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28905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这是一则 别出心裁 的公益广告,也是一个震动人心的警示。 B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 在劫难逃 。 C向明的小夜曲就是这样 沁人心脾 的一首好诗。 D那些几乎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他们遇到袁妈妈,真是 三生有幸 。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在劫难逃 ”的意思是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不符合句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

2、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 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驾考腐败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不少马路杀手与不文明驾驶。 B官话套话,令人听了不仅仅反感,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民众和政府的隔膜和不信任。 C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D由此可见,世界末日不可信。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的一切言行,正是我们今后的责任。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成分残缺,在 “氢气 ”后加 “的方法 ”; B、语义矛盾,删去 “是否 ”或在 “解决 ”前加 “能否 ”; D、关联词使用

3、不当,将 “即使 ”改为 “虽然 ”或 “尽管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点评:做病句修改类题目时,首先要判断句子的正误,如果是病句,则先要判断它的病句类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要尽量少改动,保留句子愿意,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核对,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小题。( 17分) 母亲的秘密 林海音 母亲在 28岁上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说: “收拾收拾,带了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 ”母亲虽然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却摇着头说: “不,我们就这么过着,只当他还没有回来。 ” 既

4、然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平,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扑扑身上的尘土。我们的生活,很快在她的节哀之下,恢复了正常。晚上的灯下,我们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而感到寂寞和空虚。 三年后的一个春天,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我们称他为 “韩叔 ”,是父亲大学时代的同学,又是母亲中学时代的学长。得悉父亲故去的消息,特地赶来探望我们。不久,他调职到北平,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 一个夏夜,燥热,我被钻进蚊帐的蚊虫所袭扰,醒来了。揉开睡眼,隔着纱帐向外看去,我看见母亲在抽泣。母亲在抑制不住的哭声中,断断续续的说着:“不,我有孩子,我不愿再 ” “是怕我待孩子不好吗? ”是韩叔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母亲停止了哭泣

5、: “不,我想过许久了,你还是另外 ” 这次,母亲的话中没有哭音。 我说不出当时的心情 -是恐惧?是厌恶?是忧伤?都有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 绪,它使我久久不眠,我在孩提时代,第一次尝到失眠的痛苦。 我轻轻地转身向着墙,在恐惧、厌恶、忧伤的情绪交织下,静听母亲把韩叔送走,回来后脱衣、熄灯、上床、饮泣。最后,我也在枕上留下一片潮湿,才不安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看见对面床上的母亲竟意外地迟迟未起,她脸向里对我说: “小荷,妈妈头疼,你从抽屉里拿钱去买烧饼吃吧。 ”我没有回答,在昨夜的那些复杂心情上,仿佛又加了一层莫名的愤怒。 我记得那一整天上课我没有注意听讲,我仔细研究母亲那夜的话,先

6、是觉得很安心,过后又被一阵恐惧包围,我怕的是母亲有被韩叔夺去的危险。我虽然知道韩叔是好人,可是仍有一种除了父亲以外,不应当有人闯进我们生活的感觉。 11放学回家,我第一眼注意的是母亲的神情,她如往常一样照管我们,这使我愤怒稍减。我虽未怒形于色,但心情却在不断地转变,忽喜、忽怒、忽忧、忽慰,如一锅滚开的水,冒着无数的水泡。 12母亲和韩叔的事情,好像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这件心事常使我夜半在噩梦中惊醒。在黑暗中,我害怕地颤声喊着: “吗 -”听她在深 睡中梦呓般的答应,才放心了。 13其实一切都是多虑的。我从母亲的行动、语言、神色中去搜寻可怕的证据,却从没有发现。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母亲是

7、如此宁静。 14一直到两个月以后,韩叔离开北平,他被调回上海去了。再过半年,传来一个喜讯 -韩叔要结婚了。母亲把那张粉红色的喜帖拿给我看,并且问我: “小荷,咱们送什么礼物给韩叔呢? ” 15这时,一颗久被箍紧的心一下子松弛了。我跑回房里,现抹去留下的泪水,然后拉卡抽屉,拿出母亲给我们储蓄的银行存折,送到母亲的面前。 16 母亲对于我的举动莫名其妙,她接过存折,用怀 疑的眼光看我。我快乐地说:“妈,把存折上的钱全部取出来给韩叔买礼物吧。 ” 17“傻孩子。 ”母亲也大笑,她用柔软的手捏捏我的嘴巴。她不会了解她的女儿啊。 18这是 15年前的往事了,从那以后,我们宁静地度过了许多年 。 19间或

8、我们也听到一些关于韩叔的消息,我留神母亲的情态,她安详极了。 20母亲的老朋友们都羡慕她有一对好儿女,唯有我自己知道,我们能够在完整无缺的母爱中成长,是靠了母亲曾经牺牲过一些什么才得到的。(选自读者2012年第 22期) 【小题 1】 “母亲的秘密 ”指的是什么?( 4分) 【小题 2】结合上下文 ,赏析下列句子。( 4分) ( 1)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扑扑身上的尘土。 ( 2)看见对面床上的母亲竟意外地迟迟未起,她脸向里对我说 【小题 3】文末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4】怎样理解 “我 ”把存折上的钱全部交给妈妈买礼物的举动?( 3分) 【小题 5】本文多

9、处对 “我 ”作了细腻的心理描写,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3分) 答案: 【小题 1】一指母亲拒绝嫁给 “韩叔 ”这件事;二指母亲为能给儿女完整无缺的母爱作出了牺牲。 【小题 2】( 1)比喻的手法,形象写出了母亲在经受失去丈夫的剧痛中忍受节哀的 速度之快,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 2)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做出的决定对母亲的情感的打击之大, “脸向里 ”写出了母亲怕被孩子看到自己哭过的面容,表达了对孩子的一片爱心。 【小题 3】表明前文是倒叙内容;突出了 15年来生活的 “宁静 ”,为后文主题的得出做铺垫。 【小题 4】( 1)对确定母亲终于不会再嫁给韩叔叔的高兴;( 2)对一直没原谅母亲的歉疚;

10、( 3)对韩叔的补偿。 【小题 5】用 “我 ”的心理感受与母亲的宁静作对比,侧面突出母亲的坚强;写母亲和韩叔的事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巨大影响,彰显母亲牺牲的价值;从 “我 ”心理去细腻感知母 亲,更能突出母爱的主题。 【小题 1】试题分析:母亲拒绝嫁给 “韩叔 ”这件事从来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是母亲的秘密之一;母亲为能给儿女完整无缺的母爱作出了牺牲,正因为有了母亲的牺牲,我们才得以享受到完整无缺的母爱,这是母亲的秘密之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

11、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 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 2】试题分析:( 1) “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扑扑身上的尘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经受失去丈夫的剧痛中忍受节哀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2) “看见对面床上的母亲竟意外地迟迟未起,她脸向里对我说 ” 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做出拒绝韩叔的决定对母亲的情感打击之大, “脸向里 ”写出了母亲

12、怕被孩子看到自己哭过的面容,不想让孩子们 担心自己,表达了对孩子的一片爱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小题 3】试题分析: “这是 15年前的往事了,从那以后,我们宁静地度过了许多年 ”这句话是对上文所写内容的总结,同时表明前文是倒叙的内容,也突出了这 15年来我们生活的宁静, 为文章的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考点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文首的句子具有总领全文和点题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末的句子则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小题 4】试题分析:听到韩叔要结婚的消息,作者多年的担心终于没有了,对确定母亲终于不会再嫁给韩叔叔的高兴;因为韩叔和母亲的事,作者这么些年一直耿耿于怀,对一直没原谅母亲而感到歉疚;同时,也算是对韩叔的一点补偿,因为他喜欢母亲,却因为我们这些孩子的关系,母亲拒绝了他 ,作者心里上也觉得过意不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点评: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

14、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题 5】试题分析: “我说不出当时的心情 -是恐惧?是厌恶?是忧伤?都有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绪,它使我久久不眠,我在孩提时代,第一次尝到失眠的痛苦。我轻轻地转身向着墙,在恐惧、厌恶、忧伤的情绪交织下,静听母亲把韩叔送 走,回来后脱衣、熄灯、上床、饮泣。最后,我也在枕上留下一片潮湿,才不安地进入梦乡 ”“ 在昨夜的那些复杂心情上,仿佛又加了一层莫名的愤怒 ”“ 放学回家,我第一眼注意的是母亲的神情,她如往常一样照管我们,

15、这使我愤怒稍减。我虽未怒形于色,但心情却在不断地转变,忽喜、忽怒、忽忧、忽慰,如一锅滚开的水,冒着无数的水泡 ” 从所有这些对作者的心理描写来看,作者因为韩叔向母亲坦露心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她害怕失去母亲,害怕韩叔闯进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一直担惊受怕,而母亲却如往日,表现得很平静。用 “我 ”的心理感受与母亲的 宁静作对比,侧面突出母亲的坚强;写母亲和韩叔的事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巨大影响,彰显母亲牺牲的价值;从 “我 ”的心里去细腻感知母亲,更能突出母爱的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点评: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16、最常用的事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忧愁,忧郁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9分) 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 “你幸福吗 ”,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 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 “你幸福吗 ”时,莫言回答 “我不知道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真相 ”。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 “

17、骚扰 ”,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 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 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 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 “饱和值 ”,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 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

18、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 福理念。 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 -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 =可感知幸福 /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 -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 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 “你幸福吗 ”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 【小题 1

19、】文 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小题 2】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 3分) 【小题 3】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分) 答案: 【小题 1】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或(感知幸福的过程,是可以调节的) 【小题 2】不能( 1分),两个例子各是从富人和穷人两个不同层面来证明( 1分) “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 ”这个观点( 1分)。 【小题 3】开篇引用莫言的例子引出议论的话题 -幸福是什么,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 -如何获得幸福感。 【小题 1】试题分析:作者开篇引用莫言的事例

20、,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在文章最后,作者经过论述之后,提炼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及论证思路的分析。 点评: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 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

21、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议论文的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归纳法: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推理法: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对照法: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驳论法: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小题 2】试题分析: “如,鹿特丹的社会

22、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 “饱和值 ”,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 ” 冰岛人的例子是从富人的角度,孟加拉人的例子是从穷人的角度,两个层面,殊途同 归,论述了 “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 ”这个观点,所以,不能删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

23、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小题 3】试题分析:文章开篇引用莫言的例子引出议论的话题 -幸福是什么,接着引出了本文 的中心论点 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然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如何获得幸福感 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点评: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要找到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再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24、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层层深入 ”式;正反论证 ”式; “总论 分论 总论 ”式; “总论 分论 ”式; “分论 总论 ”式。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就要考虑作者的论点,考虑他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2分) 动物的 “性别反转 ” 曾有 “奇闻 ”报道:一些养鸭场原先生蛋挺好的母鸡,不知何故,羽毛逐渐变得光艳漂亮起来,而且还有 “踩蛋 ”的本事,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公鸭。其实,这并不罕见,科学界把动物的这种变性现象,称之为 “性别反转 ”。 大家知道,鸡和鸭都是相当高等的雌雄异体动物,只有通过雌雄交配才能繁育后代。在自然的种

25、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是有一定比例的,这种比例是 适合它们种群延续需要的。在人为的环境中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蛋鸭场,为了要蛋,只养母鸭。人为条件违背了鸭群的生态规律。这时,鸭群的固有规律就会起作用,以实现其种群的延续。正好,母鸭体内左侧有一个发达的卵巢(产蛋用的),右侧还有一个很不发达的雄性性腺。如果鸭群中有相当比例的公鸭,公鸭分泌的雄性荷尔蒙化学物质就会抑制母鸭体左侧性腺的发育;相反,当鸭群中缺少公鸭时,就没有足够的雄性荷尔蒙来抑制母鸭的这种性腺的发育,其中一些身强力壮的母鸭,体内的右侧性腺就会发育起来,产生大量的雄性荷尔蒙。于是,母鸭就不再产蛋,且羽毛 逐渐变成公鸭的模样。 鸡鸭是我们接触

26、的动物,一旦发生这种性别反转比较容易觉察到。其实,性别反转、性别代偿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由于我们通常不接触不了解那些动物罢了。例如,红绸鱼,它们的变性本领特别强,也特别明显。 红鲷( dio)鱼一般由十几条、几十条组成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只有一条雄鱼。雄鱼比雌鱼个体大,性勇猛。一旦这条雄鱼不幸死亡,或被捉走,群体中最强壮的一条雌鱼就会变态,变成一条地地道道的雄鱼。原来在雌性红鲷( dio)鱼的体内也存在着雄性基因。通常,这种雄性基因的开关被雌性激素封闭着 。可是,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不到雄性激素的信息刺激,那么,雌鱼的视觉就会发出信号,将原来封闭着的雄性基因的开关打开,从而

27、分泌出一系列的雄性激素,使雌鱼变成雄鱼。 那么,为什么只有一条体格健壮的雌鱼变成雄鱼呢 ?这也是红鲷( dio)鱼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体格健壮的雌鱼,从身体条件来说更接近于雄鱼,因此,它变成雄鱼的速度就比别的雌鱼快。有一条在抢先变成雄鱼了,那么,别的雌鱼也就用不着再变了。 再有,我们大家可能都吃过鳝鱼丝、黄鳝段之类的佳肴,这黄鳝的变性情况更为普遍。即:从卵中孵出的小黄鳝,百分之百 都是雌性。待这些小黄鳝发育成熟,产卵后,它体内的卵巢便逐渐转化为精巢,就变成了雄黄鳝。 (选自语文报) 【小题 1】结合第 节内容,给动物的 “性别反转 ”下个定义。( 3分) 【小题 2】文中按鸡鸭、红鲷鱼、

28、黄鳝的先后顺序举例说明,说说这样安排的道理。( 4分) 【小题 3】第 段中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小题 4】请说说 “红鲷鱼一般由十几条、几十条组成一个群体 ”句中 “一般 ”的表达效果。( 2分) 答案: 【小题 1】动物为延续种群需要( 1分)而适应环境( 1分)的一种突然变性现象( 3分)。 【小题 2】( 1)已知 到未知。用人们孰知的鸡鸭的例子,引出说明的话题,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易为人们理解; ( 2)由人为环境到自然环境。鸡鸭变性是人为环境造成的,再举红绸鱼和黄鳝两个典型例子说明这种现象在自然中是普遍存在的,从而更全面地说明事物; ( 3)由一般到特殊,鸡鸭变性是

29、一般的现象,而红鲷鱼是变性本领强的典型,黄鳝是变性本领普遍的典型; ( 4)从适应环境变性到自身规律变性。(答对 1点得 1分,答对 3点得全分) 【小题 3】设问,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有层次变化;强调只有一条雌鱼变雄鱼的现象,突出大自然进化的奇妙。 【小题 4】 “一般 ”说的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 1】试题分析:科学界把动物的这种变性现象,称之为 “性别反转 ”,动物之所以会出现变性现象,是为了延续种群需要,据此我们就可以为 “性别反转 ”下个定义:动物为了延续种群的需要而适应环境的一种变性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像下定义的能

30、力。 点评: “下定义 ”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 “(种概念) 是 的 (属概念) ”,如:无理数(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 (本质特征) 的小数(属概念);或 “叫 ”,如: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 【小题 2】试题分析:作者先用人们孰知的鸡鸭的例子,引出说明的话题,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易为人们理解,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鸡鸭变性是人为环境(人们为了取得鸡鸭蛋,在养殖场只养母鸡和母鸭,造成了鸡鸭转性)造成的,再举红绸鱼和黄鳝两个典型例子说明这种现象在自然中是普遍存在的,从而更全面地说明事物,这是由人为环境到自然环境的推进。鸡

31、鸭变性是一般的现象,而红鲷鱼是变性本领强的典型,黄鳝是变性本领普遍的典型,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深入 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小题 3】试题分析: “那么,为什么只有一条体格健壮的雌鱼变成雄鱼呢 ”,提出疑问之后,作者给出了答案:。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一

32、问一答,既吸引了 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强调只有一条雌鱼变雄鱼的现象,突出大自然进化的奇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文首的句子具有总领全文和点题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末的句子则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小题 4】试题分析: “红鲷鱼一般由十几条、几十条组成一个群体 ”一句中的“一般 ”指的是通常情况,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的理 解。 点评:文章中有些关键性的词句,如 “大概 ”、 “大约

33、 ”、 “可能 ”、 “据说 ”等正是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17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管仲)之能 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

34、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 2】请找出与 “立人之大节 ”中 “之 ”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悍吏之来吾乡 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 D无案牍之劳行

35、【小题 3】、用斜线(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 6分) (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 耻焉。 【小题 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4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人之不廉 /而至于悖礼犯义 /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 4】( 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

36、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小题 1】试题分析: A.前一个 “得 ”是取得的意思,后一个 “得 ”通 “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B.前一个 “亡 ”的意思是死亡,后一个 “亡 ”的意思是灭亡,意思相同。 C.前一个 “乃 ”的意思 “就 ”,后一个 “乃 ”的意思竟然。 D.前一个 “生 ”是生命的意思,后一个 “生 ”是生存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

37、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 2】试题分析: “立人之大节 ”一句中的 “之 ”是助词, “的 ”的意思。 A. “之 ”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意义,不翻译。 B.代词,代指山水之乐。 C.助词, “的 ”的意思。 D.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 3】试题分析: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

38、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的含义是“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 ”,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 分解为 “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 ”,即 “人之不廉 /而至于悖礼犯义 /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 “意义单位 ”, “单位 ”与 “单位 ”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

39、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 ,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 4】试题分析:翻译( 1)时,要注意把 “恶 ”(讨厌)、 “辟 ”(躲避)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 2)时,要注意把 “于 ”(对于)、 “机变之巧 ”(巧诈之事)、 “无所用 ”(没有地方用得着)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诗 歌

40、鉴赏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完成小题。( 5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小题 1】这首诗写出了塞外雪景什么样的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 2分) 【小题 2】赏析诗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写法上的妙处。( 3分) 答案: 【小题 1】将塞外飞雪写的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小题 2】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 【小题 1】试题分析: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 “笔所

41、未到气已吞 ” 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 “北风卷地 ”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 ”,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 “折 ”)。“白草折 ”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 ”,一个 “即 ”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 “春风 ”使梨花盛开,比拟 “北风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 切。 “忽如 ”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 “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

42、”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 “千树万树 ”,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是句内容的理解。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小题 2】试题分析: 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 “武判官归京 ”安排了一个

43、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 ”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 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 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例如:兴,百姓苦 )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44、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语言表 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7分) 一会儿在绿树藤蔓间尽情穿行 ,一会儿 我们淘醉于花果山中的奇异美景,心中涌起无尽的暇想,这里每一处景观都包藏着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每一处古迹都 yn蓄着 q丽缠绵的事态苍凉。 【小题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 yn( )蓄 q( )丽 【小题 2】请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改正后写在横线上。( 2分) 【小题

45、 3】仿照画线部分补充完整句子。( 3分) 答案: 【小题 1】蕴 绮 【小题 2】陶 遐 【小题 3】示例:一会儿在苍岩怪石间从容踯躅、一会儿在沟壑清溪中凝思小憩。 【小题 1】试题分析: “蕴 ”容易误写为 “酝 ”; “绮 ”容易误写为 “琦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对汉字的书写,最常见的错误是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随意简化字致错,意义相近而致错。字形的识记,一要通过读准字音,发现词语中汉字的书写错误;二要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领悟词义,辨析字形;三要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

46、,等等。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等。同时要加强对常 用汉字的书写练习和理解运用。 【小题 2】试题分析: “淘 ”书写错误,应为 “陶醉 ”; “暇 ”书写错误,应为 “遐想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对汉字的书写,最常见的错误是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随意简化字致错,意义相近而致错。字形的识记,一要通过读准字音,发现词语中汉字的书写错误;二要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领悟词义,辨析字形;三要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等等。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

47、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 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等。同时要加强对常用汉字的书写练习和理解运用。 【小题 3】试题分析: “一会儿在绿树藤蔓间尽情穿行 ” 这是游人在花果山游览时的情状,并因西游记的故事而产生了许多遐想,所以,仿写下句,只要联想西游记里孙悟空在花果山时的情景就不难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点评:仿句类题,顾名思义就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解答句子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基本解题思路是: 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 及修辞方法。 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

48、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7分) 【小题 1】除了庙里的无常,无常中还写了哪些无常形象?无常为人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4分)。 【小题 2】 “我 ”在慧 国过着快乐的生活,可是为什么被要求离开这个国家?( 3分) 答案: 【小题 1】书上画像无常、戏中人扮无常、迎神时候的无常一家、现实中的 “走无常 ”;因为无常爽直公正、活泼而诙谐、有人情。 【小题 2】在慧 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由于代表们对主人在家里养了一只“耶胡 ”(指我)很生气,指责主人不把我看成一头野兽,要求 “我 ”离开。 试题分析: 1.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 “无常 ”形象,书上画像无常、现实中的 “走无常 ”;说明 “无常 ”这个 “鬼而人,理而情 ”,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 “公正的裁判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