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初中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用途中,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乙醇用作酒精灯的燃料 B碳用于冶金工业 C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水 D铜丝用于制作导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乙醇能用作酒精灯的燃料,是因为乙醇具有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燃烧这个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B、碳能用于冶金工业,是利用碳的还原性,需要在还原反应这个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硫酸可用于处理碱性废水,是因为二者能发生中和反应,
2、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铜丝可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 、 OH-、 Na B Ca2 、 OH-、 CO32- C Na 、 K 、 Cl- D H 、 NO3-、 CO3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H 和 OH-两种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水,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3、B、 CO32-和 Ca2+两种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 Na 、 K 、 Cl-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正确; D、 H 和 CO32-两种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 C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物质间若能互相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共存。 下图是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50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B C B 50 时,把 50 g A放入 50 g水中能得到 A的饱和溶液,其中
4、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 1 3 C将 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 50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度 20 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 C A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 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50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位置关系为:物质 A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上方,而物质 C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下方,故可判断此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 A B C,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50 时, A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即此温度下,每10
5、0g水中最多溶解 50gA物质而达到饱和状态,故在 50 时,把 50gA放入 50g水中,最多溶解 25gA物质而得到 A的饱和溶液,则其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25g: 75g=1 3,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C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故将 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A、 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 C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故将 50 时 A、 B、 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时, A、 B会因溶解度变小而有溶质析出,故溶液仍饱和,但 C物质会因溶解度变大,而变为不饱和溶液,但降温后 C的溶
6、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等于 50 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于 A、 B在 20 时均仍为饱和溶液,故可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 00,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可知,20 时 B的溶解度 A的溶解度,且均 50 时 C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AC,错误。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下列分离或除杂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分离铜粉和碳粉:滴加稀硫酸 B除去氯化钠
7、中的氢氧化钠:滴加适量盐酸 C除去氧气中的一氧 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通过碱石灰(主要成分为 NaOH和 CaO)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分离与除杂的方法分析。 A、由于铜和碳都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故无法分离,错误; B、由于杂质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而主要物质氯化钠和稀盐酸不反应,故用适量盐酸能除去氯化钠中的氢氧化钠,正确; C、虽然主要物质氧气不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而杂质一氧化碳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但由于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故会带入新杂质二氧化碳,错误; D、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8、错误。 故选 B 考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 10 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 (如图所示 ),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等 B氨水的 pH大于 7 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D酸、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结合题意分析判断。 A、根据图示可知,变蓝的点数要比变红的点数多,则说明氨分子运
9、动速度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错误; B、氨水属于弱碱,所以氨水的 pH 7,正确; C、一切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也在不断运动,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石蕊遇酸、碱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即酸、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正确。故选 A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分子的性质、 氨水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突发事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查看 C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房间着火,立即开窗通风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电器着火,不能
10、立即用水浇灭,否则可能引发触电事故,需先切断电源,再扑灭火灾,错误; B、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查看,因为煤气泄漏后弥漫在空气中,很可能到达爆炸极限,而开灯的瞬间会产生电火花,则可能引发爆炸;所以,应首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降低煤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错误; C、油锅着火,要立即盖上锅盖,这样能起到隔绝空气而灭火的作用,正确; D、房间着火时,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否则会增大空气对流,使燃烧更充分,错误。故选 C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 ,合理的救护
11、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现有 X、 Y、 Z三种金属,如果把 X、 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X溶解并产生氢气, Y不反应,如果把 Y和 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 Y表面有银析出,而 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 X、 Y、 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A X Y Z B Y X Z C Z Y X D X Z Y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 “把 X和 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X溶解并产生氢气, Y不反应 ”,说明 X H Y; “把 Y和 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 Y表面有银析出,而 Z没有变化 ”,
12、说明 Y Ag Z,由此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 Y、 Z。故选 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某同学测定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 pH,其中显碱性的是 A西瓜 pH 6 B洁厕灵 pH 1 C酱油 pH 5 D肥皂 pH 10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根据选项可知, A西瓜 pH 6, B洁厕灵pH 1,
13、C酱油 pH 5,均小于 7,故均显酸性;而 D肥皂 pH 10,大于 7,故显碱性。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下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取用固体药品时要用药匙,打开瓶盖后要倒放在桌面上,正确; B、溶 解时,要将粗盐倒入烧杯中,并加水溶解,同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加速溶解,正确; C、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能直接倾倒,错误; D、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以防止液滴飞溅,正确。故选 C 考点:实验
14、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铁原子的质子数为 26,相对原子质量为 56,则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56 B 26 C 30 D 28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而根据题意,铁原子的质子数为 26,则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6。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和数目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价硫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 SO2 B SO3 C Na2SO4 D
15、 H2SO4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于Na2SO4和 H2SO4均由三种元素组成,故不可能是氧化物;再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结合 O的化合价为 -2价可知, SO2中 S的化合价为 +4价, SO3中 S的化合价为 +6价。故选 B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熟练掌握氧化物的概念,以及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少的是 A浓盐酸 B烧碱 C浓硫酸 D生石灰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溶质氯化
16、氢气体,从而导致质量减小,正确; B、烧碱,即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同时还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使质量增加 ,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加,错误; D、生石灰露置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水反应而生成熟石灰,质量会增加,错误。故选 A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下列气体
17、中,有毒的是 A N2 B O2 C CO D CO2 答案: C 试题分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均无毒;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因为一氧化碳能使血红蛋白变性,使之失去携氧能力,从而引起机体缺氧而死亡,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故选 C 考点:常见气体的性质与用途 点评:本题较简单,熟记常见气体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盐水 B蒸馏水 C矿泉水 D石油 答案: B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食盐水是由食盐和水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18、正确; C、矿泉水是由矿物质和水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D、石油是由多种复杂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错误。故选 B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填空题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 1)实验室利用 A装置制取氧气,当伸入集气瓶的导管口气泡 放出时,才可以收集氧气。 ( 2)实验室利用 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杂质气体,可分别用 C、 D装置除去, D装置的除杂原理是 (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 ( 3)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
19、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的 pH 7,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 1)连续均匀 ( 2) CaCO3 2HCl CaCl2 CO2 H2O NaHCO3 HCl NaCl CO2 H2O ( 3) CO2 H2O H2CO3 试题分析:( 1)由于发生装置 A的试管中本身存在一定量的空气,故需要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后再收集,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要等到导 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 2)根据图示, B装置为 “固液体不加热型 ”的发生装置,故适用于固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来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
20、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故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会混有一定量的氯化氢气体,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需先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除水,故要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其中碳酸氢钠溶液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 HCl NaClCO2 H2O。 ( 3)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即 CO2 H2O H2CO3,故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溶液呈酸性,所以测得溶液的 pH 7。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
21、集装置与选取方 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重点之一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今年上半年在台湾地区发生了 “毒淀粉事件 ”,一些不法商人在淀粉中添加了有毒的物质 “顺丁烯二酸 ”,分子式为 C4H4O4,结构上与醋酸有类似,熔点:135 ,沸点: 355 。 ( 1)通常 状况下,顺丁烯二酸属于 (填选项序号)。 A无机物 B有
22、机物 C固体 D液体 ( 2)下列有关顺丁烯二酸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填选项序号)。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 C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能与氧化铜反应 ( 3)近年来,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较多,作为中学生,应该有所了解,请你列举出一个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 。 答案:( 1) B、 D ( 2) B、 C、 D ( 3)牛奶三聚氰胺(或酒含塑化剂等)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顺丁烯二酸的熔点为 135 ,故在常温下,顺丁烯二酸为液体;根据顺丁烯二酸的化学式 C4H4O4可知,其中含有碳元素,故属于有机物。故选 B、 D ( 2)根据题意,顺丁烯二酸在结构上与醋酸类似,故其化
23、学性质应与醋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可根据醋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A醋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错误; B醋酸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正确; C醋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 D醋酸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故选 B、 C、 D ( 3)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白色或浅黄色固体,有咸味,常被不法分子用来制造假食盐,由于亚硝酸 钠有毒,故用于烹调时会引起的中毒,严重者甚至会昏迷、死亡。 甲醛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故不能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等食用品,否则会引起人体蛋白质变性,使人中毒。 长期服用含三聚氰胺的奶
24、粉可导致肾结石,且三聚氰胺在高温下能分解放出氰化物;增塑剂,又称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但其对人体有害。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酸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难度不大,且均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1)紫薯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锌、铁、钙、硒等。其中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 “锌、钙、硒 ”是指 (填 “单质 ”、 “元素 ”或 “分子 ”)。 ( 2) 奶制品、豆类和虾皮等含有丰
25、富的钙,是常见的补钙食物。青少年缺钙会导致 。 ( 3)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常用活性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 4)洗涤剂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功能。 ( 5)家庭生活中常 见的垃圾有: 易拉罐 废报纸 烂菜叶 矿泉水瓶,其中属于可回收的垃圾是 (填序号)。 答案:( 1)淀粉、蛋白质 元素 ( 2)佝偻病 ( 3)吸附 ( 4)乳化 ( 5) 试题分析:( 1)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糖类、油脂、蛋白质在氧化时,都能够释放出能量;特别是糖类物质,它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维生素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在淀粉、
26、蛋白质、维生素、锌、铁、钙、硒等物质和元素中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是淀粉和蛋白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紫薯中 的 “锌、钙、硒 ” 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紫薯中的,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的形式存在的,故是指元素。 ( 2)钙元素在人体内主要以羟基磷酸钙晶体的形式存在,它能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 ( 3)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一些色素和异味,故可用于净化水。 ( 4)洗涤剂中含有的乳化剂能使油污分散成更小的油滴而随水流走,这就是乳化作用。 ( 5)根据题意分析, 易拉罐属于金属制品,在经过回收后,其金属可以再利用; 废报纸
27、可回收制纸浆,并重新造纸; 烂菜 叶没有回收价值,无法重复利用; 矿泉水瓶一般为塑料制品,经过回收后可以再加工成塑料瓶,故选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是舌尖上最不可缺少的味道。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生成物中都有氯化钠。 甲 乙 丙 ( 1)甲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 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填选项序号)
28、有密切的关系。 A最外层电子数 B内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 2)乙描述了 NaOH 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图中 A、 B、 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 。 ( 3)丙所示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化学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 A ( 2)复分解反应(写 “中和反应 ”不得分) OH-、 H 、 H2O(顺序写错不得分) ( 3) ClO2 Cl2 2NaClO2 2ClO2 2NaCl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可知,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联系。故选 A (
29、2)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故属于复分解反应;氢氧化钠属于碱,而碱电离产生的所有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故氢氧化钠电离出的 A是氢氧根离子;盐酸属于酸,而酸电离产生的所有阳离子都是氢离子,故盐酸电离出的 B是氢离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故 C 为水分子。 ( 3)根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的模拟图, 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 Cl22NaClO2 2ClO2 2NaCl;由于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丙所示的四种物质中,只有 ClO2属于氧化物。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
30、用 点评:本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解答时,可先依据题给信息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据此分析即可。 用化学用语表示: 7个氯原子 _ _ 2个钠离子 _ _ 纯碱 _ _ 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 初中化学中最常用的溶剂 _ _ 答案: Cl 2Na Na2CO3 HCl H2O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7个氯原子表示为 7Cl; (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
31、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钠离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故可表示为 Na , 2个钠离子就在其前再加2,故表示为 2Na ; ( 3)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化学式为 Na2CO3; ( 4)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盐酸,故化学式为 HCl; ( 5)初中化学中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故化学式为 H2O。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计算题 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 ( 1)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 2H2S
32、O4 O2 2CuSO4 ( 2)利用此反应,将含铜 80%的废料与 10%的稀硫酸反应转化为 10%的硫酸铜溶液,计算要得到 1600g10%的硫酸铜溶液,需要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和水的质量(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 答案:( 1) 2H2O ( 2) 980g 540g 试题分析:( 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 2H2SO4 O2 2CuSO4 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Cu原子 2 2 H原子 4 0 S原子 2 2 O原子 10 8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另一未知生成物的分子中含有 4个 H原子和 2个 O原子,则该物质为水,短线上的化学式为
33、 2H2O。 ( 2)根据题给的生成的硫酸铜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以及生成水的质量,进而求出稀硫酸的质量。 解: 1600g10%的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硫酸铜的质量 =1600g10%=160g。 设消耗 H2SO4的质量为 x,生成水的质量 y 2Cu 2H2SO4 O2 2CuSO4 2H2O 196 320 36 x 160g y 解得, x=98g 解得, y=18g 则稀硫酸溶液的质量 =98g10%=980g 则加入水的质量 =1600g-160g-18g-980g( 1-10%) =540g。 答:需要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 9
34、80g,加入水的质量为 540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物质的化学式,是解此类题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难度不大,解答时注意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即可,此外还要明确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这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之一。 探究题 当前市售珍珠粉的价格从五元到上百元不等,但其外观、手感都没 有明显差异。 那么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的成分有何不同呢?就此问题,实验小组同学展开探究。 【查找资料】 优质珍珠粉直接由贝科动物体内珍珠加工而成,含有一定量的
35、氨基酸、碳酸钙等。 廉价珍珠粉由 “贝壳粉 ”加工而成,贝壳加工过程中会用到氢氧化钠,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珍珠粉中除碳酸钙外,其它成分均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氨基酸大部分能溶解于水,遇到浓硝酸并加热会呈现黄色或黑色。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的区别可能在于: 廉价珍珠粉含有 ; 廉价珍珠粉不含氨基酸; 碳酸钙含量不同。 【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 1)分别将少量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放入试管中,加少量水,静置一段时间后,滴加 。 廉价珍珠粉的上层清液变红,优质珍珠粉的溶液没有变色 猜想 成立 ( 2)分别将少量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放入试
36、管中,加少量水,过滤, ,加热。 优质珍珠粉的溶液有黄色出现,局部变黑,廉价珍珠粉的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猜想 成立 ( 3)分别将一定质量的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放入烧杯中,再逐滴加入 14.6%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直至恰好完全反应。数据记录如下: 优质珍珠粉 廉价珍珠粉 珍珠粉的质量 100 g 100 g 加入盐酸的质量 460.0 g 500.0 g 烧杯中最终物质的总质量 520.0 g 558.2 g 处理数据时,小明提出了如下思路:用加入盐酸的质量乘以盐酸的质量分数,求出反应的盐酸中的溶质质量,进而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 你认为小明的思路是否可行,理由是 。 处
37、理数据后,得出结论:廉价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含量高于优质珍珠粉。 【交流反思】通过探究和交流,同学们认为区分优质珍珠粉和廉价珍珠粉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 答案:【提出猜想】 NaOH 【实验探究】( 1)酚酞溶液 ( 2)向滤液中加入浓硝酸 ( 3)不可行,因为珍珠粉中还有 NaOH等物质也会与盐酸反应 95.0 【交流反思】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少量水,静置一段时间后,滴加酚酞溶液。如试管中上层清液变红,则样品为廉价珍珠粉,如无明显现象则样品为优质珍珠粉。 试题分析:【提出猜想】 根据廉价珍珠粉的加工过程可知,由于在加工过程中要使用氢氧化钠,故廉价珍珠粉中含有氢氧化钠。 【实
38、验探究】( 1)结合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分析,由于廉价珍珠粉中含有氢氧化钠,故溶液呈碱性,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滴加的是酚酞溶液。 ( 2)根据实验现象 “优质珍珠粉的溶液有黄色出现,局部变黑,廉价珍珠粉的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结合题给资料可知,向滤液中加入的是浓硝酸,因为氨基酸遇到浓硝酸并加热会呈现黄色或黑色,由此可知,猜想 成立。 ( 3) 不可行,由于廉价珍珠粉中含有的氢氧化钠会与盐酸发生反应,故不能直接计算得出结果。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廉价珍珠粉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00g+500g-558.2g=41.8g 设廉价珍珠粉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 x CaCO3+2HCl=
39、CaCl2+H2O+CO2 100 44 x 41.8g 100: x=44: 41.8g 解得, x=95g 则廉价珍珠粉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100%=95% 【交流反思】根据二者含有的不同的物质的性质的差异进行分析,如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可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并加少量水,静置一段时间后,滴加酚酞溶液。如试管中上层清液变红,则样品为廉价珍珠粉,如无明显现象则样品为优质珍珠粉。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
40、性质或变化规律等。在研究物质组成时,通过定性的探究实验不能确定某组成成分时,可通过定量研究加以判断;定量研究时,质量守恒思想是进行推断的根本依据。 推断题 A 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已知 A为金属氧化物, 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D为蓝色沉淀, G、 I均为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甲为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 化关系(部分生成物末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的化学式是 。 ( 2)写出 B与 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将溶液 G与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 E和滤液 F,向滤渣 E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 F中一定含
41、有的阳离子是 。 答案:( 1) CaO ( 2) Ca(OH)2 Na2CO3 CaCO3 2NaOH ( 3) Zn2+、Fe2+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 C为碳酸钙;再根据图示, B能与 I反应,生成 C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结合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的特征可知, B、 I分别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又 A为金属氧化物,且 A能与水反应生成 B,可知 B是碱溶液,即为氢氧化钙,所以 A是氧化钙, I是碳酸钠;再根据图示,氢氧化钠能与 G溶液反应,生成 D蓝色沉淀,同样结合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的特征可知, D为氢氧化铜沉淀。 (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A为氧
42、化钙,故化学式为 CaO。 ( 2) B与 I的反应即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 Na2CO3 CaCO3 2NaOH。 ( 3)根据上面的分析,由于 G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可知 G为铜盐;又因为甲为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故其加入铜盐中后会发生三个反应,即锌与铜盐反应生成铜和锌盐,铁和铜盐反应生成亚铁盐和铜,锌与反应生成的亚铁盐反应生成铁和锌盐;由于向滤渣 E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说明没有氢前金属的剩余,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 Zn2+、 Fe2+;由于无法确定铜是否被完全置换出来,故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铜离子。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 “题眼 ”,即有特征的 物质或反应现象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推导即可;此外,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以及常见酸碱盐的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