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29953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 选择题 下列每组对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选项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实验一 实验二 A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少量红砖粉和 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将铁钉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并将试管口密封 将铁钉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使铁钉一半被水淹没 铁生锈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C 将铁丝放入 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 将银丝放入 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 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D 将植物嫩叶浸泡在 10mL蒸馏水中 取 10mL蒸馏水,通入过量二

2、氧化硫气体,再将植物嫩叶浸泡其中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答案: B 根据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属于阳离子的是:答案: D 甲醛 (化学式为 CH2O)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它来源于室内装潢所用的油漆、胶合板、化纤地毯等材料。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醛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构成的 B.甲醛属于氧化物 C.甲醛中 C、 H、 O三种元素质量比是 1:2:1 D.甲醛分子中 C、 H、 O三种元素的原子数比为 1:2:1 答案: D 下列关于 NO2、 CO2、 SO2三种物质的叙述中,其中错误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含有氧元素 C每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D都是氧

3、化物 答案: A 生活中的 “加碘盐 ”、 “高钙奶 ”、 “含氟牙膏 ”,其中的碘、钙、氟指的是: A原子 B离子 C元素 D分子 答案: C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作铅笔芯 B金刚石作钻头 C用铜丝作导线 D天然气作燃料 答案: D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水的蒸馏 C干冰升华 D光合作用 答案: D X、 Y、 Z三种金属中,只有 Z能够和稀盐酸反应;将 Y放入 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 X析出。则 X、 Y、 Z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A ZYX B XZY C YXZ D YZX 答案: A 下表给出了在 2

4、0 和 100 时 X、 Y两种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请分析有关数据,判断利用结晶法从 X、 Y的混合物中提纯 X时,使用哪种溶剂的回收率最高(已知混合物含 X70g,含 Y15g) ( ) 20 时的溶解度 /g 100 时的溶解度 /g 溶剂序号 X Y X Y A 20 5 90 30 B 15 1 70 10 C 5 15 75 25 D 10 12 80 20 答案: C 填空题 四位同学用不同方法配制 5%的氯化钠溶液: 甲:用固体氯化钠和水 乙:用 20%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丙:用粗盐(含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和水 丁:用 100g20%的氯化钠溶液、 10g氯化钠固体

5、和水 ( 1)实验中四位同学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 ( 2)甲称量氯化钠时,指针向左偏转,则应(填序号) A增加砝码 B移动游码 C取出一些 NaCl固体 D再加一些 NaCl固体 若甲同学最后配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10%,可能的原因是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氯化钠晶体不纯 A B C D ( 3)乙配制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溶液时应量取 ml的水。 ( 4)丙应进行的实验步骤是(填序号) 。 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计算 装

6、瓶并贴标签 称量 假设需粗盐 50g,最好应量取 ml水来溶解( 20 、 SNaCl=36g) ( 5)丁用 100g20%的氯化钠溶液、 10g氯化钠固体和水可配制成 5%的氯化钠溶液 g 答案:( 1) 量筒 、 玻璃棒 ( 2) C 、 B ( 3) 75ml ( 4) 。 138.9 ( 5) 600 某市售天然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请仔细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用化学符号填空: ( 1)钙离子 _; ( 2)氯化钠溶液中也含有的粒子有 _ _; ( 3)写出其中含有的一种溶质 _ 答案:( 1) _Ca2+_ ; ( 2) _Na、 Cl、 H2O_; ( 3) _NaCl_

7、青少年看书、写字一定要爱护眼睛,台灯是在光线不足时常用的照明用具。 (1)图 1中标示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的有 (填序号 )。 (2)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 (3)铝比铁活泼,但铝箔比铁螺丝钉耐腐蚀。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答案: (1) (2) 延展 (3) 铝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 用图 2所示装置研究 “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将 NH4NO3 固体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 (选填 “增大 ”或 “减小 ”),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 2) NH4NO3固体溶于水 (选填 “放出

8、”或 “吸收 ”)热量。 (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 而增强 答案:( 1) 减小 ( 2) 吸收 ( 3) 降低 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g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 ( 1) 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 2)在 30 时, 100g水中加入 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 3)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x,则 x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 1) 37.3g

9、( 2) 145.8g ( 3) 36.0gx36.3g 如图 3所示, A、 B两烧杯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烧杯上方悬挂一金属等臂杠杆,杠杆中央的金属滑片可随杠杆左右摆动(摆动幅度足够大),杠杆两端各悬挂一完全相同的塑料小球,杠杆平衡;向 A、 B两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锌粒和铁粉,恰好反应后: ( 1) A烧杯内小球将 (填 “上浮 ”、 “下沉 ”或 “不变 ”) ( 2) B烧杯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是 ( 3)闭合电键 K后,电流表 (填 “A1”或 “A2”)有示数 答案:( 1) 下沉 ( 2) Fe+CuSO4= Fe SO4+ Cu ( 3) A2 啤酒是生

10、活中常见的饮料,其中含有 二氧化碳、水和蛋白质等物质。 ( 1)观察一瓶啤酒,没有看到气泡,打开啤酒瓶盖,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原因是 ( 2)要使啤酒产生更多的气泡,除可采用振荡或搅拌的方法外,其他方法是 ( 3)已知从啤酒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法检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请在下表中写出所用的实验药品或用品和实验现象。 实验方法 实验药品或用品 实验现象 方法 1 方法 2 答案:( 1) 打开瓶盖,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故大量的气体逸出 ( 2) 加热 ( 3) 实验方法 实验药品或用品 实验现象 方法 1 燃着的小木条 木条熄灭 方法 2 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

11、浑浊 实验室常用饱和亚硝酸钠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制取纯净的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NO2+NH4Cl=NaCl+N2+2H2O(此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装置如图 4所示。试回答: ( 1)装置中 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填编号) A防止 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 NaNO2饱和溶液容易滴下 ( 2) B部分的作用是 (填编号) A冷凝 B冷却氮气 C缓冲氮气流 ( 3)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个实验步骤是 ,加热片刻后,即应移去酒精灯以防反应物冲出,其原因是 ( 4)收集 N2最适宜的方法是 (填编号) A用排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B用

12、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C直接收集在气球或塑料袋中 答案:( 1) C ( 2) A ( 3)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 4) C 计算题 将密度为 1.14g/cm3的 H2SO4溶液 75ml倒入烧杯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在天平右盘加砝码使天平平衡。然后向烧杯中加锌片若干,反应停止后取出剩余锌片,向天平右盘添加 11.0g砝码,天平又达 到平衡。另外称得上述剩余锌片的质量为 1.65g。 ( 1)倒入烧杯中的硫酸溶液质量为 g,反应完后溶液增重了 g ( 2)最初放入烧杯中锌片的质量是 g ( 3)反应完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 85.5 g, 11.0 g ( 2) 13 g ( 3) 2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