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初二下期期中生物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0924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初二下期期中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初二下期期中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初二下期期中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初二下期期中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初二下期期中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初二下期期中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变形虫 B石头 C地衣 D细菌 答案: B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做生物。变形虫有生命,所以 A错误;石头没有生命,所以 B正确;地衣有生命,所以 C错误,细菌有生命,所以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概念或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的概念和特征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如果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 A污物 B气泡 C细胞 D碘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视野中中央发亮,周边黑暗

2、的圆圈,该圆圈不是污物,故 A错;该圆圈是气泡,故 B正确;该圆圈不是细胞,故 C错误;该圆圈不是碘液,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显微镜观察材料出现的实验现象,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一块地里栽培韭菜,若是露天环境,长出是绿色韭菜;而在遮光条件下,长出的则是黄色叶片的韭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关键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叶绿素的形成的关键环境因素是光。不是水,故 A错误;不是无机盐,故 C错误;不是空气,故 D错误,此题正确选项为 B。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素的形成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对叶绿素形成条件的

3、识记能力。 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 ) A用两手握住镜臂 B用左手提着镜臂 C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D用两手托住镜座 答案: C 试题分析:取显微镜不能两手握住镜臂,所以 A错;不能左手提镜臂,所以 B错;应该是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所以 C正确;不能两手托镜座,所以 D错。 考点:本题考查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使用显微镜的操作能力。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是:( ) A保护细胞 B储存遗传物质 C进行物质交换 D进行能量转换 答案: D 试题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的功能不是保护细胞,故 A错;不是储存遗传物质,故 B错;不是进行物质交换,故 C错,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的转

4、换器,进行能量转换,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块农田里,影响玉米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杂草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因素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水分不是生物因素,故 A错误;土壤不是生物因素,故 B错误;温度不是生物因素,故 C错误;杂草是生物,并且与玉米互相争夺营养、水分、阳光、空气等,因此此题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A农民 B农作物 C耕地 D耕牛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

5、统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其中生产者指植物。农民不是生产者,所以 A错误;农作物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故 B正确;耕地是非生物,故 C错;耕牛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科学兴趣小组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鲤鱼、螃蟹、水草归为一类,将蝗虫、鸡、松树归为一类,他们的分类依据是 ( ) A按生物的用途 B按生物的生活环境 C按生物的生长状况 D按生物的形态结构 答案: B 试题分析:鱼、螃蟹、水草生活在水中,蝗虫、鸡、松树生活在陆地上,两类生物不是按用途分类,故 A错;是按生活环境分类,故 B正 确

6、;不是按生长状况分类,故 C错;不是按形态结构分类,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分类的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每组生物区别于另一组生物的共同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分类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指腐生细菌和真菌。其中蘑菇不是植物,不属于生产者,故 A 错;不是动物,不属于消费者,故 B错;蘑菇是腐生真菌,属于分解者,故 C正确;不是非生物成分,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地球上最大的生

7、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不是海洋生态系统,故 A错;不是森林生态系统,故 B错;是生物圈,故 C正确;不是草原生态系统,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有 “绿色水库 ”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 D 试题分析: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 “绿色水库 ”之称的不是淡水生态系统,故 A错;不是海洋生态系统,故 B错;不是湿地生态系统,故 C错,是森林生态系统,故 D正

8、确。 考点:本题考查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水草 B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整个池塘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池塘中的水草不属于生态系统,故 A错;池塘中的鱼,不属于生态系统,故 B错;池塘中所以的生物,不属于生态系统,故 C错;整个池塘是池塘生态系统,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9、( ) A排出体内的废物 B能生长和繁殖 C呼吸 D对刺激发生反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草一岁一枯荣,不能说明生物体能排出体内的废物,故 A错;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故 B正确;不能说明生物体具有呼吸的特征,所以 C错;不能说明生物体对刺 激发生反应,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球上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 ”是(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以上三项 答案: B 试题分析:陆生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表面,所以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 ”不是大气圈,故 A错;是岩石圈,故 B正确;不是水圈,故 C错;显然 D选项也不正确。 考点:

10、本题考查生物圈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稻田里的杂草生长旺盛会影响稻田的产量,这是因为杂草和水稻的关系是( ) A竞争关系 B合作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稻田里杂草与水稻互相争夺阳光、空气、养分等,所以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故 A正确;不是合作关系,故 B错;不是共生关系,故 C错;不是寄生关系,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那么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春

11、天气温回升,鸭游泳时能感知江水变暖。这句诗描述影响鸭的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不是光,故 A错;不是水,故 B错;是温度,故 C正确;不是空气,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描写的是动物的什么关系( ) A竞争 B合作 C捕食 D寄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所以此成语描写的动物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故 A错;不是合作关系,故 B错;是捕食关系,故 C正确;不是寄生关系,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下列四组镜头看到血细

12、胞数量最多的一组是( ) A 5, 10 B 5, 40 C 10, 10 D 10, 40 答案: A 试题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血细胞的数量最多。所以计算出 A、 B、 C、 D四组镜头哪个最小,哪组观察到的血细胞的数量最多。四个选项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计算结果分别是 50、 200、 100、 400,故 A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显 微镜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成在的 B生物能够永久的适应环境 C生活在炎热缺水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这是对干旱环境的适

13、应 D黄鼬遇到敌害时,常放出臭气,有利于它逃避敌害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生物界,生物普遍存在适应性,所以 A正确;生物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变化,只有适应多变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去,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生物则被淘汰,所以 B错误;骆驼在炎热缺水环境中,体内的水分主要用于生命活动,所以形成的尿液很少,这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所以 C正确;黄鼬释放臭气是逃避敌害的一种方式,故 D正确。题干要求选出错误项,故此题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列能构成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蝉 螳螂 黄雀 B阳光 草 兔 狐 C植物 鼠 蛇 鹰 D田鼠

14、蛇 鹰 答案: C 试题分析:食物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各种消费者之间由于摄食关系形成的联系。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各种生物之间的摄食关系必须正确,食物链中不能有非生物部分。 A选项中,第一营养级不是生产者,故 A错; B选项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故 B错; C选项符合条件,故 C正确; D选项没有生产者,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食物链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填空题 生物圈包括 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 答案: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试题分析: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15、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圈范围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沙漠中的植物普通存在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的现象,这是对 地适应。 答案:干旱环境 试题分析:沙漠中的植物普通存在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根吸收水分,这是对干旱环境地适应。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综合题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 1)生态系统中的 _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动的 ( 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 ( 3)如果为了消灭害虫,在小麦上喷洒难降解的有机磷农药,则农药中的有毒物质会通过 积聚。 ( 4)如果鼠的数量增加了,鹰的数量也会增

16、加,从而保持一个动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答案:( 1)物质( 2)小麦 鼠 蛇 鹰( 3)食物链( 4)自我调节能力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在一个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包含的生物种类最多。此食物网中包含三条食物链:小麦 蝗虫 青蛙;小麦 鼠 鹰;小麦 鼠 蛇 鹰。所以 只能是包含四种生物的这条食物链。( 3)有毒物质一旦进入到生态系统,就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聚。营养级别越高,积聚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系统中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个生态系统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关系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

17、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请据图回答。 ( 1)图的操作方法可避免 ; ( 2)图所滴液体为碘液,目的是为了把 细胞结构看得更清楚,其中染色最深的是 ; ( 3)若此序列图表示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步骤,则图所滴液体应为 。 答案:( 1)气泡产生 ( 2)细胞核( 3) 0.9%的生理盐水 试题分析:( 1)制作临时装片时,为了防止气泡产生,盖盖玻片时让其一侧先接触水滴的边缘,再轻轻盖上。( 2)染色时,细胞核染色最深。( 3)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所用的液体是

18、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是为了使细胞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有利于观察。 考点:本题考查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 力和实验技能。 下图分别为细胞结构和显微镜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在细胞结构图中,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图中 。(填字母) ( 2)能代表植物细胞的应是图 。其判断依据则是 。 (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液体是 。 ( 4)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镜下已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 。 ( 5)若观察时发现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向 移动玻片标本可

19、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答案:( 1) d 细胞核 bdf( 2) A 该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0.9%的生理盐水( 4) 细准焦螺旋( 5)右下方 试题分析:( 1)在细胞的结构中,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图中能代表植物细胞的是图A,因为此图中的细胞结构中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这是动物与植物在细胞结构方面的区别。(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液体是 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是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的生活状态,便于观察。( 4)在显微镜下找观察物,应该调节粗准焦螺旋;如果已经找到观察物,为使

20、物像更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 5)显微镜下,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要将位于视野右下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也就是让物像向左上方移动,应将玻片标本向右下方移动才能达到目的。 考点:本题考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相互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判断题 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 ( ) 答案: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做生物,与能否运动无关。所以此题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概念,意 在考查考生对此概念的理解能力。 细胞中的物质都是由细胞自己制造的。 ( ) 答案: 试题分析:细胞中的物质有的是自己制造的,有的是从环境中吸收的,所以这

21、种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新陈代谢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稻田中,水稻和杂草的关系属于互助关系。 ( ) 答案: 试题分析:稻田里水稻和杂草会争夺水分、营养、空气、阳光等,所以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助关系。所以此题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 所有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和 线粒体,它们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 ) 答案: 试题分析:只有植物细胞里面含有叶绿体,所有细胞都含线粒体。所以这种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及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 答

22、案: 试题分析: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这种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的特征的识记能力。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 ) 答案: 试题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这种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使用显微镜应用左眼看目镜,右眼同时睁开。 ( ) 答案: 试题分析:使用显微镜,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方便于画图,眼也不容易疲劳。所以这种说法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显微镜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

23、实验操作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总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 ) 答案: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所以这种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是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 ) 答案: 试题分析:对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的是人类。所以此题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唤起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 ) 答案: 试题分析: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时,会吸收氧气

24、 ,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这种说法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探究题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有人用容易获得的且便于观察统计的黄粉虫替代鼠妇做实验,效果很好。据此,请将下面的探究步骤补充完整。 (一) :光会影响黄粉虫的生活吗?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每个小组 10条黄粉虫,木盒。 实验装置:利用木盒和课本,如何创造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 方法步骤: 1.全班分成 6 8个小组进行实验。 2.将黄粉虫放入实验装置,在中央放同 样数目的黄粉虫,静置 2分钟。 3.每分钟统计一次阴暗处和明亮处的黄粉虫的数目,统计

25、 10次。 (四)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试验方案做实验。得出以下结果: 环境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8分钟 9分钟 10分钟 11分钟 阴暗 6 6 7 8 9 8 7 7 8 8 明亮 4 4 3 2 1 2 3 3 2 2 其中,本实验的变量是 。 (五)得出结论: 。 (六)表达和交流:为什么要选用 10条黄粉虫? 。 答案:(一)提出问题 (三)木盒的一半用课本盖上,就形成木盒一半阴暗一半明亮两种环境 (四)光(照) (五)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阴暗的环境) (六)减少误差,排除偶然性。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 木盒的一半用课本盖上,便形成木盒一半阴暗一半明亮两种环境。 该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并创造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所以变量为光(照)。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或者黄粉虫喜欢阴暗的环境。 选用 10条黄粉虫可以减小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