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0100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 探究题 ( 10福建南安 21.)( 18分)实验盒中有 5种没有标签的溶液,老师让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 调查研究 实验盒中记录单上登记的 5种溶液是: Na2CO3、 CuSO4、 Ca(OH)2、 aOH和稀盐酸,其中有颜色的是 溶液; 查阅资料: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 研究方式:从 4种无色溶液中任意取出 3种为一组进行鉴别。 提出假设 同学们从 4种无色溶液中取出 3种,贴上 A、 B、 C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 Na2CO3、 Ca(OH)2和 aOH。 实验探究 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 第一

2、步 取 3支试管 ,分别加入少量的 A、 B、 C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量盐酸,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 C是 溶液。 第二步 依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从长颈漏斗加入盐酸,可以观察到 C溶液中气泡产生, 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解释: A溶液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 (写出化学式), 则 A是 溶液。 写出 C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三步 取少量 B溶液倒入蒸发皿,加热, 闻到有刺激性气味, 停止加热。 实验结论: B是 溶液。 经过上述三步实验,同学们认为最后一种溶液是 溶液。 实验反思老师提出:鉴别出 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

3、便地鉴别出 A、 B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 A、 B两溶液分别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 C溶液 该溶液是 A 溶液 该溶液是 B溶液 答案:调查研究 CuSO4 实验探究 Na2CO3 实验解释 CaCO3 Ca(OH)2 Na2CO3+2HCl=2NaCl+H2O+CO2 盐酸 NaOH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气泡产生 【 10福建宁德 17】( 11分)一包黑色粉末可能由氧化铜和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学校科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设计方案】( 1)取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中 观

4、察现象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请你完成下表中 相关内容: 现象 结论 溶液呈蓝色,有黑色不溶物 含 CuO、 C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有黑色不溶物 只含 溶液呈蓝色, 。 只含 CuO ( 2)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粉末为氧化铜和炭粉的混合物,为了进一步探究它们的性质,探究小组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能证明 CuO 与 C已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答一点即可)试管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最能说明试管中物质已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答案:( 1) C 无黑色不溶物 (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Ca(OH)2 CO2 CaCO3 H

5、2O 不再有气泡产生 【 10湖北十堰 21】小丹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从同一卷镁带中剪取长度相等的两根镁带,分别与室温 下 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观察发现:镁带在稀盐中放出气泡的速率明显快鱼在稀硫酸中防除气泡的速率。 查阅资料 1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映,基本质是金属单质与 H反映。 2生成 H2速率主要取决与: 金属表面积 溶液中 H浓度 温度等条件 3 H的浓度与 1L溶液中 H的数目成正比。 4溶液中除 H外的其它离子可能会影响反映速率。 提出问题 小丹同学在进行上述实验时,控制了镁带与酸反映的哪几个条件?(答出两条) 上述反映中 C1-、 SO 如果反映速度? 猜想假设 I C

6、l-促进了镁与酸的反映, SO 对反映无影响。 II SO 抑制了镁与酸的反映, C1-对反映无影响。 III 。 请回答问题 ,完成猜想 3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小丹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 编号 铝片 长度 H 浓度 相同的酸 反应片刻后 添加少量试剂 产生气泡 的速率 结论 A 2cm 5mL盐酸 Na2SO4固体 无明显变化 (结论 A) B 2cm 5mL硫酸 (试剂 B) 明显加快 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试剂 B是 (化学式)固体。 结论结论 A为 。 反思将试剂 B改用 HC1气体,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其原因是 。 答案:问题 :镁带的表面积; H 浓度,温度 猜想 III: S

7、O 抑制了镁与酸的反应, Cl-促进了镁与酸的反应。 试剂 B: NaCl 结论 A: Na、 SO 对反应无影响(漏 Na 不扣水) 反 思:由于 HCl气体溶于水生成了盐酸,增加了 H 浓度,改变了实验条件。 【 10乌鲁木齐市 17】( 9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 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 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写出 A、 B两个实验发

8、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丙进行了图 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 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 ( 3)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 4)你认为 的结论 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 (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 。因此,如果 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答案:( 2) BaCl2 Na2SO4 BaSO4 2NaCl Na2CO

9、3 2HCl 2NaCl H2O CO2 a端上铜丝变黑 玻璃棒 a端下沉 ( 4) 甲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 5) B实验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C实验 a端铜丝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 有气体参与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有气体 【 10新疆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组对溶液的鉴别进行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实验目的】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Ca(OH)2溶液、稀盐酸四种溶液的鉴别。 【实验药品】未贴标签的四瓶溶液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Ca(OH)2溶液、稀盐酸 和紫色石蕊试剂。 【实验仪器】

10、试管、胶头滴管等。 【设计并实验】甲组同学利用紫色石蕊试剂鉴别四种溶液: 实验操作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 1)用 4支试管,各取少量四种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剂; 一支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则原溶液是 溶液。 ( 2)另用 3支试管,各取少量未确定的三种溶液,分别滴加步骤( 1)检验出的溶液。 一支试管中溶液有气泡放出,则原溶液是 溶液 ( 3)另用 2支试管,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原溶液是 溶液,另一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则原溶液是 溶液。 乙组同学经讨论认为,不用紫色石蕊试剂也能鉴别出四种溶液。种自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同学 实验操作 实现现象 结 论 小红 用 3支试管,

11、各取少量三种溶液,分别滴加另一种溶液。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所滴加的溶液是稀盐酸。 小勇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所滴加的溶液是 Na2CO3溶液。 小新 三支试管溶液中都无现象。 所滴加的溶液是 NaOH溶液 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本组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 溶液,由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 【反应与体会】 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 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等 答案:( 1)稀盐酸( 2) Na2CO3溶液( 3)分别滴加步骤( 2)检验出的溶液。 Ca(OH)2溶液 NaOH溶液 小勇, Ca(OH

12、)2溶液 ( 10泰安 28) .( 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了 OH-,那么 Na2CO3溶液中究竟是那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 1)实验 是为了 ; ( 2)实验 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 没有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 3)实验 滴入 K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 Cu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 。由实验 、 、 得出

13、结论: 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 “其实 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 OH-”。你认为 Na2CO3溶液中存在 OH-的原因是 。 答案:( 1)探究 Na 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 2)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酚酞试液中就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 ( 3)白色沉淀 ( 4) CO32-与 H2O 发生反应产生 OH- ( 10株洲 30) (7分 )化学老师谢 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 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 I:没

14、变质,全部是 NaOH;猜想 II: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又 含有 Na2CO3:猜想 :完全变质,全部是 Na2CO3。 【查阅资料】 已知反应: BaCl2+Na2CO3=2NaCl+BaCO3 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 pH如下: 盐溶液 NaCI Na2CO3 BaCl2 pH 等于 7 大于 7 等于 7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并回答所给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8 0g溶于 50ml,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后,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 (1 ) (填化学式 )。 用玻璃棒蘸取

15、少量 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块 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测出 pH pH=11 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 (2) (填化学式 )。 上述步骤 中,所用称量仪器的名称是 ( 3) ,滴加过量 BaCl2溶液的目的是 ( 4)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 ( 5) 是正确的。 【拓展】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 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 干燥,称得其质量为 2 0g,则原试剂中 NaOH的质量分数为 (6) (假定试剂中无其它杂质 )。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7)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答案:( 1) Na2CO3, (2)Na

16、OH, (3)天平, ( 4)除去 Na2CO3 (5)猜想 , ( 6) 86.5%, ( 7) 2NaOH+CO2=Na2CO3+H2O (10 哈尔滨 36).( 5 分)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束,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 【观察与讨论 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但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1) 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观察与讨论 2】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

17、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经过讨论确定,甲、乙同学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 别是( 2) ( 3) (均写化学式),才会出现上述现象。 为了科学处理试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 NaCl、 CaCl2两种物质 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 NaCl、 Na2CO3两种物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 乙猜想成立。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

18、于试管中,向其 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得出结论:乙猜想成立,则甲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请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4) 。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 5) 。 答案:( 1)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酚酞试液红色褪去)( 2) CaCl2 HCl (3)NaCl Na2CO3 ( 4)甲同学结论不正确,甲实验只能说明废液中无氯化钙,若废液中只含有氯化钠也无明显现象,则乙同学猜想不一定成立,所以甲同学结论不正确 ( 5)向最终废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或加入酸溶液)至中性后再倒掉废液 ( 10大连 55) .现有

19、粗铜粉末,其中含有少量的铁、锌和金。某活动小组想要测定其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 :称取一定质量的粗铜样品,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 步骤 :去 “步骤 ”中所得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冷却到室温后称量; 步骤 :根据测得数据推算出粗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步骤 :验证稀盐酸过量的方法是 _;如果不对滤渣进行洗涤而直接干燥,称量结果将会(填 “偏高 ”或 “偏低 ”)。 “步骤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某同学认为,按以上方案完成 “步骤 ”,在进行 “步骤 ”时,将所得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再补充适当操作,也可以推算出粗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补

20、充的操作。 答案: 滴石蕊,变红; 偏高 把灼烧物溶于过量的稀盐酸中,过滤不溶物,用步骤一称量的质量减去不溶物的质量 试题分析:( 1)过量的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因此采取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过量的盐酸,若对过滤后所得固体不进行洗涤,固体表面附着的溶液在干燥时析出固体溶质而导致所称得固体质 量偏高, 故答案:为:滴石蕊,变红,偏高。 ( 2)金在灼烧时也不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因此,灼烧时只发生铜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铜的反应,故答案:为: 2Cu+ O2 2CuO。 ( 3)利用灼烧后所得氧化得能溶于稀盐酸而金不与稀盐酸反应,把灼烧后的产生放入稀盐酸,氧化铜与盐酸反应而溶解,过滤后称量所剩余固体

21、质量为金的质量,由步骤一所得金、铜混合质量可得到样品中铜的质量,从而推断出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故答案:为:把灼烧物溶于过量的稀盐酸中,过滤不溶物,用步骤一称量的质量减去不溶物的质量。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探究物质 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测定,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通过对实验步骤中操作及操作所得结果的分析,理解实验的设计意图,是解答此类实验问题的一般方法。 【桂林 201030.】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 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

22、,设计了如图 2 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 与结论】小斌用图 2装置进行实验。 (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 ; 。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 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 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 1)打开活塞 K 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

23、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 。 (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 、 。 答案:【实验探究与结论】 ( 1)滤纸条变红 (只答 “变色 ”不给分 ) 分子在不断运动 或 浓氨水 (氨 或 NH3或 NH3 H2O)易挥发 浓氨水 (NH3 H2O)显碱性 或 浓氨水 (NH3 H2O)是碱性物质 或 氨气 与水反应生成了碱 或

24、浓氨水 (NH3 H2O)易分解(合理答案:均给分) ( 2)氢氧化钠吸水放热,加速浓氨水的挥发 (只要答到 “氢氧化钠吸水放热 ”就可给分) ( 3)现象明显、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实验药品用量少、环保无污染 (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均给分) 【思维拓展】 ( 1)试纸由紫色变红色 (答出 “变红 ”即可 ,只答 “变色 ”不给分 ) 下面的试纸先变红 或 两条试纸变色的快慢不同 或 两条试纸变色的深浅不同(若答 “下面试纸变红,上面试纸不变红 ”不给分,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碳酸或酸性物质)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或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合理答案:均给分。顺序错误不给

25、分) ( 2)在外管 (或大试管 )内加入澄清石灰水 将燃烧的木条放在支管口(以上两空不规定顺序,合理答案:均给分) ( 10天津市 26) .今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我们在抗旱救灾的同时,更应倡导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不论是自来水还是纯净水,你认为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_。下列选项中能确认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实验是 _(填序号,下同)。 A.水的蒸馏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 2)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人均水量图,从中可以看出我市是极度缺水的城市。下列做法符合节约用水的是 _。 A.使用节水龙头 B.用淘米水洗碗 C.用喷

26、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D.使用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淋、排水的用水量为 165L/次的家用洗衣机 ( 3)实验室中有一杯含有 MgCl2和 CaCl2的硬水,下表是某兴趣小组设计软化硬水的实验方案,请你一起来完成下表。 可供选用的药品有: Ca( OH) 2溶液、 NaOH溶液、 2 3溶液、肥皂水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硬水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Ca( OH) 2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 有白色沉淀产生 MgCl2+ Ca( OH) 2= Mg( OH) 2 +CaCl2 再向上述试管中滴加_,直到不再产生沉淀 有白色沉淀产生 化学方程式: _ 过滤 滤出沉淀 得到澄清

27、滤液 用两试管分别取等量的上述滤液和原硬水样品,分别滴加 _,振荡 盛有滤液的试管中 _ 证明硬水已软化 答案:( 1)水分子 C ( 2) ABC( 3) Na2CO3溶液 CaCl2+ Na2CO3=2NaCl+ CaCO3 等量的肥皂水 产生较多的泡沫 ( 1)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 2)从节约用水的方法考虑,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洗碗,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都是节水的好措施,故选 ABC; ( 3) 第一步反应用氢氧化钙除去了氯化镁杂质,第二步就是除氯化钙杂质,除氯化钙实质就是除钙离子,可用碳酸钠溶液除去,化学方程

28、式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证明硬水软化的方法就是用肥皂水检验,看是否能产生大量的泡沫 答案:( 1)水分子, C ( 2) ABC ( 3)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碳酸钠溶液 CaCl2+Na2CO32NaCl+CaCO3 等量的肥皂水 产生的泡沫较多 ( 10福建省晋江 20.)( 15分)小亮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质质量分数为 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是碳酸钠中的一种。 ( 1)小亮查阅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 0.18g后,认为该溶液不可能

29、是氢氧化钙,理由是 。 ( 2)小亮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 试液,试液变红色,该溶液不可能是 (填写化学式),理由是 。 ( 3)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请一起参与,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甲:选择氯化钙溶液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选择稀盐酸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进行实验 你愿意选择方案 (选填 “甲 ”或 “乙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 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反思 ( 1)有同学认为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确定,那么它是 溶液。 ( 2)小亮经过反思,向同学们

30、提出如下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倾倒液体时应注意保护标签不被腐蚀 B.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态度 C.无法辨认的药品,直接倒掉,无需保留 答案:( 1) Ca(OH)2微溶于水,其溶液质量分数不可能为 10%;( 2分) ( 2)无色酚酞、 NaCl(每小格各 1分,共 2分) NaCl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分) ( 3) 进行实验 甲(或乙)( 1分) 实验步骤:氯化钙溶液(或稀盐酸)( 1分)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或有气泡冒出)( 2分) CaCl2 + Na2CO3 CaCO3 + 2NaCl(或 Na2CO3 + 2HCl 2NaCl + H2O

31、+ CO2)( 2分) 实验反思 ( 1)石灰水( 1分) ( 2) A、 B(选对 1个得 1分,多选不得分,共 2分) ( 2010 辽宁鞍山, 22) (7分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 I:全部是 Na2CO3,猜想的依据是 ; 猜想 :全部是 NaOH 猜想 HI部分是 NaOH,部分是 Na2CO3。 【实验和推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至全部溶解。 无色溶液 向试管的溶液中滴加适量物质 X的溶液 现象 A 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现象 B

32、 (1)若现象 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 X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 X是 Ca(OH)2溶液,现象 A有白色沉淀,现象 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 ),该实验 (填 “能 ”或 “不能 ”)说明样品中有 NaOH。 (3)若 X是 CaCl2溶液,猜想 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 答案:猜想 : CO2+2NaOH= Na2CO3+H2O(或空气中的 CO2与 NaOH反应生成 Na2CO3) 【实验和推断】( 1)稀盐酸(或稀硫酸等酸) Na2CO3+2HCl=2NaCl+ H2O+ CO2(与所选的酸对应,合理均可)

33、。 (2)CaCO3 不能 (3)现象 A有白色沉淀产榔象 B无色酚酞变红色。 ( 10无锡 3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 ()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只有 CO 只有 CO2 只有 O2 CO和 O2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 CO和 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B中

34、浓硫酸的作用是 。 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 A中的实验 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 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 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 l】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 2】将乙中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承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步骤 I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问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没有必要进行步骤 2的实验,其理由是 。 “若反应前甲 、乙两容器中碳粉与氧气的

35、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 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时,则 (填 ”、 “ ( 10贵港 21)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 【查阅资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 Ca(ClO)2、 CaCl2和 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 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 HClO 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HClO 不稳定,易分解生成 HCl和 O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 CO2气体,_。 _。 漂白粉的漂白

36、作用已失效。 【继续探究】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猜想一: CaCl2和CaCO3;猜想二: CaCl2和 Ca(OH)2;猜想三: CaCl2和 CaCO3和 Ca(OH)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把样品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 _。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_。 _。 答案:【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滴入适量品红溶液 溶液红色不褪去 【继续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呈无色(溶液不变色) (其

37、他合理答案:亦可) ( 10成都某小组用右图装置进行 CO2与空气密度大小比较的实验。 装置:如右图,玻璃管内装有一根铜丝,铜丝上等距离系有 11个棉球,两端与干燥管相连。 实验:玻璃管上段和下段的各 5个棉球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干燥管内塞入用稀 NaOH润湿的棉球。 0号棉球内预先包有少量 K2CO3粉末,用注射器通过管壁小孔向 0号棉球缓慢注入 0.5mL的稀 H2SO4。 玻璃管内选用铜丝固定棉球,从金属活动性考虑,是由于铜丝_; 注入 0 号棉球内的稀 H2SO4能否用浓 HCl 代替? _(填 “能 ”或 “不能 ”)原因是 _; 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实验中,还可观察到上段

38、1号棉球变色。从微观角度看,可得到的结论是_; 若在 0号棉球内包少量 MnO2粉末,用注射器向棉球内注入少量 5H2O2溶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其他试剂不变,该装置是否适合比较 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 _(填 “是 ”或 “否 ”) 与教材实验(如图 1、图 2)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_ 答案:( 1)不与硫酸发生反应( 2)不能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干扰实验( 3)0号棉球以下棉球依次变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4) 2H2O2MnO2 2H2O+ O2( 5)实验现象明显 (10成都 18)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 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 1)木炭与氧化铜反

39、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2)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 CuO 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_ ( 3)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时 _ ( 4)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 方案进行实验。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时本实验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图 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_(填 “是 ”或 “否 ”);理由是_;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 2g木炭与 CuO 的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 3次。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 2g)

40、但木炭与 CuO 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加热时间 151 143 157 151 151 153 4 实验现象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偶尔红热,气泡较少 实验结果 表层铜珠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末,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反应较完全,生成亮红色网状铜块 部分生成Cu2O 主要产物是 Cu2O 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实验的另一因素是 _;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 _; 【讨论交流】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实验时应注意: 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受热均匀外,目的是_; 不能把石灰水

41、浑浊作为木 炭跟 CuO 反应的充分证据。因为试管中还可能发生反应: _(写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关于影响该实验的因素,你认为还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 1) C+ 2CuO 高温 2Cu + CO2(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使火焰更集中( 4)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不利于酒精燃烧 【实验研究】反应物的比例 1: 6至 1: 11 【讨论交流】 防止发生爆炸 C+ CuO 高温 Cu + CO 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温度 .(10连云港 27)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走进化学实验室。邀请你参与以下活动。(已知 2Na2CO3+ H2S

42、O4=NaHCO3+Na2SO4 NaHCO3 溶液呈碱性 CaSO4微溶,但在稀溶液中看作可溶,其水溶液呈中性) ( 1)甲、乙两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稀硫酸和 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设计了如图 A所示的实验。丙、丁两同学想再现课本上将 “澄清的石灰水滴入Na2CO3溶液 ”的现象,设计了如图 B所示的实验,并各自进行操作。 【问题讨论】教师首先肯定了这四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请你填 空: 甲、乙同学将较多量的稀硫酸加入锥形瓶后,他们是依据溶液的颜色由 色变为 色的现象来判断两者确实发生反应的。丙、丁同学的实验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意外发现】甲同学和丙同学在洗刷仪器

43、前,将 A、 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白色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废液缸中形成无色溶液,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于是,他们又以 “无色溶液中含有那些溶质 ”为课题进行研究。 【提出猜想】经讨论呈现出如下猜想: 溶质为: Na2SO4 CaSO4 溶质为: Na2SO4 CaSO4 H2SO4 溶质为: Na2SO4 CaSO4 NaOH 请你判断: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是 (填数字代号)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针对认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废液缸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少量 溶液,观察 a若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44、 成立 b若无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意外发现 2】乙同学和丁同学在洗刷仪器前,将 A、 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另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沉淀不溶,没有气泡,上层清液呈红色。此时,上层清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可能有许多组。如 Na2SO4 NaOH Na2SO4 Ca(OH)2 Na2SO4 NaOH Na2CO3 Na2SO4 Na2SO4 Na2CO3 (未列全。请用化学式将 补充完整) ( 2)教师点拨:证明稀硫酸和 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的方法还有多种。 【拓展探究】小组同学用其他装置继续进行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适量)与 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 加入CuSO4 溶液至蓝色 沉淀生成,则(填 “能 ”或 “不能 ”)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 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少量)与 V1mL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CuSO4溶液至蓝色沉淀不再产生时,消耗了 V2mLCuSO4溶液,此时还必须做一个对比实验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