3 施肥时期 5.2.3.1 春茶前施催芽肥, 2 月下旬。 5.2.3.2 夏茶前追肥,春季结束后的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 5.2.3.3

11、 秋茶前追肥, 6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期间分期进行。 5.2.3.4 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在 10 月 11 月进行。 5.2.4 施肥量 5.2.4.1 幼龄茶园:一年生的幼龄茶园,当年初夏第一次施肥,结合松土,每亩用腐熟人粪尿 50kg100kg(或尿素 2kg 3kg)兑水稀释后浇施,夏秋季再追肥 1 次 2 次。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春夏秋三季追肥 3 次 5 次,用量应随树龄增长逐年增加。 5.2.4.2 生产茶园:施肥量一般按产量确定,每生产 100kg 干茶应施纯氮 37kg 40kg, N、 P、 K 肥按3: 1: 1 比例配施,其中基肥施肥量占总量的 60%以上。 5.2.

12、5 施肥方法 5.2.4.3 根际施肥:在树冠下行间 15cm 20cm 深条沟,施入肥料后覆土。 5.2.4.4 根外追肥:宜选阴 天,多云天气或傍晚进行,在树冠叶正反面均匀喷洒。 5.3 茶树修剪 5.3.1 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的对象是幼龄茶树和台刈茶园,第一次定型修剪 ,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在离地15cm20cm 处用整枝剪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栽后第二年 3 月上旬进行,在离地 30cm35cm 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 10cm15cm 处用篱剪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在定植后第三年春茶采摘后,离地45cm50cm 用篱剪或修剪机修剪。 5.3.2 轻修剪 轻修剪的对象是成龄茶园。可每年

13、或隔年进行一次,以春茶采摘后进行为宜,一般剪去冠面3cm5cm 的枝叶, 阳坡茶园可在秋末冬初进行。 5.3.3 深修剪 春茶采后剪去树冠面以下 10cm15cm 的细弱枝叶层,更新树冠,重新培育有效枝条,剪后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实行留叶轻采。 5.3.4 重修剪 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 1/2 或 1/3,重新培育树冠,宜在春茶或早茶后进行。 5.3.5 台刈 用台刈铗或锋利柴刀将老茶树地上部枝条在离地 5cm 左右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6 茶树病虫害防治 6.1 防治原则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

14、,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 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做好防治工作。一是开展以农业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加强肥培,增强抗病虫能力,清除病虫源等有效措施。二是开展优化防治,做到科学用药,选用高效地度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三是积极保护天敌,应用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DB33/T 253.4 2005 4 6.2 农药使用要求 6.2.1 按 GB 4285 和 GB/T 8321.1、 GB/T 8321.2、 GB/T 8321.3、 GB/T 8321.4、 GB/T 8321.5、 GB/T 8321.6、GB/T 8321.7 的规定执行 。 6.2.2 严格执

15、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间隔期内不得采摘鲜叶。 6.3 茶树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见附录 A。 DB33/T 253.4 2005 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病虫害防治 A.1 虫害防治 A.1.1 茶假眼小绿叶蝉 成、若虫均用刺吸口器吸食芽叶汁液,雌成虫嫩梢内产卵,破坏疏导组织。受害芽叶沿叶缘变黄,叶脉变红,叶片卷曲粗老,严重时,芽叶、叶缘红褐焦枯,芽叶生长停滞,甚至全叶焦枯脱落。 防治方法: a、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然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b、勤采茶叶:实行分批勤采,可随鸭也带走大量的茶小绿叶蝉的卵和低龄 若虫,是

16、防治此冲最经济且有效的防治措施。 C、合理修剪:由于茶小绿叶蝉威胁较大,且习惯栖息于茶丛上层,进行一年一度的轻修剪和 23 年深修剪一次,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d、农药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高峰前期,且田间若虫占总虫量的 80%以上。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农药可选用 10%吡虫啉(每 667m2 用药 15 克 20 克)、 2.5%天王星(每 667 m2 用药 20 毫升)。 A.1.2 螨类 主要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和茶短须螨。 茶橙瘿螨,主要为害成叶和有嫩芽叶,老叶亦为害。被害叶片黄绿色,主脉红褐色,叶背有 黑色细斑纹,芽叶萎缩,严重时枝叶干枯呈铜红色,状如火烧,后期大量落叶

17、。 茶叶瘿螨,主要为害老叶、成叶,嫩叶亦为害。初期由灰白尘末状粉散去,后期成紫铜色,叶质变脆易碎,沿中肋向上卷曲,最后全叶干枯脱落。 茶短须螨,主要为害老叶和成叶,嫩叶亦为害。被害叶主脉变褐色,叶背有较多的紫褐色突出斑,后期叶炳霉变引起落叶,形成光杆。 防治方法: a、分期分批及时采摘茶叶。 b、合理施肥:对茶叶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尤其是在有机茶园中增施含氮磷钾较多的有机肥,可提高对有害生物的控制能力。 C、保护 天敌: 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然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d、结合茶园的秋冬深耕施肥,清除枯枝落叶,并用波美度 0.30.

18、4 的石硫合剂,或用 45%晶体石硫剂(每 667m2 用药 200 克)喷射封园。 f、农药防治 在茶树生长期,农药可选用速螨铜类杀螨剂( 15%乳油每 667m2 用药 25 毫升 30 毫升)、 73%克螨剂 1500 倍 2000 倍。 A.1.3 蚧类 若虫和雌成虫常年附着茶树枝叶上,用针状口器吸取茶树叶液,使树势衰弱,叶片脱落,枝干枯死,主要有长白蚧、红蜡蚧等。 防治方法: a、合理施肥:茶园应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可降低蚧类的发生与繁殖。 b、加强茶园水分管理,多雨季节注意开沟排水。 c、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然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

19、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d、掌握在幼龄若虫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用 25%亚胺硫磷 (每 667m2 用药 125 毫升 )、 10%吡虫啉(每 667m2 用药 25 克 30 克)、 45%马拉硫磷 (每 667m2 用药 125 毫升 )。 A.1.4 黑刺粉虱 幼虫叶背吸取茶树叶液,分泌物能诱致煤病生产,使生产枯死脱落。 防治方法: a、加强茶树 管理,结合修剪,松土、中耕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b、保护 DB33/T 253.4 2005 6 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然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C、生物防治 韦伯虫座孢菌对黑刺粉

20、虱幼虫很强的致病性,使用浓度以每毫升 含孢子量 2 亿 3 亿个为宜,防治适期掌握在 1、 2 龄幼虫期,防治效果一般可达 80%90%。 d、防治适期原则上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末期,对于虫口密度过大,也可考虑在成虫盛期作为辅助施药时期。防治成虫以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幼虫期提倡侧位喷洒,药液重点喷至茶树中、下部叶背。防治幼虫 时,药剂可选用 10%吡虫啉(每 667m2 用 2030 克)、 98%巴丹(每 667m2 用药 40 克 50 克)、 50%辛硫磷(每 667m2用药 100 毫升)成虫期防治可选用 80%敌敌畏(每 667m2 用药 50 毫升 60 毫升)。 A.1.5 茶尺蠖 幼

21、虫咬食叶片,夏季茶期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a、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然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b、清园灭蛹:在茶尺蠖越冬期,结合茶园秋季管理,清除树冠下落叶及表土中的虫蛹。 C、培土杀蛹:在茶树根茎四周培土 10cm 左右,并加镇压, 可防止越冬羽化的成虫出土。 d、农药防治:用农药防治用严格按防治指标,施药适期掌握在 3 龄前幼虫期。全面施药的重点是第四代,其次是第三代、五代,第一、二代提倡挑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 2.5%溴氰菊酯(即敌杀死,每 667m2 用药 20 毫升 25 毫升), 35%赛丹(每

22、667m2 用药 80 毫升 100 毫升), 50%辛硫磷( 1000 倍 1500 倍,低容量喷雾易产生药害)。 A.1.6 蛾类(茶细蛾、扁刺蛾) 幼虫吐丝卷结叶片,藏于苞虫为害,阻碍芽叶生长,为害严重时杀蓬红褐焦枯。 防治方法: a、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 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然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b、在冬季期间清园修剪除虫苞,将剪下来的枝叶集中烧毁并适时采摘有虫苞的芽叶。 c、灯光诱杀。 d、农药防治:阴雨天喷白僵菌孢子粉 100 亿 /克,亩用量 1kg或喷施青虫菌孢子( 0.5 亿 /ml) f、在幼虫期 40%敌敌畏加水稀释 100

23、0 倍喷射、 50%辛硫磷(每 667m2用药 50 毫升)。 A.2 病害防治 A.2.1 茶苗根结线虫病 该病是由线虫所引起的,主要发生在茶苗和 3 4 年生以下的幼龄茶树根部。茶苗根部色泽变深,形成象油菜籽或蚕豆大小不等的瘤状物 ,无须根,末端比前端粗,植株发黄, 矮小,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 a、选地: 选择生荒地种植茶树,避免在前作为感病植物的熟地上种植茶树。 b、选用无病苗木: 严格种苗检查,发现病苗,立即予以销毁, 以防病害随苗木调运而蔓延。 c、土壤处理: 种植茶苗前,在盛夏期深耕土壤, 将土壤中线虫耕翻至土表,使其在 45烈日下暴晒,隔 10 天后再耕翻一次,以杀灭土壤中的线

24、虫。 A.2.2 茶煤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先在叶片表面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霉层,并扩大至全叶及小枝和茎秆上。 防治方法: a、加强茶园害虫防治,控制粉虱、蚧类 和蚜类,是预防茶轻病虫害。 b、加强茶园管理:适当修剪,以利通风,增强树势,可减轻病虫害。 C、早春或深秋茶园停采期, 喷施 0.5 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防止病害扩展,还可兼治蚧、螨;也可以喷施 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抑制病害的发展。 A.2.3 茶白星病 该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是为害成叶和嫩叶,先在叶片上产生圆形褐色小斑,中央凹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后合并成不规则大斑。叶炳发病可引起叶片脱落,新梢发病病斑可

25、扩展到茎的全部,上面有时散生黑色小点。 防治方法: a、及时分批采茶,可减少侵染源,以减轻发病。 b、加强管理 增磷肥、钾肥,增强树DB33/T 253.4 2005 7 势,提高抗病力。 C、药剂防治在 3 月底至 4 月初,春茶初展期,可选喷 50%福美双 600 倍液, 50%托布津 1000 倍液, 70%甲基托布津 15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1000 倍液进行防治。在重病区间隔 7 天 10天,在重复喷药 1 次,上次药剂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 7 天 10 天。 A.2.4 茶赤叶斑病 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 .病害多由叶尖或边缘开始发生 ,逐渐向里蔓延 ,发病初期病斑承淡褐色 ,以后变成赤褐色 .高温条件下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 a、肥水管理:夏季干旱进行灌溉抗旱,茶园周围种植遮荫树, 加强施肥,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强保水性,都是防治查赤叶斑病的重要措施。 b、药剂防治 夏季干旱期前,喷施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 10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 1500 倍液,以防止病害流行。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 7 天 10 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