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七年级上期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发现先于云南元谋,距今170 年前,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认了;北京人发现于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 70-20万年前,与后来发现的山顶洞人大致在同一地点;半坡与河姆渡人都是远古农耕文明的代表,分别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和浙江余姚。故选 B 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2、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战国时期,匈奴就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抢掠。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到西汉初期,由于国力凋敝,汉高祖主要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由于国力昌盛,对匈奴采取了攻势,汉武帝相继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纸的发明始于什么时候? A西汉前期 B三国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晋时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前期,人们从 “积漂絮成絮片 ”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指。学生容易误选为东汉时期,依据所学,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原料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故应选 A项。 考点:人
3、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结束三国时期分裂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王朝是 A东晋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答案: B 试题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此后,魏国经济得到恢复,势力超过吴、蜀两国。 263年,魏国灭蜀, 266年,西晋取代魏国,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完成短暂统一的王朝。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被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
4、文化。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他写史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故被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国演义创作于明清时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被誉为 “东方医学巨典 ”;天工开物为明末宋应星所著,被誉为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东晋南朝时期,江 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 B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北方人口南迁并
5、带去先进技术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从东汉到西晋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带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 B、 D也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为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C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A项是错误的, D项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是隋
6、朝的统一。孝文帝的改革目的就是为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内容可知,其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 方民族大融合 下列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后编写的资料卡片。其中错误的是 A贾思勰 齐民要术 B郦道元 水经注 C王羲之 女史箴图 D顾恺之 洛神赋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依据所学可知,东晋人王羲之主要成就在书法上,他的字有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的美称,
7、代表作为兰亭序。女史箴图的作者为东晋顾恺之。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下列世界领先的数学成就中,不属于九章算术的是 A负数的概念 B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 C圆周率的计算 D涉及很多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C 项圆周率的计算代表人物为祖冲之,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 汉武帝采纳大臣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仁政治国,
8、轻徭薄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西汉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纳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以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中央集权。 B项属于道家的主张, C项属于兵家的主张, D项 “轻徭薄赋 ”主要推行于西汉初期。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西汉建立之前,项羽和刘邦之间曾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场战争 A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B是为争夺皇位而展开的 C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 暴统治 D以项羽的胜利而结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9、楚汉之争的性质。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最初是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发起的农民起义,在秦朝灭亡之后,刘邦项羽间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题目所问是在西汉建立之前,刘邦项羽间四年的楚汉战争,属于后一部分,故选 B 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 ”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的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主要成就。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思想上,其核心是 “仁 ” “礼 ”两部分,提倡 “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老子是道家
10、学派的创始人,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下列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远古人类的生活特征。依据图片可知,此原始居民已经使用骨质工具,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建造房 屋,且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结合所学,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了洪水,造福人民的人物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说时代文明的曙光。四个选项都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
11、 A项传说中皇帝建造宫室车马兵器等,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BCD都是禅让制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依据所学可知,治理好洪水的是禹,也因此被人们成为 “大禹 ”,享有很高的威望。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夏之祖 将 “公天下 ”变成 “家天下 ”,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夏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代,采用的是禅让制,为公天下时期,后启继承了其父禹的王位,开始了王位世袭制,由 “公天下 ”变为 “家天下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是夏朝。故选 D项。 考点:人教
12、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下列阶层中,属于西周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中,周天子以下分别是诸侯、卿大发、士,他们属于统治阶层,平民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奴隶来源于战俘和罪徒,没有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平民和奴隶都属于被统治阶层。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 商代文物中出现的文字是 A隶书或小篆 B大篆或小篆 C隶书或大篆 D甲骨文或金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字的起源。早在夏朝就发现有刻画符号,但不属于成
13、熟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同时,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后来也称之为铭文或金文。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公元前 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五霸的历史。学生掌握春秋五霸: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五霸中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成为春秋霸主,楚庄王通过 之战成为霸主,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
14、会变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 铁器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奖励军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C项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商鞅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15、,这严重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应选奖励军功。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综合题 材料分析题(共 18分)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 说文解字 原文大意:(各国)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发制度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语言不同,字形各异。 材料二: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应了什么时期的历史情况?( 2分) ( 2)为了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这种情况,秦始皇采用了什么措施?( 8分) ( 3)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4分) ( 4)为巩固材料二图中的疆域,统治者在边疆修筑了什么军事设施?
16、( 2分)在地方又实行哪一项制度?( 2分) 答案: ( 1)秦 统一前或春秋战国时期。( 2分) ( 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 8分) ( 3)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分) ( 4)(万里)长城( 2分) 郡县制(度)( 2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各国在语言、田亩丈量、车轨等都各有不同,反映的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林立的状况,故答案:为春秋战国时期或秦统一之前。 ( 2)本题考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巩固中央集权。依据材料可知,本题应回答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统一车轨
17、、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形制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 3)秦始皇的这一系列措施,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尤其是在经济文化上的措施,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经济的交流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4)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而从战国以来,北部边疆就有匈奴经常南下劫掠,故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征发大批人力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称万里长城。同时为了便于对 全国的控制,秦始皇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以加强中央集权。 考
18、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读图填空题(共 12分)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 200年,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战例是 ; 208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例是 。( 4分) ( 2)完成下列表格:( 8分)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曹丕 魏 洛阳 221年 蜀(汉) 222年 孙权 建业 答案:( 1)官渡之战( 2分)赤壁之战( 2分) ( 2)完成下列表格:( 8分)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220年 刘备 成都 吴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识记。在东
19、汉末年,形成了曹操、袁绍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在 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故第一个空应填官渡之战。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第二个空应填赤壁之战。 ( 2)本题考查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从题目所给的地图中也可以提取到有效的信息。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
20、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判断题 判断改错题(判断并改正错误。每小题 2分,共 10分) (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 170万年的元谋人。 ( ) (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小麦。 ( ) ( 3)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 嫁给呼韩邪单于,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 ) ( 4)东汉医学家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 “医圣 ”。 ( ) ( 5)西汉末年,佛教由古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 ) 答案:( 1)对 ( 2)错改: “小麦 ”为 “水稻 ” ( 3)对 ( 4)错改: “华佗 ”为 “张仲景 ” ( 5)对 试题分析:(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
21、约 170万年的元谋人。描述正确。 ( 2)本题考查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特征。半坡居于黄河流域,农业种植粟;河姆渡居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农业上种植水稻,故应把 “小麦 ”为 “水稻 ”。 ( 3)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描述正确。 ( 4)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华佗的主要成就在于针灸和外科手术;而在东汉时期被称为 “医圣 ”的是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 “医圣 ”,故应把 “华佗 ”为 “张仲景 ”。 ( 5)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本题描述正确。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昌盛的秦汉文化 连线题 连线题(每道线 2分,共 20分)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墨家的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儒家的孟子主张仁政、 “民贵君轻 ”;法家的韩非子主张 “法治 ”、中央集权;道家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春秋时期兵家的创始人孙武主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