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31407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 2)长太息以掩涕兮, _。(屈原离骚) ( 3) 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 4) 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 5)朝菌不知晦朔, 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2)哀民生之多艰( 3)别有幽愁暗恨生 (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蟪蛄不知春秋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索尼爱立信 X10mini机身采用直板触屏设计,

2、搭载热门的 android OS操作系统,同时配有一颗主频为 600MHz的 CPU,是一款短小精悍的智能手机。 B人们信任专家,并非因为他们有某个领域的头衔,而是因为专家具有不被任何势力裹胁的独立地位,他们出来讲话 ,丁是丁,卯是卯,是非曲直自然明了。 C生活中我们拥有的一些细小权利,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决不能因为细小而放弃,反倒正是因为这诸多具体而微的权利,才使我们感觉到身上权利的真切存在。 D中国探月卫星 “嫦娥二号 ”的成功发射,实 现了渴望飞天但又插翅难飞的中国人几个世纪以来的探月梦想。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

3、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 “坏的 ”,更不能 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关于国学到底 “好不好 ”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但居然演变成一种 “轻浮 ”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

4、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B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 8年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决定自 2009年 8月 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C当我们谴责 “戒网 ”机构的暴虐、反思教育制度的缺失时,当务之急是尽快规范 “网瘾 ”的界定标准,加强对 “戒网 ”市场的统一监管。 D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救灾资金 2亿元,用于青海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

5、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 “浅阅读 ”状态中 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

6、为 36.5%,比 2005年的 27.8%提高了 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 34.7%,比 2005年的48.7%降低了 14个 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

7、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 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的。 英国散文家理查 斯蒂尔爵士

8、说过: “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 ”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 “下水 ”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小题 1】下列有关 “网络阅读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 “浅阅读 ”状态,所以 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 B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的一种工具,又是一种

9、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C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观点。 D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小题 2】下列不属于 “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 B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 在于如何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C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作享受。 D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

10、来越高。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少年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其中学业负担过于沉重,是罪魁祸首。 B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功利性的阅读、压力重负下的阅读,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C利用网络优势,组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源,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D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只是阅读形式的不同,并非阅读的捷径,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还是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萧 乾 先 生 印 象 刘炳善 我与萧乾认识,是在 1988年夏天,我

11、的伊利亚随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的。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 “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 ”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的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譬如说,英国十八世纪的东西就很不好翻译。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 ”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实际上,他在 “文革 ”前已译过菲尔丁的巨著汤姆 琼斯和大伟人魏尔德传等等,早已译著等身。 正谈话中,进来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

12、,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如何保健;然后又像是有 点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 “(他想)尽量延长(生命) ” 当时我对他的坦率有点惊讶,后来明白:他的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量多做些工作, “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 此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的通信联系,偶有赴京的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 作为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研究生,萧乾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到他有点英国绅士的风度 这是在与他接触中可以感触到的。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 “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 钟

13、”。但一说话,往往超过这个时间。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的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 “你害过荨麻疹没有? ”我说: “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 ”他说: “很痒。也疼。 ”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的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样子,更多的倒是保持着一副年轻人的脾气: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 这可能跟他长期做新闻工作的训练有关。这种脾气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 十年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14、期,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拼搏。 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的性格中还有较真、执著甚至 “倔 ”的一面。因为曾经长期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 “改正以后 ”,对于个人的尊严就特别敏感而且较真。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种种争议、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如果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掉了文学,则等于 “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 ”,损失未免太大。我的意思是最好采取 “两分法 ”:争议的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文学史的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必互相混淆。这样 ,前人的正面文学业绩,后人可以安心继承,以利未来。 就我对接触中的萧乾先生的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

15、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事的作风来看,他是一位厚道的老北京人。 选自书屋,有删节 (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萧乾先生看到作者能够翻译出伊利亚随笔选,给以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不过表明一位译著等身的译坛长者的宽厚态度而已。 B作者通过对萧乾先生注重保健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执着、敏感,但又充满生气,容易交往的特点。 C萧乾几十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等,这既反映出他的勤奋,也说明他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 D作者在文中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的几次交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丰厚的北京作家的形象。

16、 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的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否则,就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损失。 ( 2)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萧乾先生 对翻译外国古典作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 3)文章两次提到写有 “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 ”的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 ( 4)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对你有哪些启发? 答案: ( 1) CE ( 2) 萧乾先生认为这项翻译工作比较难,他对此持鼓励、支持、肯定的态度。 他主张对已有相关翻译的,在借鉴、参考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对未翻译过的作品,要独立思考。 ( 3)第一次见面是全面介绍萧乾先生的需要,第二次

17、是为了补充说 明萧乾先生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注意尊重他人。两 次提到这个纸条,前后照应,更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虽年老体衰去仍注意尊重他人,不矜持倨傲、不老气横秋的特点。 ( 4)特点: 支持肯定年轻人的工作,鼓励独立的工作方式; 说话文雅和蔼,待人温和,厚道、有修养; 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 有较真、执着,甚至 “倔 ”的一面; 对于个人的尊严敏感且较真。(答出四条即可) 启发: 写人物传记时要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多使用对话; 要辨证地、全面地表现人物,这样传主才更有立体感。 :( 1)从 “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 ”就得独立工作了,可以看出,

18、萧乾先生对作者的翻译 工作是给予肯定的, “不过表明 ” 与文意不符。 B 项,作者写这段故事是为了表现萧乾的坦率。 D项, “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 ”不对,委婉是传主说话的方式。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 “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 ”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 ”即可得出答案:。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回答。 (4)此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总结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 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

19、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幕。 尚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这趟子,雨是飘的,轻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梢、衣襟、袖口、脸庞 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 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兴致浓了, 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了,痒痒的、酥酥的。 你终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

20、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 它们蜚声于外,难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 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 “燕翼贻谋 ”,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

21、似乎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了。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 光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曾以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亦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在这里, 一花一草,一墙一巷

22、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 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而今,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 回百回,忘却了归路。 (选自沙地 2008年第 2期,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湿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慨,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

23、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 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小题 2】江南春雨有着怎样的特点? 【小题 3】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 4】联系全文,试探究 “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 ”的丰厚意蕴。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1】 轻盈盈、慢悠悠、湿润润的凉; 似有若无,时飘时

24、停,不经意间濡湿一片,令人好奇; 俏皮、柔嫩,别有情趣。 【小题 1】 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独寻一方宁静的精神空间的思想感情; 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姑苏春雨过渡到对雨中古平江路的叙写,从而揭示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题 1】 细雨中的古平江路原理喧嚣,斯斯湿意给人以轻松自在之感; 悠长、寂寥的雨巷让作者穿越岁月的尘埃,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雨天的幽静让作者找回遗失在烦躁现实之中的精神慰藉; 从历史与人文中找寻到个体精神的血脉才不会遗失自己; 雨巷的悠长 拉伸了历史的画卷,雨巷的寂寥更能让人多一份诗意与人文情思; 表达了作者对姑苏古城的敬仰之意、感激之情。 【小题 1】 B“对春雨的真

25、切感悟 ”错,作者通过雨去触摸古城,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D“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错 【小题 1】每点 2分 【小题 1】每点 3分 【小题 1】答对 5点, 8分; 4点 6分; 3点 4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 ,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 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

26、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 “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 ,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 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

27、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荀子曰: “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 ,若蝉之归明火也。 ”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选自资治通鉴 卷五十一,有删节)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固辞疾笃坚决 B强舆入殿,犹不能屈本义为 “车 ”,这里指用轿子抬 C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处理 D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追求

28、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 B 怒万乘之主 若蝉之归明火也 C 英顺逸议而至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 D 诏以为光禄大夫 故深藏以避之 【小题 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组是 乃为英设坛 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复以策书、玄 ,备礼征英 举贤良、方正、有道 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任命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 B素与樊 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

29、,还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赴京应召。 C樊英在应对皇上提问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毫不留情当面指责他进退失据。 D司马光指责张楷名不副实,认为张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 B 【小题 1】 D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 孙楚 :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 “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 ”,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龙泉剑 :传说

30、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小题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小题 2】古人评此诗 “一个 嗟 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小题 1】颔联寓情于景( 1分)。 “河桥不相送 ”: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2分) “江树远含情 ”: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 ,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分) 【小题 1】一个 “嗟 ”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31、。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小题 1】手法( 1分)。 “河桥不相送 ”:( 2分) “江树远含情 ”:( 2分) 【小题 1】每点 2分 语言表达 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个字 2010年 4月 23日华北网消息)数十年来,华北农业实现了对 “南粮北调 ”局面的扭转,农业的高速发展依赖的正是一口口的机井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

32、采。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 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 200个白洋淀,在华北平原, 200万口机井遍布田间地头,正在透支着华北的未来。一位专家氽绍说:“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透支的地下水估计已近 2000亿立方米。 ” 答案:华北地下水掠夺性开采,透支未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调查数据并归纳出四个结论 。要求分析正确,语言简明、准 确。 南方某网站发起 “你担心西南大旱有何影响 ”的调查,问卷共列出 9个选项,网友只能就其中自己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投票。共有 60000余名网友参与了此项活动,调查结果如下: 序号 问 题 项 关注度( %) 1 南方和北方是否会同旱? 21.5 2 粮价

33、上涨是否虚惊一场? 17 3 城市用水是否会实行限额供给制? 15 4 西南水电供应骤减、煤价上扬 ,电价是否会上涨? 12.6 5 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是否风景依旧? 10.6 6 水利建设待启 ,水利概念股是否会受到热捧? 8.4 7 鲜花受旱 ,世博、亚运用花是否会受到影响? 6.3 8 茅台酒、普洱茶的生产是否会遭受影响,导致价 格 4.1 上涨? 9 其他 4.5 ( 1) ( 2) ( 3) ( 4) 答案:( 1)担心旱情发展是网民强烈的心声。( 2)面对旱情,民生问题(水、电、粮等)最牵动老百姓的心。( 3)对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的关注折射了旅游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4)环境问题关系家事国事天下事。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 “啪 ”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 “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 钥匙说: “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开放试题,答案: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