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1099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沟油 ”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下列辨别某瓶装油是否为 “地沟油 ”的简易方法,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看油是否透明 B闻油是否有异味 C问油的生产厂家 D取油燃烧,听是否发出噼啪响声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看油是否透明的过程中,只是用眼睛观察,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 B、闻油是否有异味的过程中,只是用鼻子嗅闻气味,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 C、问油的生产厂家的过程中,只是询问和倾听,没有

2、新物质的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 D、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涉及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实验室所用的某种过氧化氢溶液中,水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为 9: 1,则该溶液中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A 17: 1 B 1: 17 C 19: 36 D 36: 19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H2O 与 H2O2 的化学式可知, 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 =12+16=18,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 =12+162=34;结合题意,过氧化氢溶液中 H2O

3、 与 H2O2的质量比为 9: 1,故可设过氧化氢溶液中 H2O2的分子个数为 x, H2O 的分子个数为 y,则有 18y: 34x=9:1,解答 x:y=1:17,故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 12+172):( 12+17) =36: 19。故选 D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分子的构成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用相对分子质量替代物质的实际质量进行计算。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及方法 A CO2 HCl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B N2 O2 缓慢通过红热的铜丝 C Na2SO4溶液 Na2CO3 滴加稀盐酸至不

4、再产生气泡 D MnO2 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由于主要物质二氧化碳和杂质氯化氢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不能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错误; B、主要物质氮气性质较稳定,不与红热的铜丝反应,而杂质氧气能与红热的铜丝反应而被除去,故将混合气体缓慢通过红热的铜丝,能除去氮气中的氧气,正确; C、杂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主要物质硫酸钠不反应,故能除去杂质碳酸钠,但由于反应生成氯化钠,故会带入新杂质,错误; D、由于主要物质二氧化锰固体不溶于水,而杂质氯化钾易溶于水,故可先加

5、水溶解,然后过滤,由于最后要得到的是二 氧化锰固体,故不用将滤液蒸发结晶,而是应该将滤渣洗涤、干燥,错误。故选 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向 Cu(NO3)2 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有: 溶液有 Fe(NO3)2、 Cu(NO3)2,不溶物为 Cu; 溶液只有 Cu(NO3)2,不溶物为Fe; 溶液有 Fe(NO3)2、 Cu(NO3)2,不溶物为 Fe; 溶液只有 Fe(NO3)2,不溶物为Fe、 Cu A B C D 答

6、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铜,故把铁粉加入硝酸铜溶液中,铁粉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同时生成硝酸亚铁溶液;若加入的铁粉恰好与硝酸铜完全反应,则得到的固体全部为铜,此时的溶液中也只含硝酸亚铁;若加入的铁粉量不足,则部分置换硝酸铜,故所得固体全部为铜,此时的溶液为硝酸铜与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情况 可能;若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所得固体为铁与铜的混合物,此时的溶液中只含硝酸亚铁,故情况 可能;而情况 在溶液 中存在硝酸铜的情况下铁粉仍有剩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铁粉会继续与硝酸铜反应。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

7、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中,盐溶液中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一定会被置换,直到活动性强的金属或盐完全反应。 盐酸和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 pH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 B x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C y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 y点和 z点时,溶液均呈现无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 pH随滴入溶液的质量变化的曲线分析。 A、由于开始时溶液的 pH 7,即未滴加另一溶液前,溶液呈碱性,故说明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正确; B、 x点时,溶液的 pH仍 7,即氢氧化钠还没有完全反应,故此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剩

8、余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不正确; C、 y点时,溶液的 pH=7,即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正确; D、由于酚酞试液只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而 y点溶液的 pH=7,中性; z点溶液的 pH 7,酸性,故溶液均呈现无色,正确。故选 B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以及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产生大量的白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

9、成四氧化三铁 C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盖,一会儿瓶口会产生白烟 D某同学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这是反应现象;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这不是反应现象,而是化学反应的结果,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且氯化氢气体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盐酸小液滴,故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会有白雾产生,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在高温下还原氧

10、化铁,生成铁粉,氧化铁是红棕色的,而生成的铁粉是黑色的,故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正确。故选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盐酸的挥发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 B元素名称 C元素符号 D中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分析。 A.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正确; B.在元素周

11、期表的一个小格中,中间的汉字是元素名称,正确; C.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右上角的符号是元素符号,正确; D.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错误。故选 D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化学肥料与传统农家肥配合使用,对促进农作物增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硝酸铵 NH4NO3 B碳酸氢钾 KHCO3 C尿素 CO(NH2)2 D磷酸二 氢铵 NH4H2PO4 答案: D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

12、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 KH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 NH4H2PO4中含有磷、氮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 D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右图为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1 D钠原子核外电子

13、总数为 11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由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正确; B、由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 1,少于 4 个,故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 1个电子,而形成 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错误; C、由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 1,正确; D、由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 =2+8+1=11,正确。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电影赤壁中有一个场景:吴蜀联

14、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 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A、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一般是不变的,错误; B、枯枝和油都具有可燃性,故能为燃烧提供充足的可燃物,正确; C、东南风会加大空气的流动,故能为木船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正确; D、由于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故会造成全部起火,正确

15、。故选 A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点评:理解和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水银、硬水、水 B石墨、冰水混合物、干冰 C氮气、空气、氯化钾 D冰、不锈钢、乙醇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分析判断。 A、水银是由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硬水是由水和一些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正确; B、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冰水混合物就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

16、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错误; C、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氯化钾是由钾、氯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D、冰是固态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含有铁、镉、镍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错误。故选 A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解答本题,要严格按定义分析,要能从物质种类的多少和元素的种类来分析解答,并应

17、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及常见混合物的主要成分。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氧气验满 B稀释浓硫酸 C液体加热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氧气的验满,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以证明瓶口有氧气,从而证明氧气已满,放入瓶中则无法验满,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 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液体太多,加热沸腾会溅出,故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且要用外焰加热,正确;

18、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有生成的熔融物溅落而炸裂瓶底,要预先在集气瓶瓶底放少量的水或一层湿 的细沙,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 PM2.5监测指标。 PM2.5是指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关于 PM2.5产生的可能原因正确的是 A燃煤发电 B垃圾深埋 C污水排放 D白色污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19、 A、燃煤发电,必然要燃烧大量的煤,煤属于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烟尘,即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 PM2.5增多,正确; B、垃圾深埋,有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但与空气中的 PM2.5无关,错误; C、污水排放,会直接引起水体污染,但与空气中的 PM2.5无关,错误; D、白色污染,是指难降解的塑料袋的随意丢弃引起的污染,与空气中的PM2.5无关,错误。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来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春日的校园,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 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

20、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花香四溢,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并最后进入到人的鼻腔中造成的。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钛酸亚铁( FeTiO3)可用来冶炼金属钛(未来将替代钢铁),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 A -4 B -2 C +4 D +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

21、价的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已知亚铁的化合价为 +2价, O 的化合价为 -2价,设 FeTiO3中 Ti元素的化合 价为 x,则有( +2) +x+( -2) 3=0,解得 x=+4价。故选 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填空题 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 。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编号),在加入药品前,应首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2、若要获得干燥的氧气,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 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 (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 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 端进入(填 “m”或 “n”)。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 (填 “能 ”或 “不能 ”)用C装置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4)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发生装置 B时长颈漏斗末端要伸入液面以下的理由是 。 答案: 长颈漏斗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浓硫酸 n 不能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 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 2)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同时还生成了

23、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 +MnO2 + O2;由此可知,该反应是固体的受热分解反应,故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 A;由于该实验为气体制取实验,需要装置不能漏气,故在加入药品前,应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根据题意,要获得干燥的氧气,需要选用 D装置作为气体的干燥装置,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故可选用浓硫酸做干燥剂;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 E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短管 n进入 ,从下面向上排空气。 ( 3)根据题意, C装置的优点是通过开关活塞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即当关闭活塞时,装置内由于气体增多,压

24、强增大,将部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使液面降至多孔隔板以下,由于固体留在了隔板上,故使固液体分离,从而导致反应停止;打开活塞,气体放出,压强减小,液体再次进入并与固体接触、反应。但由于二氧化锰是粉末,无法与液体实现分离,故不适用此装置。 ( 4)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发生装置 B时,若长颈漏斗末端没有插入液面以下,则生成的二氧化碳会从此处逸出,故为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 斗下端逸出,需将其下端插入液面以下,以起到液封的作用。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

25、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 1) t2 时,溶解 15g甲物质,至少需要 g水。 ( 2) t2 时 ,在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到 t1 时,对烧杯中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b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c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d溶剂的质量:甲 乙 答案: 50 b 试题分析:( 1)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t2 时,

26、甲的溶解度是 30g,即 t2时 100g水中最多溶解 30g甲物质,故 t2 时,溶解 15g甲物质,至少需要 50g水。 ( 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结合题意分析。 a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 t2 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时,均有溶质析出,即溶液仍均饱和,且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错误; b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故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27、t1 时,甲物质析出固体的质量较多,正确; c根据 a的分析可知,从 t2 降温到 t1 时,甲、乙均为饱和溶液,错误; d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即 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t2 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的质量均相等;又由于降温过程中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故仍相等,错误。故选 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

28、和 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小明要参加县学情调研考试,他妈妈为了给他增加营养,制定了如右表所示的食谱。 ( 1)米饭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 _ _(填 “糖类 ”或 “油脂 ”)。为了使营养均衡,你建议应该增加的食物是 。(填 “蔬菜 ”或 “火腿肠 ”) ( 2)下列关于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 或 序号) 为了防止缺钙,青少年应大量吃钙片 幼儿或青少年缺钙可能患佝偻病 ( 3)小明妈妈在厨房用到的下列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填 序号,下同 ),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铁锅 棉布围裙 合成橡胶手套 答案: 糖类 蔬菜

29、试题分析:( 1)从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分析,米饭中主要含有淀粉,属于糖类;红烧肉中主要含有油脂和蛋白质,糖醋鱼中主要含有蛋白质,排骨汤中主要含有蛋白质、水和无机盐,加钙牛奶主要含蛋白质和钙元素,由此可知,还缺乏维生素,所以应增加蔬菜。 ( 2)钙元素大部分存在于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 摄入比成人更多的钙,但不是大量吃钙片,故选 。 ( 3)从材料的分类及应用分析, 铁锅是铁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 棉布围裙是棉纤维制成的,属于天然植物纤维; 合成橡胶手套是合成橡胶

30、制成的,属于合成材料。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金属材料及其应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点评:关注健康,关爱生命,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故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做好知识储备,是解题的关键。 用化学用语填空: 三个钠原子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两个碳酸根离子 ; 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 汽水中含有的酸是 ; 答案: 3Na; N2; 2CO32-; ; H2CO3.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可知,三个钠原子表示为 3N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化学式为 N2;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

31、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 1 要省略,每个碳酸根离子带 2个单位负电荷,故表示为 CO32-,则两个碳酸根离子,就在其前再加上 2即可,故两个 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2CO32-; 根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化合物中该元素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而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可知,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故可表示为 ; 汽水中含有的酸是碳酸,故化学式为 H2CO3。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书写化学式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化学符号意

32、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积累。 计算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取出 6g合金样品,将 50g稀硫酸分 5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稀硫酸用量 剩余固体质量 第一次加入 10g 4.7g 第二次加入 10g m g 第三次加入 10g 2.1g 第四次加入 10g 1.2g 第五次加入 10g 1.2g ( 1) m值为 _。 ( 2)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3)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3.4 80% 19.6% 试题分析:( 1)根

33、据题意,黄铜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反应,结合表中第一、三次剩余固体质量可知,每加入 10g稀硫酸能和 1.3g锌反应,故第二次加入 10g稀硫酸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4.7g-1.3g=3.4g。 ( 2)依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当第四次加入 10g稀硫酸时,剩余固体质量应=2.1g-1.3g=0.8g,而表格中实际剩余固体质量为 1.2g,可知此时锌已完全反应,则 1.2g为铜的质量,所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 100%=80%。 ( 3)根据表格可知,前三次的稀硫酸都完全反应,故求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用前三 次的数据计算。 解,设 10g稀硫酸中含硫酸的质量为 x Zn + H2

34、SO4 = ZnSO4 + H2 65 98 1.3g x 65: 98 =1.3g: x 解得, x=1.96g 则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19.6%。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9.6%。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哪一次加入硫酸后,锌完全反应,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探究题 【实验探究】 ( 1)请你依据下图设计一个酸和碱反应

35、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向烧杯中加入 10mL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溶液颜色 ; 不断搅拌溶液至 溶液颜色变成 色。 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 2)为探究上述酸、碱反应后硫酸是否过量,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的方案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硫酸过量 乙同学的方案 取样,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色 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丙同学的方案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硫酸过量 【实验评价】 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正确的方案,是 (填 “甲

36、 ”、 “乙 ”、 “丙 ”)同学的方案 请分析另外两个同学方案错误的原因: 一个同学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 另一个同学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 【实验反思】探究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硫酸是否有剩余,还可选择一种试剂 答案: 红色 无色 丙 无论硫酸是否过量,反应后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酚酞在酸性溶液或中性溶液中都是无色的 Zn (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试题分析:【实验探究】( 1) 由于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故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由于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而酚酞试液只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故可

37、见溶液红色慢慢褪去。 【实验评价】 丙同学的方案中,由于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所以若观察到溶液变红,则说明硫酸过量,正确。 甲同学的方案中,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不论稀硫酸是否过量,都会出现白色沉淀,因为溶液中有已生成的硫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乙同学的方案中,由于酚酞试液只遇 碱性溶液变红色,即酚酞不变色,只能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即便硫酸过量,酚酞也不变色,故不能得出恰好反应的结论。 【实验反思】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活泼金属或碳酸盐都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可将活泼金属(如锌、镁等)、或碳酸盐(如碳酸钠)放入反应后的溶液中,若稀硫酸过量,则会有气泡产生。 考点:

38、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 推断题 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的四种常见化合物,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请依据所给信息回答问题: ( 1)甲、乙组成元素相同,且甲 乙,则甲: ;乙: (用化学式回答),写出甲 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反应。 ( 2)丙为固体,丁为气体,且丙 丁,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H2O2 H2O 分解(以上合理答案:均给分) CaCO3+2HCl=CaCl2

39、+H2O+CO2(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甲、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且甲 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是过氧化氢( H2O2),乙就是水( H2O);因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即甲 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由于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故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 2)根据题意,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化合物,且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又丙为固体,丁为气体,且丙 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应是二氧化碳( CO2),则丙是碳酸盐(如碳酸钙等),由于碳酸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 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解此类推断题时,首先要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换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