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下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8分) ( 1)别有幽愁暗恨生, 。琵琶行 (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 , 。孟子 鱼我所欲也 ( 3) ,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 4)至若春和景明, , , 一碧万顷 。(岳阳楼记) ( 5)桂棹兮兰桨, 。(赤壁赋) 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 2) 生 ,亦 我所欲也 ;义,亦 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而取义者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 ( 3) 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来源 :Z&xx&k.Com (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选择题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出版市场上 “图 ”书大受 青睐 ,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 “画说 ”、 “图解 ”。我们迎来了一个 “读图时代 ”。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 ;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 同日而语 ,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
3、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 于是, “轻阅读 ”“浅阅读 ”“软阅读 ”成了流行 风景 。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 萎缩 。 A青睐 B同日而语 C风景 D萎缩 答案: 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B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C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 D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答案: C
4、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化 学 制 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 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 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 20 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 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 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 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
5、,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 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 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 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
6、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 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 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 “好 ”是 “坏 ”。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畏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 ,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
7、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 “足够的力量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 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小题 2】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 40年代中期以来,逾 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
8、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 “好 ”是 “坏 ”。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
9、品种。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层次为 B级。解答此类问题要抓住词语的本质属性, A B C 项都大而空,因而不对,正确答案:是 D。 【小题 1】此题重在考查理论的推断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A项陈述 的对象是 “生物 ”而不是 “人类 ”,不符合体干要求,因而是错误。 B、 C、 D明显正确。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判断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A、 B、 D符合原文的表述。 C项和原文对比去掉了 “这些 ”二字,这些根据原文又是 “有毒甚至是致命的物质 ”这样毫无疑问就扩大了词语的使用范围,因而是错
10、误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 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 “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
11、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 梁启 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 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 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
12、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 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 “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 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 “寓意甚深 ”,可 “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 ”以及 “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
13、汉。虽已 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横批是 “儒将风流 ”。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 “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
14、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 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
15、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只有一 个陈寅恪! ”(选自名人传记 2009年第 5期,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虽已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16、,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 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小题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
17、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你如何理解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8分 答案: 【小题 1】 CE 【小题 1】 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 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小题 1】 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
18、正的学者; 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 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 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 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 (以上 6点写出 3点即可 ) 【小题 1】 理解: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
19、和辉煌的业绩。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 “独一无二 ”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 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 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 泣血的杜鹃 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仅仅是揭
21、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 神传统的传承者与批判者,我们是以特殊的心境来感受和面对黛玉形象,感受她和她的创造者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实际上,当我们面对和审视这一形象时,我们也是在面对和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性,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那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
22、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 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 “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从四春之“元 ”“迎 ”“探 ”
23、“惜 ”及 “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 ”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 “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 “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 红楼梦是一部痛 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
24、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 “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 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 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
25、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红楼梦是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黛玉则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 B “离恨天 ”“灌愁海 ”等名目、 “元 ”“迎 ”“探 ”“惜 ”的谐音、 “绛珠 ”“紫鹃 ”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C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 “惊天地,泣鬼神 ”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D林黛玉是曹
26、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就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E.当我们面对和审视林黛玉这一形象时,也是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小题 2】联系全文,泣血的杜鹃指的是谁?为什么?( 6分) 【小题 3】根据文意,说说你对 “忧世乐天 ”内容的理解。( 6分) 【小题 4】作者说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你怎么看,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8分)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1】指林黛玉与曹雪芹( 1分)。因为,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绛珠是红色的血泪,其知心丫环紫鹃的寓意是啼血的杜鹃(
27、1分),而曹雪芹寄哭泣于黛玉与红楼梦( 1分)。 【小题 1】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 “忧世乐天 ”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 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 “乐天 ”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 “忧世 ”之心。 “忧世乐天 ”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小题 1】 红楼梦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 红楼梦中的不少名目及引子曲文,人物名字的谐音寓意,都体现出悲情。 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女子化身的金陵十二钗生命之花凋谢,悲慨万分 作者在红楼梦中寄托了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绝望之情。(每点 2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
28、文言文 书 何 易 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 ,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 “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命吏 i去。吏争曰: “天子诏 所在不得为百姓匿 ,今 i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 ”易于曰: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即自纵火焚之
29、。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 ,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 “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樵曰: “易于督赋如何 ”?曰: “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督役如何? ”曰: “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
30、民。 ”“馈给往来权势如何? ” 曰: “传符 外一无所与。 ”“擒盗如何? ”曰: “无盗。 ”樵曰: “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 ”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 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 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 官在。 【注】 ,同 “管 ”。榷 ,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 i:同 “铲 ”。 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
31、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 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 膺命:承受皇帝诏命。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夺:丧失,耽误。 来源 :学科网 ZXXK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C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视:和 一样。 D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道:道路。 来源 :学 &科 &网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小题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何易于亲为刺史挽舟,是对刺史不理政务、游春扰民的否定与
32、谴责,不卑不亢的回答显示了他的人品、智慧和勇气。纵火焚诏一事则显示了他的刚正与爱民。 B本文还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为政简约等情况,使人物形象更趋完整、丰满。 C邑民责问孙樵何易于 “考止中上 ”的原因,听了孙樵的解释,邑民心悦诚服,微笑着离去。 D本文详略交叉,虚实相应,事理相连,情理 相生,将一个普通县令的政绩、遭遇放到全国官吏的横断面上来考察,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评述,平实朴素而又举重若轻。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4分) (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5分) 答案:
33、【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1)难道我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毒害?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 ( 2)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小题 1】道:前导。 【小题 1】助词,用于后置定语之后,相当于 “的 ” A因 /凭借 C为什么 /多么 D给,替 /因为 【小题 1】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何易于考核只 “中上 ”,而勒逼百姓、巴结权贵的酷吏却飞黄腾达, “邑民不对,笑去 ”是愤懑、含蓄的批判。 【小题 1】略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
34、刺史崔朴曾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光,从上游带着很多宾客一路唱歌喝酒,乘船向东顺流而下,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吃惊地问 他为什么这样,何易于说:“现在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在耕作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易于身为属县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差役。 ”刺史与宾客从船中跳出来,一同骑着马离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奏请朝廷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令各地不得替百姓隐匿收入。何易于看了诏令说: “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尚且不能活下去,更何况增加税额来损害百姓呢? ” 命令胥吏毁掉征
35、收茶税的诏书。胥吏争辩说: “天子命令各地不能替百姓瞒报收入,如果现在毁掉诏令,罪过就更严重了。小吏不过一死罢了,明公您能免得了被放逐荒远之地吗? ”何易于说: “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 ”当即亲自点火焚毁了诏令。观察使知道了他焚毁诏令的情况,因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未加弹劾。 本县百姓如遇丧亡,而孩子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办理丧事的,何 易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派小吏帮他办理丧事。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时,若有须发花白腰弯背曲,拄着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把他 们召来坐在一起吃饭,询问他们益昌政事的得与失。法庭上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他们谈话,给
36、他们指明谁是谁非。对罪过轻的加以劝勉,对罪过大的才用杖刑,都马上打发他们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狱中没有被监禁的百姓,百姓不曾经受徭役之苦。改任绵州罗江县令,他的政绩和在益昌一样。这时,已故宰相裴公从京城来镇守绵州,只他能嘉奖何易于为官的政绩。他曾经去视察何易于的治理措施,易于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人,裴公看到的何易于竟是这样的清廉俭约。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个了解何易于治理益昌情况的百姓(对我谈起何 易于),并且问我: “天子制定出许多考核政绩的标准来勉励官吏,何易于的考绩仅仅是 “中上 ”等级,什么原因呢?我说: “何易于催缴赋税怎么样? ”回答说:“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
37、的期限,不愿意加紧勒索百姓,让他们贱价出售粮食和织物。 ” 我又问: “督办徭役怎么样? ”回答说: “财政经费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希望宽待穷苦百姓。 ”我又问: “供给和馈赠过往的达官贵人怎么样? ”回答说: “除按规定供给车马、办理凭证而外,一点不给什么。 ”又问:“擒拿盗贼怎么样? ”回答说: “没有盗贼。 ”我说: “我住在长安,每年听说给事中考察官吏政 绩,说某人治理某县,考绩得了 “上下 ”,由考察政绩而得了某官职。问他的政绩,就会说某人很能催缴赋税,在规定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很会督办徭役,节省财政经费;某人做官地方正是交通要道,能够得到路过的显贵官吏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擒拿
38、多少盗贼。考绩得 “上下 ”等级的县令就是这样!这位益昌百姓不回答,笑着离去了。 我认为当今身处高位的人,都知道寻求人才是当务之急。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同我一起治理百姓。接受皇帝诏命荐举贤才,就会说:我忧虑没有能用来应付皇上诏命的人才。等到有了人才,能赏识的人有谁呢 ?再说,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 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 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 水
39、沉,沉香木。 酴 ( t m)花名,色白味香。 【小题 1】第一首用什么手法刻画了水仙花的美,写出了水仙花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单分析。( 5分) 【小题 2】诗人写水仙的意旨何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单谈 一谈。( 5分) 答案: 【小题 1】第一首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水仙的美。第一句从水写起,传达出清雅高洁的神韵,第二句说水仙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水仙特有的晶莹澄澈之美;第三句写水仙暗香弥漫,幽香沁鼻;第四句与梅对比,写出其柔弱之美。 【小题 1】 “国香 ”既指花,又指佳丽,同时也是诗人自喻。 诗人以久沉下僚的积怨来写妍丽出众而不为人知的美女流落贫寒之家,既表明诗人对美人的同情,又深寓
40、自己的身世之感,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荆南, “可惜 ”二字饱含诗人无限感慨,而 “随缘 ”又显出诗人无可奈何之情。 语 言表达 根据文段内容在 ABC处,填上适当的语句。( 6分) 一年一度 的国民阅读调查又发布了最新的调查结果。从本次调查看, 2009年我国 1870 周岁的成年国民书报刊及数字出版物等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2%,比 2008年增长了 2.3个百分点, A 。从各类出版物的阅读率结构看,图书和数字出版物阅读率在上升, B ,而且下降幅度还比较大。日前公布的 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量调查统计也显示, 2009 年,我国报纸总印量同比减少了 6.78%,继续了
41、 2008年的负增长态势。可以说, C ,与报纸阅读率和阅读量下降正可相互印证。 答: A B C 答案:( 6分)(每处 2分) A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B而报纸和 期刊的阅读率则在下降 C近两年全国报纸总印量的减少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18个字)( 3分)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国,最维护职工权利的组织莫过于工会;然而在许多民营和外资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即使有,也是由资方掌握,发挥不了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 据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一亿多民工游离于工会之外,其中绝大多数是在非国有企业的民工;他们没有加入工会组织,也没有规范的行业 组织,权益无法
42、得到维护。虽然许多民工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他们苦于缺乏维护他们权益的工会组织以及专业的法律顾问。由于法律程序时间过长等原因,民工通常不会求助于劳动监察机构;这时如果有工会组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或指导他们与业主谈判协商,民工的权益就能够得到维护。 答案:民工呼唤(企盼、期望)维护自己(自身)权益的工会组织。 把下面的语句扩展成三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 5分) 原句:细雨悄悄进入了北国。 答案:如丝的细雨挟带着一身轻盈,千里迢迢地从江南起身,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夜晚,悄悄地走进了美丽诱人的北国。 作文 2010年 10月 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园撞上两名女生
43、,造成一死一伤,肇事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学校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学校保安拦住后,肇事者态度十分嚣张,高喊 “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后经证实,肇事者父亲为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时隔数日, 2010年 10月 20日晚 11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 家鑫驾车将骑电动自行车的女服务员张妙撞倒。药家鑫下车后,发现张妙在记 车号,掏出尖刀连刺数刀,张妙当场死亡。 2011年 6月 14日,在经历了被女友抛弃、创业失败、司法考试落榜等一系列打击后,已是而立之年的北大学子连勇仅仅因为一次被一个孩子 (小斌 )撞了一下而情绪失控,将孩子残忍杀害,后又以绑票名义向小斌家人索要 15万元。 对生命极度漠视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媒体对类似报道产生疲倦,受众因类似事件发生频率太高而麻木,整个社会似乎得了一种 “漠视生命的恶性传染病 ”。在文化上,我们民族一直宣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爱的传统,为何现在竟然如此冷漠?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800字以上。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