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1592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 澈 覆 辙撤 除 风驰电 掣 天寒地 坼 B 饯 别 践 约 兽 槛剑 拔弩张 前车之 鉴 C 蓦 然 膜 拜 抹 杀 漠 不关心 秣 马厉兵 D 缜 密 箴 言 甄 别 臻 于致治 忠 贞 不渝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辙 zh,其余的都读 ch; B项都读 jin; C项膜 m 抹 m,其余的都读 m; D项缜 zhn,其余的都读 zhn。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字都是常见字,易错字,词语来源丰富,多数来自于课文,有的来

2、自于日常用语,从多方面选用词语有利于引导学生读准所见字的字音。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随着三甲短信票选的揭晓,历时半年之久,被外界称为 “媒体盛宴、全民狂欢 ”的 “超女 ”大赛终于 曲终人散 。 B去年 7月 16日,牵动无数人眼球的 “哈 6” 哈利 波特与混血王子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露出 庐山真面目 。 C龙财富截住了张贵强,不依不饶地强拉张贵强到派出所,结果使这桩 不可理喻 的 “卖子奇案 ”浮出了水面。 D随着蔡家沟矿难 33条人命的 戛然而止 ,交口县安监局局长武小莉两年敛财数百万的贪婪面目暴露在公众面前。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 “曲终人散 ”乐曲结束后听

3、众散去,比喻某一件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B“庐山真面目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此处望文生义。C“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通情理。此处对象误用。D“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不能形容 “生命 ”。此处对象误用。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到了对象误用(不可理喻、戛然而止)、望文生义(庐山真面目),这是成语使用的几种最常见的错误,几个成语也是常用成语,本题是一道较好的成语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心连心 ”艺术团在老区的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

4、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C改革开放 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也是成败 的关键。 D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春节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方面的消费开支,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句杂糅或后一分句缺主语; B逻辑错误,主客体颠倒,可改为 “对于改革 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 ” 。 C句照应不当,改 “成败 ”为 “成功 ” 考点:本题是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色是贴近生活实际,有时代感。本题提醒考生要关注时事,

5、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苏轼在北宋后期就以文采风流为学者文人所羡慕;南宋以后,他 的诗文集更为流行。 。 他一生执中持平、宇正不阿 他的策论、史论成为许多科举士子摹拟的对象 笔力的纵横恣肆 其他散文和诗歌又以其才华的丰茂 这种政治态度也引起后世正直文人的同情和钦仰 博得后人的爱好 虽屡遭贬谪 而处之泰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本文段的第一个话题,排除 A, “这种政治态度 ”指代的是 ; 是本段的第二个话题, 是对 的解说, 是 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本题通过叙事散文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

6、、连贯,从另一个角度考查了记事散文的谋篇布局,同时还考查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现代文阅读 电影魔术师 卓别林于 1889年 4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 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

7、工人的头上都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象宝库。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卓别林就是在这些 “下层人民 ”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欢跟在街头音乐 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以后他经常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

8、著名歌唱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 别是在模仿艺术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

9、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 他的母亲: “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 善于观察人,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 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 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

10、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科学校学 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 15岁。这个学习机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特别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1912年,卓别林随卡乐诺哑

11、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 卓别林观看了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 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电影评论家曾这样评论他: “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情 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 ” (选自世界名人,有删改) 【小题 1】文章第 2自然段中的划线部分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2】电影评论家对卓别林 “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 魔术师。 ”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5分)

12、【小题 3】你觉得卓别林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1)第 2自然划线部分证明了 “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为下文写他的成功作了铺垫。( 2分) ( 2)这些描述突出表现了卓别林善于观察的特点,说明了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天赋或幸运。( 2分) 【小题 2】( 1)卓别林一生共拍了 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分) ( 2)他可以在电影中用自己的悲伤、笑,甚至小小的手势轻易地激起人的感情,突出了其高超的电影表演 技巧。( 2分) ( 3)专业人士对卓别林的电影表演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 2分)

13、【小题 3】( 1)善于观察。例如:他经常到伦敦街头看发生的新鲜事情;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 ( 2)家庭熏陶。例如: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成为了卓别林的启蒙老师。 ( 3)爱学好学。例如:向 “下层人民 ”学习,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跟街头音乐家学习;向自己的母亲学习;去专科学校学习。 (从 “善于把握机会,发挥特长;勤奋刻苦;兴趣广泛;有心人的帮助 ”等方面作答也可以。) (每一点原因与分析 2分,只答原因或者只有分析只给 1分。其它原因与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卓别林成功的原因,第二

14、段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生活让他接近百姓,让他有机会观察人生百态。所以第二段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此。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扣住了与文章主旨相关的主要内容命题,抓住了主要环节,虽说题目不难,但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时注意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关系。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 “魔术师 ”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在这里应喻指成就高,能牵 动观众神经的人。其次要找到本题的答题区间 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对区间内的内容进行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义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而理解语境义要做到结合上下文,找出关键词,本题的答题区间很明显

15、,难度不大。本题是一个较典型的题,命题规范,有助于学生形成规范的答题意识。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概括各层的大意即可解答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不过命题的形式还是比较灵 活,要求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涉及到了思路结构、段落大意、文章主旨多方面的内容。 诗歌的神韵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

16、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 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 “以禅喻诗 ”或 “借禅喻诗 ”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 “色相俱空 ”的境界。他说: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

17、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 “化境 ”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 “悟境 ”,是 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的 “逸品 ”。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 “冲淡 ”“自然 ”“清奇 ”三品,而不提 “雄浑 ”“劲健 ”“豪放 ”“悲慨 ”等。他反对诗歌 “以沈著痛快为极致 ”,一再强调严羽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司空图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等,并认为 “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

18、。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 坠楼人 ”是 “正言以大义责之 ”,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才 “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 “

19、沈著痛快 ”、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小题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神韵说是王士祯第一个提出来的,之后便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实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 C严羽提出 “以禅喻诗 ”的诗歌理念,王士祯很赞同。 D从 “含蓄、蕴藉 ”的角度来讲,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比杜牧的诗确实更胜一筹。 E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都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只有王士祯的神韵说矫正了两派之失,让中国诗歌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之路。 【小题 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

20、士祯 “神韵说 ”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 3分)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无题) 【小题 3】王士祯所说的 “神韵 ”与前人谈到过的 “神韵 ”有什么不同? (4分 ) 【小题 4】作者对王士祯 “神韵说 ”作何评价?请分条简答。( 4分) 答案: 【小题 1】 A、 E 【小题 2】 C 【小题 3】 前人谈到过的 “神韵 ”概念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内容。 王士

21、祯所说的 “神韵 ”是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特点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每点分,共分。主要从文章第二段信息来整合答案:,是 “局部 ”题。) 【小题 4】 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有,作者认为有偏失。 作者认为,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 点讲,王士祯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王士祯为矫正两派之失而提倡神韵说,作者认为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作者认为其主张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答对一点分,二点 3分,三点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22、A项,原文出现在第一段一、二行。选项 “第一个 ”属无中生有,原文是 “为王士祯所倡导 ”。 E 项,原文出现在第六段第二至六行。选项混淆是非,“矫正了 ”“ 良性发展 ” 错,原文是 “企图矫正 ”“ 抹杀了 导致脱离现实 ”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 理解文章内容要求考生将题目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的比对,重点比对时间词、限制词、关联词、数量词等。本题就在时间、范围、因果关系上设置了陷阱。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为推断题,原文相关信息出现在第五段开头部分。选项 C属 “冲淡、自然、清奇 ”其他项属 “雄浑、悲慨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

23、力。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 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难度也不大,区分度不高。 【小题 3】 试题分析:从原文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这一段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归

24、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分析能力,由于原文信息比较 明确,所以只要学生阅读比较仔细,应该能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着眼 “全篇 ”作答,从多个段落或首尾段来整合。答案:主要从第三至六段中整合,注意关键词 “作者 ”“评价 ”。第三、四、六段的段尾句正是答案:对应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点与上一题重复了,同样是一道归纳概括题,只是难度稍大一点而已。作为考试题,命题时应该更为严谨,尽可能不重复考查同一考点。 文言文阅读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

25、 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 “死灰独不复然乎 ”田甲曰: “然即溺之。 ”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 “可溺矣 !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安国曰: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 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弊。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

26、和亲。 ”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 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 ,谓单于曰: “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 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 。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 “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 ”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 里,行掠虏,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 “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 ” 单于顾谓左右曰:

27、“几为汉所卖 !”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 韩长孺列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因肉袒 谢 谢:道歉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 倍 约 倍:通 “背 ”,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 行 掠虏 行:将要 D单于 怪 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甲 因 肉袒谢 因 人之力而敝之 B 且 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2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 从师而问焉 C 所推举皆廉士,贤 于 己者也 青取之于蓝而胜 于 蓝 D 安国 以 元朔二年中卒 皆 以 美于徐公 【小题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 “为人多大略 ”“忠厚 ”特点的一组是:( 3分) 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安国曰: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 安国笑曰: “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阴使聂翁壹为间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29、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二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小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 (3分 ) ( 2)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 (3分 ) ( 3)单 于顾谓左右曰: “几为汉所卖 !”乃引兵还。 (3分 ) 答案: 【小题 1

30、】 D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B 【小题 5】 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国。 (3分,得分点为 “阴 ”1分, “亡 ”1分,句意 1分 ) 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 (3分,得分点为 “然 ”1分, “许 ”1分,句意 1分 ) 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 “差点儿被汉人欺骗了! ”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3分,得分点为 “顾 ”1分, “为 所 ”句式 1分,句意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怪:以 为怪;觉得奇怪。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优点是扣教材比较紧,如 “谢 ”“怪 ”“倍 ”

31、都可以从课内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解释。紧扣教材有利于学生关注课内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 句为连词, “于是 ”; 句为介词, “依靠 ”。 B项 句均为副词, “况且 ”和 “尚且 ”; C项 句均为介词, “比 ”。 D项 句为介词, “在 ”; 句为动词, “认为 ”。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除了选文中的句子外,所选句子也都是名篇名句,提醒学生平时复习要 重点关注名篇。 【小题 3】 试题分析: 与 “为人多大略 ”无关, “阴使聂翁壹为间 ”并非出自韩安国的谋划。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

32、评:本题与平时所考的筛选信息题有所不同,每个选项中的内容与题干中的要求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还要看清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是否一致。 【小题 4】 试题分析:项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 【小题 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阴:暗地里。使:派遣。为间:做间谍。亡:逃到。( 2)爱:

33、看重。信:信任。以为:认为。( 3)顾:回过头。几:差一点。为 所 :表被动。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的点很丰富,特别是有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并不常见,如 “爱 ”“间 ”。考生平时学习要多培养语感,能结合上下文准确 翻译句子。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 1)这首诗多处写到 “影 ”,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侧面描写)。请找出两

34、处暗写 “影 ”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 (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 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 (或桥影)。 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 “静 ”字。 试题分析: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 “暗写 ”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考点:(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5、( 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点评:本题的第一小题是一个突破,通常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为意象、意境、手法、情感。考查诗歌的内容很 少,而实际上理解诗歌内容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所以说本题抓住了诗歌鉴赏的要点。 语言表达 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 “年画 ”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 40字。( 6分)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本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 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

36、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 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答案: 答案: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年画是 图画, 2 分;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每点 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本题首先拟定 “年画是 图画 ”的主干句子,然后找出相应的定语。下定语首先要符合表达形式的要求,概念表达一般用 “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 ”=“被定义概念 ”的方式。因此我们先要从语段中找相关属概念,提取关键信息,即种差 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同时也要注意种差多时,语序要

37、恰当,不能出现语病。如 “被定义概念 ”=“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 ”。按这一思路总结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两大特色:一、选材好,有中国特色,贴近学生生活。二、考查的点多,概括分析能力、表达应用能力。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作用。 临近毕业时,写下赠言,以示勉励。请你仿照示例,以老师的身份,给同学写两则赠言。 (拟 写的句子不能夹杂公式,除了示例的两科之外,其它科任选两科 )(6分 ) 【示例】英语老师 人生可以有现在时、进行时、将来时,但绝不能有过去时。 历史老师 过去一切虽已成为历史,但书写历史的是我们自己。 答案: 数学老师 人生轨迹

38、可能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语文老师 人生可以有顿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地理老师 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后看,但更多的是向前看。 物理老师 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的不变。 化学老师 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 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试题分析:所写语言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蕴涵学科名词(内容)和人生哲理,且情感积极健康。重点是学科名词的一语双关效果和人生哲理。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个创新,用熟悉的人、熟悉的内容来写句子,让学生更有亲切感。但本题的难度还是不小,学生可能很难写出有深意的话。另外,这些语

39、言网络上也有很多,学生记住其中的一两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那样写作就变成了默写。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只按前 3题计分)( 6分) 【小题 1】江畔何人初见月, ? ,江月年年望相似。 【小题 2】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 【小题 3】烟柳画桥,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 【小题 4】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 【小题 1】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小题 2】迷花倚石忽已暝 栗深林兮惊层巅。 【小题 3】风帘翠幕 天堑无涯 【小题 4】云销雨霁 落霞与孤鹜齐飞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已(易误写为 “矣

40、 ”)、暝(易误写为 “冥 ”)、巅(易误写为 “颠 ”)、堑、销(易误写为 “消 ”)、霁、鹜(易误写为 “骛 ”)。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 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的特点是难写字多,所以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一定要正确书写,特别是对难写字,不能有畏难情绪和侥幸心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什么是正能量?简单来说,正能量就是一切正面的心态、情绪及由此引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理想、信念、乐观、自信、豁达、希望、积极、热情、坚忍、进取、持之以恒,等等。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断接受着来自师长、同学、朋友及社会各方面的正能量;也不断向别人传播着正能量 付之以正,

41、得之以正。无论什么时候,正能量总会给人以向上的动力和不灭的希望,激励我们傲视寒霜、笑迎风雪,让我们的内心更坚定、更强大 请以 “我生命中的正能量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 : 1.自我成长需要正能量。可以从自我角度落笔,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在正能量的支配下奋发努力的故事,或如何在前进路上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也可以写议论文,阐述正能量对自己的促进作用,负能量对自己的反作用。 2.社会进步需要正能量。可以从社会角度落笔,重点阐明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一个良性的社会需要开掘正能量,减少负能量。 3.人生发展需要正能量。在一个人的生

42、命长河中,要积极寻找和积蓄正能量,唯有如此,才能鼓舞自己、发挥潜能,不断朝着人生目标奋进。同时,要自觉抵制负能量,不断校正人生航向。 4.漫谈正能量和负 能量的不同作用。阐明什么是正能量和负能量,两者有何不同作用;如何培养正能量,有效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如何克服负能量,变负能量为正能量,塑造美好心灵,促进民族进步,推动历史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材料出自于最新的新闻素材,有时代感,有生活气息。符合高考作文命题讲究 “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审题难度不大,符合高考不在审题立意上为学生设置障碍的原则。不过个人感觉也社会热点贴得太紧,容易被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