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1040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物质燃烧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 B燃烧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 C由于燃烧会产生污染和火灾,所以燃烧对人类来说弊大于利 D常见的燃烧多数都有氧气参加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据此分析判断。 A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燃烧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正确; C虽然燃烧会产生污染和火灾,但由于燃烧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能量,所以燃烧对人类来说是利大于弊,错误; D常见的燃烧多数都有氧气参加,正确。故选 C 考点

2、: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 2-14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故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

3、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故选 A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中学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熟练掌握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和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 题的关键。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 10 g冰受热融化成 10 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A.10g冰受热融成 10g水,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错误; B.质量守恒定律是研究物质

4、的质量的,而不是研究物质的体积的,错误; C.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错误; D.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强调的是所有的反应物和所有的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质量守恒定律只是应用于解释化学变化,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 :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

5、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B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A、枯枝和油都具有可燃性,故能为燃烧提供充足的可燃物,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一般是不变的,错误; C、东南风 会加大空气的流动,故能为木船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正确; D、由于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故会造成全部起火,正确。故选 B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点评:理解和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物质

6、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g镁在 3g氧气中燃烧可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 ( ) A小于 6g B大于 6g C等于 6g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镁与氧气的质量比,先判断出二者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或者是谁过量,进而计算出生成氧化镁的质量。 2Mg + O2 2MgO,其中 Mg与 O2的质量比 =48: 32=3:2,由此可知, 3g镁在 3g氧气中燃烧时,氧气过量,所以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小于 6g。故选 A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利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进而根据反应

7、中某一物质质量,计算其他物质质量。 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 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 “铜是紫红色固体 ”,叙述的是铜的颜色和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铜的物理性质; B、 “金刚石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叙述的是金刚石的硬度,不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C、 “铁会生锈 ”,需要通过铁在有氧气和水分的条件下,生成铁锈这个化学变化来表现的性质,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D、 “氮气在常温下是气体 ”,叙述的是氮气的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氮

8、气的物理性质。故选 C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 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既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又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C氯化钠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 D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判断。 A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正确; B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物质,既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等),又有原子构成的物质(如稀有气体),正确;

9、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两种阴阳离子构成的,正确; D过氧化氢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错误。故选 D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一般的,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气态单质、共价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 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 下列四副图片所示的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其中一种与其他三种类型不同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火烧赤壁 C凿壁偷光 D铁杵磨成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

10、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司马光砸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火烧赤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凿壁偷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只是墙壁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D、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铁杵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现象或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事实 解

11、释 A 木炭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 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 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一样 C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冰、水由同种分子构成 D 液氧和氧气的颜色不同 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时,颜色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木炭在氧气充分的情况下,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由此可知,反应物的量的不同,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不同,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葡萄糖和氧气,故说明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一

12、样,正确; C、冰、水都是由同种分子 水分子构成,而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故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正确; D、氧气和液氧的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氧气中氧分子间的间隔大,液氧中氧分子间的间隔小而导致的,错误。故选 D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点评:理解物质的微粒性,能够应用分子的观点,结合分子的性质,判断各变化的实质。 右下图是 “尾气催化转换器 ”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园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 答案: C 试题

13、分析:根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的模拟图,可判断该变化为两种化合物的分子通过原子的重新结合生成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A、生成物分子中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正确; B、变化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即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正确; C、据 A可知反应中有单质生成,不正确; D、观察图示可知,反应前后都有 1个构成相同的化合物的分子,说明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2: 2=1: 1,正确。故选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

14、子;只要能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与粒子个数关系,就能正确解答本题。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变化的化学用语。关于化学方程式 3Fe+2O2 点燃 Fe3O4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物都是单质 B生成物属于一种混合物 C属于氧化反应 D反应后固体物质质量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 据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A、反应物是铁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正确; B、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错误; C、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的反应,由于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符合氧化反应的特点,故属于氧化反应,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反应前原有固体质量 +氧气的质量

15、,故反应后固体物质质量增加,正确。故选 B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围绕化学方程式考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却能燃烧。与这一事实最密切的因素是 A铁丝的表面积 B氧气的浓度 C铁的着火点 D燃烧区的温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可燃物的燃烧,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铁在氧气中能够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就说明铁的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因为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太低,还没有达到能使铁燃烧的程度。故选 B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

16、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时还要充分理解,并不是所有可燃物在温度达到着火点时,遇氧气就能燃烧,因为有些物质的燃烧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露,释放出一种放射性的碘( I)。这种碘原子的质子数为 53,中子数为 78,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A 53 B 78 C 131 D 156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由于电子的质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根据题意,碘原子的质子数为 53,中子数为 78,故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53+78=131。故选 C 考点:原子的定义

17、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两种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O2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 CO2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C空气中氧气含量越多越好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越好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A由于 O2能够支持呼吸,故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正确; B CO2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和淀粉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错误; C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不是越多越好,氧气的含量过高,会造成一些氧化反应的加剧,错误; 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

18、含量也不是越少越好,因为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没有 CO2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错误。故选 A 考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光合作用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熟练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填空题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C2H2 + O2 CO2 + H2O CuSO4 + NaOH = Na2SO4 + Cu(OH)2 答案:( 1) 2 5 4 2 ( 2) 1 2 1 1 试题分析: 可用待定系数法,首先确定 C2H2的系数为 1,根据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得出 C2H2+ O2 2CO2+ H2O,然后各项都乘以 2,得 2C2H2+5O2

19、4CO2+2H2O。 观察方程式的左右两边,发现右边的 Na和 OH恰好是左边的 2倍,其他左右两边均相等,故只需在 NaOH前加 2即可。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要注意遵循原子守恒,解答时应注意灵活应用,不要拘泥于某一方法,在配平时要多种方法并用,以达到快速解题的作用。 据美国新科学家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北极 地区的冰雪 融化 得越来越快。 ( 1)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北极冰雪融化的原因: 。 ( 2)科学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你认为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一是

20、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反应原理是:6CO2 + 6H2O X + 6O2,那么 X的 化学式为 ;另一主要途径是 ,在该途径中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们致力于二氧化碳的开发和利用。例如,二氧化碳和氨气( NH3)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尿素 化学式为: CO(NH2)2和水,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科学家们发现,由于冰川融化,冻土层中的甲烷( CH4)被大量的释放出来,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试写出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 ( 4)防止全球变暖,请低碳生活吧!请你提出 一条低碳

21、生活的建议 。 答案:( 1)温度升高,获得能量,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水由固体变为液体。( 2分) ( 2) 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 C6H12O6 海水吸收 CO2 +H2O = H2CO3 CO2 + 2NH3 = CO(NH2)2 +H2O ( 3) CH4 +2O2 = CO2 +2H2O ( 4)少开车(合理答案:即可) 试题分析:( 1)北极冰雪融化是因为全球温度升高导致的,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获得了更多的能量,所以水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水则由固体变为液体。 ( 2) 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由含碳化合物的燃烧造成的,故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

22、要原因。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CO2 + 6H2O X + 6O2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C原子 6 0 H原子 12 0 O 原子 18 1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X分子中含有 6个 C原子、 12个 H原子和 6个 O 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C6H12O6。 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途径,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外,还有海水吸收,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 成碳酸,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根据题意,二氧化碳和氨气( NH3)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尿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 2NH3 CO(NH2)2 +

23、H2O。 ( 3)根据题意,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 +2O2 CO2 +2H2O。 ( 4) “低碳生活 ”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耗,低 “碳 ”,主要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多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物质被发现或被合成出来,为新能源开发和新材料研制开拓出

24、更大的空间。 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自拟两个分类标准,将一氧化碳、氧气、水、二氧化碳四种物质中的三种包括在标准内,而另一种不在标准内。 ( 1)标准一 ,包括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下同) ; ( 2)标准二 ,包括的物质 。 答案:( 1)是否是气态 CO O2 CO2 (2) 是否含有多种元素 CO H2O CO2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分析。 ( 1)可按所给物质的状态分类,常温下 CO、 O2、 CO2都是气体,而 H2O是液体; ( 2)也可按所给物质的组成元素分类, CO、 H2O、 CO2 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 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的元素组

25、成 点评:本题较简单,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组成及简单分类方法,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计算题 甲醇( CH3OH)是一种有毒、有酒精气味可燃性液体。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反应表示为: 2 CH3OH+nO2=mCO2+pH2O(其中 n、 m、 p表示化学计量数),若反应生成 3.6g水。试计算: ( 1) m值是 ; ( 2)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请写出规范的计算步骤) 答案:( 1) 2 ( 2) 4.8克 试题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由于反应物中有 C原子 2个,则生成物中 C原子的总数也应是 2,即m=2。 (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26、,方程式左右两边的 H原子也应相同,故可知 p=4,则 n=3;由此可知,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 4H2O +2CO2;再由方程式,可找出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水的质量比,利用生成水的质量可以求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解,设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x 2CH3OH+3O2 4H2O +2CO2 96 72 x 3.6g 96: 72= x: 3.6g 解得, x=4.8g 答: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4.8克。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解此类题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原子个数不变,从而分别统计出反应前后

27、的有关原子的种类及个数,通过比较分析得出 m、n、 p的值,从而可以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比,就可以求出某种未知的物质的质量。 简答题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基本反应的类型。 ( 1)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 ) ( 2)铁在氧气中燃烧 ( ) ( 3) 电解水 ( ) ( 4)实验室制氧气 ( ) ( 5) 红磷燃烧 ( ) 答案:( 1) 2Mg+O2 2MgO,化合反应; ( 2) 3Fe+2O2 Fe3O4,化合反应; ( 3) 2H2O 2H2+ O2,分解反应; ( 4) 2KMnO4 K2MnO4 +MnO2 + O2,分解反应; ( 5

28、) 4P+5O2 2P2O5,化合反应。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 1)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 由于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化合反应; (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Fe3O4, 由于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化合反应; (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 O2,由于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另两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分解反应; ( 4)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同时

29、还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 +MnO2 + O2,由于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另三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分解反应; ( 5)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由于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1)化

30、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 2)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控制化学变化的事例。请 参照举例,从化学角度说明下列事例中人们是控制化学变化的原理。 编号 事例 原理 举例 厨房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使燃烧反应停止 事例 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事例 2 易变质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可以延长保质期 事例 3 夏天,为防止食物变质,放在冰箱中 事例 4 用鼓风机向煤炉中吹入空气,可以使炉火更旺 答案:( 1)有新物质的生成( 2)加入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分) 隔绝氧气,防止食物氧化 ( 2分) 温度低,物

31、质氧化速度变慢( 2分) 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旺 (2分 ) 试题分析:( 1)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2)事例 1:由于二氧化锰可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需要加入二氧化锰,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事例 2:食品在与氧气和水接触时,容易变质,故为防止食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而腐败变质,常需要采用真空包装食品; 事例 3:夏天,食品在适宜的温度下,更容易被氧化,而在较低温度下,物质氧化的速度会变慢,更有利于食品的保存,所以为防止食物变质,要放在冰箱中; 事例 4:根据燃烧的条件

32、可知,可燃物的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旺,故用鼓风机向煤炉中吹入空气,可以使炉火更旺。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催化剂与催化作用,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的成分探究,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的是一些化学基本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探究题 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 ( 1)检查仪器药品:下面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指出图中编号标识的各仪器的名称: _, , 。其中 仪器也可换成 _,该仪器与 仪器相比较, 仪器的优点是 。为使该仪器较易插入橡皮塞的方法是 _

33、_ ( 2)如果要制取二氧化碳,下图中缺少的仪器是 _ ,缺少的药品是 _ 。 ( 3)选择装置。 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的分析,他选择 _ (填仪器编号)组装成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是 _,写出此装置中制 CO2的反应方程式 _;选择 _(填编号)组装成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如果是收集氧气还可以采用 _收集 ,理由 ( 4)鲜鸡蛋会通过鸡蛋壳的小孔呼出二氧化碳,为保鲜鸡蛋,可把鸡蛋放到石灰水中,写出反应方程式 _。 答案:( 1)锥形瓶 分液漏斗集气瓶 长颈漏斗 可以控制加液体药品的量 长颈漏斗的下端蘸水插入 ( 2)镊子 稀盐酸 ( 3) a b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

34、加热 CaCO3 + 2HCl =CaCl2 +H2O +CO2 c d 排水法 氧气不易溶于水 ( 4) Ca(OH)2 +CO2 =CaCO3+H2O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 的名称是锥形瓶,仪器 的名称是分液漏斗,仪器 的名称是集气瓶;其中 分液漏斗可用长颈漏斗来代替,但 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栓来控制所加液体药品的量,而长颈漏斗则不能;根据实验经验,为使该仪器较易插入橡皮塞,可将长颈漏斗的下端蘸水插入,并旋转推进。 ( 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结合图示可知 ,缺少的药品是稀盐酸;而取用块状石灰石时,要用镊子,图示中未提供。 ( 3)

35、实验室在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由此可知,该反应是固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故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为 “固液体不加热型 ”,故选 a、 b作为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由于 CO2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选 c、 d;如果是收集氧气,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故还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 4)二氧化碳能与澄清 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 +CO2 =CaCO3+H2O。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