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宁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卷 其他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小题 1】颈联中提到 “玄猿 ”和 “白雁 ”,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 6分) 答案:【小题 1】 “玄猿 ” 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 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 1分)。 “白雁 ”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
2、象特点的 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 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 5分) 【小题 2】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1分)。诗人一边诅咒 “干戈 ”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 “ 干戈 ”, 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4分,其中分析 2分,结论 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 的空缺部分。( 6分,每题 1分) ( 1)客路青山
3、外,行舟绿水前。 _, _。 (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 _。_, 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 _。 (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_,_! _。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5)嗟乎! _, _。 _,_。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_, _。 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4、惊心。 (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 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B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上海世博会上,参观的人们,在沙特馆前排起了长龙,但一批人进去后约五分钟,后一批人才被允许接踵而至。 D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答案: B, 依次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 _。 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 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6、 )( 3分) A 2010年 08月 15日,一个庄重而肃穆的日子,国家为舟曲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举国哀悼,既见证了国家对逝者的祭奠,还诠释了国家对生者的告慰。 B我们需要解决在反垄断立法中的根本:一方面是为企业创建一个自由竞争、协调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C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地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D宁夏人民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出版的虚构之作品,在中国的发行量已超过 8500万册。作者是
7、纽约时报曾给予这个睿智的作家极高评价的悬疑小说王后玛丽 海金斯 克拉克之手。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下面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张祥龙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 “雅文化 ”,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 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 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 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 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
8、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 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 “基因 ”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
9、在已经基 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 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 “文命危浅,朝不虑夕 ”,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
10、史的教训是,一场像 “文革 ”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 悲凉的文化含义。(有删节) (作者简介:张祥龙,男,出生于 1949年 8月 14日。现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外国哲
11、学研究所 ”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小题 1】对 “儒家文化的现状 ”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 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小题 2】对 “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 “自家的文
12、化 ”,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 “板结 ”,形成了 “文化荒漠 ”。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 “中国向何处去 ”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小题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
13、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 “文革 ”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A“现在已经没有了 ”片面; 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 ”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 ”以偏概全。 【小题 2】 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 ”绝对化 B“文化荒漠 ”和 “荒漠化 ”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
14、向的一种迷惑 ”与文意不符。 【小题 3】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 “保护 不受影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 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
15、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 学 ”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
16、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 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7、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 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
18、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 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
19、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 ,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5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
20、青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 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 。我们可
21、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小题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6分) 【小题 3】作 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分) 【小题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
22、寅恪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A, C 【小题 2】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王国维碑文: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有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品。 【小题 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
23、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小题 4】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 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 是 “国际潮流 ”,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
24、疑将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 “本来民族之地位 ”将岌岌可危。 【小题 1】 A、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C、原文有: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 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小题 2】每点 2分(注意要有事实例证
25、) 【小题 3】每点 2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 4】(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 4分,联系实际 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 ”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 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 “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 娜斯嘉和齐娜, 我 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 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
26、”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 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 ”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 “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 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
27、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 “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 ”他对自己说
28、。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 ”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 “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 ”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 起酒杯。 “列甫 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 ”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 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
29、失了。 “尤里 阿甫古斯托维奇! ”主人对法国人说, “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 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 嗯! ” 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 ”普斯佳科夫说, “真是怪事,尤里 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
30、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 ”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的两项是( 5分) 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
31、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 “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 ”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 “列甫 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 ”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 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
32、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小题 2】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 6分) 【 小题 4】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
33、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A, D, 【小题 2】小说第一段主要写普斯佳科夫请求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勋章给他去参加商人斯皮奇金的家宴。( 3分) 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交代故事的开端; 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每点 1分) 【小题 3】小说中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可谓层层深入。 在赴宴前借勋章时,他 “说话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 ”,内心的急迫、紧张表露无遗; 佩戴上勋章后去赴宴一路得意不已; 在宴会上见到同事后他惊恐万状,丑态毕露;
34、 当他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坐在商人的另一个女儿身边招摇撞骗的事实以后,他转忧为喜,而且灵机一动,主动和法国人演出 “两骗子双簧戏 ”; 欺骗成功后,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赌注,借别人更高级的勋章!普斯佳科夫在不同情况的不同心态和心理变化,既写得具体细致、合情合理,又讥讽得妙趣横 生、令人发笑。 【小题 4】 爱慕虚荣。普斯佳科夫去斯皮奇金家赴宴借别人的勋章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普斯佳科夫戴上勋章后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依普斯佳科夫看来,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
35、尼斯拉夫勋 章就愣住了;特兰勃良同样为虚荣而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 弄虚作假成风。列坚佐夫中尉对普斯佳科夫借勋章虽然 “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借勋章作假;特兰勃良同样弄虚作假;普斯佳 科夫后来为没有借更高等级的勋章而 “难过 ”,可以预料他今后可能会变本加厉,行更大的骗。 【小题 1】 A构不成因果关系。借勋章只是普斯佳科夫的虚荣心在作怪。 D,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错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 【小题 2】略 【小题 3】每点 1分,总括 1分 【小题 4】意思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文言
36、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 ”字 “民 ”无上,可改为 “ 是 ”,乃遂改 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 “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 ,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
37、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 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 ”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 “似是仪家也。 ”权曰: “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
38、。服不精细,食 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 “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 “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三国志 吴书) 【小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B 权怒,收嘉系狱 系:关押,拘捕 C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戚:亲戚 D迁偏将
39、军,入阙省尚书事省:省略、减少 【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在刁嘉案件中, “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 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
40、是仪经常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 “不言事,无所是非 ”。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5分) ( 2)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5分)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1)典校郎吕壹诬告说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 ( 2)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 语言表达 给下面一则
41、新闻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0个字)( 5分) 新京报 10月 18日讯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昨天表示,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即将出台,此规则将明确规定,人 名汉语拼音拼写方式予以统一,要求姓在前名在后。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闭幕。李宇明昨天会议间隙接受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将会出台一系列相关规范,其中包括标点符号用法和数字用法修订,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和汉语拼音正词法的修订等。李宇明介绍说,现在人名汉语拼音拼写上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现象,需要规范。 “国际场合的运动员和国际会议上的学者姓名书写都有这个问题,把外国人也搞乱了。 ” 新京报
42、 (北京 ) 答案:国家语委将规定人名拼音统一 姓在前名在后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 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每句 2分)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答( 1): ( 2): ( 3): 答案:示例: 感悟是心的眼睛,读懂了多少尘封的历史? 记忆是心的储仓,积累了多少珍贵的往事? 回忆是心的双手,拾起了多少珍贵的从前? 自信是心的航灯,照亮了多少充实的灵魂? 理解是心的桥梁,化解了多少人间的仇恨? 理解是心的钥匙,打 开了多少封闭的心扉? 眼睛是心的窗口,泄露了多少青春的秘密? 回忆是心的细线,串起了多少美好的故事? 拼搏是成功的基石,铸就了多少辉
43、煌的历史? 宽容是 心灵的针线,缝合了多少创伤的缝隙? 思念是心的原野,开满了多少相思的花朵? 时间是易逝的流水,冲淡了多少美好的记忆?( 13)爱是心的火种,融化了多少坚硬的寒冰?( 14)信念是人生的翅膀,飞越了多少曲折的险径? 以上均是从正面立意,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和启迪,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美丽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智慧享受。从反面仿写的: ( 1)贪婪是人生的绊脚石,绊倒了多少前程似锦的人?( 2)彷徨是心灵的蛀虫,吞噬了多少美好的时光?( 3)粗心是命运的盲点,错过了多少成功的机遇?( 4)嫉妒 是心的腐蚀剂,腐蚀了多少宝贵的友情? 作文 依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60分)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 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甲说: 用铲子铲。 乙说: 用火烧。 丙说: 撒上石灰。 丁说: 连根拔去。 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要求:读懂关键语句的寓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联系生活实际,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答案:开放性试题 答案: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