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31043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届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届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届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届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熟石灰的化学式是 Ca( OH) 2 B干冰的化学式是 CO2 C酒精的化学式是 C6H12O6 D铁红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Fe2O3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其中钙显 +2价,氢氧根显 -1价,故其化学式是Ca(OH)2,正确;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名,其中碳显 +4 价,氧显 -2 价,故其化学式是 CO2,正

2、确; C.酒精是乙醇的俗称,乙醇的化学式是 C2H6O,而不是 C6H12O6,错误; D.铁红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中铁显 +3 价,氧显 -2 价,故其化学式是 Fe2O3,正确。故选 C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海水中含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化学资源。下图为综合利用海水制备金属镁的流程(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该流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是(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则贝壳的煅烧即为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

3、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石灰乳),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都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氯化镁通电分解生成镁和氯气也属于分解反应,所以没有置换反应。故选 A 考点: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 下列说法正确的的是( ) 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易燃烧,说明镁的活动性比铝的强; 金属铁比金属铝易生锈,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铝的强; 与同种盐酸反应时,锌片比铁片反应剧烈,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 金属锌与碳酸铜不反

4、应,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锌的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 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易燃烧,说明镁的活动性比铝的强,正确 ; 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金属铁却比金属铝易生锈,这是因为铝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生成的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薄膜,覆盖在铝的表面,阻止了铝进一步被氧化;而铁生锈之后,生成的铁锈疏松多孔,不能起到保护内部的作用,故铁比铝易生锈,而不是铁的活动性比铝的强,错误; 与同种盐酸反应时,锌片比铁片反应剧烈,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正确; 金属锌与碳酸铜不反应,不能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锌的强,因为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 “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

5、而碳酸铜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金属锌与碳酸铜不反应,错误。故选 C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但同时要注意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范围。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若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的模拟图,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2H2O2 2H2O+O2。 A、氧化物是

6、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丙( O2)是单质,不是氧化物,错误; B、过氧化氢是由 H2O2分子构成的,水是由 H2O 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 O2分子构成的,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未变,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特点是 “一变多 ”的分解反应,错误。故选 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解答时,可先依据题给信息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据此分析即

7、可。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B 3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0 C 20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曲线分析。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30g,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此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3

8、,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曲线上的交点表示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于 20 时,甲和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则说明此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故要提纯混有少量乙物质的甲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故选 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右图所示,打开止水

9、夹,将试管 中的液体 A滴在固体 B上。若试管 中的导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 A和固体 B的组合不可能是 ( )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稀硫酸和锌 C水和硝酸铵 D盐酸和碳酸钠 答案: C 试题分析:试管 中的导管有气泡产生,说明试管 中的气压增大了,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A与 B反应,或溶解时放热,使气体受热膨胀,也可能是反应生成了新气体。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则试管 中的气压会变大,所以试管 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正确; B、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大量的氢气,则试管 中的气压会变大,所以试管 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正确; 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会吸

10、热降温,则试管 中的气体遇冷收缩,而造成气压减小,则试 管 中的导管中会形成一小段水柱,没有气泡,错误; D、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则试管 中的气压会变大,所以试管 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正确。故选 C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是一道理化结合题,解答时要明确,左边是否有气泡冒出,取决于右边压强是否增大;而压强是否增大,取决于反应是否放热、或溶解是否放热、或是否生成气体。 工业上可利用下列反应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其化学方程式为: 2NH3 + NO 2N2 + 3H2O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11、 )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 1种单质 B NH3的水溶液 pH大于 7 C反应中有 2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了 D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 2种氧化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NH3和 NO,生成物是N2和 H2O,故其中只有 N2是单质,正确; B NH3的水溶液即氨水,呈碱性,故 pH 7,正确; C已知 H的化合价为 +1价, O 的化合价为 -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可知, NH3中 N 的化合价为 -3价, NO中 N 的化合价为 +2价, N2是单质,故化合价为 0,由此可知,反应中只有 1种元素 N 元素

12、的化合价变化了,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则反应物( NH3、NO)和生成物( N2、 H2O)中有 NO 和 H2O 2种氧化物,正确。故选 C 考点: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溶液的酸碱性与 pH的关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太大,主要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向装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稀的 Ba(OH)2溶液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纵坐标表示小烧杯中量的变化 ),其中肯定不正确的 ( )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稀

13、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二者接触即有沉淀生成,且沉淀的质量随氢氧化钡的不断加入而增大,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钡溶液中始终有水的存在,故随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滴加,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出现不变的情况,错误; C、烧杯中原有的是硫酸,呈酸性,故 pH 7;当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pH=7;加入的氢氧化钡过量时,溶液呈碱性, pH 7,正确; D、由于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和水(溶剂),故随两者不断的反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当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分数为 0;当氢氧化

14、钡过量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又会逐渐增大,正确。故选 B 考点:溶液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 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对 a、 b、 c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 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 a、 c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b表面没有现象。( 2)取大小相等的 a、 c 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a、 c表面都产生气泡,但 a产生气

15、泡的速度明显比 c的快。则 a、 b、 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 A a c b B c a b C c b a D a b c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1)的反应现象可知, a、 c两金属的活动性均比铜强,而 b的活动性比铜弱;根据( 2)的反应现象可知, a、 c两金属的活动性均在 H前,且 a c,则 a、 b、 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c b。故选 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且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

16、出来。 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 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则 X 的化学式为 ( ) A NaCl B H2 C HCl D HclO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Cl原子 2 1 Na原子 2 1 O 原子 2 2 H原子 2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X分子中含有 1个 Na原子和 1个 Cl原子,则故物质 X的化学式为 NaCl。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

17、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通入 O2点燃 B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 C KNO3溶液 KOH 加入适量的 CuSO4溶液,过滤 D Cu(NO3)2溶液 AgNO3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除去 CO2中的 CO不能通入 O2点燃,因为 CO2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起到隔

18、绝氧气的作用,则少量的 CO是不可能燃烧的,且在此过程中还引入O2这个新的气体杂质,错误; B、 NaOH和 Na2CO3均能与盐酸反应,故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主要物质除去,错误; C、杂质 KOH溶液能与 Cu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而主要物质 KNO3溶液不反应,故能除去杂质 KOH,但同时生成了新的杂质硫酸钾,错误; D、由于杂质 AgNO3能与足量的铜粉反应,生成 Ag和 Cu(NO3)2而被除去,而主要物质 Cu(NO3)2不反应,且生成的 Ag和剩余的 Cu均不溶于水,故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 Cu(NO3)2溶液,正确。故选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19、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小明同学用下表对物质进行分类(甲与乙、丙是包含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甲 碳单质 构成物质微粒 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碱 乙、丙 石墨、 C60 分子、原子 醋酸、葡萄糖 烧碱、纯碱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分析。 A、石墨、 C60都属于碳的单质,即甲包含着乙和丙,正确; B、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甲包含着乙和丙,正确; C、醋酸和葡萄糖都属于有机物

20、,所以甲包含着乙和丙,正确; D、纯碱是碳酸钠,不属于碱而是盐,所以甲不包括丙,错误。故选 D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点评:本题较简单,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验满氧气 B倾倒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只要证明瓶口有氧气,就能说明氧气已收集满,而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而不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

21、气瓶中,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正确; C、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读数,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既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错误; D、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严禁用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搜救犬搜救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C 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

22、况下可装入 0.024 m3的钢瓶中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等量液态水变成等量的水蒸气分子数量不变,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微粒都很小,在不断运动,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微粒的运动速度和间隔受温度影响。 A、用搜救犬能搜救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是因为带有幸存者气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最后运动到搜救犬的鼻腔中去了,从而被搜救犬发现,正确; B、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当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水银体积增大,正确; C、 25m3的石油气加压可装入 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 间的间隔随压强增大而减小,而不是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错误; D、水

23、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本身没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分子数量不变;由于水分子相同,故其化学性质相同,正确。故选 C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某试验田的玉米叶色淡黄,有倒伏现象,你认为应施用的复合肥是( ) A CO( NH2) 2 B KCl C Ca( H2PO4) 2 D KNO3 答案: D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

24、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 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 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D、 KNO3中含有钾、氮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 D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氢气能燃烧 -理想燃料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作净水剂 C浓硫

25、酸具有脱水作用 -作干燥剂 D氧气具有助燃性 -用于气割、气焊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A、氢气具有可燃性,且燃烧后的产物为水,没有污染,所以是最理想的燃料,正确; B、活性炭因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一些色素和异味,故可以用作净水剂,正确; C、浓硫酸之所以可以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不是因为浓硫酸的脱水性,错误; D、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在气割、气焊中提供氧气,可以使燃烧更充分,以提供更多的热量,正确。故选 C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只有充分了

26、解物质的性质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 O2 B N2 C CH4 D CO2 答案: C 试题分析:与化学有关的爆炸,是由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而引起的,因此首先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则该气体必须具有可燃性。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错误; B、氮气既不助燃,也不可燃,错误; C、甲烷具有可燃性,若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即可发生爆炸,正确; D、二氧化碳既不助燃,也不可燃,错误。故选 C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点评:理解与化学有关的爆炸和燃烧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另外,还要注意识记常见气体的性质。 “节能减

27、排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是( ) A燃料燃烧时供给充足的空气 B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回收废旧的易拉罐 D将学生实验剩余的锌粒直接扔入垃圾桶 答案: D 试题分析: “节能减排 ”,就是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A、燃料燃烧时供给充足的空气,可以使燃料更充分的燃烧,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污染物,正确; B、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既节能,又环保,正确; C、回收易拉罐,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而且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正确; D、将学生实验剩余的锌粒直接扔入垃圾桶,不仅浪费,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

28、污染,错误。故选 D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金属资源的保护 点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并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陶瓷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陶瓷器制造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干燥 D烧结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 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将陶泥等原材料混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将泥坯整塑成型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将成型的器具干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

29、化; D、烧结的过程中有新物质 瓷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 A石灰水中滴加盐酸: CaOH + HCl= CaCl + H2O B用稀硫酸洗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氧化铜: CuO+H2SO4CuSO4+H2O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 CO2气体: CO2+2NaOHNa2CO3+H2O D纯碱溶液中加入大量盐酸: 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 答案: A 试题分析:

30、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的方法:先看原理是否正确,再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其次是否配平,以及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和 的标注是否正确。 A、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 Ca(OH)2,不是 CaOH;生成物氯化钙的化学式是CaCl2,而不是 CaCl,错误; B、稀硫酸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能与 CO2 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D、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故选 A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熟记化学方程式书写所依据的两个原则,即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 填空题

31、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图是某化学小组配制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12.5的 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试回答: (1)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 (2)图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配制时应选择 _mL ( 填写 10 mL或 50 mL或 100 mL )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操作 。这样实际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是 克。 答案: (1) (2分 ) ( 2)搅拌促进溶解 (1分 ) (3) 100 (1分 ) (4)图 中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图 瓶盖没有倒放 (2分 ) 11.5 ( 2分) 试题分析:( 1)用固体溶质配制溶质

32、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具体的操作步骤为计算 -称量 -溶解,所以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是 。 ( 2)玻璃棒在溶解的过程中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 3)通过计算可知,所需要的水的质量 =100g-(100g12.5%)=87.5g,约 87.5ml,为了减少误差,要尽量选取能一次性完成量取,并与 87.5ml 相近的量程的烧杯,所以要选 100ml的量筒。 ( 4)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 “左物右码 ”,图示 中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了,错误;图 瓶盖没有倒放,错误;图示 中,左边砝码 的质量 =右边氯化钠的质量 +游码的质量,故所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 =12g-0.5g=11.

33、5g。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称量器 -托盘天平 点评:熟练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试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节约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会造成水体污染的有(填序号) 。 A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工业废气处理后排放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2)右上图是水电解的示意图。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在实验过程中,电解水 18g,则试管 b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是 克, (3)为除去水中的不溶

34、性杂质,某同学制作了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 4)树木上常涂石灰浆防止害虫生卵。写出用生石灰制得石灰浆的化学方程式 。 (5)某地的饮用水中含有少量的 Ca(HCO3)2等可溶性盐。烧水时, 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 CaCO3和气体。试写出 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A、 D ( 2分) (2) 2H2O 2H2+ O2 ( 2分) 16( 2分) (3)吸附 ( 1分) ( 4) CaO +H2O =Ca(OH)2 (1分 ) (5) Ca(HCO3)2 CaCO3+ CO2+ H2O ( 2分) 试题分析:(

35、1)根据水的污染源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分析。 A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会直接对水体造成污染,正确; B工业废气处理后排放,不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更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错误;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可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不会对水体造 成污染,错误; D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会因降水而随地面径流进入江河,造成水体污染,正确。故选 AD (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 O2;根据电解水时, “氢二氧一,正氧负氢 ”可知,试管 b中的气体较少,且试管 b连接电源正极,所以 b中收集的应该是氧气,根据上面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

36、 2H2O:2H2:O 2=9:1:8,故电解水 18g可得到氧气 16g。 (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 ( 4)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 +H2O =Ca(OH)2。 ( 5)根据题意, 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难溶性的 CaCO3和气体,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可知,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已知反应物中含有 Ca、H、 C、 O 四种元素,则生成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且同时还应生成另一物质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HCO3)2 CaCO3+ CO2+ H2O。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碳单质

37、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 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安全火柴的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 2)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能使红磷的燃烧,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其化学方程式是 。 ( 3)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 在点燃条件下反

38、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4)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燃烧产物的化学式是 ;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答案:( 1)硫和红磷 ( 1分,写化学式也得分) 催化作用 ( 1分 ) ( 2) 4P+ 5O2 点燃 2P2O5 2KClO3 2KCl + 3O2(每个化学方程式 2分,共 4分) ( 3) S+ O2 点燃 SO2 ( 2分) ( 4) CO2 H2O ( 2分) 试题分析:( 1)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硫和红磷;二氧化锰在氯酸钾的分解反应中,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 2)磷在点燃的条件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

39、2 点燃 2P2O5;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 3)氧气与硫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 O2 点燃 SO2。 ( 4)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为 CO2和 H2O。 考点: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式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要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 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举例你生活中常食用的

40、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各 1种)。 (2)人体缺乏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 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单质 碘食盐中的碘元素是 +5价 碘元素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瓜果中 (3) 家庭生活中常使用下列用品,其中用到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填序号)。 不锈钢炊具 合成橡胶手套 纯棉饰品 电话塑料外壳 ( 4)潍坊许多公共金属设施使用了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氟碳漆,这种漆可以使设施的抗腐蚀能力提高 3到 5倍,其防锈的原理是(根据生锈条件说明)_ 。 ( 5)服装的面料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方法,如何鉴别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 。 答案: (1)鱼(肉、蛋、奶)、黄瓜(韭菜、菠菜

41、) ( 2 分) (2) ( 2 分) (3) ( 2分) ( 4)隔绝空气和水蒸气( 2分) ( 5)取少许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进行灼烧,能燃烧成灰末的是天然纤维,燃烧是不能成粉末的是合成纤维。(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蛋白质和维生素 的主要食物来源分析,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动物肌肉、奶类、蛋类、鱼类以及花生和豆类的种子或制品中,故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的是鱼、肉、蛋、奶、豆类等;而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 ( 2)根据题意分析。 加碘食盐中的碘主要是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的,故这里的碘是指碘元素,错误; 已知 K 的化合价为 +1价, O 的化合价为 -2价,设 KIO3中 I元素

42、的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价的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则有( +1) + x+( -2) 3=0,解得 x=+5价,正确; 碘元素主要存在于海产品、碘盐中,错误 。故选 ( 3)根据物质的组成材料分析。 不锈钢炊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属于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合成橡胶手套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故合成橡胶手套属于合成材料制成的,正确; 纯棉饰品是用棉花制成的,棉花属于天然植物纤维,错误; 电话塑料外壳是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故选 ( 4)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要防止铁生锈

43、,就要隔绝氧气或水,而氟碳漆就是通过隔绝氧气和水,以破坏铁生锈的条件来达到防锈的目的的 。 ( 5)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纤维,主要包括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植物纤维燃烧时会有烧纸的气味,动物纤维燃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合成纤维燃烧时会有刺鼻的气味,故用燃烧法鉴别二者。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且均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关,但整体难度不大,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除了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解答时还要

44、注 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简答题 科学家研究利用海水处理、回收废气中二氧化硫,其流程如下(序号表示化学反应): (1) 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2) SO2和 CO2的化学性质相似。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SO2时除生成 NaHSO3外还可能生成 (写化学式)。 (3) 反应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是 。 (4)现有含二氧化硫的废气 a g,经过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后得到亚硫酸氢钠,消耗氢氧化钠 b g,通过计算求二氧化硫在废气中百分含量。 答案: (1)2NaCl+2H2O 2NaOH+Cl2+H2, (2) Na2SO3 (3) HSO3-和 H+ (4)1.6b/ a 100 试题分

45、析: (1)根据题意可知,处理后的海水中主要含有氯化钠和水,故 中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水,结合图示可知生成物是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2O 2NaOH+Cl2+H2。 (2)根据题意, SO2和 CO2的化学性质相似,故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SO2时除生成 NaHSO3外还可能生成 Na2SO3,因为 CO2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 Na2CO3,则 SO2也能与 NaOH反应生成 Na2SO3。 (3)根据图示可知,反应 是 NaHSO3和 HCl反应生成 SO2、 H2O 和 NaCl的过程,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SO3+HClNaCl+H2O+

46、SO2,由此可知,该反应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是 HSO3-和 H+。 (4)根据题意,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可求出参加反应的 SO2的质量,进而求出二氧化硫在废气中的百分含量。 解,设废气中含二氧化硫 xg SO2 + NaOH = NaHSO3 64 40 x bg 64: 40=x: bg 解得 x=1.6bg 则二氧化硫在废气中的百分含量 = 100 答:二氧化硫在废气中的百分含量为 100。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点评:明确图示中物质的转化关系,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并能灵活迁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于方程式的

47、计算,能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探究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中的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 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结束后,瓶壁上粘附着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 甲认为黑色颗粒是 _,白色物质可能是 Na2O、 。 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你认为是否正确 ? 其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 Na2O+H2O 2NaOH 【实验探究】化学活动小组对白色物质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 l 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 色 白色物质为 Na2O 方案 2 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