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1月调研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29093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1月调研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1月调研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1月调研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1月调研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1月调研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 1月调研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废水时加入明矾作为消毒剂可以除去水中的杂质 B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常在包装中放入生石灰 C金属汞一旦洒落在地面或桌面时,必须尽可能收集,并深埋处理 D高铁车厢大部分材料采用铝合金,因铝合金强度大、质量轻、抗腐蚀能力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明矾只能用作净水剂,不能用于消毒剂, A错误; B、生石灰不具有还原性,不能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常用作干燥剂, B 错误;深埋处理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 C错误; D、高铁车厢大

2、部分材料采用铝合金,因铝合金强度大、质量轻、抗腐蚀能力强, D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的分析判断 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将茶叶灼烧灰化 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 过滤得到的滤液 检验滤液中的 Fe3 。下图是可能用到的实验用品。 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步需选用仪器 、 和 , 的名称叫钳埚 B第二步用浓硝酸溶解茶叶并加蒸馏水稀释,选 用 、 和 C要完成第三步,需选用 、 和 ,除夹持仪器外还缺滤纸 D第四步,若滤液中含有 Fe3 ,加入 中的溶液后滤液会显红色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茶叶灼烧需要酒精灯、坩埚、三脚架和泥三角等, A 不正确;

3、B、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不能用来稀释溶液或溶解固体,B不正确; C、过滤需要烧杯、漏斗和玻璃棒,另外还需要滤纸, C正确; D、检验铁离子一般用 KSCN溶液,但 中的溶液不一定 KSCN溶液, D错误,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仪器的选择和铁离子的检验方法 某溶液中含有 HCO3 、 CO32 、 SO32 、 Na 、 NO3 五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充分反应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是 A CO32 、 NO3 B NO3 C SO32 、 NO3 D CO32 、 NO3 、 Na 答案: B 试题分析:过氧

4、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同时过氧化钠还具有强氧化性。则 HCO3 转化为 CO32 , SO32 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是 NO3 ,答案:选 B。 考点:考查过氧化钠的性质 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 TiO2光催化染料 R 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 0 50 min之间, pH 2和 pH 7时 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 R的降解速率越小 C 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 20 25 min之间, pH 10时 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 0.04 mol L 1 min 1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根据图像可知在 0

5、 50min内, pH 2时, 20min时, R已经降解完了,因此 R平均降解速率计算按 0 20min;而 pH 7时, 40min时, R已经 降解完了,因此 R平均降解速率计算按 0 40min,通过计算在 0 50min之间, pH 2和 pH 7时 R的降解百分率是相等的, A正确; B、根据图像可知溶液酸性越强,即 pH越小时,线的斜率越大,这说明 R的降解速率越大, B错误; C、由于图像中无法比较同一 pH条件下, R的起始浓度与降解速率的关系,因此 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是错误的, C错误; D、在 2025min之间, pH 10时 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 410 6

6、mol/(L min),故 D错误,答案:选 A。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计算、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 C、 D为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 A、 C同主族, A的气态氢化物比 C的气态氢化物稳定,则 A在 C的上一周期; B、 C、 D同周期, B的阳离子比 D的阳离子氧化性强,则 B在 D的右边; B的阳离子比 C的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即 B是金属, C是非金属。则 A、原子序数: CBD A, A错误;B、单质熔点: D B, A C, B 错误; C、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住增大,则原子半径: DBCA, C正确; D、简

7、单离子半径: CADB, D错误,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元素推断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下图是金属镁和卤素反应的能量变化图 (反应物和产物均为 298 K时的稳定状态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 Mg与 F2反应的 SMgBr2MgCl-2MgF2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Mg与 F2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则反应的 S 0, A 正确; B、反应的焓变生成物总焓反应物总焓,根据图像可知 MgF2( s)的能量低于MgBr2( s),所以反应 MgF2(s)+Br2(l) MgBr2(s)+F2(g)的焓变等于 524kJ/mol( 1124kJ/mol) 600KJ/mol, B正确

8、; C、根据 B中分析可知 MgBr2与Cl2反应的 H 641.3kJ/mol( 524kJ/mol) 117.3kJ/mol 0, C正确;D、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根据图象数据分析可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MgI2 MgBr2 MgCl2 MgF2, D错误,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反应热的有关应用 分子式为 C9H18O2的有机物 Q,在稀硫酸中经加热转化为一种与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酸性物质 A,同时生成另一种物质 B,若不考虑立体异构 ,则 Q的结构最多有 A 16种 B 8种 C 4种 D 2种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子式为 C9H18O2的有机物 Q,在稀硫酸中经加热转

9、化为一种与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酸性物质 A,同时生成另一种物质 B,这说明 Q 是酯类,其中酸是丁酸,醇是戊醇。丁酸有 2种,戊醇有 8种,则相应酯类物质有 28 16种,答案:选 A。 考点:考查 实验题 ( 14分) 3-丁酮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用途极广,广泛用于药物合成,还用作食品的着香剂。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30,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 181 ,受热温度超过 95 摄氏度时就会分解;易溶于水,与乙醇、乙酸乙酯等有机试剂以任意比混溶;实验室可用以乙酸乙酯和金属钠为原料制备。乙酸乙酯相对分子质量为 88,常温下为无色易挥发液体,微溶于水,沸点 77 。 【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 【实

10、验步骤】 1加热反应:向反应装置中加入 32 mL( 28.5g, 0.32mol)乙酸乙酯、少量无水乙醇、 1.6 g( 0.07mol)切细的金属钠,微热回流 1.53小时,直至金属钠消失。 2产物后处理:冷却至室温,卸下冷凝管,将烧瓶浸在冷水浴中,在摇动下缓慢的加入 32 mL 30%醋酸水溶液,使反应液分层。用分液漏斗分离出酯层。酯层用 5%碳酸钠溶液洗涤,有机层放入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无水碳酸钾至液体澄清。 3蒸出未反应的乙酸乙酯:将反应液在常压下蒸馏至 100 。然后改用减压蒸馏,得到产品 2.0g。 回答下列问题: ( 1)从反应原理看,无水乙醇的作用是 。 ( 2)反应装置中加

11、干燥管是为了 。两个装置中冷凝管的作用 (填 “相同 ”或 “不相同 ”),冷却水进水口分别为 和 (填图中的字母)。 ( 3)产物后处理中,滴加稀醋酸的目的是 ,稀醋酸不能加多了,原因是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酯层的操作叫 。碳酸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 。加碳酸钾的目的是 。 ( 4)采用减压蒸馏的原因是 。 ( 5)本实验所得到的 3-丁酮酸乙酯产率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 A 10 B 22 C 19 D 40 答案:( 1)催化剂( 2分) ( 2)防湿气进入反应体系中以保证反应体系干燥( 1分); 不相同( 1分); b( 1分); d( 1分)。 ( 3)中和生成的 钠盐,使之变成产物

12、( 1分);酸多了会增加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1分);分液( 1分);中和醋酸( 1分);干燥( 1分)。 ( 4) 3-丁酮酸乙酯沸点高,在沸点温度下还易分解( 1分)。 ( 5) B(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方程式可知加入无水乙醇后又产生乙醇,这说明乙醇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 2)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因此装置中加干燥管是为了防湿气进入反应体系中以保证反应体系干燥;反应装置中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挺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压装置中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却蒸发出的蒸汽便于得到产品。为充分冷凝,使冷水充满冷凝器, 因此冷却水的流向分别是 b和 d。 ( 3)由于产物中含有钠盐,因此产物处理后

13、,滴加稀醋酸的目的是中和生成的钠盐,使之变成产物;由于酸多了会增加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醋酸不能滴加的过多。用分液漏斗分离出酯层的操作叫分液。酯类在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所以为出去酯中的醋酸,需要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钾吸水,因此加碳酸钾的目的是干燥产品。 ( 4) 3-丁酮酸乙酯沸点高,而受热温度超过 95 摄氏度时就会分解,所以需要减压蒸馏。 ( 5)根据反应物的用量可知钠不足,因此理论上生成产品的物质的量是0.07mol,其质量是 0.07mol130g/mol 9.1g,所以产率是 ,答案:选 B。 考点:考查有机物制备的实验方案设与探究 填空题 14分 )亚磷酸( H3PO3)是二

14、元酸, H3PO3溶液存在电离平衡: H3PO3 H+ H2PO3 。亚磷酸与足量 NaOH溶液反应,生和 Na2HPO3。 ( 1) 写出亚磷酸与少量 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根据亚磷酸( H3PO3)的性质可推测 Na2HPO3稀溶液的 pH 7(填 “”、 “ ( 2分) c( H+) c( H2PO3-) c( HPO32-) ( 2分) .310 3mol/L( 2分) ( 2) H3PO3+ I2+H2O = 2HI+ H3PO4 ( 2分) ( 3) 2H+ 2e H2 ( 2分) HPO32 + 2H+ H3PO3( 2分) (或: HPO32 + H+ H2PO3

15、、 H2PO3 + H+H3PO3(各 1分) 试题分析:( 1) 亚磷酸是二元弱酸,与少量 NaOH溶液反应生成酸式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3PO3+OH H2PO3 +H2O。 亚磷酸是二元弱酸,因此相应的正盐 Na2HPO3在溶液中水解溶液显碱性,则pH 7。 亚磷酸是二元弱酸,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又因为水中还存在电离平衡,所以除 OH 之外其他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 H+) c( H2PO3-) c( HPO32-);根据 H3PO3溶液存在电离平衡 H3PO3 H+ H2PO3 可知,溶液中c( H2PO3-) c( H+) 2.510 2mol L 1, c( H3PO3

16、) 0.1000 mol L 12.510 2mol L 1 0.075mol/L,所以该温度下电离常数 K。 ( 2)亚磷酸具有强还原性,可使碘水褪色,在反应中被氧化为磷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3PO3+ I2+H2O = 2HI+ H3PO4。 ( 3) 电解池中阴极得到电子,因此阴极是溶液中的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为 2H+ 2e H2。 阳极氢氧根离子放电,同时产生氢离子,氢离子进入产品室与 Na2HPO3反应得到亚磷酸,所以在产品室生成亚磷酸的方程式为 HPO32 + 2H+ H3PO3。 考点: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电化学原理的应用 15 分 )氮

17、的氢化物 NH3、 N2H4等在工农业生 产、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1)已知 25 时,几种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如下表所示: 氢氧化物 Cu(OH)2 Fe(OH)3 Fe(OH)2 Mg(OH)2 Ksp 2.210-20 4.010-38 8.010-16 1.810-11 向 Cu2+、 Mg2+、 Fe3+、 Fe2+浓度都为 0.01mol L-1的溶液中缓慢滴加稀氨水,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用化学式表示)。 ( 2)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工业上,制备肼( N2H4)的方法之一是用次氯酸钠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与氨气反应。以石墨为电极,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该电池的负

18、极反应为 。 ( 3)在 3 L密闭容器中,起始投入 4 mol N2和 9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平衡时仅改变温度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温度 (K) 平衡时 NH3的物质的量 (mol) T1 2.4 T2 2.0 已知:破坏 1 mol N2(g)和 3 mol H2(g)中的化学键消耗的总能量小于破坏 2 mol NH3(g)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 则 T1 T2(填 “”、 “”或 “=”)。 在 T2 K下,经过 10min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则 0 10min内 H2的平均速率v(H2)= ,平衡时 N2的转化率 ( N2) = 。若再增加氢气浓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将 (填

19、 “增大 ”、 “减小 ”或 “不变 ”)。 下列图像分别代表焓变( H)、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N2体积分数 ( N2)和气体密度( )与反应时间关系,其中正确且能表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答案:( 1) Fe( OH) 3、 Cu( OH) 2、 Fe( OH) 2、 Mg( OH) 2( 2分,顺序不正确不得分) ( 2)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分,未标加热或气体符号或未配平扣 1分) 2NH3+2OH- 2e- N2H4+2H2O( 2分) ( 3) ( 2分) 0.1 mol L-1 min-1 ( 2分) 25%(

20、2分)不变( 1分) BC( 2分) 试题分析:( 1)溶度积常数越小,越溶液产生沉淀,根据溶度积常数大小可知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是 Fe( OH) 3、 Cu( OH) 2、 Fe( OH) 2、 Mg( OH) 2。 ( 2)实验室利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加热制备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因此氨气在负极通入,失去电子转化为肼,所以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2NH3+2OH- 2e- N2H4+2H2O。 ( 3) 已知破坏 1 mol N2(g)和 3 mol H2(g)中的化学键消耗的总能量小于破坏 2 mol

21、 NH3(g)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这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T1时生成的氨气多,温度低有利于氨气的生成,所以 T1 T2。 平衡时氨气的物质的量是 2mol,则根据方程式 N2 3H2 2NH3可知消耗氢气的物质的量是 3mol,浓度是 1mol/L,所以 0 10min内 H2的平均速率 v(H2) 1mol/L10min 0.1 mol L-1 min-1 ;消耗氮气的物质的量是 1mol,所以氮气的转化率是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因此若再增加氢气浓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将不变。 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 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

22、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A、对于具体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热是不变,因此反应热不变不能表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A错误; B、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 气的质量和混合气的总的物质的量的比值,质量不变,但物质的量是变化的,所以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正确; C、当氮气含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正确; D、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量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即密度始终是不变, D错误,答案:选 BC。 考点:考查溶度积常数应用、氨气制备、电极反应式书写、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计算等 【

23、化学 选修 2化学与技术】 (15分 ) (一)( 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成氨的 “造气 ”阶段会产 生废气 B电镀的酸性废液用碱中和后就可以排放 C电解制铝的过程中,作为阳极材料的无烟煤不会消耗 D使用煤炭转化的管道煤气比直接燃煤可减少环境污染 (二)工业生产 Na2S常用方法是无水芒硝 (Na2SO4)一碳还原法,其流程示意图如下: ( 1)若煅烧阶段所得气体为等物质的量的 CO和 CO2。写出煅烧时发生的总反应方程式: 。 ( 2)用碱液浸出产品比用热水更好,理由是 。 ( 3)废水中汞常用硫化钠除去,汞的除去率与溶液 pH和硫化钠实际用量与理论用量比值 x的关系如图所示。

24、为使除汞达到最佳效果, 应控制条件是 。 ( 4)取 Na2S(含少量 NaOH),加入到 CuSO4溶液中,充分搅拌,若反应后溶液pH 4,此时溶液中 c(S2 ) mol L 1。 已知: CuS的 Ksp 8.810 36; Cu(OH)2的 Ksp 2.210 20(保留 2位有效数字 )。 ( 5)纳米 Cu2O常用电解法制备,制备过程用铜棒和石墨棒做电极, Cu(NO3)2做电解液。电解生成 Cu2O应在 ;该电极 pH将 (填 “升高 ”“不变 ”或 “降低 ”),用电极方程式解释 pH发生变化的原因 。 答案:(一) AD( 2分)(二) (1)3Na2SO4 8C 3Na2S

25、 4CO2 4CO( 2分) (2)热水能促进 Na2S水解,而稀碱可抑制 Na2S水解( 2分) (3)pH介于 9 10之间, x 12( 2分) (4)4.010 36 mol/L( 3分) (5)阴极降低( 2分) 2Cu2 2e H2O Cu2O 2H( 2分) 试题分析:(一) A、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 N2+3H2 2NH3,因此所用的原料气是氮气、氢气。其中氮气来自于空气,氢气来自水和碳氢化合物的反应,用天燃气或煤制备氢气时会产生废气二氧化碳, A正确; B、酸性废液用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但电镀液中仍然含有重金属离子,随意排放会污染水源和土壤,所以应处理后再排放, B错

26、误; C、电解熔融氧化铝制金属铝时阳极上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氧化性,作为阳极材料的无烟煤会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煤会消耗, C 错误; D、煤直接燃烧能够产生二氧化硫,从而形成酸雨。煤通过液化气化后,可以提高燃煤的燃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D 正确,答案:选 AD。 (二)( 1)在高温下硫酸钠与碳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 CO和 CO2,其中 C元素化合价从 0价升高到 +4、 +2价,硫酸钠中 +6价 S元素得到电子,被还原 为 -2价,化合价降低,则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3Na2SO4 8C 3Na2S 4CO2 4CO。 ( 2)硫化钠是强碱弱酸盐,在溶

27、液中硫离子水解显碱性,水解吸热,用热水浸出产品会促进水解,而稀碱溶液能起到抑制水解的作用,所以用碱液浸出产品比用热水更好。 ( 3)根据图像可知 pH介于 9 10之间且 x 12时汞的除去率最高。 ( 4)若反应后溶液 pH 4,则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 10 10mol/L,所以根据氢氧化铜的溶度积常数可知,此时溶液中铜离子浓度是 2.2mol/L,所以根据硫化铜的溶度积常数可知此时溶液中 c(S2 ) 4.010 36 mol/L。 ( 5)铜离子转化为氧化亚铜,其中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因此电解生成 Cu2O应在阴极生成;生成氧化亚铜的电解方程式为 2Cu2 2e H2OCu2

28、O 2H ,所以该电极溶液的酸性增强, pH降低。 考点:考查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分析和判断 化学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 (15分 ) 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 57 到 71 的 15种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 Sc)和钇( Y)共 17 种元素。 稀土有 “工业维生素 ”的美称,如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 1)钪( Sc)为 21号元素,其基态原子 M能层电子数为 。镝( Dy)的基态原电子排布式为 Xe4f106s2,一个基态镝原子所含的未成对电子数为 。 ( 2)稀土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为 +3价,但也有少数还有 +4价。请根据下表中的电离能数据判断表

29、中最有可能有 +4价的元素是 。 几种稀土元素的电离能(单位: kJ mol-1) 元素 I1 I2 I3 I1+I2+I3 I4 Sc(钪) 633 1235 2389 4257 7019 Y(钇) 616 1181 1980 3777 5963 La(镧) 538 1067 1850 3455 4819 Ce(铈) 527 1047 1949 3523 3547 ( 3)离子化合物 Na3Sc(OH)6中,存在的作用力除离子键外还有 。 ( 4) Sm(钐)的单质与 1, 2-二碘乙烷可发生如下反应:Sm+ICH2CH2ISmI2+CH2=CH2。 ICH2CH2I中碳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

30、, 1mol CH2=CH2中含有的 键数目为 。常温下 1, 2-二碘乙烷为液体而乙烷为气体,其主要原因是 。 ( 5) PrO2(二氧化镨)的晶体结构与 CaF2相似,晶胞中 Pr(镨)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则 PrO2(二氧化镨)的晶胞中有 个氧原子。 ( 6) Ce(铈)单质为面心立方晶体,其胞参数为 a=516pm。晶胞中 Ce(铈)原子的配位数为 ,列式表示 Ce(铈)单质的密度: g cm-3(不必计算出结果) 答案:( 1) 9( 2分); 4( 1分) ( 2) Ce(铈)( 2分); ( 3)共价键和配位键( 2分。一个 1分,少一个扣 1分,多写则 0分) ( 4) sp3

31、( 1分); 5NA( 1分);二碘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沸点相对较高。( 1分) ( 5) 8( 2分) ( 6) 12( 1分);( 2分,注:答案:中 140或 M均给分) 试题分析:( 1)钪( Sc)为 21号元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14s2,所以其基态原子 M能层电子数为 9个。镝( Dy)的基态原电子排布式为 Xe4f106s2,由于 f能级最多排 14个电子,所以根据排布规律可知一个基态镝原子所含的未成对电子数为 4个。 (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Ce元素的第三电离能与第四电离能差距最小,所以 Ce元

32、素最可能有 4价。( 3)离子化合物 Na3Sc(OH)6中,存在的作用力除离子键外还有 O与 H之间的共价键,以及 Sc与氢氧根之间的配位键。 ( 4) ICH2CH2I 中碳原子是饱和碳元素,其杂化轨道类型为 sp3;单键都是 键,双键中还含有 1个 键,所以 1mol CH2=CH2中含有的 键数目为 5NA。由于二碘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沸点相对较高,所以常温下1, 2-二碘乙烷为液体而乙烷为气体。 ( 5) PrO2(二氧化镨)的晶体结构与 CaF2相似,氟化钙的晶胞中含有 8个 F原子,则 PrO2(二氧化镨)的晶胞中有 8个氧原子。 ( 6) Ce(铈 )单质

33、为面心立方晶体,在 Ce晶体的一个晶胞中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的 Ce原子在通过这个顶点的三个面心上,面心占 1/2,通过一个顶点可形成 8个晶胞,因此该晶胞中 Ce原子的配位数为 831/2 12;一个晶胞中 Ce原子数为 81/8+61/2 4,因此 Ce的密度 mV 。 考点: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分析与应用 化学 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 (15分 ) (一) 2014 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 “珍惜美好青春,远离合成毒品、拒绝毒品、健康人生 ”。下图是大麻的主要成分 THC的结构式。 ( 1)该物质含有的官能团 的名称为 ,它的分子式为 ,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为 。 ( 2)下列关于 THC

3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中含有苯环,属于芳香烃类化合物 B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和碱溶液 C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D除氢原子外,分子中所有的其它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 E遇 FeCl3溶液显紫色;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F通常状态下, 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 3mol Br2发生反应 (二)香豆素是重要的香料、医药中间体。某研究小组设计的合成香豆素路线如下: 提示: 2CH3CHO+(CH-3CO)2O 2CH3CH=CHCOOH+H2O ( 1) AB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 D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的吸收峰有 个。反应 的有机反应类型是 反应。H的结构简式

35、为 。 ( 3)已知芳香族化合物 I是 G的同分异构体,且 I的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则 I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 答案:(一)( 1)羟基、醚键、碳碳双键( 2分。少一个扣 1分,少 2个 0分); C21H30O2( 2分); 2( 2分) ( 2) BEF( 2分,少一个扣 1分,少 2个 0分) (二)( 1)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2分) ( 2) 6( 1分);取代(水解)( 1分); ( 1分) ( 3) 、 ( 2分) 试题分析:(一)( 1)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该物质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羟基、醚键、碳碳双键,它的分子式为 C21H30O2。

36、连有 4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是手性碳原子,则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为 2个。 ( 2) A、分子中含有苯环,含有氧原子,所以不属于芳香烃类化合物,而是芳香族化合物, A错误; B、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和碱溶液, B正确;C、含有苯环、碳碳双键、酚羟基,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C 错误; D、含有多个饱和碳原子,因此除氢原子外,分子中所有的其它原子不可能都在一个平面上, D错误; E、含有酚羟基,遇FeCl3 溶液显紫色;含有碳碳双键能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E 正确; F、通常状态下, 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 3mol Br2发生反应,其中加成反

37、应需要 1mol,苯环上氢原子的取代反应需要 2mol, F正确,答案:选 BEF。 (二)( 1)根据反应条件可知反应 应该是醇的催化氧化, B最终生成乙酸,所以 A是乙醇, B是乙醛,则 AB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H2OH+O22CH3CHO+2H2O。 ( 2)根据反应 的条件可知该反应是甲基上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所以 D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的吸收峰有 6个。反应 是氯原子的水解反应,则有机反应类型是取代(水解)反应。 H发生分子内的酯化反应生成香豆素,则根据香豆素的结构简式可知 H的结构简式为 。 ( 3)根据已知信息可知 G是邻羟基苯甲醛,已知芳香族化合物 I是 G的同分异构体,且 I的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则 I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 考点:考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分析与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