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广西柳州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生活在距今 70万年前,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 “北京人 ”已经懂得用火。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同现代人基本相同,但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在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陈胜吴广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末年,为了推翻秦二世胡亥
2、的统治,提出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 ” 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 “剑 ”字有 l8 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之后,还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文字规范运动,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下列各项措施与之有关的是 实行分封制 颁布 “推
3、恩令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组织反击匈奴的战争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右图是汉武帝开庭议事的场景,其中的一个奏折,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东汉时期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得到了改变,主要得益于以下哪一人物作出的重大贡献 A蔡伦 B张衡 C华佗 D张仲景 答案: A
4、 试题分析:东汉蔡伦改造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 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 “汉太史公墓 ”,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词: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 “太史公 ”的杰作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史公是指司马迁,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000多年的历史,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
5、的秦汉文化 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 “三大战役 ”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 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 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
6、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社会相对安定 自然条件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生产力先进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目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属于黄河流域的史实, 不符合这个时间,故排除 。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顾恺之 答案: C 试题分析: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 7位数 (即 3.1415926与 3.1415927之间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
7、千多年以后的事了。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是 A夏启 B秦始皇 C项羽 D刘邦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首次完成中国统一,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必备的风味食品。端午节的设置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A张骞 B司马迁 C孔子
8、D屈原 答案: D 试题分析:每年的五月初五,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孔子是中国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下列属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有巧玲珑 主张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认为 “民为贵,君为轻 ” 主张因材施教 提倡节俭 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都属于孔子的主张, 是孟子的主张, 是墨家的主张, 是道家的主张,故排除,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世界上最早种植
9、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并且普遍使用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右图是某远古居民住房复原图,居住在这里的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中看,这一住房属于半地穴式房屋,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中华文明的
10、创造者,被称为 “人文初祖 ”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答案: A 试题分析:陕西黄陵县桥山上有一座黄帝陵,被誉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 ”,故选 A。据说祭告天地的时候,天空出现了黄色的大蚓大蝼,人们就说他是以土为德的帝,所以就称他为 “黄帝 ”。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开学了,同学们各自进行自我介绍,甲说: “我姓张 ”,乙说: “我姓李 ”,丙却调皮的说: “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 ”。你知道丙同学 A姓唐 B姓秦 C姓夏 D姓周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所以这位同学的姓是夏,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11、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衰 神话故事封神榜中塑造了姜尚 、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形象。这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武王伐纣 B盘庚迁都 C商汤灭夏 D黄帝大败蚩尤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所提到的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生活于商周交替时期,选项中只有 A符合这个时间,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所以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甲骨文出现的朝代,即商朝,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
12、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衰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 尊王攘夷 ,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 “他 ”是指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尊王攘夷 ”、 “九合诸侯 ”、 “春秋五霸之首 ”等信息可以知道,这个人物是齐桓公,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 “牛 ”“耕 ”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13、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 综合题 仔细读图,请回答: (1)丝绸之路的起点 (图中 )在什么地方 (3分 ) (2)两次出使西域并为 “丝绸之路 ”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 (3分 ) (3)西域 (图中 )是今天是什么地区 西汉政府为加强该地区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什么机构? (6分 ) (4)“丝绸之路 ”的开辟有何意义 (3分 ) 答案:( 1)长安(或今陕西西安
14、) ( 2)张骞 ( 3)今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 ( 4)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试题分析: (1) 人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西到罗马的大陆通道,是我国古代文明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其起点图中 是长安。 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图中 应是指狭义的西域
15、,所以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丝绸之路 ”的开辟意义重大。它是我国古代文明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他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 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他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时代7(8分 ) (2)材 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2分 ) (3)
16、两位治水专家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分 ) 答案:( 1)材料一指大禹;材料二指李冰( 4分) 大禹:夏朝(或远古时期)。李冰(战国时期)(分) ( 2)都江堰( 2分) ( 3)克己奉公、为民服务的精神等的精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他意思相同皆可)(每点 2分,共 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 “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 ”、 “治水 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等信息可以知道这个专家指的是传说中夏朝的建立者大禹。根据材料二中的 “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 工程 ”、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等信息可以知道这人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 根据材料二中的 “在岷
17、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 ”、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等信息可以知道这个水利工程应该是指都江堰。 两位治水专家都是作为为人民解决水患或者是水害的专家,他们采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办法,成功的实现了愿望,所以他们克己奉公、为民服务的精神等的精神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和大变革的时代 材料一: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 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
18、,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 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6分 ) (2)材料二中的 “皇帝 ”是谁 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 (3)改革或变法 代表了 “百家争鸣 ”中哪一家的思想观点 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4分 ) (4)成功的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2分 ) 答案:( 1)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6分) ( 2)北魏孝文帝;( 2分)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19、巩固北魏的统治。( 2分) ( 3)法家;韩非( 4分) ( 4)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 “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 ”可知这是指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中的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可知其作用是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根据材料二中的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可以推断出其中所指的皇帝是指北魏孝文帝。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
20、魏的统治。 改革或变法代表了 “百家争鸣 ”中法家的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又称韩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的论 著,为先秦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 成功的改革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连线题 很多成语都来自我国古代历史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你知道下列成语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用线条将它们连接起来。答案: 试题分析:揭竿而起由来于公元前 209年
21、,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 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 ,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公元前 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这是破釜沉舟的由来。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杀人者要 处死,伤人者 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得到了
22、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这是约法三章的由来。项羽和刘邦在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刘邦一方用的一个计策,即项羽在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的情况下,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以为刘邦已到了楚地,之后自刎而亡,是为四面楚歌的来历。东晋时代,苻坚的先锋部队 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 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之后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苻坚中箭而逃,这是草木皆兵的来历。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