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福建省华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0939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华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华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华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华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华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福建省华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 1所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正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看远处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的全身。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地球的形状 下列地图类型中,最能直观地表示地面沿某一方向地形起伏状况的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平面示意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图的种类可以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当然它还可以分为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

2、图、平面示意图等,其中最能直观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状况的是地形剖面图 A、等高线地形图是由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组合而成的,它不能直观表示地形高低起伏,故不符合题意 B、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形象的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状况,故正确 C、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它不能直观表示地形高低起伏,故不符合题意 D、平面示意图只能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故不 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地图的种类。 关于世界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描述正确的是 ( )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C四分陆地、六分海洋 D四分海洋、六分陆地 答案: A 试题分析:

3、试题分析:地球的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70.8,陆地所占的比例是29.2,正因为如此,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用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来表示。故选A 考点:世界的海陆分布大势。 关于下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半岛 B海峡 C岛屿 D群岛 答案: B 试题分析:面积较大的陆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有多个岛屿组成群岛;大陆向海洋伸出的狭窄部分为半岛,因此 A为半岛、 B为海湾、 C为岛屿, D为群岛。 B选项错误。 考点:陆地的有关知识 “沧海桑田 ”这个成语,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 ) A时间的流逝 B人世间的沧桑 C海陆变迁 D围海造田 答案: C 试题分

4、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C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海陆变迁。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这一事例说明 ( ) A古人可以在海底钻井取水 B海底本身就有河流 C人类的起源来自海洋 D海陆是在不断变迁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这一事例说明了海陆是在不断变迁的根据题意故选: D 考点:

5、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故选 C 考点: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魏格纳 C哥白尼 D哥伦布 答案: B 试题分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 -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 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

6、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B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中提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拼接吻合的两个大洲是 ( ) A亚洲、非洲 B欧洲、南美洲 C非洲、南美洲 D南美洲、北美洲 答案: C 试题分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 -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所以 C选项是正确。 考点:大陆漂移的证据。 下列四个小图中表示当今海陆分布的是 ( )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解答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认为,很早以前,地球表面的各大陆是连

7、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分裂,慢慢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状况故选: C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当地震发生了,又来不及撤离的时候,采取的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 A躲在桌底下 B躲在被子里 C靠近门边 D躲在大树下 答案: A 试题分析: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平时要掌握防震措施,千万不要惊慌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根据题意故选: A 考点:地震的防御知识。 在地球

8、表面,海拔 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的地区被称为(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们通常把陆 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坦荡广阔,起伏小;不同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 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 200米海拔 500米以上,范围宽广,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的地形是高原。故选 A. 考点: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特征 下图中所示地形部位名称排字与图

9、序相符的是( ) A 山脊 山谷 鞍部 山顶 B 山谷 山脊 山顶 陡崖 C 山谷 山谷 山顶 鞍部 D 山脊 山谷 山顶 鞍部 答案: C 试题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凸向低处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因此 和 表示的是山谷, 处等高线外低内高为山顶, 处表示的是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故选 C.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 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 ) A 6375千米 B 6371千米 C 6378千米 D 6336千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层次,关于地球的数据我们必须要记住的三个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 5.1亿平方千米,赤道的长度是

10、 4万千米。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地球的有关数据 下列有关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B所有经线都是一个圆圈 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D地球仪上共有 360条经线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点并与纬线垂直的线为经线,所有经线的长度相等, A正确。经线是半圆, B错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C错误。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 D错误。 考点:经线的性质。 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走 100 千米,再向东、向南、向西依次走 100 千米,此时该人位于 ( )。 A原出发点 B原出发点正北 C原出发点正东 D原出发点正西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地球仪上,纬线是与地轴

11、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北向南纬线的长度越来越短,在南北两极缩小为点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地球上所有经线都等长,分析题干,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向南沿经线各走的 100千米长度相等,向东走 100千米处的纬线短,向西走 100千米处的纬线长,故应在原出发点以东 C正确。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 0经线与 0纬线相比 ( ) A正好相等 B O纬线的长度约是 0经线两倍 C 0纬线稍长 D 0经线稍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仪上一

12、个正球体。在地球仪上。 0经线上半圆,而 0纬线是圆,圆的长度等于半圆长度的两倍。所以 B是正确的。 考点:赤道与本初子午线的长度比较。 下列地点符合 “北半球 ”、 “东半球 ”、 “中纬度 ”三个条件是 ( ) A 10N, 180 B 40N, 15W C 35S, 10W D 35N, 165E 答案: B 试题分析: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西经 20和东经 160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从西经 20向东一直到东经 160的范围为东半球。中纬度的范围是 30-60.综合得知, B是正确的。 考点:半球的划分以及纬度的划分。 根据下面图极点俯视图(图中 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13、判断甲点应位于( ) A北半球和东半球 B北半球和西半球 C南半球和东半球 D南半球和西半球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是北逆南顺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是北逆南顺,可判断甲位于为南半球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也是 0纬线,以南是南半球,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为 0经线,以东为东经,西经 20和东经 160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从西经 20向东一直到东经 160的范围为东半球。甲点位于 45S,45E,所以位于南半球和东半球。故 C正确 考点: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

14、何一个地点 的位置 下列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 ( ) A三月八日妇女节 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年的 3月 21日前后和 9月 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6月 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 12月 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学校所在地位于北半球 6月 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比较选项中的节日,最接近夏至日的是选项 C,所以昼夜长短差异最大故选项 C符

15、合题意;选项 A、 B、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学生可以结合当地生活体验,筛选出正确选项 考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读下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 1】本图的等高距是的( ) A 50米 B 100米 C 150米 D 200米 【小题 2】图中小河的流向是( ) A西北向东南 B西南向东北 C东北向西南 D东南向西北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就可以看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为等高距,从图中看出是 100

16、 米,所以正确答案:为 B。 【小题 2】河流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结合图中的指向标,不难看出小河的流向是从西北流向东南。正确答案: A.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知识 下列四幅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哪一幅表示地理事物内容最详细( ) A亚洲地图 B中国地图 C福建 省地图 D漳州市地图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约小,内容越详细。在题目中的四个选项中,亚洲地图的范围最大,比例尺最小,内容最简单,所以 A错误,漳州市地图表示的范围最小,比例尺最大,内容最详细,所以 D是正确。 考点: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下列图例中,通常用于表

17、示铁路的是 ( ) 答案: C 试题分析:阅读地图要先看地图上的图例,看看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哪些符号表示的不同的地图上,图例有时不同,看地图时必须先熟悉一下图例,然后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了地图上有一些常见的图例: A 表示湖泊;B表示国界; C表示铁路; D表示水库故选 C. 考点:地图三要素中图例的记忆 综合题 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1)写出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的名称: A _ B _ C_ D _E _ (2)CD两洲的分界线是 _运河, DE两洲的分界线是 _ 山脉、_河、大高加索山脉和 _海峡。 (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位于 _洲(填字母),世界上最大

18、的岛屿位于 _洲(填字母)。 答案: (1)A:北美洲 B: 南美洲 C:非洲 D:亚洲 E:欧洲 (2)苏伊士 乌拉尔 乌拉尔 土耳其 (3)D A 试题分析: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 西洋四个大洋。 (1)根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与轮廓判定: A北美洲, B南美洲, C非洲, D亚洲, E.欧洲。 (2)亚洲与欧洲的陆上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峰位于亚洲

19、( D)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为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 A) .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洲界线 ,世界之最。 读下图,回答问题。( 6分) (1)A处的地形部位是 _。甲位于村庄的 _方向。 (2)B点的海拔是 _米, B点与 C点的相对高度是 _米。 (3)下列地形剖面图中,最能反映沿 DE线地表起伏状况的是 ( )。 答案: (1)山峰 西北 (2)300 200 (3)A 试题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 ( 1) A处

20、为山顶,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以看出,甲位于村庄的西北方向。 ( 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 B点位于 300米的等高线上,所以 B点的海拔为 300米。相对高度是指一点相对应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B点与 C点的相对高度=300-100=200米 . (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定, D处海拔为 400米以上,等高线密,坡度陡, E的海拔为 200米以上,等高线疏,坡度缓,两者之间有河谷,地势低。沿直线DE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应是选项 A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 读 “地球运动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1)当地球公转到 _(字母)位置时,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最多,这一天为北半球的 _日,此

21、时华安县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_。 (2)当地球公转到 a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在 _(纬线)上,此时,南、北极圈内将分别出现 _ 和 _现象。 (3) 9月 22日或 23日时,地球公转到 _(字母)位置,此时,太阳光线直射在 _(纬线)上。 (4)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 b位置转到 c位置时,北半球的季节由 _ 季过渡到 _季。 (5)当我们在愉快的过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 _ 季。 答案: (1)c 夏至 昼长夜短 (2)南回归线 极昼 极夜 (3)d 赤道 (4)春 夏 (5) 冬 试题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即地球在自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 O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

22、、冬四季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夏至日当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是春分日、秋分日,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是冬至日结合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得知: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图中: d为春分; c为夏至; d为秋分; a为冬至 (1)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 (即夏至日 c),北半球获热最多,北半球昼长夜短。 (2)当地球公转到 a位置 时,太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即 23.5S)上,正值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夜。 (3)当地球公转到 d点时,太阳光的直射点在赤道上,此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为北半球的秋分日。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 b位置(春分日)转到 c

23、位置(夏至日)时,北半球的季节由春季过渡到夏季。 (5)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当我们在愉快的过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季。 考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原理。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 (1)甲: (_, _ );乙: (_, _ );丙: (_,_); (2)甲地在乙地 _方向。 (3)甲、乙、丙三地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是 _。 (4)甲、乙、丙三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_。 (5)甲地位于五带中的 _ 带。 答案: (1)甲: (40N, 0);乙: (0, 30W);丙: (20S, 40E) (2)东北 (3)甲 (4)乙 (5)北温带 试题分析: (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

24、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 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 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 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 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 S表示故甲: (40N, 0);乙: (0, 30W);丙: (20S, 40E)。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故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3)纬度划分, 0 30为低纬度地区, 30 60为中纬度地区, 60 90为高纬度地区位于中纬度的是甲地

25、。 (4)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 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0160E 为东半球,20W180160E 为西半球位于西半球的是乙。 (5)回归线和极圈线是五带的划分线,南北回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所以甲地位于北温带。 考点:经纬网的有关知识。 读世界板块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15分)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 ,并非整体一块 ,而是分成 6大板块。它们是: A_ 板块, B _ 板块, C _ 板块, D_ 板块, E _ 板块, F_ 板块。 (2) 各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大洋的是 _

26、(填名称 )板块。 (3)各大板块是不断 _着的,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_ 和 _。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_。 (4)日本多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 _板块和 _板块的活跃地带。 (5)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 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请你用板块学说解释此现象。 答案: (1)A:亚欧 B:非洲 C:印度洋 D:太平洋 E:美洲 F:南极洲 (2)太平洋 (3)运动 火山 地震 稳定 (4)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5)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部位,所以不断缩小,最终消失。 试题分析: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

27、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大洋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1) 读图可知, A是亚欧板块, B是非洲板块, C是印度洋板块, D是太平洋板块, E是美洲板块, F是南极洲板块 (2) 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3) 各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4)日本多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板块活跃地带 (5)从世界六大板块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看出,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失。 考点:六大 板块及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