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适应卷(一).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29709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适应卷(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届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适应卷(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届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适应卷(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届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适应卷(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届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适应卷(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适应卷(一) 其他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 yo( )、 bn( )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 din( )和 gn( )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 答案:肴、缤、淀、亘。 语文综合性学习。( 7分)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依据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2分) 本报讯: “这瞬间我绽放,只愿为 你而美丽 ” 这两天,走到上海世博园 E片区中国民企联合馆,游客首先听到的就是这

2、首由华谊兄弟邀请国内顶尖音乐人为民企馆创作的主题歌曲活力 闪耀,走进馆内,复星集团、新光集团、华谊兄弟等闪亮的 “金华元素 ”又特别吸引游客的眼球。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三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5分) 【材料】 闽南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历史上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外文化在此互动。闽南文化是开放进取的,明清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迁徙,将闽南的民系文化,扩展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闽 南文化又是富有凝聚力的,数百年来,台湾乃至全球的闽南人,无不回乡寻根祭祖。它蕴含着闽南人爱国爱乡、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蕴含着闽南人冒险犯禁、勇于拼搏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主要信息一

3、: _ _ 主要信息二: _ _ _ 主要信息三: _ _ ( 2)在海西历史名人采风中 ,请从下面提供的名人中选择一个 ,为其写一句赞颂语,或概述其主要事迹,或赞扬其精神品质。( 2分) 备选名人:李贽 俞大猷 郑成功 弘一法师 例句:鲁迅 一个用笔做武器,与庞大的黑暗势力战斗一生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赞颂语: _ _ 答案: “金华元素 ”闪亮世博 ( 1)(每点 1分)主要信息一:闽南文化是包罗万象的。主要信息二:闽南文化是开放进取的。 主要信息三:闽南文化又是富有凝聚力的。( 2)示例:李贽 一个反理学反封建思潮的叛逆斗士。(俞大猷 一个抗倭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 一个反清反侵略

4、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弘一法师 一个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和一代高僧。)2分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前后意思不对应得一项是( )。( 2分) A愚公移山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B醉翁之意不在酒 言在此而意在彼 C塞翁失马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囊萤映雪 临死抱佛脚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6 题。 (15分 )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 “开卷有益 ”,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 “敬惜字纸 ”,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

5、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

6、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 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 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

7、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 ,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 “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 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

8、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选自 2010年 2月 2日人民日报) 【小题 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3分) 【小题 2】 .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 “阅读的愉悦 ”的?( 3分) 【小题 3】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3分) 【小题 4】 .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5】 .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 样的阅读启示?( 3分 ) 答案: 【小题 1】答案: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评分:共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答案: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

9、精华,去其 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评分:共 3分。每个要点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答案: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阅读的快乐。 评分:共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答案: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 同的阅读方法。 评分:共 3分。第一问 1分。第二问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答案:示例: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 评分:共 3分。意思对即可。

10、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 19-2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 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2分) (1)阡陌 : (2)向 : 【小题 2】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 【小题 3】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2、,无论魏晋。 【小题 4】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 “渔人 ”行踪的概括:( 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 【小题 5】桃花源 ”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 【小题 6】 (2分 )南 5f刘子骥 “闻之,欣然规往 ”说明了什么 ( 2分) 答案: 【小题 1】 (1)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小题 1】 B ( 2分) 【小题 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分, “何世 ”“乃 ”“无论 ”必须译

13、正确,译对一处给 1分) 【小题 1】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2分 ,每空 1分) 【小题 1】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 ”“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即可)( 2分) 【小题 1】 (2分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28 于中丞成龙按 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 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

14、口各归 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 “此真盗也。 ”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 (选自聊斋 于成龙) 注 按:巡视,巡行。 窬: y,洞,窟窿。 【小题 1】 .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小题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 “|”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盖恐次日大搜 |急于移置而物多 |难携故密着 |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 |大搜急

15、于移置 |而物多难携故 |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 |急于移置 |而物多难携 |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 |于移置而物多 |难携故密着 |而屡出之也。 【小题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 “真盗 ”?( 4分) 【小题 4】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2分) ( 1)盗贼: ( 2)于成龙: 答案: 【小题 1】( 1)恰好( 1分)( 2) 告知( 1分) 【小题 1】 C 【小题 1】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

16、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小题 1】( 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 1分) ( 2)破案如神( 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1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夜猿呜。 【注释】 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 县时所作。 :同 “叫 ”。 ( 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2分 ) ( 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 “日暮 ”开始,到夜色渐浓,至 “夜 ”结束全诗。 B颈联以 “烟断 ”、 “木平 ”逼真

17、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答案:( 1)异乡孤征 (意思相同酌情给分 ) ( 2) .D 名著导读 他想不到做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就 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件事,计算他的钱;设若一旦忘了这件事,他便忘了自己,而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畜生,他拉着总不起劲,好像背着块石头那么不自然 买上车再说,买上车再说 !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这段文字出自作家( )的长篇小说 。作品主人公是(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最大的梦想是( ) 。 答案:

18、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 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默写 古诗词名句默写。( 8分) (1)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分 ) (2)“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十则 )(1分 ) (3)我们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在忧伤失意时,去倾听 “了却君王天下事, ”的豪言壮语;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去倾听 “ ,一览众山小 ”的雄心气魄;在前途迷茫时,去倾听 “长风破浪会有时, ”的执著坚毅;在消磨时光时,去倾听 “少壮不努力, ”的慨叹警醒。 (2分 ) (5)“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 6) ”是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由望月而牵动的骨肉相思之情。 答案: (1) 乱

19、花渐欲迷人眼 (1分 ) (2) 思而不学则殆 (1分 ) (3) 赢得生前身后名 会当凌绝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大徒伤悲 (4分 ) (4)醉翁 之意不在酒 (1分 ) ( 5)一夜乡心五处同 (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 作文 作文( 60分) 题目: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 人生是一次远航。起锚时的林林总总,那岸上的斑驳,那港湾的纷杂,深深烙进你的心底。当你在漫无边际的海上漂浮,从心底荡起的思绪便来慰劳你的寂寞;当你在翻腾咆哮的浪谷间争斗,从心底迸发的潜力便来支撑你的肌骨。人生历程像一本本日历,不同时间段折合成册。初中毕业在即的你,在装订你的这段历程时会梳理出怎样的册页呢 ?请以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字数 6001000 之间。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