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上海市黄埔区中考一模(期末)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A Fe B Si C Al D O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 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非金属元素是 O 。故选 C。 考点:元素的含量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 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 “元凶 ”之一,下列说法正确是 A 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B雾霾使空气中增加大量可吸入颗粒 C 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可起到杀菌作用 D单层无纺布口罩过滤孔径在 10微米可防霾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子很小
2、。肉眼看不见, A错误;活性炭只是起吸附作用,不能起到杀菌作用, C错误;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 2.5微米的颗粒物,故过滤孔径在 10微米不能防霾, D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与环境 加热试管前需擦干试管外壁的水、物质加热要先预热试管,这些操作共同目的是 A使试管受热均匀 B防止试管破裂 C有利于反应进行 D加热时温度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加热试管前试管外壁有水、不预热试管,均会使试管破裂。故选 B。 考点:加热的方法 魔术 “水变红 ”(如下图),杯子中先涂有酚酞试剂,然后加入 “水 ”,则加入的 “水 ”是 A H2O B HNO3 溶液 C NaOH溶液 D NaCl溶液
3、答案: C 试题分析:只有碱性液体才能是酚酞试剂变红。水、 NaCl溶液呈中性, HNO3 溶液呈酸性,均不能使酚酞变色。 NaOH溶液呈碱性。故选 C。 考点:物质的酸碱性 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四分之一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该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但不干燥; A装置只能收集到 1/4的氧气, C装置收集不到 1/4的氧气, D装置收集不到 3/4的氧气。故选 B。 考点:收集氧气的方法 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检验 CO纯度时,没有听到响声,表明气体已纯净 B证明二氧化碳的密
4、度比空气大,用烧杯罩住一支燃着的蜡烛 C鉴别双氧水和纯水,取样后分别加入 MnO2,观察现象 D证明氧气是否集满,只能用带火星的木条的方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没有听到响声,也可能没有收集到气体, A错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B错误;双氧水中加入 MnO2,会生成气泡,水不会, C正确;若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看瓶口有无气泡冒出, D错误。 考点:常见实验操作 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实验中水的作用解释错误的是 A实验 中水只作溶剂 B实验 中水的作用是主要防止集气瓶炸裂 C实验 中的水作反应物 D实验 中水的作用是只为了提供热量 答案: D 试题
5、分析:实验 中水的作用是既可提供热量也可以是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故选 D。 考点:水的作用 关于 C、 CO分别与 CuO反应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都需要加热,但所需温度不同 B反应后的导气管中气体成分一定相同 C等物质的量的 C与 CO完全反应,理论上可能得到等量铜 D C、 CO都可用于冶炼金属铜 答案: B 试题分析: C与 CuO反应 条件是高温, CO与 CuO反应的条件是加热, A正确;反应后的导气管中气体成分不一定相同,反应后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两种的混合气体, B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 律中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能得到等量铜, C正确; C、 CO都具
6、有还原性, D正确。 考点: C、 CO与 CuO的反应 1克氯气含有 n个氯原子,则 1mol Cl2的分子个数可表示为 A 71n B (1/71)n C 35.5n D (1/35.5).n 答案: C 试题分析: 1mol Cl2的质量为 71 g,一个氯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氯原子,故 1mol Cl2的分子个数为 35.5n 。 考点:物质的量 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加热,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答案: C 试题分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液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故选 C,
7、 考点:饱和溶液的判断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的仪器是 A烧杯 B试管 C水槽 D蒸发皿 答案: A 试题分析: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钳;能间接加热的是:烧杯、锥形瓶。故选 A。 考点:常见仪器的使用规则 数字在化学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下列数字 “2”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 2H 2O2 SO2 H2O 2Fe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 2O2右下角的 2表示每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SO2表示每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 H2O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 2个氢原子; 2Fe表示 2个铁原子。 考点: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 属于乳浊液
8、的是 A糖水 B酒精 C石灰乳 D油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故选 D。 考点:乳浊液的判断 壹佰元人民币的防伪油墨中含有 MgF2,其中 F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 B +2 C -1 D -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的原则,其中 Mg为+2价,设 F的化合价为 x ,可得:( +2) + 2x=0 ,得 x=-1 。故选 C。 考点:化合价的计算 充满空气的容器含氮气 8L,据此推断该容器的体积约为 A 10L B 15L C 20L D 12.8L 答案: A 试题分析:氮
9、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4 5 ,现氮气为 8L则空气的体积为 8 4 5 =10L。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 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石油 C煤气 D水银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水银的金属汞,故属于纯净物的是水银。故选 D。 考点:纯净物的判断 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电热器取暖 B光合作用 C水利发电 D太阳能供热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这一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
10、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2Mg+O2 2MgO B 2NaOH+H2SO4 Na2SO4 +2H2O C H2CO3 CO2+ H2O D Fe + 2HCl FeCl2+ H2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其特点是 “一变多 ”。故选 C。 考点:分解反应 定向爆破常伴有的反应: 2Al+Fe2O3 Al2O3+2Fe,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 Fe2O3 B Al C Al2O3 D Fe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均是反应物,其中氧化剂提供氧,还原剂得到氧,故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l 。故选 A。
11、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关于 “单质 ”的理解错误的是 A一定是纯净物 B只含一种元素,且以游离态存在 C可能存在于混合物中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AB正确;单质也可能存在于混合物中,如空气中的氧气属单质, C正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属混合物, D错误。故选 D。 考点:单质 填空题 为了检验久置的生石灰固体成分,现进行以下实验。 ( 1)步骤一:为了检验试剂瓶中氧化钙是否存在,依据氧化钙在水中是 (选填“放热 ”、 “吸热 ”或 “无热量变化 ”)的反应,采用温度计测量,整个实验过程中至少
12、需要测定温度 次。初步结论:该样品中氧化钙存在。 ( 2)对步骤一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操作,该操作的名称是 。 ( 3)步骤二:测得溶液 pH 7,能否证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简述理由: 。 ( 4)步骤三:蒸发皿中加入试剂 A是 ,蒸发皿中有气泡产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生石灰变质成该物质的过程 。 答案:( 1)放热 , 2 ( 2)过滤 ( 3)不能 ,因为样品中氧化钙存在,它溶于水中生成氢氧化钙 ( 4) HCl , CaCO3或碳酸钙 , CaO+ H2O=Ca( OH) 2 Ca(OH)2+CO2=CaCO3+H2O 试题分析:( 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
13、氧化钙并放出热量;要检验试剂瓶中氧化钙是否存在,要测量溶解前的水温和溶解后液体的温度,故要测定温度 2 次; ( 2)对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 ( 3)溶液 pH 7 ,说明含有氢氧化钙,但因为样品中氧化钙存在,它溶于水中也会生成氢氧化钙,故不能证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 ( 4)蒸发皿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产生了气体,则加入的是稀盐酸,固体中有碳酸钙;生石灰变质成碳酸钙要发生两个反应: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考点: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转化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 1)仪器 a的名称为 。 ( 2)装置 B是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中有
14、处错误。如果装置 B改装成简易启普发生器,除了把单孔塞换成双孔塞、试管内添加带孔的塑料隔板外,还必须从仪器盒中选择 (写名称)。 ( 3)药品盒中药品颜色呈黑色的是 (写化学式)。某些化学反应能在 A装 置中进行,从药品盒中挑选相关的药品放入 A装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求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1)铁架台 ( 2) 2 ,长颈漏斗、弹簧夹 ( 3) MnO2、 C、 Fe3O4 2KClO3 2KCl+3O2 试题分析:( 2)装置 B中的错误有: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出;导气管伸入试管中约 1厘米左右;启普发生器有添加液体药品的装置即长颈漏斗,还要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即要用
15、到弹簧夹; ( 3)药品盒中的黑色药品只有二氧化锰; A装置属固固加热型,可用于制取氧气: 2KClO3 2KCl+3O2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氧气 下表是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 g/100g水)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0 60.2 ( 1)从表中可知:随温度升高氯化铵的溶解度 。 ( 2) 60 时,向盛有 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 30 g氯化铵,充分搅拌,可得到氯化铵的 (填 “饱和 ”或 “不饱和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3) A烧杯是 70
16、时,溶剂为 100g的氯化铵不饱和溶液,经过如下图的变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 C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g。 .70 时,将 A烧杯中的溶液恒温蒸发 10 g溶剂后,析出 a g固体,再继续恒温蒸发 30g溶剂,则析出固体 b克,则 b克 3a 克(填 “、 或 =”)。 .有关三个烧杯中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B烧杯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A、 B、 C烧杯中的溶液在变化过程中,溶解度一定改变 c由 60 降温至 50 时溶液质量一定减少 d降温至 60 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e降温至 30 ,烧杯中一定有 NH4Cl晶体析出 答案:( 1
17、)增大 ( 2)饱和 , 35.5%或 11/31 ( 3) 37.2 , , a、 c、 e 试题分析:( 1)从表中可知:随温度升高氯化铵的溶解度增大; ( 2) 6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55g,即 100g水中可溶解 55g达到饱和,现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 30 g氯化铵,氯化铵只能溶解 22.5g,由固体剩余,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2.5g 72.5g 100% =35.5% ; ( 3) C烧杯溶液是饱和溶液, 20 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37.2g,故 C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37.2g ; A烧杯是 70 时,溶剂为 100g的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开始 10 g
18、溶剂后,析出 a g固体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故 b克 3a 克; B烧杯中溶液中无晶体析出,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饱和;溶解度由温度有关,温度变,则溶解度变;由 60 降温至 50 时若溶液仍是不饱和溶液,则溶液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决定,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降温至 30 ,若达到饱和,则由晶体析出,若不饱和,则无晶体析出。 考点:溶液 在化学发展史上,众多科学家 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1)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使我们学会了用 “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 ”。 .若 “ ”表示一个氮分子, 则 “ ”表示 (填写符号)。
19、 水在太阳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可分解产生氢气。如图是水分解过程中部分微粒变化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用图中字母表示)。写出化学方程式 。 ( 2)拉瓦锡通过实验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此定律推断,在化学反应H2O+C CO+X, X的化学式是 。 答案:( 1) N , CAB , 2H2O 2H2+O2 ( 2) H2 试题分析:一个氮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故 “ ”表示一个氮原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CAB ;由图可知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2H2O 2H2+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20、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 X的化学式是 H2 考点:物质的构成、化学反应的微观构成、质量守恒定律 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都离不开化学。 ( 1)食品、药物安全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食品添加剂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二氧化钛是常见的食用白色素。二氧化钛 是由 组成。 食品保鲜常采用填充保护气的方法,说明该保护气具有 性质 。 ( 2)节能、减排、低碳是当今环保的主旋律。 天然气是清洁的气体矿物燃料,写出其主要成分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煤燃烧时加入适当的物质,可以减少 气体的排放,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 研究发现氨气( NH3)完全燃烧,产物中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热。 NH3的摩尔质量
21、为 ,若氨气中含有 1.8061024氢原子,则氨气有 mol。 答案:( 1)氧元素、钛元素(或二种元素)、稳定性(不活泼)、CH4+2O2 CO2+ 2H2O ( 2) SO2、 17g/mol 、 1 试题分析:二氧化钛的化学式表示为 TiO2,故二氧化钛是由氧元素、钛元素组成;能做保护气的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如氮气、稀有气体;甲烷燃烧生成的是水和二氧化碳,表示为: CH4+2O2 CO2+2H2O ;酸雨的形成是由于二氧化硫的排放;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一个氨气分子中含有 3个氢原子,所以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3 mol,则氨气有 1 mol. 考点:酸雨的形成、甲烷的燃
22、烧、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计算题 煅烧石灰石方法可用于测定石灰石中 CaCO3 含量。右图是某种石灰石煅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曲线图。(假设杂质受热不分解)。(写出计算过程) ( 1)写出石灰石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 2)该石灰石中 CaCO3的物质的量是 mol。 ( 3)该石灰石中 CaCO3 质量分数是 。 答案:( 1) CaCO3 CaO+CO2 ( 2) 0.1mol ( 3) 80% 试题分析:物质的量等于质量除以摩尔质量,由图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减少的质量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二氧化碳的质量 =12.5-8.1 ;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碳酸钙与二氧化碳
23、的质量比,结合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 1)石灰石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CaCO3 CaO+CO2 ( 2)解:设 CaCO3的物质的量为 xmol nco2=( 12.5-8.1) /44=0.1mol mol CaCO3 CaO+CO2 x=0.1( mol) ( 3) m caco3=0.1100=10( g) 100%=80%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题 草酸( H2C2O4)是一种有机物,在受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另外二种氧化物。某 校兴趣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 1)常用 试剂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水。 ( 2)对分解产物中的另外二种氧化物进行假设
24、和验证:(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 假设 实验 现象 结论 假设一: 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现象是 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 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A中的现象是 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写出 A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3)下表是根据 “假设二 ”设计的甲、乙两套实验方案,请指出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 方案 步骤 不足 方案甲 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 方案乙 先点燃酒精灯,再通一氧化碳 查阅资料后同学们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该实验过程中装置 C的作用是 答案:( 1)无水 CuSO4 (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氧化铜变成亮红色, CO+CuO Cu+CO2 ( 3) CO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和中毒,未赶空气,会引起爆炸,储存尾气 CO防止污染 试题分析:( 1)无水 CuSO4遇水会变蓝,故用无水 CuSO4来检验水的存在; ( 2)通过结论分析: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则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则黑色氧化铜变成亮红色; ( 3)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则 CO 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和中毒;若先点燃酒精灯,再通一氧化碳,则未赶空气,会引起爆炸;装置 C可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