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中山市三校九年级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根据拼音写词语( 4分) 【小题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 hun kn( ),因为他是单干户。 【小题 2】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 chn p( )本色美。 【小题 3】花香鸟语, co zhn yn fi(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 4】这个洞 rn lo rn yun( )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答案: 【小题 1】惶恐 【小题 2】淳朴 【小题 3】草长莺飞 【小题 4】任劳任怨 试题分析: “淳朴 ”的 “淳 ”, “草长莺飞 ”的 “莺 ”易写成同音字。 考点:本
2、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和字形。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选择题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基因引发严重精神病解释了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及各种癖好为什么经常会成为家族疾病,以及双胞胎患同类精神 病比例偏高。 (句末加 “的原因 ”) B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建起了一个我国科学观测研究中心。 (将 “我国 ”调到 “建立 ”前 ) C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不仅严格履行自身职能。而且把能否帮助当地
3、居民发展生产视为己任。 (删去 “能否 ”) D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 (删去 “厚厚的 ”)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属于语序不当,应把 “厚厚的 ”放到 “一叠 ”的后边。删去 “厚厚的 ”则原意表达不完整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 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
4、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现代文阅读 ( A )圣经这门课,神甫总是给保尔打满分。新约、旧约和所有的祈祷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上帝哪一天创造了什么,他也都记得一清二楚。保尔打定主意,要向瓦西里神甫问个明白。等到上圣经课的时候,神甫刚坐到椅子上,保尔就举起手来,得到允许以后,他站起来说: “神甫,为什么高年级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并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 ” 他刚说到这里,就被瓦西里神甫的尖叫声打断了: “混帐东西,你胡说什么?圣经课你是怎么学的? ” 保尔还没有来得及分辫,神甫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一分钟之后,保尔已经鼻青脸肿,吓得 半死,被神甫
5、推到走廊上去了。 ( B )保尔憋了好久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终于爆发了。他总是这样,一发起火来,动作就异常迅猛。 “怎么,你们这帮坏蛋、奸商,竟敢欺负人? ”保尔像蹬着弹簧,两手一撑就蹿到中铺上,挥起拳头,朝莫季卡那副蛮横无耻的脸上猛力打去。这一拳真有劲,那个家伙一下子就栽下去。跌落在过道里的人们的头上。 “你们这帮混蛋,统统给我滚下去。不然的话,我就要你们的狗命! ”保尔用手枪指着上铺那四个人的鼻子,怒冲冲地吼着。这样一来,局面完全改变了。丽达密切注视着周围所有的人,要是有谁敢碰碰保尔,她就准备开枪 。上铺马上腾出来了,那个贼眉鼠眼的家伙也慌忙躲到隔壁的铺位上去。 【小题 1】请分别概述上
6、面( A)、( B)两个文段的内容。( 4 分) 答:_ _。 【小题 2】( B)段中提到丽达这个人,请你根据小说后面的内容, 说说保尔与丽达的相关情节。( 4 分) 答:_ _ _ _。 答案: 【小题 1】( 1) A 段写的是童年时期保尔上课时对神甫讲的内容提出疑问,遭到神甫的惩罚。( 2分) ( 2) B 写的是青年时期的保尔在火车上与流氓作斗争的场面。( 2分) 【小题 2】( 1)保尔认识了共青团省委委员丽达,跟她学习党史,渐渐对她产生好感,可是保尔以牛虻式的态度斩断了情丝,投入到工作中。( 2分) ( 2)保尔在全俄共青团第六届大会上与丽达重逢了,他向丽达检讨了自己 3年前感情
7、态度的荒唐,但是丽达告诉他自己已经结婚生了孩子,鼓励难过的保尔坚强。(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这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考查,考查较为浅显,是给出语段,要求概括其内容大意。因为都是记叙性语段,所以主要概括出人物及事件即可。如第一个语段写的是保尔在上课时积极提出疑问,却遭到神甫的严厉惩罚。第二个语段写的是保尔在火车上与流氓作斗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点评:根据语段的性质,确定概括时所用的模式。如果是说 明性语段,则要概括为有关什么事物具在什么样的特点(或阐述了什么事理);如果是记叙性语段,则要概括出有关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等。 【小题 2】试题分析: “保尔与
8、丽达的相关情节 ”如果没有读过或是听说过,此题就无法做答。如果读过,我们就会知道:丽达是共青团省委委员,保尔曾跟她学习党史,对她产生了好感,但保尔一心投入到工作中,没有与丽达结合在一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 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对于课本上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军号声声 ( 1) “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
9、,我军胜利了。 ”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 2)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 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 3)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 4)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 5)擦完后,他就把铜号
10、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 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 6)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 “唉 ” ( 7)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 “怎么,想看看? ” ( 8)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 ”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 “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 ”他
11、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 “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 ”说到这里,他会把铜 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 “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 ( 9)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 10)他生气地把手一挥: “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 ( 11)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12、( 12)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 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 13) 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 “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 14)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 “真听到了? ” ( 15)我庄重 地告诉
13、他们: “是的,听到了。 ” ( 16)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 /高军,有删改) 【小题 1】从全文来看,围绕 “军号 ”,我的感情变化如何,请在空格上填写上恰当的词语。( 4分) 【小题 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4分) ( 1)本文以什么线索来讲述故事?( 1分) 答:_ ( 2)第( 15)段中 “我庄重地告诉他们: 是的,听到了。 ”,请 根据文章意思,“我 ”听到的是什么?( 3分) 答:_ _ _。 【小题 3】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4 分) 答:_ _ _。 【小题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A文章( 3
14、) ( 11)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突出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B第( 13)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老人发现“我 ”关注他的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音而怒火中烧的愤怒心情。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赋予人物深刻的感情,让人对老人的遭遇唏嘘感叹,同时也对那些老人麻木的心痛。 D本文故事时间跨度大,但是情节简单,朴素的语言中,抒写了作者对老人及其战友的一曲赞歌。 答案: 【小题 1】惊奇 羡慕(遗憾) 失望 庄重(每个 1分) 【小题 2】( 1)军号声声(军号)( 1分) ( 2) 军号所发出的声音; 死去的战友精神永
15、存; 老人对战友绵延不绝的怀念。( 3分) 【小题 3】( 1)小时候,听不到军号发出的声音。二十年后,我说我听到了。( 1分) 作用:我理解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之情,听到的是老人的心声。( 1分) ( 2)我经过二十年后,能听到军号发出的声音。但是,村里的那几个老人,二十年后依旧没有听 出军号发出的声音。( 1分 ) 作用:对那几个老人麻木的心痛,也反衬 “我 ”能理解老人的情感的可贵。 【小题 4】 B 【小题 1】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找,首先是第二自然段 “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由此可知作者的情感是 “惊奇 ”。接着由此回想起小时候, “我
16、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希望听他吹一吹,但他却没有吹 “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 ”。最后是 “我庄重地告诉他们: 是的,听到了 ”。由此可知,我的感情变化是惊奇、羡慕( 遗憾)、失望、庄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在答案:范围内从前向后找关键语句,将其提取出来或加以概括,组织成切题的答案:。能借用原文词(句)回答的,一定要首先借用原文词(句)。 【小题 2】试题分析:根据前文对于小时候故事的回忆,以及二十年后看到的老人对铜号的痴情,可以知道 “我 ”听到的表面看是军号所发出的声音,还听
17、到了战友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更听到的是老人对战友的怀念的心音。本文的题目即是线索,全文就是围绕着军号展开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的能力。 点评:理 解词语(句子)一定要坚持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的原则,把词语放到原文中,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并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加以分析,拟答时要体现出自己对词语(句子)所表现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小题 3】试题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比较明显,如我小时候,听不到军号发出的声音。二十年后,我说我听到了。再比如,我能听到军号发出的声音与村里的那几个老人听不到军号发出的声音形成对比。老人的神情与其他老人的麻木形成对比。对比的作用是为了突出。本文突出了我对老
18、人情感与心声的理解。突出了另外几个老人的麻木。突出了铜号老人的情感的可贵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小题 4】试题分析: “听不到军号声音而怒火中烧的愤怒心情 ”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中 “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 ”,根据下文的 “他也神情一振 ”可知, “火苗 ”表出了老人遇到知音的兴奋、喜悦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
19、解、 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所学的记叙文知识去衡量。 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 动物,如鱼类、鸟类、昆虫的集体统一行动有时是非常可怕的行为,最典型和最可怕的莫过于蝗虫的集体统一行动。一只两只、几十只蝗虫对人类和庄稼、植物构成不了威胁,一万只甚至一亿只蝗虫也可能对庄稼和植物不会造成太多破坏,前提是它们不同时啃食植物和庄稼。但是只要有上万只蝗虫步调一致地行动,大肆啃噬它们途经地方的植物、庄稼,就会造成满目疮痍,旷野一片 ,甚至造成大饥荒。 例如, 2006年 6月,澳大利亚遭遇最严重的蝗虫灾害,蝗虫吞吃
20、了维多利亚省多达 1 4的农作物,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 20亿澳元。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统一繁殖,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 20公里,覆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此外, 2004年西部非洲发生蝗灾,也造成 25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当地仅控制蝗灾本身就投入了 6000多万美元。 研究人员发现,蝗虫造成灾害首先需要有数量,其次需要一致行动。如果一群蝗虫的数量达到 10亿 100亿只,并且一致行动,它们可以延绵数百公里,并造 成灾难。除了啃光农作物,而且会啃光树皮草叶。 多年来,人们对蝗虫的统一行动很不理解,因为蝗虫没有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思维,更没有统一的指挥,它们为何能统一行
21、动,并且争先恐后,步调一致,造成深重灾难。 为了解开这个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杰罗姆 布尔 (Jerome Buhl)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想要弄清,是什么机制在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以此为契机可以找到有效治理蝗灾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观察蝗虫的幼虫,即若虫的发育情况,以弄清它们集体行动的触机。研究人员把不同数量的若虫放置于 一个 80厘米宽的环形活动场所,并用 VD拍摄它们的行动。当蝗虫的若虫数量较少时,它们只是沿着场地转来转去。但是,当若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 25只时,它们开始如同一只虫子一样以自发的固定方向沿场地行进。 这类似于蝗虫在野外的行动。而在野外是约
22、每平方米有 50只虫子时它们才会一致行动。更为有趣的是,当每平方米的若虫达到 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地改变方向。在这种超级拥挤的情况下,蝗虫保持一心一意地向前的方向。这意味着虫子越多,其前进的方向越好确定,并有可能提早采取措施,防止蝗虫造成的灾难。同时,这也说明在一个生物群体个体 数量太多的情况下,个体成员一般别无选择,只有随大流,或集体无意识。 至此,研究人员只是稍稍弄清了当蝗虫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但是为什么生物个体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采取一致的集体行为,研究人员称目前尚不能圆满解释。按一般的解释,生物的群体或一致性行为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
23、存下来并遗传下去的。比如,统一行动有利于自己和整个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鸟儿集体飞行有助于相互照顾和有利于飞行,如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对于蝗虫来说,情况更特殊。由于它既是食草,又是食肉 动物,而且还可能吃同类,所以它们要向同一个方向行动以避免相互冲撞和厮杀。也就是说,作为一只蝗虫来说,如果要避免被同类吃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同一方向的统一行动。 当然,这种集体行为不仅限于蝗虫,很多动物如鱼、鸟乃至人类,都有类似的集体行动趋向。例如,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数量不多时,人们在大街上行走似乎很随意;但人数达到一定密度后,他们就会自然形成一个队列,人们甚至会步调一致地行进。蝗虫的一致行
24、动也类似于其他一些动物的一致行动,这就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 冯、羚羊等集体大迁徙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不被食肉动物猎杀。 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界,如果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超过 50只,蝗虫就会采取集体行动,最终造成成群结队的蝗虫蜂拥而至。所以,在每平方米蝗虫密度少于 50只时采取灭蝗行动,如喷洒杀虫剂,有可能会以最小的成本控制和减少蝗虫的危害。 【小题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蝗虫这样的集体行为类似其他一些动物的一致行动,这样做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 B在自然界以最小成本来实现减少蝗虫危害
25、的条件是等每平方米蝗虫密度少于 50只时来喷洒杀虫剂。 C蝗虫在密度达到每平方米 25只的时候,无论在室内还是野外,它们都会一致行动,而当每平方米的若虫 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地改变方向。 D本文条理清晰,先介绍蝗虫统一行动的现象,说明其危害性,接着说研究人员对蝗虫统一行动的研究,最后指出怎样以最小成本控制和减少蝗虫的危害。 【小题 2】第 2自然段 “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统一繁殖,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 20公里,覆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 ”一句中, “甚至 ”和 “有些 ”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分) 答:_ _ _。 【小题 3】从文章来看,触发和促使蝗虫统
26、一行动的机制有哪些?( 4分) 答:_ _ _。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不能去掉, “甚至 ”表程度,强调 “集体行动包括统一繁殖 ”。( 1分)“有些 ”表范围,并非全部。( 1分)如果去掉,就变成 “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包括统一繁殖,这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 20公里,覆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 ”这与原文不符合,所以不能去掉。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 【小题 3】( 1)当蝗虫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 2) 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遗传下去的 . ( 3)作为个体的蝗虫,同一个方向行动以
27、避免相互冲撞和厮杀。 ( 4)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 【小题 1】试题分析: “蝗虫在密度达到每平方米 25只的时候,无论在室内还是野外,它们都会一致行动 ”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中说的是 “当若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 25只时,它们开始如同一只虫子一样以自发的固定方向沿场地行进。这类似于蝗虫在野外的行动。而在野外是约每平方米有 50只虫子时它们才会一致行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 【小题 2】试题分析:首先回答不能删去。回答理由时,
28、要把原句与去掉 “甚至 ”和 “有些 ”之后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理由自然就显现了。通过比较可知, “甚至 ”强调 “集体行动包括统一繁殖 ”。 “有些 ”表明并非全部。去掉后与实际不符。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 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 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不能,然后指出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掉。 【小题 3】试题分析:
29、 “哪些 ”表明是两条及两条以上,根据分值四分可初步确定为两点或四点。我们首先确定答案:范围,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有关键的语句,如 “至此,研究人员只是稍稍弄清了当蝗虫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按一般的解释,生物的群体或一致性行为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以适者生存 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遗传下去的 ”“ 它们要向同一个方向行动以避免相互冲撞和厮杀。也就是说,作为一只蝗虫来说,如果要避免被同类吃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同一方向的统一行动 ”“ 这就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 ”等,根据这些语句我们可提取、概括出四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点评
30、: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案:范围,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根据原文中的关键语句提取(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王曰: “尊秦。 ”“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 ”王曰: “爱齐而憎秦。 ”“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 ”对曰: “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
31、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 以卑易尊 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 注释:帝: 帝号 【小题 1】解释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 1)则梁门不 启 ( ) ( 2)愿王之 熟 虑之也( ) 【小题 2】请你试着读一读下列句子,看哪些字的后面需要加上标点符号,在相应的位置上用 “/”线标示出来。( 3分) 苏 秦 谓 齐 王 曰 齐 秦 立 为 两 帝 王 以 天 下 为 尊 秦 乎 且 尊 齐 乎 【小题 3】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分) 【小题 4】本文出自战国策,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
32、五国伐齐 ,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分 ) 答案: 【小题 1】( 1)打开 ( 2)仔细 【小题 2】 苏秦谓齐王曰 /齐秦立为两帝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 /且尊齐乎 【小题 3】 “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 ” 【小题 4】我们做事不要好大喜功,贪婪愚蠢,见利忘害 【小题 1】试题分析: “启 ”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来。 “熟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学过,译为 “仔细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
33、义词、古今异义 词、词性活用词等。对于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其一是产生联想,想一想课内文言文中该字词的意思,并判断一下是否相同。其二是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 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它的意思大致理解一下,本句的意思是 “苏秦对齐王说: 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大王认为诸侯将尊重秦国还是尊重齐国呢? ”。根据意思,本句的停顿应是 “苏秦谓齐王曰 /齐秦立为两帝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 /且尊齐乎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曲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给文言语句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其整体特点和语段的意思,画出合适的停 顿。当然,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 3】试
34、题分析: “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 ”,在原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 ”句中的 “故 ”是所以的意思,表明前面的语句即是 “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 ”的理由,即本题的答案:所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对于要求 “用原文回答 ”的题目,一定要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标志性语句,从文中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 4】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 “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齐王听信苏 秦之话的根本目的在于 “国重而名尊 ”“天下不敢不听 ”,却没有想到会出现 “五国伐齐 ”的被动局面。因此本文告诫我们
35、:做事不要过于贪婪,更不能见利忘害,这样只会陷自己于困境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对于文章的启示,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对题干要求的分析,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得出自己的感悟。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 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6、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 【小题 1】下列各句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晶晶 然 如镜之新开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B于 时 冰皮始解 /冻风 时 作 C冻风时 作 /属予 作 文以记之 D未百步 辄 返 /饮少 辄 醉 【小题 2】翻译下列句子。( 3分)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37、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_。 【小题 3】天气的恶劣使得作者 “”,这种压抑激发了作者的出游的热情,等待 “”,他就偕数友飞出城门,来到郊外。山光水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 “”,无不展现出早春的精致。 (用原文语句填空 )( 3 分) 【小题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写法。这样的写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 “灵气 ”。 B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例如写水为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 “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形象鲜
38、明如画。 C文章把静态的,无生命的山色,比作动态的有生命的美女梳洗罢秀发的始掠,准确传达出春天所特有的温和明媚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D文中充满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恶,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感受着自然的可贵。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高大的柳树夹立地旁,肥沃的土地 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小题 3】欲出不得 天稍和 悠然自得 【小题 4】 B 【小题 1】试题分析: A项中的 “然 ”前者译为 “的样子 ”,后者表示转折。 B项中“时 ”前者是 “这时 ”,后者是
39、 “时常 ”的意思。 C项中的 “作 ”都是动词,但前者译为“起,刮起 ”,后者译为 “写 ”。 D中的 “辄 ”是固定用法的词,译为 “就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 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小题 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土膏 ” “一望空阔 ”等。 “土膏 ” 肥沃的土地, “一望空阔 ”一望空旷开阔。要注意 “空阔 ”是两个词。即 “空旷、开
40、阔 ”。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 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 3】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引号表明是用原文中的词语,更何况后面括号中有 “用原文语句填空 ”的具体要求。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内容,在原文中从前向后寻找,可得出第一、二个空应在第一段中,第三个空应在第二段中。理解文意都可轻易找到。 考点:
41、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 点评: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抓住题干中的提示性信息,用合适的语句做答。当然要求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的,一定 要用原文语句(词语)回答。 【小题 4】试题分析: “这种夸张的手法 ”的说法是错误的。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的手法不是夸张,而应是白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所学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霾,
42、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灰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有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 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由于灰霾中的大气气溶胶大部分均可被人体呼吸道吸入,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灰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 1 3公里左右,灰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 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小题 1】 “霾 ”的有哪些特征是_( 2分)
43、【小题 2】 “霾 ”的危害是_( 2分) 答案: 【小题 1】主要特征:( 1)是一种浑浊现象;( 2)组成成分复杂,主要是直径小于 10微米的气溶性粒子;( 3)厚度比较厚;(答对两点就满分)。( 2分) 【小题 2】危害:( 1)危害人类健康,引 起鼻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癌;( 2)导致紫外线减弱,传染病增多。(意思相近就得满分, 2分) 试题分析: “主要特征 ”主要在语段的前半部分提取,如是一种浑浊现象、组成成分复杂等。 “危害 ”主要在语段的后半部分提取,有关键语句,如 “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 点评:理解语段内容时,要整体感知语段传达出的信息,抓住语段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