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江苏省淮海中学高三上学期二统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 C核酸可以作为催化作用的物质 D蛋白质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性激素属于脂质,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故 A错误。糖类在细胞膜表面和蛋白质共同构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故 B错误。核酸包括 DNA或 RNA, RNA可以作为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故 C正确。蛋白质可以作为能源物质,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四个
2、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 (每平方米的个体数 ),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 (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答案: D 试题分析:营养结构越复杂,且每种数目较多时当遇到虫害袭击时,抵抗力稳定性强,不易受到影响,由图可以看出群落丁物种数多,且每种数目相对均衡,故 D正确。 A、 B、 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如图为某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胰岛 B细胞受损 B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C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3、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突变鼠血糖浓度没有正常鼠血糖浓度高,说明胰高血糖素缺乏或缺乏胰高血糖受体,无法使血糖浓度升高,故 B正确。胰岛 B细胞受损会使血糖浓度升高,故 A错误。缺乏胰岛素受体也会使血糖浓度升高,故 C错误。细 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会使血糖浓度升高,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 过程均会加强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 与
4、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分析可知 5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经垂体释放的,故 A正确。受到寒冷刺激时,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会使机体产热量增加, 过程均会加强,故 B正确。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和水平衡调节主要是神经 -体液调节的结果,故 C错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故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
5、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经 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过敏反应是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故 A 错误。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必须相同,故 B错误。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因为有抗体的产生,故 C错误。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可以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故 D正确。
6、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 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 B三种生物的成分自左向右依次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 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是否处于 稳定状态 答案: A 试题分析:行为信息只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中进行,故 A错误。自养生物是生产者,异养生物 1应是消费者,都指向异养生物 2应是分解者,故 B正确。生态缸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故
7、C正确。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可以通过观察自养生物,消费者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 2年 第 4年 第 6年 第 8年 第 10年 第 12年 第 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 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 “J”型增长 B第 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
8、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呈 “S”型增长,故 A错误。第 12年增长速率比第 8年下降,但仍在增长,属于增长型,故 B错误。鸭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故 C错误。白头鸭在第 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是 K/2,环境容纳量是 K,应是第 8年时的两倍,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数据分析能力。 对于图 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 中的 E和 G是组成细胞核中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B图 中 c、 d点的浓度分别促进、抑
9、制芽的生长发育 C图 的细胞结构必须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D图 表示离体培养的动物细胞中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答案: AB 试题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的 E是 DNA, F是 RNA, G是蛋白质,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故 A正确。由图可知 c点是促进作用, d点是抑制作用,故 B正确。图 3细胞结构能看到膜结构应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故 C错误。图 IV中酶活性不可能为负值,故 D错误。因此 A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概念图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图甲表示 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乙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
10、色体的关系。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丙所示的 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 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乙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 4个 b基因 B若 b1链的 (A T C)/b2链的 (A T G) 0.3,则 b2为 RNA链 C由图乙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D若图乙中的 2个 b基因都突变为 B,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答案: BCD 试题分析:图乙中含有 2个 b基因,如果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其复制后有 4个基因,故 A正确。如果 b1链的 (A T C)/b2链的 (A T G) 0.3,因为碱基互补配对 A和 T
11、, G和 C配对, 但含有 T的一定是 DNA链,故 B错误。要合成黑色素需要 A-bbC-,而图乙中没有显示 C基因的情况,该生物个体如果是 C基因,该生物个体能合成黑色素,故 C错误。图乙中的 2个 b基因突变为 B,该生物个体只能合成物质甲,不会合成物质乙,故 D错误。因此 B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系哪个更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有人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 吸管从锥形瓶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
12、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 ABC 试题分析:酵母菌应放在营养液中而不是清水,清水无法为酵母菌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故 A错误。计数时应将培养液摇匀,故 B错误。应先盖玻片再滴培养液,故 C错误。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等到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故 D正确。因此选 AB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 解掌握程度。 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养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水面上方黄瓜藤枝蔓茂盛。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
13、螃蟹的排泄物,大棚里同时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漂浮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 D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 答案: ACD 试题分析: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人的作用是关键的,不仅需要太阳光能还需要人为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故 A错误。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是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故 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群落,故 C 错误。蔬菜和黄瓜是生产者,故 D错误。因此选 ACD。 考点:
14、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B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C花费 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 BCD 试题分析:沼泽地生物多样性比人造林要多,故 A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质多样性的提高,因为其对被捕食者的选择作用,故 B正确。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质是为了保护物质多样性,最终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15、,故 C正确。农田主要是在人的参与下构成的生态系统,是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不矛盾,故 D正确。因此选 BCD。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 “生活品位 ”,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 解者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
16、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意中没有体现这种蜣螂与原来的蜣螂不能进行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育的后代,故 A错误。该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捕食蜈蚣、千足虫属于消费者,故 B正确。该蜣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 C正确。该蜣螂的性状与原来有所不同,说明控制某些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故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是正确的,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题意提取分析 能力。 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
17、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 (用 Q 表示 ),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 (用 P表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Y染色体上,则 Q和 P分别为 1、 0 B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和 P分别为 0、 1 C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 Q和 P分别为 1、 1 D若突变基因仅位 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和 P分别可能为 1/2、 1/2 答案: C 试题分析:如果突变的基因只位于 Y染色体上,子代中雄性都是突变株,应是1,而雌性都不含有应是 0,故 A正确。如果突变的基因只位于 X染色
18、体上且为显性,子代中雄性都是野生型, Q是 0,而子代中雌性都是突变型, P是 1,故B正确。如果突变基因只位于 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子代中雄性都是野生型,Q应为 0,雌性也都是野生型, P应是 0,故 C错误。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子代中雄性和雌性都有 1/2可能为突变株,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 埃博拉病毒传染性强, 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遗传物质是 DNA和 RNA 结构简单,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在实验室中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
19、基培养病毒用于科学研究 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 答案: A 试题分析:病毒的遗传物质只能是 DNA或 RNA,故 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会有核糖体,故 错误。病毒只能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不能用培养基培 养,故 错误,所以全部错误,故 A正确, B、 C、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B 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
20、无关 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D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故 A错误。 tRNA是在细胞核内合成,其运出细胞核需要经过核孔,故 B错误。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应是基因发生了突变,故 C正确。核膜是由两层膜,每层都由两层磷脂分子,应是 4层磷脂分子,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 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 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 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 ATP的末端 P已带上放射
21、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 ) A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部分 32P标记的 ATP是重新合成的 C ATP中远离 A的 P容易脱离 D该过程中 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现象 ATP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 ATP的末端 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部分 P标记的 ATP是新合成的,故 B正确。末端的 P带上标记,说明ATP中远离 A的 P容易脱离,故 C正确。含量变化不大说明该过程中既有 ATP合成又有分解,故 D正确。但不能说明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故 A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 ATP 相关 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 神经系统正常
22、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 B 试题分析: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故 A错误。生存因子足够神经细胞能够生存,不够的会死亡,说明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故 B正确。神经细胞与靶细胞应是通过神经递质化学信号传递信息,故 C错误。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凋亡,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
23、力。 左侧表格各选项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右图来准确表示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物膜系统主要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构成的,故 A 正确。细胞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故 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故 C错误。非膜性结构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和 中心体,核仁不属于细胞器,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概念图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很多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C。科学家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C(实验组 )以研究其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得到如图
24、曲线。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癌细胞的出现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在 10h时,对照组中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和 DNA数均为体细胞的 2倍 C在 10 11 h时,实验组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快 D维生素 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 答案: D 试题分析:癌细胞的出现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故 A错误。 10h时,对照组细胞处于分裂期,但分裂期只有后期染色体数目是正常细胞的两倍,故B错误。在 10 11 h时,而实验组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快的应是 DNA复制的时期间期,故 C错误。由图分
25、析可知实验组维生素 C能延长细胞分裂间期,但对分裂期的影响和对照组不大,只是延迟了进入分裂期的时间,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 对图形分析能力。 下图 是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组图像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B图 细胞所处时期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排序为图 D图 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 A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
26、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以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故 B正确。细胞分裂顺序应是 ,故 C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猫是 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 A(橙色 )、 a(黑色 )位于 X染色体上,当猫体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 X染色体时,只有随机的 1条 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 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巴氏小 体不能用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 B性染色体组成为 XXX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 3个巴氏小体 C一只橙黑相间的雄
27、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个体的基因型为 XAXaY D亲本基因型为 XaXa和 XAY个体杂交,产生一只 XAXaY的幼体,是由于其父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正常情况下雌性应有 1 个巴氏小体,雄性没有巴氏小体,故 A 错误。性染色体组成为 XXX 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 2 个巴氏小体,故 B错误。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说明有的表达的是 XA,有的体细胞表现的是 Xa,则该雄猫个体的基因型为 XAXaY,故 C 正确。亲本基因型为 XaXa和 XAY个体杂交,产生一只 XAXaY的幼体,是由于其父方在
28、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 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 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 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 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是蛋白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噬菌体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其标记是应在含标记的大肠
29、杆菌中获得,不能直接从培养基获得,故 A错误。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只有蛋白质和 DNA组成,故 B正确。采用搅拌和离心是为了将噬菌体外壳与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开,故 C错误。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 35S,说明蛋白质外壳未侵入大肠杆菌体内,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 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 a、 b、 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 、 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c基因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
30、发生在 a b之间 C 、 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D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故 A错误。四分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而该图表示的只是一个 DNA分子上,故 B错误。 I和 II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没有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故 C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例如身高由多种因素确定,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某种鱼的鳞片有 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 色体上
31、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 (用 A、 a, B、 b表示 ),且 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 F1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鱼占 50%,单列鳞鱼占 50%;选取 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 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6:3:2:1,则 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 F2中有四种表现型,说明 F1的单列鳞鱼应是 AaBb,野生型鱼鳞占了 3份,因 BB死亡,说明野生型是 A-bb,在 F1中它们各占 50%,亲本是无鳞 aaBb和纯合野生型
32、鳞是 AAbb,说明亲本应是 aaBb和 AAbb,故 B正确,A、 C、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应用能力。 综合题 8分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 A对小麦胚芽鞘 (幼苗 )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甲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 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 5种浓度的 A溶液 (实验组 )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对照组 )中。在 23 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 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 (取每组平均值 ),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乙。请分析并回 答: 图甲 :实验材料 (切段 )截取示意图 图乙 :用不同浓度 A溶液处理切段的结果 (n 7
33、) (1)本实验中 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生长素类似物 A溶解于 _中,以得到 5种浓度的 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图乙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 _mm。浓度为 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_(选填 “有 ”或 “无 ”)促进作用;与浓度为 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 10mg/L的 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 _。 (3)图乙中,浓度为 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4)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_ _。
34、 答案:( 8分) (1)1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切断中内源激素 (2)7.0 有 减弱 (3)C (4)重复实验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在浓度为 1mg/L时的茎段平均长度最长,说明效果最明显。因为对照组是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为了控制无关变量 ,遵循单一变量,生长素类似物 A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在蒸馏水中浸泡的目的是减数内源性激素对实验的干扰。 ( 2)由图可知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 7.0mm。浓度为 0.001mg/L的溶液切段长于对照组,说明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 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 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作用减弱。 ( 3)原始数据不应舍
35、弃,应如实填写,故 C正确。 ( 4)为了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应做重复实验进行验证。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7分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 (28株 /m2)和 3种杂草 (均为 1株 /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 (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_,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_关系。 (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 _型增长。 (3)若
36、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答案:( 7分) (1)福寿螺的密度 消费者 捕食 (2)大于 S (3) 次生 狐尾草 试题分析:( 1)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密度福寿螺引入不同小区后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的变化,故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在生态系统中福寿螺属于消费者。鸭舌草属于生产者,福寿螺捕食鸭舌草,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 ( 2)由图可知中密度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 0,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区的水花生增长速率虽然最低但仍大于 0,说明呈 “S”型增长。 ( 3)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小区将发生次生演替,如果时
37、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因为由图可知狐尾草在低密度小区数量较多,应是优势种群。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9分 )下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 (雄性激素 )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 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 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 (2)GnRH与睾丸酮在化学本质上的差异是: 。图乙中 abcd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的 调节机制。 (3)研究表明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
38、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mlu/mL) FSH(mlu/mL) 睾丸酮 (mlu/mL) 吸毒者 23岁 4年 1.4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4.66 6.6 6.69 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 (请填图中字母 )。为了确定吸毒者睾丸酮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 LH和 FSH减少引起的,可将其体内LH和 FSH,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睾丸酮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4)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研究表明
39、环境激素可沿着 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接受后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有的环境激素可使精子 DNA分子发生断裂和 DNA片段丢失,使得精子出现 ,造成精子畸形率升高。 答案:( 9分)( 1)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不利于) 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 2)前者是蛋白质(肽类),后者是固醇类(类固醇) 分级(分级调节)和(负)反馈( 2分) ( 3) bcd( 2分) 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 ( 4)食物链(食物网)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缺失) 试题分析:( 1)由甲图可知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充当信息分子,血液中的激素也可以充
40、当信息分子,而免疫细胞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以充当信息分子。 T细胞活性下降,其分泌免疫活性分子淋巴因子的能力减弱,而淋巴因子能促进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因此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力弱。 ( 2) GnRH是下丘脑释放的,应是蛋白质类激素,而睾丸酮是性技术属于固醇类激素。图中 abc是分级调节, d是反馈调节,故是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 3)由表可知吸毒者 LH、 FSH和睾丸酮的量减少,说明 bcd过程减弱。为了确定吸毒者睾丸酮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 LH和 FSH减少引起的,可将其体内 LH 和 FSH 补充到正常人水平,然后看睾丸酮能否恢复到正常人水平,如果能
41、说明是因为 LH 和 FSH 减少引起睾丸酮减少,如果不能说明是睾丸受损。 ( 4)环境激素是在环境中能到人体中应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精子DNA分子发生断裂 和 DNA片段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得精子出现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精子畸形率升高。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9分 )AS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患儿脑细胞中 UBE3A蛋白含量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 UBE3A蛋白由位于 15号染色体上的 UBE3A基因控制合成,该基因在人脑细胞中的表达与其来源有关:来自母方的 UBE3A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 UBE3A基因由于
42、邻近的 SNRPN基因产生的反义 RNA干扰而无法表达 (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UBE3A蛋白是泛素蛋白酶体的核心组分之一,后者可特异性 “标记 ”P53蛋白并使其降解。检测 P53蛋白的方法是 。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另一途径是通过(细胞器 )来完成的。 (2)由于 UBE3A基因和 SNRPN基因 ,所以它们的遗传关系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对绝大多数 AS综合征患儿和正常人的 UBE3A基因进行测序,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图所示。 由此判断绝大多数 AS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来自 方的 UBE3A基因发生 ,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发生。 (3)研究表明,人体非神经组织中的来自母方或父方
43、的 UBE3A基因都可以正常表达,只有在神经组织中才会发生 UBE3A基因被抑制的现象,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 性。 (4)动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的个体称为 “三体 ”。现产前诊断出一个 15号染色体为 “三体 ”的受精卵是由正常卵细胞与异常精子受精形成的,其UBE3A 基因全部正常。该受精卵可随机丢失一条 15 号染色体而完成胚胎发育,则发育成 AS综合征患者的几率是 (不考虑基因突变,请用分数表示 )。 (5)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XLA)是一种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家族中的 XLA男性患者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
44、的两点原因: 。 答案:( 9分)( 1)抗原 -抗体杂交 溶酶体 ( 2)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或答 “(基因)连锁 ”,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 母 碱基(对)的替换 ( 3)组织特异(或答: “组织选择 ”, “细胞特异 ”, “细胞选择 ”) ( 4) 1/3 ( 5)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与该致病基因的表达相关(或其它合理答案:)(共 2分,答对 1项即得 1分) 试题分析:( 1)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可以用抗原 -抗体杂 交方法,而蛋白质的降解可以通过溶酶体来实现,因为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 2)由图可知 UBE3A
45、基因和 SNRPN基因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可知只有母方的该基因能表达,所以患者是因为母方的该基因发生突变,由图可知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 3)由题意可知只在神经细胞中表达,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 4)该受精卵中含有 1条母方染色体, 2条父方染色体,只要有 1条母方染色体就不会患有该病,而出现 2条都是父方的概率是 1/3,故患病概率是 1/3. ( 5)一部分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而他们的基因型是相同的,说明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
46、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7分 )氢是一种清洁能源。莱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将 H2O分解成 H和 O2, H可参与暗反应,低氧时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 H转变为氢气。 ( 1)莱茵衣藻捕获光能的场所在叶绿体的 _。 ( 2) CCCP(一种化学物质 )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氢。已知缺硫也能抑制 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 (A组 )和缺硫培养液 (B组 ),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产氢总量。 实验结果: B组 A组,说明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有 _作用。 为探究 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
47、验组,其培养液为 _和 _。 ( 3)产氢会导致莱茵衣藻生长不良,请从光合作用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 ( 4)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氢的原因是 _,因此可通过筛选高耐氧产氢藻株以提高莱茵衣藻产氢量。 答案:( 7分)( 1)类囊体薄膜 ( 2)促进 添加 CCCP的完全培养液 添加CCCP的缺硫培养液 ( 3)莱茵衣藻光反应产生的 H转变为 H2,参与暗反应的 H减少,有机物生成量减少( 2分) ( 4)氧气抑制产氢酶的活性 试题分析:( 1)由题意可知莱茵衣藻具有叶绿体,其捕获光能的应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 2)如果缺硫的 B组培养液 中比 A组培养液中产氢总量高,说明缺硫可以促进产氢。为探究 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验组,一组是只添加 CCCP的完全培养液,一组应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