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29090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哺乳动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量会减少 B成熟红细胞中没有血红蛋白 mRNA的合成 C红细胞中能贮存大量氧气分子,故氧气分子进入红细胞为主动转运 D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答案: C 试题分析: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量会减少,A项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所以不能发生转录,即没有血红蛋白 mRNA的合成, B项正确;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氧气容易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

2、,氧合血红蛋白分离,释放出氧气,即氧气进入红细胞后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红细胞内的氧气浓度不会升得太高,氧气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C项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使红细胞成镰刀状,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哺乳动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中,正确 的是 A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神经上是双方向传导 B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与免疫无关 C致敏 B淋巴细胞与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的分裂必须要辅助性 T

3、淋巴细胞的协助 D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形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一般是单向传递的, A项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即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抗体是血浆蛋白的一种,所以血浆蛋白与免疫有关, B项错误;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即效应 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 C项错误;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必须对内外界刺激有感应及时感知,并及时加以调整以维持相对稳定, D项正确。 考点

4、:本题考查内环境及问题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CAV-16是一种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有关人 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AV-16侵入人体后,刺激活化的辅助性 T淋巴细胞分泌抗体 B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 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 C成熟的 B淋巴细胞经 CAV-16刺激后即可进行分裂和分化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直接产生抗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 CAV-16病毒相当于抗原,侵入人体后,在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过程中,浆细胞产生抗体, A项错

5、误;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 B项正确; B淋巴细胞经 CAV-16刺激 后,还需要在辅助性 T淋巴细胞的作用下才能分裂和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项错误;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 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含量甚微的 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 的分泌 B激素 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 C血中 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

6、减弱 D 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示意图。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且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少,故含量甚微的 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 的分泌, A 项正确;由前面分析可知,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 B项正确;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 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会减弱,下丘脑、垂体通过增加激素 的分泌 量,促进甲状腺激素 的分泌, 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 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

7、体内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某兴趣小组研究 X、 Y、 Z三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相关判断合理的是 A 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 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 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 D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 YZX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 X浓度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清水组)相比,杨树侧芽生长量小,说明 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A项正确; Y浓度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杨树侧芽生

8、长量大,说明 Y 浓度生长可促进杨树侧芽的生长,但生长素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不能促进细胞分裂, B项错误;该实验设置的浓度太少,只能确定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在 Z 左右, C 项错误; X、Y、 Z三个浓度中, 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根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说明 X浓度最大,但是 Y和 Z浓度大小不能确定,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 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 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 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 c

9、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 d点,在 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将某药物放在 c处,刺激 e点, 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与 a端相连的是感受器,与 b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A项错误; c为组织液,存在于突触间隙,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 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 电信号, B项错误;刺激 d点,在 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还需要刺激 e 点,如果在 d 处测不到电位变化,才能

10、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C项正确;据图可知,刺激 e点,在 d点处本来就没有电位变化 (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与 C处是否加药物无关,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 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综合题 科研人员为研究土壤 pH对粳型杂交稻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步骤如下: 将消毒后生理状态良好且相同的水稻幼苗分别置于 pH为 4.0、 5.0、 6.0、 7.0和 8.0的培养液培养,其它条件适宜; 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水稻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叶绿素 a、叶绿素 b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

11、 a b的值,结果如下图。 分析回答: (1)培养水稻幼苗的过程中,隔天更换培养液,除了可以防止缺氧造成烂根和营养不足之外,还能防止培养液 的改变 ,影响实验结果。 (2)测定叶绿素含量前,需要提取叶绿素。提取的方法是:在剪碎的绿叶中加入SiO2、 、 后快速研磨,经过滤获得色素滤液。 (3)测定水稻幼苗叶片呼吸作用速率时需在 条件下进行。 (4)由图乙可知,水稻对 pH 的适应范围较广,在 范围内对水稻的生长影响不大。结合甲图分析, pH的变化主要导致 的变化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5)若 pH为 4.0时,水稻幼苗要正常生长,每天适宜的光照时间不少于 小时。 答案:( 1) pH ( 2)碳

12、酸钙( CaCO3) 无水乙醇(或丙酮) ( 3)黑暗 ( 4) 5.0 7.0 叶绿素 a/b的比值 ( 5) 13.7 试题分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的 pH,水稻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每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在培养水稻幼苗的过程中,隔天更换培养液,除了可以防止缺氧造成烂根和营养不足之外,还能防止培养液 pH的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 2)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在剪碎的绿叶中加入 SiO2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加入 CaCO3是为了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是为了溶解、提取色素。 ( 3)水稻在有光时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测定水稻幼苗叶片呼吸作用速率时需在黑暗条件下进

13、行,此时水稻只 进行呼吸作用。 ( 4)据图可知,水稻在 pH为 5.0 7.0范围内,净光合速率几乎没有变化,所以此范围内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分析甲图可知,随 pH值升高,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叶绿素 a/b的比值,先升高再降低,所以 pH的变化主要导致叶绿素 a/b的比值的变化,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 5) pH为 4.0时,呼吸速率是 200molmg-1h-1,净光合速率是150molmg-1h-1,所以该 pH值时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 350molmg-1h-1,设水稻幼苗要正常生长,每天适宜的光照 时间不少于m小时,则有 350molmg-1h-1m 24200

14、molmg-1h-1,解得 m=13.7小时。 考点:本题考查研究土壤 pH对粳型杂交稻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 1)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 F1, F1随机交配得 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 B、 b表示): 实验一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 雄 红眼( ) 朱砂眼( ) 全红眼 全红眼 红眼 :朱砂眼 =1:1 B、 b基因位于 _ _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 _ _性。 让 F2代红眼

15、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 F3代中,雌蝇有 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 ( 2)在实验一 F3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E、 e有关。将该白眼果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1, F1随机交配得 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实验二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雄均表现为 红眼 :朱砂眼 :白眼 =4:3:1 白眼( ) 红眼( ) 全红眼 全朱砂眼 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 F2代杂合雌蝇共有 种基因型,其基因型为 ;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 ( 3)果蝇出现白眼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该基因突变前的部分序

16、列(含起始密码信息)如下图所示。(注:起始密码子为 AUG,终止密码子为 UAA、 UAG或UGA) 上图所示的基因片段在转录时。以 链为模板合成 mRNA;若 “”所指碱基对缺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含 个氨基酸。 答案:( 1) X 隐 2 1/4 ( 2) eeXbXb 4 EeXbXb、 EEXBXb、 EeXBXb、 eeXBXb 2/3 ( 3)乙 5 试题分析:( 1) 由表格可知,实验一的 F1全是红眼,亲本的朱砂眼在 F1中没有表现出来,可推知朱砂眼为隐性; F2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B、 b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 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是 XBXB和 XbY, F1的

17、基因型是 XBXb和 XBY, 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XBXB1 XBXb1XBY1 XbY,让 F2中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随机交配,可能发生的组合有 1/2 XBXBX bY和 1/2 XBXbX bY,所得 F3代中,雌蝇有 XBXb和 XbXb2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 XbY)果蝇所占比例为 1/21/2 1/4。 ( 2)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其上的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结合实验二中子代的性状表现,可知 e和 b同时存在为白眼,含 B基因就表现为红眼, E基因和 b基因同时存在表现为朱砂眼,由此可知亲本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eeXbXb;亲本红眼雄蝇的基因型是

18、 EEXBY,子一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Ee 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EeXbY,二者交配子二代雌果蝇的基因型应有 3( EE、 Ee、 ee) 2(XBXb、 XbXb) 6种,其中杂合子 4种,即EeXbXb、 EEXBXb、 EeXBXb、 eeXBXb,其比例为 2: 1:2:1,其中红眼果蝇 (EEXBXb、EeXBXb、 eeXBXb)所占的比例为 2/3。 ( 3)根据起始密码子为 AUG,以及 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与 mRNA上相应的碱基互补配对的知识,可判断乙链为模板链;根据起始密码子是 AUG,终止密码子为 UAA、 UAG或 UGA可知,若 “”所指碱基对缺失,则终止密

19、码子会提前出现,在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之间为 5个密码子,故该基因控制合 成的肽链含 5个氨基酸。 考点:本题考查果蝇眼色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质不断发生转化,使香蕉逐渐变甜。为了验证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化情况,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一 )实验原理: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产生 ,它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导致果肉细胞内的 ,从而使香蕉逐渐变甜。 (二 )材料与用具:成熟到第 2天的香蕉果肉、成熟到第 4天的香蕉果肉、碘 碘化钾溶液、本尼迪特试剂、蒸馏水、试

20、管、滴管、玻璃缸、酒精灯、量筒、天平等 (三 )实验思路: 制备提取液:取成熟到第 2天和第 4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两种提取液; 实验分组并编号: 实验观察:将以上各组试管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它们的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完成上面实验原理和步骤 中的填空; (2)请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并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注:实验结果中记录变化后的颜色以及颜色的深浅,用 “+”表示呈浅色, “+”表示呈深色, “-”表示无 颜色变化) 答案:( 1)(一)乙烯 淀粉分解成还原糖 ( 2分,若只答 “淀粉分解 ”,给1分,答 “有机物分解 ”不给分) (三)实验

21、分组:(每组 1分,共 4分。加入提取液与试剂的量与方法不作要求) 甲:第二天的提取液 +碘 碘化钾溶液; 乙:第二天的提取液 +本尼迪特试剂 ; 丙:第四天的提取液 +碘 碘化钾溶液; 丁:第四天的提取液 +本尼迪特试剂 。 ( 2)记录表格:(评分标准:标题 1分,分组 1分,颜色 1分,结果 1分。共4分) 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贮藏物质转化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分组 颜色 甲 乙 丙 丁 蓝色 + + 红黄色 + + (注:若分组只有两组,且分组与表格均正确,则分组与表格各给 2分) 试题分析:( 1)(一)植物激素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香蕉逐渐变甜,说明果实内发生了糖类的转化,即果肉细胞内的淀粉分解成了还原糖。(三)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化情况,根据题目给出的 两步,确定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所加试剂不同,实验因变量是溶液颜色的变化,故实验应分成四组,第 2天的两组,第 4天的两组,分别进行对照实验。 ( 2)设计实验表格时,要写出表格的名称,根据题目要求在表格中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 考点:本题考查验证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化情况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