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1592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腈 纶( qng) 纤 维( xin) 诤 友( zhng)装 模 作样( m) B戏 谑 ( xu ) 栅 栏( shn)回 溯 ( s) 强 人所难( qing) C城 垣 ( yun) 皴 裂( cn) 泥 古( n ) 纨 绔 子弟( k) D 逋 逃( b) 处 方( ch ) 嬗 变( shn)博闻强 识 ( sh)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 腈 纶( qng) 装 模 作样( m) B项: 栅 栏( h) D项: 处方( ch

2、) 博闻强 识 ( h)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字音涉及多音字 .形近字和形声字的读音。作答字音字形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相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音分辨。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对他们不能 求全责备 ,尤其是那些无心向学的学生,他们在班级有时 危言危行 来恐吓同学,交上来的作业常常是 文不加点 ,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以为意,但是这些不良现象的背后常常是有原因的,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我认为还是 不足为训 好,应该多给他们关爱,

3、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引导他们逐步走向学习的正轨。 A求全责备 B危言危行 C文不加点 D不足为训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B项: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C 项:文不加点: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D 项:不足为训: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本题 BCD三项均为望文生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对于词语的正确使用,应注意它的语境。如果是近义词辨析的话要弄清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和侧重点。成语和熟语要理解它们的正确含义,不要望文生义。本题中的几个成语经常

4、误用,注意积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 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D这个村第一次尝到了科技投入的甜头,今年他们不但不再伸手向国家要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大批粮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主谓搭配不当, “水平 ”与 “转变 ”不能搭配。 B项:一面对两面, “是否 ”与 “是 ”不能搭配。 C项:搭配不当, “一发生

5、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 ”不能与 “见解 ”搭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修改病句要清楚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首先从句子主干入手,如果主干没问题, 然后分析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除了理论之外还需要语感。所以语感的培养对语文很重要。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钓鱼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是由于 1895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钓鱼岛 ,才出现了问题 ,形成了争议。无论从历史、法理等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 从明朝到近代的五百年间中国一直对钓鱼岛行使着主权。 所以从

6、法理角度上说钓鱼岛已经回归中国。 从法理上看, 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 “钓鱼岛等岛 屿应随台湾一起归还中国。 ”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最早发现了钓鱼岛并命名。 但 1971年美国却将被非法托管的钓鱼岛所谓的 “施政权 ”私相授受给日本,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指出此举 “非法 ”。 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语言前后要照应,所以首句应选 说 “历史 ”,后说 “法理 ”选 , 是接着 从时间来说的, 是因果关系,应在一起, 句中 “这 ”指代 句内容,应放在 后,所以选 C。 考点

7、: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本题考到了连贯题中常用的方法:话题一致、前后照应,是一道较好的连贯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现代文阅读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 1) 5月 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 “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 “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 ( 2)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

8、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 3)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 4)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 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 5)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

9、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 6)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 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 7)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

10、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 8)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 9)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大的生

11、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 ,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 10)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 谁怕透明 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

12、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 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 “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 ”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 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 2008年 5月 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 1】文章说, “这次救灾

13、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 从全文看, “开放 ”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 4分) 【小题 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 4)( 5)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3】文章为什么说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 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 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 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小题 2】运用反复,例 “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 是史无前例的( 3 分);

14、运用排比,如 “趟开了 ,趟开 趟开 ” ,增强说理的气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 3分)。(答对一种修辞手法 1分,举例 1分,说出表达效果 1分;共 5分) 【小题 3】( 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 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首先锁定答题区间,只主要集中在( 5)段,根据信息要点, “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信息可以这样广泛 流通 ”“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 ”可以概

15、括为( 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 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 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 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如何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呢? 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 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4、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 5、按照考题要 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不将有效信息与各先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如果是表述

16、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小题 2】 试题分析: “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三次出现,这是间隔反复的手法,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 “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 ”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语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点评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排比的修辞效果是:增强语势;反复的修辞效果是起强调作用。 【小题 3】 试题分析

17、:首先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所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全文,否则概括肯定不会全面。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从结构上来说,总领全文,本文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从下文中可以概括出三个要点:( 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2)汶川震痛后,更开 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 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注意分值 6 分,所以答案:要点很可能是三个。 考点:分析文章内容。 点评: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

18、,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 ,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

19、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 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

20、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 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 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

21、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朝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 “金枝玉叶老遗民 ”。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 “四王 ”(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 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 “四王 ”,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

22、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 “扬州八怪 ”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小题 2】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 “悲剧意识

23、”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表现出来。 B一种 “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 ”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C把凄厉的人生经 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小题 3】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4分) 【小题 4】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 4分) 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2】 B 【小题

24、 3】相同点: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或 “不幸遭遇 ”) 不同点:( 1)徐渭惨遭家庭变故和政治牵连;( 2)朱耷和原济都是明朝遗老;( 3)原济广泛接触自然,悲 剧意识泛化。 【小题 4】徐渭主要表现个人的不驯和无奈,朱耷从整体上突出了畸形的个性生命对畸形的社会的白眼。(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A.“画太精致 ”不合文意,是他未展示内心世界; D只有朱耷的画走向了整体性象征; E断章取义,强拉因果关系,前文 “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后有 “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 ”的推论。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信息筛选

25、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 息点。选择题需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选项语言与原文语句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小题 2】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原文 “原济的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 ”“美学风格 ”与 “悲剧意识 ”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整体把握全文,形成全面的理解认识;二是要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进行比较,各个击破,确定其是否符合文意。 【小题 3】 试题分析:相

26、同点: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 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朝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 金枝玉叶老遗民 。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相同点即为:都有悲剧意识。不同点:( 1)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徐渭惨遭家庭变故和政治牵连。( 2) “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朱耷是明朝遗老。( 3) “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 ”原济广泛接触自然,悲剧意识泛化。

27、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点评:这是一道很好的概括内容要点的题。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又准确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不要遗漏要点。相同点还要根据原文进行分析归纳。 【小题 4】 试题分析:徐渭 “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 说明徐渭主要表现个人的不驯和无奈;朱耷 “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 ”,说明朱耷从整体上突出了畸形的个性生命对畸形的社会的白眼。 考 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28、的核心。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文言文阅读 吾母姓钟氏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 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 “不意阿丈乃有此女! ”记母教铨时,组

29、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 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 “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 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 。其善诱之! ”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 (zhng)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 “幸以此儿为念! ”府君数颔之。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 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

30、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十八 归 先府君归:回到。 B盘 间未尝有 俭色 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 鸡鸣 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 争 之争:争论。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不意阿丈 乃 有此女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B我 何 以见汝父 /杀一老卒, 何 甲也 C令吾母指 其 疵 /其 下平旷,有泉侧出 D必母亲尝之 而 后进 /而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小题 3】以上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 3分 吾母脱簪珥,治酒浆。 令吾母指其疵。 不

31、意阿丈乃有此女。 凡汤药饮 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俟怒少解,复力争之。 训以纺绩织经事。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 5】用 “/” 给文中划 的句子断句。( 3分)

32、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 事一如教儿时。 【小题 6】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3分) 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 4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C 【小题 5】又十载归 卜居于鄱阳 铨年且二十 明年娶张氏 母女视之 训以纺绩织事 一如教儿时。 【小题 6】 你这么大了不好好学习,我凭借什么去见你父亲? 日后女婿归来,你替我对他说,我死无所憾,遗憾的是不能见到你的孩子成人。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女子出嫁; C项:丑时,即一点到三点; D项:规劝。 考

33、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此题一般四个选项三个正确,而本题却是四个选项一个正确,所以此题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住这种题的做法,出什么题都难不倒,因此要掌握一些方法,如代入法、联想法等。 【小题 2】 试题分析: C项: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A项: 转折,竟 /表顺承,才; B项:代词,什么 /副词,为什么; D项:表承接,才 /表并列,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要想在高考中准确解答古文虚词选择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

34、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题 3】 试题分析: 是表现母亲才学,应排除。 考点:筛 选文中信息。 点评: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这与 “以德治国 ”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 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 ”,命题人看准了这 一点,往往在 “某一种 ”传统美德的 “点 ”上命题,制造出 “主旨错位 ”的误区。 【小题 4】 试题分析: C项 “用

35、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 ”说法不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 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 5】 试题分析:根据减分断句的原则,本题分值 3分,所以断句的位置很可能是 6处或是 9处,但基于文段比较短,所以 6处的可能性更大。再根据语法知识,完整的句子往往是主谓宾的结构,名词、代词往往作主语和宾语,介词 “于 ”后面要有宾语。参考译文:又过了十年归来,我们在鄱阳定居,那时我已经二

36、十岁。第二年,我娶了张家的女儿,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她,教给他编织纺 线之类的活,就像教我的时候一样。 考点:断句。 点评: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小题 6】 试题分析: “何以 ”宾语前置,凭借什么; “汝 ”你的;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女子 ”你的孩子; “恨 ”遗憾; “成立 ”成人;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

37、整语 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参考译文: 我母亲姓钟,十八岁时嫁给我父亲。父亲见义勇为,喜接宾客,乐于施舍,散尽数千金,囊箧空空,家里却宾朋满座。母亲解下簪珥,办理酒浆,菜盘酒杯里未尝有不丰厚的情况。过了两年,母亲生下了我,家境日益破落。因此父亲计划宦游燕赵,让母亲和我回到外祖家并寄食那里。外祖身高须白,喜欢饮酒,饮到兴致之时,便大声吟诵自己作的诗,让母亲指出诗中的毛病。母亲每指出一个字,外祖就饮满满的一杯酒,母亲指出多处之后,外祖高兴地捋着胡须大笑,举着酒杯自 呼道: 没料到我家竟然会出这样(不凡)的女儿! 记得母亲教我的时候,编织纺线的工

38、具都放在身边,膝盖上放着书,让我坐在膝盖边读书。我如果懈怠,母亲就用夏楚(处罚的两种工具)稍加责打。一会儿又拉住我哭着说: 你这么大了不好好学习,我凭借什么去见你父亲? (我和母亲常常)到第二天丑时才睡觉。庚戌年,外祖母病重,母亲伺候她,外祖母吃饭喂药,母亲必须先尝后才喂给她。外祖母病危,哭着对母亲说: 你的身体本来就虚弱,现在你比你哥哥们又劳累,你太憔悴了。日后女婿归来,你替我对他说,我死无所憾,遗憾的是不能见到你的孩子成人。 希望你们好好诱导他! 外祖母说完这些话就去世了。我十岁的时候,父亲归来。过了一年,又携带我和母亲,一起出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父亲如果有过错,母亲一定会正言厉色地婉转规

39、劝他。有时父亲正在生气听不进母亲的话,母亲就暂时打住,等到父亲的怒气渐消,又尽力规劝他,直到父亲听进去了才停止。父亲每次断绝大的案件,母亲就拉我站在桌前,对父亲说: 希望你在心中牢牢记住孩子! 父亲多次点头答应。又过了十年归来,我们在鄱阳定居,那时我已经二十岁。第二年,我娶了张家的女儿,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她,教给他编织纺线之类的活,就 像教我的时候一样。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诗是诗人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的。 【小题 1】这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抒发了

40、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2】本诗三句不着 “雪 ”字,却处处在写雪,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或从哪些角度)来写雪的。( 4分) 答案: 【小题 1】这首小诗通过 “衾枕冷 ”、 “窗户明 ”、 “雪重 ”, “折竹声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小题 2】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 “夜雪 ”,全用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 “衾枕冷 ”,暗示雪之寒。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窗户明 ”,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

41、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 “折竹声 ”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和雪之重,诗人从 “已讶 ”到 “复见 ”再到 “时闻 ”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通过 “衾枕冷 ”、 “窗户明 ”、 “雪重 ”, “折竹声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

42、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 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作者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 ”,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 “冷 ”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复见窗户明 ”,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 雪的

43、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仍用侧面描写,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如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等 ;谋篇布局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 ,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语言表达 在 2011年, “开心农场 ”“种菜 ”等网上时尚大行其道,有无数网友一夜之间变成 “种菜人 ”

44、或者 “偷菜人 ”,从中小学生到大叔大妈, “种菜 ”者和 “偷菜 ”者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 “偷 ”菜。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无聊的游戏让人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明。(不超过 70字 ) _ _ _ 答案: (示例 )(1)这个游戏有危害。有的人通宵达旦,熬坏了身体;有的人沉迷于此,荒废了学业;有的人把虚拟当成现实,以偷为荣,滋长了不劳而获的思想。 (2)这是一款成功的游戏。它让人们感受种植作物带来的乐趣,暂时摆脱浮躁与压力,而且多在与自己有较密切关系的人中开展,是 人际关系和谐的体现。 (3)它与其他游

45、戏一样,是工作和生活的调剂,但我们不能过于迷恋,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要有自控力和平常心,要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分开。 试题分析:可以同意第一种观点,也可以同意第二种观点,还可以两者辩证看待。但无论如何,都应首先明确观点,不能模棱两可,然后还要讲明理由。同时注意字数要求,尽量在表述清楚的同时,还要语言简练。 考点: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简明。 点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新闻,了解背景,熟知其主要事件和细节,确立点评的方向。 2、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新闻点评短小精悍,言 简意赅,因此点评目标要集中,点评要到位,一语中的,不可天女散花。 3、评论要有理,应该做到是非分明,导向鲜明,分析精到、

46、深刻,不可杜撰或妄下评论。 4、点评要生动,力求以情动人。新闻点评既要注意思想的针对性、深刻性,还要注意评论的艺术性。用语力求鲜明、生动、形象,使之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避免死板陈旧。 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 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 ,_; _, _。 答案: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

47、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可以领略到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读骆驼祥子,我 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试题分析:分析所给的例子,可以发现仿写的要求:从内容上说,后者应该是从前者名著中感悟到的内容,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名著内容。从结构上来说,句子结构应该是:读,我们可以领略 /感悟 /了解 /体会 +名著内容(人物形象)。 考点:句式仿写。 点评:仿用句式指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仿照其特点造新句。排比句、比喻句、对偶句是考查热点,仿写要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为基础,仿用句式几乎每年必考,且不断出现新的题型,已经成了语文高考的热点,应该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引起我们足 够的认识。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