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宜春市初三生物模拟卷(三)(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1289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宜春市初三生物模拟卷(三)(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届江西省宜春市初三生物模拟卷(三)(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届江西省宜春市初三生物模拟卷(三)(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届江西省宜春市初三生物模拟卷(三)(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届江西省宜春市初三生物模拟卷(三)(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宜春市初三生物模拟卷(三)(带解析) 选择题 在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的实验中,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用右眼进行观察 B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目镜 C对光时,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即可 D要将偏左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通常用左眼进行观察,右眼画图,错误,不符合题意; B.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显微镜的物镜,避免压破载玻片,错误,不符合题意; C.对光时,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即可,正确,符合题意; D.要将偏左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2、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 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感受器,能接受 传来的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 B 是效应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C 能将来自 的神经冲动传至 ,引起反射 D 是神经中枢,它不受其它任何结构的调控 答案: C 试题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 上有神经节因此 是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

3、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能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 练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有氢气、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 B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C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没有生命, B.始祖鸟保留了

4、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 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 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 骨已经与腕骨愈合,因此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故A.B.D都不符合题意。 C.现代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故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进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原始大气的组成、始祖鸟化石、人类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规律。 下列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5、 A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病毒是由细胞构成 C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D真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单细胞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有寄生也有腐生,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病毒、细菌、真菌,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生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

6、关于生物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牡丹与奶牛的有性生殖实质是相同的 B细菌、真菌进行的孢子生殖 C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后代有更大的变异性 D无性生殖繁殖速度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牡丹与奶牛的有性生殖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真菌用孢子生殖,错误,符合题意; C.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后代 有更大的变异性,正确,不符合题意; D.无性生殖繁殖速度快,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巴西利用本国生产大量甘蔗的有理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大力发展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从生

7、物学的角度分析,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主要用到的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发酵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由以上过程可知,制造酒精用的是发酵技术,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的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在进行早期的胚胎发育后,移植到母体内继续发育而诞生婴儿。请你判断早期胚胎最可能移植到母体的哪一部位( ) A输卵管 B子宫 C卵巢 D阴道 答案: B 试题分析: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与卵

8、细胞在体外的试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把胚胎移植进母体的子宫内,胚胎和胎儿的发育在子宫中进行,直至发育成熟,分娩产出,可见, “试管婴儿 ”的生命始于一个细胞 -受精卵,其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试管只是初期发育的场所,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的生殖。 下图为人的体细胞中一对基因( Hh)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H表示显性基因 B若 H来自母方,则 h来自父方 C此个体表现出来的是 H所控制的性状 D h控制的性状不可能在后代中表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字母表示,正

9、确; B.生物体中的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受精卵中的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如果 H来自父方,则 h一定来自母方,正确; C.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因此基因组成 Hh的个体表现为基因 H所控制的性状,正确; D.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虽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但隐性基因会一代代的传递下去,错误;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下列有关人体结构与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B视觉形成在视网膜上 C输血时最好是同型血相输 D经

10、肾小管重吸收后的液体是原尿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幼年时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错误,不符合题意; B.视觉形成在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上,物像形成在视网膜上,错误,不符合题意; C.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 来不及稀释,可能引起凝集反应,正确,符合题意; D.经肾小管重吸收后的液体是尿液,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的技术调节,视觉的形成,输血的原则,尿液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下列关于生物体细胞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内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

11、体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内有细胞核、叶绿体,但没有线粒体 C细菌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叶绿体 D酵母菌的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壁,但没有叶绿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人体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没有叶绿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错误,不符合题意; B.植物根的成熟区细胞内有细胞核、线粒体、细胞壁、细胞质和液泡等,无叶绿体,错误,不符合题意; C.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无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错误,不符合题意; D.酵母菌属于真菌类,是单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

12、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细胞结构特 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几种生物细胞的结构。 大豆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精卵中储存有遗传物质 B大豆种子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结构 C过程 表示种子的形成过程 D大豆种子的萌发只需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 DNA, DNA上有遗传信息,生物的性状由这些遗传信息决定,受精卵中储存着遗传物质,此项说法正确; B.大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图中的 是珠被将来发育成的种皮,而胚的

13、子叶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故此项说法错误; C.大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将来发育成新植物的幼体,即大豆豆芽是由胚发育成的,将来发育成新植物体的幼体,故 表示种子萌发成植物体的过程,而不是种子的形成过程,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D.种子要想萌发必须满足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域往往降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植物的( ) A呼吸作用较强,产生的水分较多 B蒸腾作用使大气湿度增加 C光合作用较弱,

14、利用的水分较少 D根吸水较少,消耗的水分较少 答案: B 试题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 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 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森林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蒸腾作用的意义。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15、B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故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都是由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种成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故不符合题意; C.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

16、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 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符合题意; D.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的概念,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的概念。 下图是骨骼肌示意图。下列关于

17、骨骼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B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的作用 C骨骼肌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组成 D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动骨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一块骨骼肌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才能牵引所附着的骨,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完成运动,故符合题意; B.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不符合题意; C.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腹内分布有许 多的血管和神经,故 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

18、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均收缩时,图中 A.B.c三部位的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 a b B.a b c C.a c b D.b c a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膈肌也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 径也增大,这样胸廓的体积增大,胸廓内的气压小于肺内压,肺就随着扩张,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面的气体就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

19、是呼吸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可结合模拟实验图进行记忆。 综合题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由于人们大量食用鲨鱼的 “鱼翅 ”,目前全球有八种鲨鱼已频临灭绝。营养学家称,鱼翅中的蛋白质虽然含量非常高,但不是优质蛋白,对人体的益处不如牛奶和鸡蛋,而且其中超标的汞甚至会危及食客的健康。 ( 1)鲨鱼的 “鱼翅 ”实际上是运动器官 _,鲨鱼依靠它在水中灵活、迅速地游泳。 ( 2)因为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 _积累,所以鲨鱼体内含量较高的汞等重金属元素会随着 “鱼翅 ”被食用而进入人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 3)鱼翅含有的蛋白质是胶原蛋白,在人体的消化道内会被消化成_,然后通

20、过 _系统运输到全身各部分。 ( 4)鲨鱼的体温通常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们属于_(填 “恒温 ”或 “变温 ”)动物。 答案:( 1)鳍 ( 2)食物链 ( 3)氨基酸 循环 ( 4)变温 试题分析:( 1)鲨鱼翅在民间通常以 “鱼翅 ”简称,鱼翅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鱼翅由鲨鱼的胸、腹、尾等处的鳍翅切成丝干制而成,所以鲨鱼的 “鱼翅 ”,实际上是运动器官鳍。 (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

21、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3)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 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因此鱼翅含有的蛋白质是胶原蛋白质,在消化道内会被消化成氨基酸。 ( 4)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为恒温动物,这二者的心脏四腔,包括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比变温动物的心脏要复杂,循环路线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循环系统输送氧气的能力强,为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提供充足的氧,从而使有机物的分解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而鱼类心脏简单只有一心房一心室,一条循环路线,血液

22、输送氧的能力不 强,体温不能维持恒定,因此鲨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古老鱼类,体温通常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变温动物的概念,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从 2013年初起,我国一些省市便陆续出现多例 H7N9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请依据下图中的疫病防控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 1)图中 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一项措施? _。 ( 2)图中 所示,流感疫苗接种到 人体后,可提高人体对该流感的抵抗力,这样获得的免疫属于 _。 ( 3)图中 和 表明 H7N9病毒可分别通过 _

23、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内。 ( 4) 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各地曾出现抢购板蓝根的现象。专家提醒服用过多板蓝根会对人体有害。由此可以判定板蓝根属于 _(填 “处方 ”或 “非处方 ”)药。 ( 5)随着科技的发展,可提取病毒的核酸并去掉其毒性基因,注射到细菌或真菌细胞内从而生产疫苗。这种疫苗的生产过程应用了 _技术。 答案:( 1)控制传染源 ( 2)计划免疫 ( 3)消化 ( 4)非处方 ( 5)转基因 试题分析:(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

24、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 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图中 1对患病的禽类深埋属于控制传染源,禽流感病人也属于传染源,收治禽流感病人后,医院应采取隔离治疗的方法,属于控制传染源,图中 2、 3、 4、 7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 2)图中 5 所示注射疫苗,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疫苗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

25、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由于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并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进行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在传染病 的预防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 3)由图中 “不食用未熟的蛋 ”可知该病还通过消化系统传播进入人体。 ( 4)板蓝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流感是一种病毒性感冒,从板蓝根冲剂的说明书来看,该药对流感有作用,其包装上印有 “OTC”字样,因此该药品属于非处方药。 ( 5)科学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使得这种

26、转入基因的生物发生了能遗传的编译,这一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提取病毒的核酸并去掉其毒性基因,注射到细菌或真菌细胞内从而生产疫苗 ,利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等基础知识,并会灵活运用。 探究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 1)装置 A的作用是 _;装置 B的作用是_。 ( 2)装置 C选用不透光玻璃罩的原因是_。 ( 3)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_和 _。 答案:( 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27、( 2)避免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 ( 3)装置 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装置 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题分析:( 1) A装置的作用用来除去空气中的 CO2,排除空气中原有的 CO2可能, B装置的作用是进一步的确认 CO2是否被除尽。 ( 2) 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 CO2,只发生呼吸作用。 ( 3) A装置用来检验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D装置用来检验空气呼吸作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B中不出现浑浊, D中出现浑浊。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出对照实验中的实验变量、保证变量的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