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31579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 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 放马南山 ,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 推波助澜 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 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 望其项背 。 D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 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 56公斤级举重比赛,拿金牌如 探囊取物 ,人送绰

2、号 “举重神童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放马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比喻思想麻痹。 B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贬义词。 C项: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点评: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想正确使用成语,除了要掌握成语意思外,还要注意适用对象、色彩、场合等,比如 A项就是望文生义, B项感情 色彩用错,贬义褒用,本题如果再加一个对象使用错误的成语更好。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 “贵人多难 ”一类, _,

3、 _, _, _, _。 _。 且每遭蹂躏之后 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虽屡遭兵火 却不掩其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段话是围绕 “历史上的扬州 ”展开的, 是时间状语放在最前面, 是总括性的话放在最后,然后根据 “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 ”和 “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判断可分为 和 两类,再根据关联词确定 在 前, 在 前。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语言的连贯,是指在一个语段内,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容和形式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贯通,文笔流畅,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语言表

4、达的连贯讲求话题要统一:即上下文的陈述对象一致。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文段是以它为中心展开叙述的。解题时,必须紧紧围绕 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互联网应建设成 “护联网 ”,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 “中国男篮不是谁

5、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 ”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不合逻辑,去掉改 “戒烟 ”为 “吸烟 ”,或是去掉 “阻 ”。 C项:语序不当,应是 “识别、使用、传播 ”。 D项:成分赘余, “苟同 ”即为 “轻率的表示同意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标志性病句。 现代文阅读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

6、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据激 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 “西来说 ”。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

7、是 “西来说 ”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 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 ”,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8、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 “西来说 ”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 方草原、新

9、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 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 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

10、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 ”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小题 1】下列关于 “西来说 ”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 ”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年针对中国 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 ”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

11、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 ”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 ”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

12、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

13、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 “坚持认为 ”错误。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一字之差可能造成极大的错误,因此做这种题一定要注意语言,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异同,如本题 B项有无 “坚持 ”两个字,意思截然不同。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 “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

14、中信息。 点评: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 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在文中无证,也与事实不符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 “观点态度 ”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

15、者不相符合的。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黄薇 李响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万婴之母 ”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 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

16、生了 5 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 “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 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 1921 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 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 5个女生, 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

17、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 1940 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 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

18、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 “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 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 “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 “收归国有 ”,一场轰轰烈烈的 “改造 ”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 “重点改造对象 ”。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

19、、谈理论,劝导她 “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 ”。林巧稚想不通, “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 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 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

20、“思想动态 ”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 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 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 30 年,现在她愿意 “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 ”。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 ”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 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

21、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 ”结束后,林巧稚已近 80岁,体质逐渐衰弱 。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 “快!快!拿产钳来!产 钳 ” 4 月 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 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节选自 2012年文汇报)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 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

22、借着对工 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小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 方 请简要说明三条。 (6分 ) 【小题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

23、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 (6分 ) 【小题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 (8分 ) 答案: 【小题 1】 B, 3分; D, 2分; A, 1分 【小题 2】 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坚持考入协和医学院并能够坚持到毕业; 毕业后接受特殊的聘书条件献身医护工作; 在医院接生 5万多名婴儿; 认真、耐心、富有爱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在留学深造过程中曾拒绝外国医院的挽留; 不管个人遭遇到什么打击都与协和医院不离不弃(也可以答 “捐出存款给医院托儿所 ”)。 ( 6分,答出 3条即可满分) 【小题 3】

24、北平解放之际,林巧稚拒绝了傅作义夫人送与机票的好意; 协和医院被收归国有后,林巧稚成了重点改造对象,她想不通; 在协和医院大会上发言时她没有采用北京市副市长给自己写好的发言稿; 很多著名知识分子入党时,她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自己是基督徒不便入党( 6分,其中 各 2分, 各 1分)。 【小题 4】不矛盾 。( 1分)她留学深造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拒绝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是出自林巧稚对中国医疗事业的热爱;( 2分)对国家政局的变化和后来的政治运动以及政界人物,她的确不感兴趣,只是关心自己的医疗事业。( 3分)从传记中我们看到的林巧稚就是一位嫁给了协和医院的万婴之母。( 2分) 【小题 1】 试

25、题分析: B项: “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误解原文,牵强附会; D项: “有意的交往 ”错误; A项: “合理 ”,具体指合乎当时协和医院的要求。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主要本题的要求是选出 “最不恰当的两项 ”,但是这道 题往往是有三项或多或少都有问题,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在这三个有问题的选项中选出问题最大的两项,因此,考生不仅要找出问题,还要比较问题的大小,然后才能判断答案:,否则很难拿到满分。 【小题 2】 试题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本文主要表现林巧稚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全文是以此为线索,因此,全文所用材料都表现了这一点,应该把文本中涉及到的事情加以概括即可。从厦

26、门女子师范毕业后坚持考入协和医学院并能够坚持到毕业;毕业后接受特殊的聘书条件献身医护工作;在医院接生 5万多名婴儿;认真、耐心、富有爱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在留学深 造过程中曾拒绝外国医院的挽留;不管个人遭遇到什么打击都与协和医院不离不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同时注意题干要求,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段信息主要集中在文中 6-10段,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

27、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六段:北平解放之际,林巧稚拒绝了傅作义夫人送与机票的好意;第七段 :协和医院被收归国有后,林巧稚成了重点改造对象,她想不通;第八、九段:在协和医院大会上发言时她没有采用北京市副市长给自己写好的发言稿;第十段:很多著名知识分子入党时,她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自己是基督徒不便入党。 考点:概括文章要点。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首先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相应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如本道题目,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锁定文章的第6-10段,概括出林巧稚不了解政治的具体表现。 【小题 4】 试题分析:不矛盾。对国家政局的变化和后来的政治运动以及政界人物,她的确不感兴趣,不但与

28、 关心自己的医疗事业不矛盾,反而更证明了林巧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医疗事业。拒绝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是出于对中国医疗事业的热爱。因此无论是哪种做法,都突出了林巧稚对自己的医疗事业的热爱。 考点:探究文本内容。 点评:对于这种题型,答案:分两部分,观点和分析,实际上相当于一篇小的论文。首先把观点亮明,然后再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摆事实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同时要有自己的理解。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

29、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 ”,老头心里思忖道, “是个好孩子,你看 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 当他 这个老头儿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

30、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 “这种玩艺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 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 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

31、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 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

32、,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 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

33、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 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 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

34、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 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 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中的两个 “同样

35、 ”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小题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36、。( 6分) 【小题 3】文中在写老人做 “白日梦 ”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者用 “铁圈 ”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案: 【小题 1】 B C 【小题 2】 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 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

37、 “堆 ”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小题 3】 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 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 ,进而突出主题。 【小题 4】主题思想 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情节结构 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 想玩铁圈 捡旧铁圈 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 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对社会制度的痛恨 ”不当。 D 项依据不足。 E

38、项 “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不当。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本题对文本信息的考查,既包括文本内容的分析,也包括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文本信息内容的考查部分,只要把选项内容回归到原文,然后和原文进行比对,通过联系上下文,即可判断对错。对于艺术手法的考查,不仅要注意手法的正误,同时还要注意表达效果。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判断。 是老人看到孩子天真可爱的幸福的跟着妈妈玩耍时露出的笑容,因此此时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是老人终于在没有人发现自己举动时完成了多年来的梦想后的反应,因此老人由原来的心有 顾忌到不再恐

39、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 是老人在没有任何牵挂、没有任何遗憾的情形下即将离开人世间时的表情,因此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 考点:分析文章内容。 点评:本题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考查手段非常高明,不是让考生直接去分析,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使考生对待这种题时有章可循,不至于盲目,不知从哪里下手。 【小题 3】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属于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因此对于环境的描写的作用实际上除了展示人物生活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之外,就是突 出作品的主题。因此,本题环境描写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与老

40、人的愿望形成对比。同时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考点: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点评:环境描写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 ,并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它自然成为最凝聚作者心血的地方之一。在小说阅读中 ,它所具有的特点及作用 ,也应成为关注的重要内容。 【小题 4】 试题分析:从标题与主题思想方面的关系角度来看,本文的主题是任何 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的梦想,而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标题凸显的文章的主题。 从标题与情节结构的关系角度来看,铁圈是贯穿全文

41、的线索,本文的情节就是紧紧围绕铁拳来展开的:看玩铁圈 想玩铁圈 捡旧铁圈 自玩铁圈。 从标题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来看,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是实现老人梦想的道具:铁拳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从而促使他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考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点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 思 (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

42、旨。如本文主要是通过铁圈而引出的一系列事件,从而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言文阅读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 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

43、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 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44、,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 1】指出各句划 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逮 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 矜 育。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 。笃:更加 D但以刘日 薄 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小题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 B C D 【小题 3】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

45、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 “愿乞终养,辞不赴命 ”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小题 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5 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我因为命运不济,早年

46、遭到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笃:严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 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6.语境分析推断。本题可用语境分析推断。

47、【小题 2】 试题分析: 是陈述自己小时候的情况。 是说晋武帝催促自己上任。 是说自己要报道晋武帝的知遇之恩。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是筛选信息的 “纲 ”,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 “审清题干 ”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 “谁 ”, “什么 ”, “怎么样 ”等,明白了这些问题,就有了 明确的筛选方向。 2、判明性质,识别错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括概念表述出来,而命题者所列出的错项选项,则又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判断 “事实 ”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小题 3】 试题分析: B项: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

48、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考点:分析文章内容。 点评:这种题看似复杂,实际上是帮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帮手。因为这四项中有三项是正确的,所以对我们理解不懂的地方还是有帮助的。我们应该把这四句话回归到原文中,和原文逐一比照,一般错误往往是某个词语理解错误或是张 冠李戴。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以:因为;夙:早年;见: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对 怎样;夺:强行改变。句意通顺一分。 拜:授予官职;郎中:古今异义词,官职名;除:授予官职。句意通顺一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句子。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好,因为它关乎整个句子的翻译和翻译的得分。如: “除 ”“拜 ”是官职变迁的词,对于这一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