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广西省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明显减少,这有效控制了空气中何种有害气体的增加? A氮气 B二氧化硫 C氢气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分析,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而氮气和稀有气体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污染物;氢气对空气也没有污染。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污染与治理 点评:本题较简单,熟记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在 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够大量存在的一组物质是 A K2SO4 AgNO3 MgCl2
2、B CuSO4 CaCl2 KNO3 C KOH Na2SO4 Ca(NO3)2 D MgSO4 NaNO3 KCl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pH=1,说明溶液呈酸性,再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AgNO3 和 MgCl2 两种物质能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 CuSO4是蓝色溶液,不符合题意,错误; C、 KOH是碱,能与酸反应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D、 MgSO4、 NaNO3、 KCl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故选 D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物质间若能互相反应,
3、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共存;另外,解答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即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下列物质转化关系中,必须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ZnZnSO4 B CuOCuCl2 C CaCO3CO2 D NaOHH2O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A、锌和排在它后面的金属 的盐溶液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锌,错误; B、氧化铜是金属氧化物,只有与酸(如盐酸)反应,才能生成盐( CuCl2)和水,正确; C、碳酸钙高温煅烧,也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错误; D、 NaOH是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
4、性质或变化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碱等物质间的反应,熟练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相互间反应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人的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都需要能量,下列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无机盐 B水 C糖类 D维生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六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分析。 A、无机盐主要是加强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活动和维持体液恒定的功能,错误; B、水是营养素的溶剂,是代谢产物的溶剂和体内所有反应的介质,错误; C、糖类是人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正确; D、维生素可以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错误。故选 C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熟记六大营养素的种类、生理功能
5、、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美国化学教材把化学反应分为 5种类型,除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外,第五种是 燃烧反应 一种物质快速结合氧气生成一种或多种氧化物的反应。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燃烧反应的是 A S+O2 SO2 B CO2+H2O H2CO3 C Cl2 2NaBr 2NaCl Br2 D CH4+2O2 CO2+2H2O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的特点,结合题意分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C、 D 中的生成物都是两种,不符合题意,故错误;再根据题意,燃烧反应是一种物质快速结合
6、氧气生成一种或多种氧化物的反应可知, B中没有氧气参加反应,错误;故选 A. 考点: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特征,能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对反应类型做出判断。 向 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 Fe和 Al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生成 C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D滤液中一定含有 Fe(NO3)2,一定不含 AgNO3,可能含有 Al(NO3)3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向 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 Fe和Al的混
7、合粉末, Fe和 Al都能与 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同时 Al还能与生成的 Fe(NO3)2反应。 A.由于题目中没有提及具体的铝和铁的量,所以不能判断金属是否剩余,而银不能和酸反应,所以不能判断一定产生气泡,错误; B.同样由于题目中没有提及具体的铝和铁的量,所以不能判断是否能将硝酸银全部置换出来,所以加入稀盐酸后,不能判断一定产生沉淀,错误; C.由于铁和铝的活动性都比银强,故都能与 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将银置换出来,所以在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单质,正确; D.由于反应得到是浅绿色溶液,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由此可判断铝已完全反应,故在滤液中还一定含有硝酸铝,可能含有硝酸银
8、,错误。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 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原子 B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 C甲、乙都是离子 D甲、乙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判断。 A、甲微粒为离子,因为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粒子带负电,为阴离子,错误; B、由于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甲、乙粒子的核
9、内质子数不同,故表示不同种元素,正确; C、乙微粒为原子,因为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错误; D、甲微粒的核电荷数是 8,故属于 O 元素;乙微粒的核电荷数是 10,故属于Ne元素,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 点评:熟练掌 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以下物品所用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不锈钢防盗门 B真丝围巾 C电脑塑料外壳 D玻璃茶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分析,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 A、不锈
10、钢防盗门是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B、真丝围巾是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纤维,不是人工合成的,错误; C、电脑塑料外壳的塑料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 D、玻璃属于无机硅酸盐材料,不是合 成材料,错误。故选 C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有机合成材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 工业上利用下列反应制取金属 Hg: 4HgS+4CaO 4Hg+3X+CaSO4。该反应中 X的化学式为 A CaSO3 B SO2 C SO3 D CaS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HgS+4CaO 4
11、Hg+3X+CaSO4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Hg原子 4 4 S原子 4 1 Ca原子 4 1 O 原子 4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3X分子中含有 3个 S原子、 3个 Ca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 CaS。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室中的试剂常因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铁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和氧气有关 B石灰水表面结一层硬壳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C氧化钙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2、有关 D浓硫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 蒸汽有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分析。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 B.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在石灰水表面结一层硬壳,错误; C.氧化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生成碳酸钙,与二者都有关,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故能使溶液变稀,正确。故选B 考点:金属的锈蚀与防护,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
13、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浇水扑灭 B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电器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扑灭火灾,如立即用水扑灭,可能引发触电事故,错误; B、住房内着火,不能打开所有门窗,否则增大空气对流,使燃烧更充分,错误; C、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能起到隔绝空气而灭火的作用,正确; D、煤气泄漏,若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可能产生电火花从
14、而引发爆炸,应首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降低天然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错误。故选 C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要纠正以下操作错误,需要补充其他仪器的一项是 A加入锌粒 B滴加液体 C压紧胶塞 D加热液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向试管中加入锌粒时,要先将试管平放,再将锌粒放在试管口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来,让锌粒滑到试管底部,如图示放入
15、,则可能会砸碎试管,且取用锌粒要用镊子;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置在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进而会污染试剂,改正即可; C、将胶塞塞入容器口,要一手拿胶塞,一手拿试管,边旋转边塞入,如图压入,容易挤碎试管,发生意外,改正即可; D、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应与桌面呈 45角,且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盛液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改正即可。故选 A 考点:实验 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后,包装
16、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袋内气体的分子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结合题意分析,将方便面在平原密封好时,袋内的气压等于平原的大气压,将其带到高原后,由于高原气压变低,故袋内气体的分子间的间隔随压强减小而变大,气体体积增大,包装袋会鼓起来;但原子本身不变,包括 质量、体积和数目。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
17、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下列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把金属拉成丝 B蒸发结晶 C石油分馏 D用铁矿石炼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把金属拉成丝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金属的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蒸发结晶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分蒸发导致溶质析出,属于物理变化; C、石油分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混合物根据熔点的不同而进行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D、用铁矿石炼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8、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 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填空题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根据装置回答: (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名称: ; ( 2)用装置 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若要控制反应速率以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可以考虑将仪器 换成 (填仪器名称)。 ( 3)二氧化氮气体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若要收集这种气体,最好选用装置 (填装置字母代号)。 答案: 长颈漏斗 集气瓶 2H2O2 2H2O+O2 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或其他合理答案:。) B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
19、,图中仪器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是集气瓶。 ( 2)由于装置 A 是固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故若用来制取氧气,需要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做原料,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若要控制反应速率以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就需要控制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则可以考虑将仪器 换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 ( 3)根据题意, “二氧化氮气体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的有 毒气体,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要用密闭法( B装置)收集,二氧化氮气体要从长管 a进入,从下面向上排空气。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
20、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 2.5m的颗粒物含量。 ( 1)下 列措施中不能降低空气中 PM2.5的是 a(填字母) a. 戴口罩 b. 禁止焚烧秸秆 c.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d. 植树造林 (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除了会导致 PM2.5超标、酸雨以外,还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任写一种,下同),因此温室效应
21、人们开发了新能源,如 。 答案:( 1) a ( 2)温室效应(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太阳能(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分析。 a、戴口罩只能阻挡颗粒物被吸入人体,不能降低空气中 PM2.5,错误; b、燃烧秸秆会产生烟尘等,故能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故禁止焚烧秸秆,可降低空气中 PM2.5,正确; c、汽车尾气中含有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故能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可降低空气中 PM2.5,正确; d、植树造林有助于空气的净化,如对颗粒物的吸附或黏着等,可降低空气中PM2.5,正确。故选 a。 ( 2)大量使用
22、化石燃料,还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热污染、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等;而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能源与环境问 题不仅是社会热点,也是考试热点,特别是节约化石能源,合理开发新能源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关注。 从右图中,可以获得多项与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有关的信息: ( 1)在 t2 时,向 50mL水中加入 18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可得到溶液 g,是 (选填 “饱和 ”或 “不饱和 ”)溶液; ( 2)如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以用 方法提纯; ( 3)两曲线的交点 A表示 ; (
23、4)你还能获得的一项信息是: 。 答案: 65 饱和 冷却热饱和溶液 (或降温结晶 )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 相等。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 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30g,故在 t2 时,向50mL水(由于水的密度为 1g/ml,故相当于 50g)中加入 18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 15g,故可得到溶液质量为 65g,由于仍有 3g甲物质未溶解,故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 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
24、化的影响不大,故要提纯混有少量乙物质的甲物质,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 3)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 A点,故说明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4)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等。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小浩同学在整理 “家庭化学日志 ”,
25、请你帮助他完成: ( 1)紫卷心菜的汁液有类似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将紫卷心菜汁滴入食醋中,可显出 色,证明食醋的 pH 7(选填、或)。 ( 2)桌上摆放的竹炭雕屏可以起到静化室内空气的作用,这是因为竹炭具有 性。 ( 3)妈妈给盆花施用了碳酸氢铵( NH4HCO3),这是一种 (选填氮肥,或磷肥, 或复合肥) ,它属于 (选填 酸、碱、盐或氧化物)。 答案: 红 吸附 氮肥 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紫卷心菜的汁液类似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由于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故紫卷心菜也会遇酸变红,由于食醋中含有醋酸,故溶液的 pH小于 7。 ( 2)竹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有较强的吸附性。 (
26、 3)碳酸氢铵含有的营养元素是氮元素,故属于氮肥, NH4HCO3是由 NH4+和HCO3-构成的,故属于盐类。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物质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 1) 2个铁离子 _;(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_; ( 3) 4个硅原子 _;( 4)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_。 答案: 2Fe3+ O 4Si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
27、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铁离子带 3个单位正电荷,故可表示为 Fe3+, 2个铁离子就在其前再加2,故表示为 2Fe3+; (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故表示为 O; ( 3)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4个硅原子表示为 4Si; ( 4)根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中该元素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由于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5价,故可表示为 。 考 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
28、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计算题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现称取 6g该纯碱样品放在烧杯中并滴加稀盐酸。当盐酸滴加至 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 40.3g(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 1) 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 m = 。 ( 2) B点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出化学式)。 ( 3) 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 m = 2.2g NaCl HCl ( 3) 16.3%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于反应产生
29、的气体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故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变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图象可知,A点时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 A点时产生气体的质量 m=反应物的总质量 -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6g+36.5g-40.3g=2.2g。 结合图象可知,由于 B点时盐酸有剩余,故 B点时,烧 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 NaCl和剩余的 HCl。 根据题意书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由此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包括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钠(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再用混合物的质量 -碳酸
30、钠的质量)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最后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计算即可。 解:设原样品中含碳酸钠质量为 x,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 y Na2CO3 + 2HCl = 2NaCl+ H2O + CO2 106 117 44 x y 2.2g 解得 x=5.3g y=5.85g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 NaCl的质量为 =(6g-5.3g) 5.85g=6.55g 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 NaCl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16.3%。 答 : 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3%。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
31、是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像找出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 量,再利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对于反应后的溶质的计算要注意其组成来自于原混合物和反应生成的两部分。 探究题 不少溶洞里的地下河水是含有 MgCl2和 CaCl2的硬水。下表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软化硬水实验方案,请你一起来完成。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步骤 :取少量硬水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Ca(OH)2溶液,直到反应完全。 有白色沉淀产生。 MgCl2+Ca(OH)2=Mg(OH)2+CaCl2 步骤 :
32、向上述试管中滴加 溶液,直到反应完全。 化学方程式: 步骤 : (填操作 名称 )。 除去沉淀物。 得到澄清滤液。 步骤 :用两试管取等量的上述滤液和原硬水样品,分别滴加 ,振荡。 盛有滤液的试管中 。 证明硬水已软化。 【拓展】经过上述实验后得到的软水还含有一种可溶性杂质。要得到纯净水, 可以将滤液再进行 操作。 答案:步骤 :碳酸钠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 Na2CO3+CaCl2=CaCO3+2NaCl 步骤 :过滤 步骤 :肥皂水 现象:出现较多泡沫,无浮渣。 【拓展】 蒸馏 试题分析:步骤 :经步骤 处理后,硬水中的氯化镁已转化为氯化钙;要除去氯化钙可用沉淀法,根据氯化钙
33、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的性质,可向上述试管中滴加 Na2CO3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故反应的方程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步骤 :根据题意,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可用过滤的方法。 步骤 :鉴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用两试管分别取等量的上述滤液和原硬水样品,分别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盛有滤液的试管中产生较多的泡沫,原硬水样品中泡沫较少,且有很多浮渣,则证明硬水已软 化。 【拓展】由于蒸馏得到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故可再进行蒸馏即可。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已知硬水的成分和所含物质的性质,以及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硬水、软水的
34、成分及鉴别方法,熟练掌握涉及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推断题 物质 A G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酸、碱、盐。其中 A、 B、 C、 D、 E、 F六种物质都易溶于水, B与 A、 C属于不同类物质, G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 1) B的化学式可能是 或 。 ( 2) A与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种可能即可) 答案: H2SO4 Ba(OH)2(位置可交换) Na2SO4+BaCl2=BaSO4+2NaCl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G是一种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而常见的这种沉淀只有氯化银沉淀和硫酸钡
35、沉淀,但由于含银离子的可溶性物质只有硝酸银,能与带氯离子的盐或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银沉淀,这与图示的能生成 G的物质各不相同不相符,故白色沉淀只能是硫酸钡。 ( 1)根据 “A、 B、 C、 D、 E、 F 分别为酸、碱、盐中的六种不同物质, B 与 A、C属于不同类物质 ”,再根据 图示, B还可以反应生成 A和 C, E也可以反应生成 D和 F,所以 B、 E是硫酸或氢氧化钡中的一种,那么 A和 C、 D和 F可以是硫酸盐或钡盐(图示中的上下位置可互换),只要符合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就行。 ( 2) A与 D反应,反应物是可溶性的硫酸盐或钡盐,如硫酸钠和氯化钡,则生成物是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氯化银沉淀和硫酸钡沉淀,再根据题意,分析出是硫酸钡沉淀,最后根据硫酸 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能生成硫酸钡沉淀考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