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西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1057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广西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广西贵港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明显减少,这有效控制了空气中何种有害气体的增加? A氮气 B二氧化硫 C氢气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现如今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三种: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氮气、稀有气体不属于有害气体,烟花爆竹燃放不会产生氢气。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考察生活中常见现象里的化学知识,较简单,但是确实中考中的必考题,平时注意积累总结。 在 pH 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够大量存在的一组物质是 A K2SO4 AgNO3MgCl2 B CuSO4 CaCl2 KNO3 C KOH N

2、a2SO4 Ca(NO3)2 D MgSO4 NaNO3KCl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AgNO3可以和 MgCl2反应而不能共存; B CuSO4溶液为蓝色,有颜色; C pH 1为酸性溶液, KOH在其中不能存在。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点评:离子共存问题一直是中考的热点,属于要求掌握的内容,考生应熟悉这种类型题目的一般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下列物质转化关系中,必须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ZnZnSO4 B CuOCuCl2 C CaCO3CO2 D NaOHH2O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可以通过加入硫酸铜溶液来实现,生成硫酸锌和铜单质; B 转化必须通过加入酸来实现,加入盐

3、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C 碳酸钙高温加热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加入酸也能生成二氧化碳; D 氢氧化钠和酸反应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也可以生成水。 考点:常见的化学反应及生成物 点评: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生成物的判断属于中考要求掌握的内容,平时注意总结,归纳。 人的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都需要能量,下列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无机盐 B水 C糖类 D维生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无机盐主要为人体提供各种矿质离子,维持渗透压等;水是人体化学反应的介质和反应物,不提供能量;糖类通过氧化作用释放能量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营养物质,不提供能量。 考点:人体的营养

4、物质 点评: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以及他们各自在人体中的作用属于必考题,但是这部分知识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只要归纳总结背诵即可。 美国化学教材把化学反应分为 5种类型,除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外,第五种是燃烧反应 一种物质快速结合氧气生成一种或多种氧化物的反应。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燃烧反应的是 A S+O2 SO2 B CO2+H2O H2CO3 C Cl2 2NaBr 2NaCl Br2 D CH4+2O2 CO2+2H2O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知,燃烧反应是和氧气快速反应的一种反应类型,反应物种有氧气参加,排除 B、 D, D不属于化合反应,排除。 考点:反应类型

5、的判断 点评:此题较为灵活,考纲要求同学们会区分、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属于重点,各种反应类型的定义要做到了然于心。 向 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 Fe和 Al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生成 C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D滤液中一定含有 Fe(NO3)2,一定不含 AgNO3,可能含有 Al(NO3)3。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定质量的 Fe和 Al的混合粉末加入 AgNO3溶液中,首先是最活泼的金属开 始反应,铝首先反应,然后是铁反应,都是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由原题

6、知,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滤渣中肯定有单质银,浅绿色溶液说明有亚铁离子,这说明不但铝单质完全反应了而且铁单质也反应了,只是反应是否完全不确定,所以滤渣中可能全部是银,也可能是银和铁的混合物,一定没有铝,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铝离子、亚铁离子,可能含有银离子。 考点:关于置换反应的推断题 点评:推断题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一般在大题中或者双选中出现,位置比较靠后,得分率较低,注意仔细分析。 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原子 B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 C甲、乙都是离子 D甲、乙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子和离子的区别是,原子的核内质子总数

7、和其核外电子总数相等,而离子不相等,所以乙是原子,甲是离子,甲乙核内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属于同种元素,甲是八号元素,为氧元素,乙是十号,为氖元素,都不属于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对于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意义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以下物品所用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不锈钢防盗门 B真丝围巾 C电脑塑料外壳 D玻璃茶杯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锈钢防盗门主要是金属材料制成,属于金属材料;真丝围巾是丝织品,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塑料外壳主要成分是塑料,属于聚乙烯或者其衍生物,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玻璃茶杯是由玻璃构成,属于硅酸盐材料。 考点:生活中的材

8、料分类 点评:这种和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题目一直是中考比较重视的类型,考试大纲要求考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一定会在考试中给予体现,望同学们重视。 工业上利用下列反应制取金属 Hg: 4HgS+4CaO 4Hg+3X+CaSO4。该反应中 X的化学式为 A CaSO3 B SO2 C SO3 D CaS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总数不变, HgS中 Hg原子个数为四个,反应后全部转移到四个 Hg原子中,同理氧原子全部从 CaO 中转移到 CaSO4中,反应前有四个 Ca原子,全部存在于 CaO 中,反应后转移到CaSO4中一个, 3X分子中还含有三个,所以一个

9、 X分子中含有一个钙原子,同理一个 X分子中含有一个 S原子,综上所述, X化学式为 CaS。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点评: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题目一直是中考的热点题目,但是考察 形式比较多样化,注意对质量守恒定律要有深入的理解。 实验室中的试剂常因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铁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和氧气有关 B石灰水表面结一层硬壳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C氧化钙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D浓硫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蒸汽有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铁生锈是由于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了三氧化二铁; B 石灰水表面结一层硬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

10、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结果; C 氧化钙变质是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D 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变稀,因为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现象的积累和总结,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属于必考题型。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浇水扑灭 B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浇水扑灭会造成漏电,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B 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更加容易,火势会蔓延; C 盖上 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有助于灭火; D

11、 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有可能会产生火花,进而可能引燃煤气发生爆炸。 考点:燃烧与灭火 点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比如本题中的灭火常识每年必考,要求同学们具备基本的化学常识,平时注意积累即可。 要纠正以下操作错误,需要补充其他仪器的一项是 A加入锌粒 B滴加液体 C压紧胶塞 D加热液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操作错误,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应该使用镊子夹取,缺少镊子; B 操作错误,但不需要补充其他仪器,滴加液体时应将滴管垂直于试管口上方; C操作错误,但不需要补充其他仪器,压紧胶塞时试管底部不要和桌面接触,以免将试管底部压破; D操作错误,但不需要补充其他仪器,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中的液

12、体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以免沸腾时冲出试管。 考点:实验室基本操作 点评:实验室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属于中考必考题型,较为简单,经常在单选题或者填空题中出现。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后,包装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袋内气体的分子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 A 试题分析: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外界大气压减小,内 外压强差增大,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间隔增大,包装袋内外并没有物质的交换所以袋内的气体分子质量不变,体积不变,个数不变。 考点:气体分子间隔 点评:关于气体分子运动的考察一直是热点,经常喝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注意审题,理清思路。

13、 下列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把金属拉成丝 B蒸发结晶 C石油分馏 D用铁矿石炼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把金属拉成丝知识改变了金属的形状,为物理变化; B 蒸发结晶只是其中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溶剂的三态变化,为物理变化; C 石油分馏是用分馏 的方法来分离石油中的各种成分,主要手段就是蒸 D馏,为物理变化; D 铁矿石炼铁是化学变化,铁矿石中的铁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炼铁最终结果是将铁元素转化成单质铁,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 考点:判断常见现象是否为化学变化 点评:关于常见现象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属于中考必考题型,常在单选题中出现,较为简单,注意积累。 填空题 ( 8

14、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根据装置回答: (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名称: ; ( 2)用装置 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若要控制反应速率以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可以考虑将仪器 换成 (填仪器名称)。 ( 3)二氧化氮气体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若要收集这种气体,最好选用装置 (填装置字母代号)。 答案: 长颈漏斗 集气瓶 2H2O2 2H2O+O2 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或其他合理答案:。) B 试题分析:( 1) 为长颈漏斗, 集气瓶;( 2)根据 A图可知,此装置为固液反应且不需要加热,为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装置,所以方程式为2H2O2 2H2O+O

15、2,若要控制反应速率必须控制液体滴加的速率,所以可以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或者注射器;( 3)二氧化氮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可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考点: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 点评:这类知识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型,不难,考生应注意积累总结,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琐碎的知识点。 ( 6分) 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 2.5m的颗粒物含量。 ( 1)下列措施中不能降低空气中 PM2.5的是 a(填字母) a. 戴口罩 b. 禁止焚烧秸秆 c.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d. 植树造林 (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除了会导致 PM2.5超标、酸雨以外,还会

16、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任写一种,下同),因此温室效应人们开发了新能源,如 。 答案:( 1) a( 2)温室效应 太阳能(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试题分析:( 1) PM2.5指的是一种颗粒物的浓度,戴口罩只能减少吸入肺部的颗粒物;( 2)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有待开发的新能源很多,比如氢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 考点:环境污染与治理 点评:这种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中考出现频率较高,但是难度较低,注意平时对这方面知识 的积累总结。 ( 7分)从右图中,可以获得多项与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有关的信息: ( 1)在 t2 时,向 50mL水中加入 18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可得

17、到溶液 g,是 (选填 “饱和 ”或 “不饱和 ”)溶液; ( 2)如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以用 方法提纯; ( 3)两曲线的交点 A表示 ; ( 4)你还能获得的一项信息是: 。 答案: 65 饱和 冷却热饱和溶液 (或降温结晶 )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答案: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由溶解度曲线知,在 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30g,在 50ml(也就是 50g水中 )最多可以溶解 15g形成饱和溶液,还有 3g不溶;( 2)由由溶解度曲线知,甲物质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变化较为明显,乙物质相对不明显,所以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 (或降温结

18、晶 );( 3)由图知, A表示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4)答案:不唯一,较为灵活,可以填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也可以填 “随温度变化甲乙两物质溶解度变化随温度改变相差较大 ”。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属于中考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必考,一般 在双选题里出现,属于较难的题目,需要考生多做题多总结规律。 ( 5分)小浩同学在整理 “家庭化学日志 ”,请你帮助他完成: ( 1)紫卷心菜的汁液有类似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将紫卷心菜汁滴入食醋中,可显 出 色,证明食醋的 pH 7(选填、或)。 ( 2)桌上摆放的竹炭雕屏可以起到静化室内空气

19、的作用,这是因为竹炭具有 性。 ( 3)妈妈给盆花施用了碳酸氢铵( NH4HCO3),这是一种 (选填氮肥,或磷肥, 或复合肥) ,它属于 (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答案: 红 吸附 氮肥 盐 试题分析:( 1)紫卷 心菜的汁液有类似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那么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和石蕊试液一样;( 2)竹炭主要成分为活性炭,内部疏松多孔,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杂质分子;( 3)由其化学式知,属于铵态氮肥,由铵根离子和碳酸氢铵离子构成,物质类别属于盐。 考点: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现象的积累和总结,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 4分)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 1

20、) 2个铁离子 _;(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_; ( 3) 4个硅原子 _;( 4)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_。 答案: 2Fe3+ O 4Si 试题分析: 正三价的铁离子称为铁离子,正二价的称为亚铁离子; 地壳中元素含量的顺序是氧、硅、铝、铁;( 3)硅直接由原子构成,所以四个硅原子为 4Si;( 4)表示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将化合价写在此元素的顶部。 考点:化学符号的书写 点评:关于化学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属于最基本的内容,必须掌握,属于必考内容。 计算题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现称取 6g该纯碱样品放在烧杯中并滴加稀盐酸。当盐酸滴加 至 36.5g时,烧杯内溶

21、液的总质量为 40.3g(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 1) 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 m = 。 ( 2) B点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出化学式)。 ( 3) 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 1) 2.2g ( 2) NaCl HCl ( 3) 16.3% 试题分析: 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 m = 36.5g+6g-40.3g=2.2g 盐酸添加到 A点时碳酸钠恰好反应完全,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再往其中添加盐酸则溶质为NaCl HCl。 解:设原样品中含碳酸钠质量为 x,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

22、 y Na2CO3 + 2HCl = 2NaCl+ H2O + CO2 106 117 44 x y 2.2g x = 5.3g y = 5.85g 6g-5.3g 5.85g 6.55g 答 : 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3%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于中考重点要求掌握的题型,每年必考,且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通常是数形结合,利用表格或者坐标曲线和题干相结合,一般只有最后一问较为困难,注意仔细审题。 探究题 ( 14分)不少溶洞里的地下河水是含有 MgCl2和 CaCl2的硬水。下表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软化硬水实验方案,请你一起来完成。 实验操作 现象

23、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步骤 :取少量硬水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Ca(OH)2溶液,直到反应完全。 有白色沉淀产生。 MgCl2+Ca(OH)2=Mg(OH)2+CaCl2 步骤 :向上述试管中滴加 溶液,直到反应完全。 化学方程式: 步骤 : (填操作 名称 )。 除去沉淀物。 得到澄清滤液。 步骤 :用两试管取等量的上述滤液和原硬水样品,分别滴加 ,振荡。 盛有滤液的试管中 。 证明硬水已软化。 【拓展】经过上述实验后得到的软水还含有一种可溶性杂质。要得到纯净水, 可以将滤液再进行 操作。 答案:步骤 :碳酸钠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

24、l 步骤 :过滤 步骤 :肥皂水 现象:出现较多泡沫,无浮渣。 蒸馏 试题分析: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本题中是说将硬水软化其实就是将其中的钙、镁离子除掉的过程,步骤 中加入 Ca(OH)2溶液是为了除去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那么溶液中只剩下氯化钙这一种溶质,除去它即可,所以向上述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有碳酸钙白色沉淀生成,然后过滤除去氢氧化镁和碳酸钙两种沉淀即可,检验水的软硬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如果是硬水则 几乎没有泡沫,且有浮渣,如果是软水则泡沫较多。 考点:硬水的软化 点

25、评:硬水软水问题属于生活中的化学常识之一,属于中考常考的内容,平时应注意积累总结,做题时应细心审题。 推断题 ( 6 分)物质 A G 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酸、碱、盐。其中 A、 B、 C、 D、E、 F 六种物质都易溶于水, B 与 A、 C 属于不同类物质, G 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 1) B的化学式可能是 或 。 ( 2) A与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种可能即可) 答案: H2SO4 Ba(OH)2(位置可交换) Na2SO4+BaCl2=BaSO4+2NaCl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 试题分析: G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那么 G物质可能是氯化银或者是硫酸钡,如果是氯化银则 B、 E两种物质中一种为硝酸银,另一种为含氯的化合物,如果这样 A、 D、 C、 F 四种物质不可能全部可溶于水,所以 G物质为硫酸钡, B可以是 H2SO4也可以是 Ba(OH)2; A和 C属于不同的物质, B是酸那么 A可以是盐, A和 D反应生成了 G硫酸钡沉淀,则 A可以为硫酸钠, A与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 Na2SO4+BaCl2=BaSO4+2NaCl。 考点:关于复分解反应的推断题 点评:推断题是中考的热点题型,几乎每年必考,得分率较低,有时在选择题中出现有时在大题中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