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4926.4-1994 实验动物 皮肤病原真菌检验方法.pdf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25568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4926.4-1994 实验动物 皮肤病原真菌检验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GB T 14926.4-1994 实验动物 皮肤病原真菌检验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GB/T 14926.4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的检验方法。适用于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和兔的皮肤病原真菌检验。 2 引用标准 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3 材料和试剂 3.1 无菌接种罩。 3.2 葡萄糖蛋白胨琼脂(沙氏培养基):GB 4789.28中2.4。 3.3 皮肤癣菌鉴别琼脂。 3.4 氢氧化钾二甲基亚砜液。 3.5 乳酸酚棉蓝染色液。 4 检验程序 5 检验方法 5.1 标本采集:用灭菌刀、镊刮取待检动物皮毛少许,并尽快进行分离培养。 5.2 分离培养:将标本分三点接种于沙氏斜面,放置28恒温箱中培养,

2、714天观察菌落形态,并将培养物涂片镜检;若还无法确定结果,可转种皮肤癣菌鉴别琼脂。 5.3 涂片镜检:取载玻片并加乳酸酚棉蓝染色液一滴,用接种针(环)取培养物置染色液中,然后加盖玻片,镜检。 页码,1/2GB/T 14926.4942006-3-30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bBE92604K.htm6 结果报告 6.1 根据菌落形态及镜检结果,参照以下皮肤病原真菌形态特征,确定菌种。 6.2 可引起动物皮肤癣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如下三种,它们的形态学特点是: 6.2.1 石膏样毛癣菌(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本菌在葡萄糖蛋白胨

3、琼脂上,28培养,生长迅速。根据菌落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 羊毛状或绒毛状型:白色羊毛状菌丝充满斜面,绒毛状菌丝短而整齐,整个菌落只占斜面的1312。培养基背面颜色为淡黄或棕黄色。镜检只见较细的,分隔菌丝和卵圆形小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有时集聚成葡萄状,偶见球拍菌丝和结节菌丝,无螺旋菌丝和大分生孢子。 粉末状或颗粒状型:菌落表面为粉末状,色黄、充满斜面,培养基背面为棕黄或棕红色,镜检可见多种菌丝,如螺旋菌丝、球拍菌丝、结节菌丝等。小分生孢子呈球状,常聚集成葡萄状。可见棒状大分生孢子,28个细胞,为406059 m,外壁薄而光滑。 菌种鉴定可依据菌落和镜检特征,尿素琼脂由黄变红,在1葡萄糖

4、米粉琼脂上不产生色素等。 6.2.2 石膏样小孢子菌( Microsporum gypseum) 本菌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28培养,生长快,菌落初呈白色,渐变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粉末状菌落。培养基背面呈棕色。镜检可见很多大分生孢子,46隔,12134060 m大小,呈纺锤形,壁薄,粗糙有刺。菌丝较少。可见少数小分生孢子,单细胞,352.53.5m,呈棍棒状。亦可见球拍状菌丝、破梳状菌丝、结节状菌丝及厚壁孢子。 菌种鉴定主要依据菌落形态,大分生孢子等。菌落应与石膏样毛癣菌鉴别。 6.2.3 羊毛状小孢子菌( Microsporum lanosum) 本菌在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上,28培养,生长快,菌

5、落开始为绒毛状,2周后呈羊毛状并充满斜面,菌落中央趋向粉末状。菌落颜色由白色渐变为淡棕黄色,反面呈桔黄或红棕色。镜检可见直而有隔的菌丝体,以及很多中央宽大,两端稍尖的纺锤形大分生孢子,大小为152060125 m、壁厚、表面粗糙有刺,尤其是孢子的尖端部分,多隔,一般47隔,偶见12隔者。小分生孢子较少,单细胞,呈棍棒状,2.53.547 m。可见球拍状菌丝、破梳状菌丝、结节菌丝和厚壁孢子。在米粉培养基上,室温培养、菌丝较密,日久变为粉末状菌落,培养基呈棕黄色,镜检可见很多大分生孢子。 菌种鉴定主要依据菌落状态及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在米粉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6.3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做出报告。 页码,2/2GB/T 14926.4942006-3-30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bBE92604K.ht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