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29108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升高温度,下列数据不一定增大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 v B水的离子积常数 Kw C化学平衡常数 K D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Ka 答案: C 试题分析: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水的离子积常数、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一定增大,但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不确定,化学平衡常数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故选 C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水的离子积常数、弱酸的电离平衡、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加热 N2O5,依次发生的分解反应为: N2O5(g) N2O3(g)+O2(g), N2O3(g)N2O(g)+O2(g).在容积为 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8molN

2、2O5,加热到 t ,达到平衡状态后 O2为 9mol,N2O3为 3.4mol.则 t 时反应 的平衡常数为 A 10.7 B 8.5 C 9.6 D 10.2 答案: B 试题分析:设反应 中平衡时生成 N2O3和氧气都是 x,则 x 3.4mol x 9mol,解得 x 6.2ml,所以平衡时 N2O5的物质的量是 8mol 6.2mol 1.8mol,因此 t时反应 的平衡常数为 ,答案:选 B。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在一个密闭绝热容器( W)中,进行如下两个可逆反应: A( g) 2B( g) 3C( g) D( s) H10, xM( g) N( g)3Q( g) H2。 反

3、应 中各物质与反应 中各物质均不发生反应。在某容器里只进行反应 ,M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对 W容器中进行的反应推断合理的是 A反应 一定是自发反应,反应 一定是非自发反应 B若容器内温度保持不变,则 v正 ( B): v逆 ( C) 2: 3 C若恒压条件下,充入 N,则 C的物质的量减小 D升高温度,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都减小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像知,反应 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H2 0,且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 x 1。 B项,绝热容器的温度不变,说明两个反应都达到平衡状态,即 v正 ( B) :v 正 ( C) 2: 3, v正 ( C) v逆 ( C

4、),则 v正 ( B) :v逆( C) 2:3, B 项正确; C 项,恒压条件下,充入 N,反应 的平衡正向移动,则放热量增多,对反应 而言,平衡也正向移动,即 C的物质的量增大, C项错误; D项,升高温度,反应 的平衡常数增大,反应 的平衡常数减小, D项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原理和反应方向的判断 常温下,向 20mL 0.2mol/L H2A溶液中滴加 0.2 mol/L NaOH 溶液。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其中 I代表 H2A, II代表 HA-, III代表 A2-)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 V( NaOH) =20 mL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

5、Na+)c(HA-)c(H+)c(A2-)c(OH-) B等体积等浓度的 NaOH溶液与 H2A溶液混合后,其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大 C欲使 NaHA溶液呈中性,可以向其中加入酸或碱 D向 NaHA溶液加入水的过程中, pH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 V(NaOH)=20mL时, H2A与 NaOH刚好反应生成 4x10-3mol NaHA,根据图知 HA- 的物质的量略小于 4x10-3mol,知 c (Na+)c(HA-),而 A2-的物质的量略小于 10-3mol, H2A不为 0,表明 HA-少量电离( c(HA-)c(H+)),少量发生水解,又 A2-的量大于

6、H2A的量,则 HA-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HA-可电离出 H+、 A2-,而水电离出 H+及 OH-,所以 c(H+)c(A2-), c(H+)c(OH-),溶液显酸性, c(A2-)c(OH-)( A2-的物质的量略小于 10-3mol) ,滴加过程中当溶液呈中性时,V(NaOH) 20mL所以 A正确 B错 C错;当 V(NaOH)=40mL时, H2A与 NaOH刚好反应生成 4x10-3mol Na2A,由图知 A2-略水解,溶液略呈碱性,向所得溶液加水稀释的过程中虽促进了 A2-的水解但 c(OH-)减小, pH减小, D错。 考点:弱电解质的电离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7、 A图 表示常温下盐酸滴加到 0.1 mol/L某强碱溶液得到的滴定曲线 B图 表示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反应 2SO2 O2 2SO3 各成分的物质的量变化, t2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缩小容器体积 C图 表示某明矾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在加入 20 mL Ba(OH)2溶液时铝离子恰好沉淀完全 D图 表示 pH相同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入水后溶液 pH的变化,其中曲线a对应的是盐酸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的视觉有滞后性,为了减少滴定误差,选择指示剂时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从浅到深,这样误差较小。用已知浓度盐酸滴定未知浓度该碱时最好选取甲基橙作指

8、示剂, A错误。反应在 t2时刻 SO2和 O2浓度减小,而 SO3的浓度增大,化学平衡正向移动,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改变的条件可能是缩小容器体积,使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B正确。向某明矾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当 Al3+沉淀完全时发生反应:2KAl(SO4)2+3Ba(OH)2=K2SO4+ 2Al(OH)3 +3BaSO4,当 SO42-沉淀完全是发生反应: KAl(SO4)2+2Ba(OH)2=KAlO2+2BaSO4+2H2O。所以在加入 15mlBa(OH)2溶液时铝离子恰好沉淀完全 ;在加入 20 mL Ba(OH)2溶液时硫酸根离子恰

9、好沉淀完全, C错误。向 pH相同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时,由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醋酸分子会继续电离产生 H+,因此醋酸溶液的 pH变化较小。故其中曲线 a对应的是醋酸,曲线 b对应的是盐酸, D错误。 考点:单质铝、铝盐(铝离子)、氢氧化铝 人体血液里存在如下平衡: ,使人体血液 pH值保持在 7.357.45之间,否则就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其 pH值随c(HCO3-) : c(H2CO3) 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HCO3-) : c(H2CO3) 1.0 17.8 20.0 22.4 pH 6.10 7.35 7.40 7.45 A正常人体血液中, HC

10、O3 的水解程度小于电离程度 B人体发生酸中毒时,可饮用碳酸饮料缓解 C pH=7 00的血液中, c(H2CO3) = c(HCO3-) D常温下 pH=7.40的血液稀释至 pH=7.35, c(H+) c(OH-) 一定不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体血液 pH值保持在 7.35 7.45之间,这说明 HCO3 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所以 A错误;发生酸中毒时,应该用碱性物质缓解,碳酸饮料属于酸性饮料,饮用碳酸饮料则加重病情,故 B错误; pH 7.00的血液中c(H2CO3) c(HCO3 ),故 C错误;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故 D正确,答案:选 D。 考

11、点: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盐类水解以及离子积常数的判断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进行酸碱中和滴定时,无论是酸往碱中滴还是碱往酸中滴,下列操作都会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锥形瓶中溶液用滴定管量取 ) A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 润洗 B滴定过程中不慎有液体溅出 C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 D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 答案: A 试题分析: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使得碱液浓度减小,使测定结果偏低,A正确;滴定过程中不慎有液体溅出,消耗的盐酸增多,测定结果偏高, B错误;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盐酸的读数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C错

12、误;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盐酸的浓度偏低,消耗盐酸增多,测定结果偏高, D错误; 考点: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室温下,用 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为 0.1mol L1NaClO溶液和 0.1mol L 1CH3COONa溶液的pH 比较 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B 向含有酚酞的 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 BaC12固体,溶液红色变浅 证明 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 常温下,测得饱和 Na2CO3溶液的 pH大于饱和NaHCO3溶液 常温下水解程度:CO32- HCO3 - D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 4 mL

13、 0.01 mol/L KMnO4酸性 溶液,然后向一只试管中加入 0.1 mol/L H2C2O4溶液 2 mL,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 0.1 mol/L H2C2O4溶液 4 mL,记录褪色时间 证明草酸浓度越大,反应 速率越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 NaOH是强碱, HClO、 CH3COOH是弱酸,因此它们产生的盐都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但是 NaClO 溶液水解产生的 HClO 有漂白性,因此不能通过用 PH试纸测定溶液的 pH比较 HClO和 CH3COOH的酸性强弱,A错误; Na2CO3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 H+而使溶液显碱性,因此向该盐的水溶液中滴加酚

14、酞变为红色。若向含有酚酞的 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 BaC12固体,会发生反应: CO32-+Ba2+=BaCO3,使 CO32-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所以溶液的减小减弱,溶液红色变浅。 B正确;饱和Na2CO3溶液的浓度和饱和 NaHCO3溶液的浓度不相等,不具有可比性, C 错误;两只试管中草酸的浓度几乎是相同的,所以不能证明 H2C2O4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不正确; 考点:考查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的关系的知识 下列与盐类水解有关,不正确的是 A对于 0.1 mol L 1Na2SO3溶液,升高温度,溶液 pH增大 B在 NH4Cl或 AlCl3溶液中加入镁条会产生气泡

15、; C均不能采取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制得 MgCl2、 Al2(SO4)3、 FeCl3、 Fe2(SO4)3 D为保存 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溶液的 pH升高,故 A正确;NH4Cl和 AlCl3在溶液中水解均使溶液呈酸性,镁与溶液中的 H+反应放出 H2, 故B正确; MgCl2、 FeCl3水解生成的 HCl不断挥发,使水解平衡不断向正方向移动,所以 MgCl2、 FeCl3可以完全转化为 Mg (OH)2, Fe (OH)3经过灼烧分解为 :Mg O、 Fe2O3,但硫酸不会挥发,所以 Al2(SO4)3、 Fe

16、2(SO4)3能采取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制得。 C错误。 考点:盐类的水解 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 (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 ),使其达到分解平衡: NH2COONH4(s) 2NH3(g)CO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温度 / 15.0 20.0 25.0 30.0 35.0 平衡总压强 /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气体总浓度 /10 3mol/L 2.4 3.4 4.8 6.8 9.4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之一是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因该反应熵变( S)大

17、于 0,焓变 ( H)大于 0,所以在低温下自发进行 C根据表中数据,计算 15.0 时的分解平衡常数约为 2.010 9(mol L 1)3 D达到平衡后,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减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该反应为固体分解,故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直不变,故 A错误; B、 G= H-T S,当 G 0时为自发反应,故应高温自发, B错误; C、 15 是设二氧化碳浓度是 xmol/L,则氨气浓度是 2x mol/L,故平衡气体总浓度 2.410 3mol/L10 3mol/L , C正确;达到平衡后,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增大, D错误

18、。 考点:化学平衡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 下列关于 “一定 ”说法正确的句数是 pH 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c(H ) c (OH )一定是酸性溶液。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大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25 时,水溶液中水电离出 的 c(H )和水电离出的 c(OH )的乘积一定等于 10 14。 如果 Na2Y的水溶液显中性,该溶液中一定没有电离平衡 0.2mol/L氢硫酸溶液加水稀释,电离程度增大, c(H+)一定增大 温度保持不变,向水中加入钠盐对水的电离一定没有影响 使用 pH试纸测定溶液 pH时若先润湿,则测得溶液的 pH一定有影响 A 0句 B 1句

19、C 2句 D 3句 答案: B 试题分析: 温度不确定, pH 6的溶液显酸性、中性、碱性都有可能。错 溶液显酸性、中性、碱性取决于 c(H )和 c (OH )的相对大小, c(H ) c (OH )一定是酸性溶液。对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电解质的强弱不成因果关系。错 水的离子积常数是指溶液中 c(H )和 c(OH )的乘积, 25 时等于 10 14。错 该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错 0.2mol/L氢硫酸溶液加水稀释,电离程度增大, c(H+)减小。错 温度保持不变,向水中加入钠盐有可能促进水的电离。错 使用 pH试纸测定溶液 pH时若先润湿,若则测得溶液呈中性则没有影响。错 考点:

20、电解质溶液 下列事实一定能说明 HNO2为弱电解质的句数是 常温时 NaNO2溶液的 pH大于 7; 用 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 HNO2与 NaCl不能反应; 常温下 0.1 mol L 1的 HNO2溶液 pH 2; 1 L pH 1的 HNO2溶液加水稀释至 100 L后溶液的 pH 2.2; 1 L pH 1的 HNO2溶液和 1 L pH 1的盐酸分别与足量的 NaOH溶液完全反应,最终 HNO2消耗的 NaOH多; HNO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 NaNO2晶体,溶液中 c(OH )增大; HNO2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 c(OH )增大。 A 4句 B 5句 C 6句 D

21、 7句 答案: B 试题分析: 常温下 NaNO2溶液,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如果 NaNO2是强酸强碱盐, PH=7,而题干中PH 7,说明 NaNO2为强碱弱酸盐,故 正确; 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的浓度有关,弱电解质的浓度大时导电实验中灯泡也很亮,没有对比实验,无法说明HNO2是弱电解质,故错误; HNO2与 NaCl不能反应,无论亚硝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它们间都不反应,故 错误; 常温下, 0.1mol/L的 HNO2溶液的 pH为 2,说明亚硝酸只有部分电离,所以能说明是弱酸,故正确; 1 L pH 1的HNO2溶液加水稀释至 100 L后溶液

22、的 pH 2.2, pH 4,说明 亚硝酸中存在电离平衡,所以能说明是弱酸,故正确;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已知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常数关系为: KW( B) KW( A) KW( C) KW( D) B B点对应的温度下, pH=4的硫酸与 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 pH=7 C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固体,可从 C点到 D点 D升高温度可实现由 C点到 D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所以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常数越大,依据图象分析可知,水的离子积常数关系为: kW( A) kW( B) kW(

23、C) =kW( D),故 A错误; B温度不变, Kw不变,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中 c( OH-)变大, c( H+)变小,所以可以实现从 C点到 D点,故 B正确; C B点温度处于 A点和 C点之间,所以离子积常数大小顺序是 Kw( A) Kw( B) Kw( C), B点温度下, pH=4的硫酸与 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 H+) c( 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但 pH不一定等于 7,故 C错误; D C点溶液呈中性, D点溶液呈碱性,所以不能通过升高温度实现由 C点到 D点,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弱电解质的电离 常温下,将 0.1 mo1 L一 1的醋酸溶

24、液加水稀释至原来体积的 10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H3 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增大为原来的 10倍 B CH3 COO 一 与 CH3 COOH的浓度之比增大为原来的 10倍 C CH3 COO 一 与 H 十 的浓度之积减小为原来的 0.1倍 D CH3 COOH与 CH3 COO 的浓度之和减小为原来的 0.1倍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不变,故 A错误; B、加水稀释醋酸,促进醋酸电离,醋酸跟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醋酸分子的物质的量减小,但醋酸是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使CH3COO 一 与 CH3COOH的浓度之比小

25、于原来的 10倍,故 B错误; C、醋酸是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稀释后浓度之积小于原来的 0.1; D、溶液中 CH3COOH与 CH3COO 的物质的量的和没有变化,溶液体积增加后浓度之和减小为原来的0.1,故 D正确。 考点: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大气中 CO2含量的增多除了导致地球 表面温度升高外,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测得不同温度下( T1, T2)海水中 CO32-浓度与模拟空气中 CO2浓度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1T2 B海水温度一定时,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海水中溶解的 CO2随之增大,导致 CO32-浓度降低 C当大气中 CO2浓度确定

26、时,海水温度越高, CO32- 浓度越低 D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时,海水中的珊瑚礁将逐渐溶解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当大气中 CO2 浓度确定时,海水温度越高, HCO3 -会发生分解,CO32-浓度越高,所以 T1T2,正确; B、海水温度一定时,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海水中溶解的 CO2随之增大,导致 CO32-转化为 HCO32-,浓度降低,正确; C、当大气中 CO2 浓度确定时,海水温度越高, HCO3 会发生分解, CO32-浓度越高,错误;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时,海水中溶解的 CO2随之增大,导致 CO32-浓度降低,从而珊瑚礁会电离子出碳酸根离子补充,珊瑚礁将逐渐溶

27、解,正确。 考点:碳酸盐的转化。 下表是某铬酸( H2CrO4)溶液中离子浓度( mol L 1)与 pH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H c( CrO42 ) c( HCrO4 ) c( Cr2O72 ) c( H2CrO4) 4 0.0003 0.1040 0.4480 0 6 0.0319 0.0999 0.4370 0 7 0.2745 0.0860 0.3195 0 9 0.9960 0.0031 0.0004 0 A铬酸的第一步电离是完全电离 B铬酸的第二步电离是部分电离,且存在两种电离方式 C pH越大,电离出的 CrO42 浓度越大 D当电离达到平衡时, 2v逆 ( Cr2O7

28、2 ) = v正 ( HCrO4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pH=4 时, c( H2CrO4) =0,说明铬酸的第一步电离是完全电离,故 A正确; B pH=4时,铬酸溶液中 c( CrO42-) c( HCrO4-),说明铬酸第二步电离是部分电离, HCrO4- H+CrO42-,同时溶液中还存在 2CrO42-+2H+ CrO72-+H2O,所以存在两个电离平衡,故 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知, pH越大,电离出的 CrO42-浓度越大,故 C正确; D溶液中存在 2CrO42-+2H+ CrO72-+H2O,当电离达到平衡状态时, 2v逆 ( Cr2O72-) =v正 ( CrO

29、42-),故 D错误;故选 D 考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填空题 ( 10分)某温度下,水的离子积 Kw l10 13。有酸溶液 A, pH a;碱溶液 B, pH b。为测定 A、 B混合后溶液导电性的变化以及探究 A、 B的相关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 1)实验时,烧杯中应盛 (选 A或 B)溶液。 ( 2)若 A为一元强酸, B为一元强碱,且 a b 13。该同学在烧杯中先加入其中一种溶液,闭合开关 K,测得烧杯中灯泡的亮度为 10(假设亮度由暗到亮表示为 1、 2、 3、 10 、 11、 12、 20 )。断开开关 K,将滴定管中的溶液逐滴加入到烧杯中。当从滴定管滴

30、入烧杯中的溶液体积和烧杯中盛有的溶液体积相等时,停止滴加溶液并闭合开关 K,此时灯泡 G的亮度约为 ,原因是 。烧杯中得到的溶液 pH 。 ( 3)若 A为强酸, B为强碱,且 a b 13。断开开关 K,将滴定管中的溶液逐滴加入到烧杯中。当测得烧杯中溶液 pH和 “( 2) ”中最后得到的溶液 pH相同时,停止滴加溶液。此时烧杯中的溶液中阳离子浓度大于阴离子浓度,原因可能是 。 ( 4)若 A的化学式为 HR, B的化学式为 MOH,且 a+b=13,两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则混合溶液中必 定有一种离子能发生水解,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_。 此时烧杯中的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关

31、系一定正确的是 _ _(填序号)。 c( MOH) c( M+) C( R ) c( H+) c( OH ) c( HR) c( M+) c( R ) c( OH ) c( H+) c( R ) c( M+) c( H+) c( OH ) c( M+) c( R ) c( OH ) c( H+) c( M+) + c( H+) =c( R ) +c( OH ) c( MOH) =c( H+) c( OH ) 答案:( 1) B( 2) 5 反应后烧 杯中自由离子的浓度约为原溶液的一半 6.5 ( 3) A为多元强酸( 4) M+H2O MOH+H+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中滴定管构造可知,

32、该滴定管为酸式滴定管,则滴定管中盛放的为酸,即 A 溶液,则烧杯中盛放为碱溶液 B,故答案:为: B;( 2)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 Kw=l10-13, a+b=13 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呈中性,反应后的溶液为盐溶液,由于体积变成原先的 2倍,离子浓度则变为原先的 1/2,所以溶液的导电性为 5;根据水的离子积可知,该温度下,中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l10-6.5mol/L,溶液的 pH=6.5,故答案:为: 5;反应后烧杯中自由离子的浓度约为原溶液的一半;烧杯中得到的溶液 pH 为 6.5;( 3)当溶液呈中性时,有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浓度应该等于阴离子所带

33、负电荷总浓度,而现在阳离子浓度大于阴离子浓度,可知 1个阴离子所带电荷大于 1个阳离子所带电荷,即 A为多元强酸,故答案:为: A为多元强酸;( 4)若 A的化学式为 HA, B的化学式为 BOH,且 a+b=13,当从滴定管滴入烧杯中的溶液体积和烧杯中盛有的溶液体积相等时,测得烧杯中溶液 pH大于 “( 2) ”中最后得到的溶液 pH,说明反应后的溶液显示碱性,则 B为弱碱,且反应前溶液中 A中 c( H+) =B中 c( OH-),即反应前 c( B) c( A),两溶液等体积反应后, B过量;由于 B过量,则溶液中 c( B+) c ( A-),溶液显示碱性,则 c( OH-) c( H

34、+),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 B+) c ( A-) c( OH-) c( H+), A为多元强酸 B为弱碱,故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M+H2O MOH+H+ ; 微粒浓度大小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考点:考查了影响溶液导电性因素、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10分 ) 25 时,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式 CH3COOH H2CO3 HClO H2C4H4O6(酒石酸 ) H2SO3 电离平衡常数 2.010-5 K1=4.310-7 K2=5.610-11 3.010-8 K1=9.110-4 K2=4.310-5 K1=1.310-2 K2=6.310-8 回答下列问题: (

35、1) pH相同的下列物质的溶液: a Na2CO3, b NaClO, c CH3COONa,d NaHCO3, e Na2C4H4O6;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字母)。 ( 2)常温下, 0.1mol/L的 CH3COOH溶液的 pH= (已知 lg2=0.3)。 ( 3)常温下,将 0.1mol/L 的次氯酸溶液与 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c(Na+) c(ClO ) c(HCO3 ) c(OH ) B c(Na+) c(HCO3 ) c(ClO ) c(H+) C c(Na+) = c(HClO) +c(ClO )+ c

36、(HCO3 ) + c(H2CO3)+ c(CO32 ) D c(Na+) + c(H+)= c(ClO )+ c(HCO3 ) + 2c(CO32 ) E c(HClO) + c(H+)+ c(H2CO3)= c(OH ) + c(CO32 ) ( 4)写出少量的 CO2通入 NaClO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 ( 5) 0.1mol/L的酒石酸溶液与 pH=13的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为 6,则 c( HC4H4O6 ) +2 c( C4H4O62 ) = 。(用准确的数值表示) 答案:( 1) e c d b a ( 2) 2.85(2分 )( 3) BC E ( 4)

37、CO2+ NaClO+ H2O= NaHCO3+ HClO ( 5) (0.05+10-6-10-8)mol/L 或 0.05000099 mol/L 试题分析:( 1)分析题给电离平衡常数知,酸性: HC4H4O6 CH3COOH H2CO3 HClO HCO3 ,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形成盐的酸根对应酸越弱,该盐的水解程度越大,同浓度溶液的碱性越强, PH越大,可知,物质的量浓度相同这五种盐溶液的 PH: Na2CO3 NaClO NaHCO3 CH3COONa Na2C4H4O6,则 pH相同的五种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Na2CO3 NaClO NaHCO3CH3COONa Na2C4H4

38、O6,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e c d b a;( 2)设 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x,代入醋酸的电离常数表达式得: x2/0.1=2.010-5,解得 x= 10-3, PH=2.85;( 3)根据题给信息知,将 0.1mol/L的次氯酸溶液与 0.1mol/L的碳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发生的反应为: HClO+ Na2CO3= NaClO+ NaHCO3,所得溶液为浓度均为 0.05mol/L的 NaClO和 NaHCO3的混合液, A、 ClO 的水解程度 大于 HCO3 ,则 c(HCO3 ) c(ClO ) ,错误; B、 c(Na+) c(HCO3 ) c(C

39、lO ) c(H+),正确; C、根据物料守恒知,c(Na+)=c(HClO) +c(ClO )+ c(HCO3 ) + c(H2CO3)+ c(CO32 ),正确; D、根据电荷守恒知, c(Na+) + c(H+)= c(ClO )+ c(HCO3 ) + 2c(CO32 )+ c(OH ),错误; E、根据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知, c(HClO) + c(H+)+ c(H2CO3)= c(OH ) + c(CO32 ),正确;选 BCE;( 4)根据题意知 H2CO3 HClO HCO3 ,少量的 CO2通入NaClO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NaClO+ H2O= NaHCO3+

40、HClO;( 5)0.1mol/L的酒石酸溶液与 pH=13的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为0.05mol/L的 NaHC4H4O6,根据电荷守恒式可知, c( HC4H4O6 ) +2 c( C4H4O62 )= c(Na+) + c(H+) c(OH )= (0.05+10-6-10-8)mol/L =0.05000099 mol/L。 考点:考查电解质溶液,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 10分 )A、 B、 C、 D、 E五种溶液分别是 NaOH、 NH3 H2O、 CH3COOH 、HCl、 NH4HSO4中的一种。常温下进行下列实验: 将 1 L pH=3的 A溶液分别与

41、0 001mol L 1 xL B溶液、 0 001mol L 1 yL D溶液充分反应至中性, x、 y大小关系为: y x; 浓度均为 0 1mol L 1A和 E溶液, pH: A E; 浓度均为 0 1mol L 1C与 D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 回答下列问题: ( 1) D是 溶液。 ( 2)用水稀释 0 1 mol L 1B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填写序号) ; ; c( H+)和 c( OH-)的乘积 OH 的物质的量 ( 3) OH 浓度相同的等体积的两份溶液 A和 E,分别与锌粉反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粉,且放出氢气的质量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2、_(填写序号) 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EA 开始反应时的速率 AE 参加反应的锌粉物质的量 A=E 反应过程的平均速率 EA A溶液里有锌粉剩余 E溶液里有锌粉剩余 ( 4)将等体积、等 物质的量浓度 B和 C混合后溶液,升高温度(溶质不会分解)溶液 pH随温度变化如图中的 _曲线(填写序号)。 ( 5)室温下,向 0 01mol L 1 C溶液中滴加 0 01mol L 1 D溶液至中性,得到的溶液中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答案:( 1) NaOH( 2) ( 3) ( 4) ( 5) c( Na+) c( SO42-) c( NH4+) c( OH-) =c( H+) 试题

43、分析:( 1)中和酸性物质 A只有 NaOH、 NH3 H2O,物质的量的 A与等物质的量浓度 B和 D混合呈中性, D的用量少,说明 D碱性比 B的碱性强,所以D是 NaOH,根据浓度均为 0.1mol L-1C与 D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则C为 NH4HSO4;故答案:为: NaOH;( 2) A、 B溶液为氨水溶液,由 NH3 H2O 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则 n( NH3 H2O)减少, n( OH-)增大,则 = 减小,故 错误;由 NH3 H2O 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则 n( NH3 H2O)减少, n( OH-)增大, c( NH3 H2O)、

44、 c( OH-)都减小, c( H+)减小,则 减小,故 正确;因加水稀释时,温度不 变,则c( H+)和 c( OH-)的乘积不变,故 错误;由 NH3 H2O 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 OH-的物质的量增大,故 错误;故答案:为: AB;( 3) 根据酸能与锌反应得到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 CH3COOH不断电离出 H+,反应速率比盐酸中快,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HCl CH3COOH,故 错误; 根据酸能与锌反应得到氢气,开始溶液中 c( H+)相等,反应时的速率HCl=CH3COOH,故 错误; 根据酸能与锌反应得到氢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放出氢气的

45、质量相同,说明盐酸中锌剩余, CH3COOH中锌完全反应,参加反应的锌的物质的量相等,故 正确; 根据酸能与锌反应得到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 CH3COOH不断电离出 H+,反应速率比盐酸中快,故 正确; 根据酸能与锌反应得到氢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放出氢气的质量相同,说明盐酸中锌剩余, CH3COOH中锌完全反应,参加反应的锌的物质的量相等,故 正确; 根据酸能与锌反应得到氢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放出氢气的质量相同, 说明盐酸中锌剩余, CH3COOH中锌完全反应,参加反应的锌的物质的量相等,故 错误;故答案:为: ;( 4)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 NH3 H2O和与 N

46、H4HSO4混合后溶液发生反应:NH3 H2O+NH4HSO4=( NH4) 2SO4+H2O, NH4) 2SO4要发生水解: NH4+H2O NH3 H2O+H+,溶液呈酸性,加热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c( H+)增大, pH减小,故答案:为: ;( 5) NH4HSO4中滴入 NaOH溶液, NaOH首先与 NH4HSO4电离出的 H+作用,因为 H+结合 OH-的能力比 NH4+结合 OH-的能量强(原因是产物H2O比 NH3 H2O更难电离)当加入等摩尔的 NaOH时,正好将 H+中和,此时c( Na+) =c( SO42-),但此时溶液中还有 NH4+, NH4+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因此要使溶液呈中性,则还需继续滴入 NaOH,当然到中性时 c( OH-) =c( H+),c( Na+) c( SO42-) c( NH4+),故答案:为: c( Na+) c( SO42-) c( NH4+) c( OH-) =c( H+) 考点: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比较 ( 10分) I、常温下在 20mL0.1mol/L 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 0.1mol/L HCl溶液 40mL,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各种微粒( CO2因逸出未画出)物质的量分数(纵轴)随溶液 pH变化的部分情况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 1)在同一溶液中, H2CO3、 HCO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