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练习卷与答案 选择题 孔子提出 “仁 ”的学说。在古今社会,下列符合孔子 “仁 ”的思想的行为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 A 下列哪种主张是韩非子的思想( )。 A施仁政于民 B实行 “法治 ” C “道法自然 ” D “兼爱 ” 答案: B 主张 “兼爱 ”“非攻 ”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墨子 答案: D “为政以德 ”是下列哪家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道家 C法
2、家 D墨家 答案: A 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个学派的是( )。 孔子 墨子 庄子 荀子 A B C D 答案: D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下面哪一部书(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礼记 答案: C 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时期的一组是( )。 A老子和孔子 B孔子和孟子 C老子和墨子 D韩非和孙武 答案: A 墨家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提出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一观点符合今天的 ( )。 A发展的观点 B保护环境的观点 C休渔政策 D “仁政 ”的观点 答案: B 战国时期,提倡法治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答案: C 今天,我们要想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可以查找的一部重要古书是( )。 A论语 B春秋 C国语 D老子 答案: A 填空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 “ ”的活跃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 “ ”。 答案: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 孙武 写的一部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是 战国 时期的军事家 孙膑 写的一部军事著作。 答案:孙武 战国 孙膑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 “ ”,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
4、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的学生有 多人,比较著名的有 人。 答案:有教无类 三千 七十二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 “ ”和 “ ”两部分。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以 “ ”教化人民,以 “ ”治国。 答案:仁 礼 德 礼 孔子,名 ,字 ,春秋末年 国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 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丘 仲尼 鲁 儒家 综合题 材料一 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材料二 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 (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请回答: ( 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 2)简
5、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答案:( 1) “兼爱 ”“非攻 ”。( 2)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平安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反对战争、批评战争破坏生产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 1)请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表格列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及其情况。 ( 2)上述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说出你的理由。 ( 3)你觉得上述人物中 的哪些观点值得被现代社
6、会吸收、利用? 答案:( 1)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 “仁 ”的学说,主张 “为证以德 ”。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墨子 战国 主张 “兼爱 ”“非攻 ”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 2)不唯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 3)孔子 “仁 ”的学说和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墨子的 “兼爱 ”“非攻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同学们,你们的学校一定非常整洁美丽,可是,总有些同学不能自觉地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请你们举出不爱护校园的行为。另外,请你用儒家的道德教育、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如儒家的观点,损害公物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的观点,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的观点,损害公物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 悟等。指出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自我觉悟能彻底解决问题,三者不应互相排斥,它们都对形成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