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31606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 火中取栗 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 抛砖引玉 ,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在工作中他们是好搭挡,在生活里他们是好哥们,每天 耳鬓厮磨 ,感情别提多好了。 D对于一年两修的武汉长江 “三桥 ”存在的问题,应当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士召开听证会,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客观,最终成为 不易之论 。 答案:

2、D 试题分析: A 项,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 现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用于此处明显是误用对象。 B项,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此处也是对象误用。 C 项,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指小儿女的相爱。此处还是对象误用。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的错误点一般设置为:对 象误用、谦敬失当、望文生义等,这是成语使用的几种最常见的错误,本题的几个成语都是比较常见的成语,符合高考“常见 ”的原则,但本题三个错误项都是对象误用,考查点过于单一。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 3分)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本段的中心句,总起句, 分别从 “艺术家 ”“科学家 ”两个方面来解说 , “这种看法 ”指 , 分别从 “艺术家

4、”“科学家 ”两个方面驳斥前面错误的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本题通过议论性散文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从另一个角度考查了议论性散文的谋篇布局,同时还考查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 A日方只有正视现实,打消幻想,采取切实措施纠正错误,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才能使中日两国关系重返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B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C刚刚召开的中共 18大必将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5、事 实将继续并已经证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 D虽然 “辽宁舰 ”舰载机外形和外国有些舰载机相似,但是武器系统,比如雷达、通信、导航已经完全国产化,甚至信息化程度要高于外国舰载机,作战半径很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两面对一面,应在 “防止 ”前加 “能否 ”; 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 “已经并继续 ”; 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改为: “辽宁舰 ”舰载机虽然外形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语病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复习时首先要懂得常见的六种语病,要能够进行语法分析,还要注意一些易导致语病的词,如并列短语、句首介词、否定词、关联词等。本题 C、 D

6、项分别与并列短语、关联词有关。 现代文阅读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 “龙的传人 ”。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 ,有 “飞龙在天 ”“龙跃于渊 ”的记载

7、。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 前 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

8、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 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 “头上有角,身体能飞 ”,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第三阶段,公元前 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 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 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 如果说近现代是

9、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 夔龙 应龙 苍龙 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 【小题 1】下列关于 文化的相关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决定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创造了人类。 B所有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C文化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会相对稳定,但

10、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 D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史,文化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创造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小题 2】下面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 ) A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 为 “龙的传人 ”。正因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因而被中国先民视为图腾。 B龙成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的中华文明雏形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 “头上有角,身体能飞 ”,作为龙的雏形已成。 C龙并非单一形态,也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发展变化是龙的本性,最终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形态。 D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

11、蛇龙 夔龙 应龙苍龙 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 【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足以证明文化就是创造,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B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和陈富成先生充分论证了这一观点。 C据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的观点,龙的起源发展,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前三个阶段龙的形态呈现为一元格局,只在第四阶段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 D定型后的龙的特

12、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可见 牛、象、鹿等动物都为人们所喜欢,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取代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人类创造文化 ”并非 “文化创造人类 ”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社科文的阅读会涉及到很多概念,考生阅读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命题者在词语意义上出题往往会设置混淆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陷阱,而本题却是将两上概括之间的关系故意弄错,这是一个新的命 题形式,值得借鉴。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强加因果, “龙能腾空潜水,

13、能升天入地 ”直接作为事实呈现显得牵强; B项, “大体相当于 ”并非 “相当于 ”; D项,并非都是陈富成的观点,标点使用有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规范的理解文意题,需要考生能仔细阅读文本,特别关注修饰词、限制词、时间词等。命题者往往在这些方面设陷阱。本题 B项就是扩大了范围,与文意不符。 【小题 3】 试题分析: B项,陈富成的观点并未证明龙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同步前。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 析能力。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

14、。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难度也不大,区分度不高。 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 写作时色胆包天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 “腐败 ”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 “腐败 ”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他: “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

15、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 “味道好极了 ”。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 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

16、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 18 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 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

17、被人理解。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 “风快 ”。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 ”。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 ,而说 “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 “炮孩子 ”。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 “炮孩子 ”,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 “莫言

18、 ”。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 ,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 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

19、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 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20、( 5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 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 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以 “莫言 ”为笔名,意在 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

21、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 【小题 2】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有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 请结合全文概述。( 6分) 【小题 3】文末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6分) 【小题 4】老托尔斯泰虽未曾得到诺奖,但他的言说成为诺奖一个隐蔽的信条 “ 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 ”作为世界的基本细胞,作为主体感知的源头和存在的基础,村庄提供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图式,成为我们想象世界的首要依据。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 “高密东北乡 ”(莫言家乡的象征)的文

22、学王国,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C、 E 【小题 2】 莫言的想象力首先来源于童年饥饿的记忆。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 至连煤块都说 “味道好极了 ”。 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乡村的生活资源。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恐惧。小时候听了很多鬼神妖怪的故事,当时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莫言就觉得周

23、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想象力就产生了。 【小题 3】( 6分) 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勇气敢说 话敢做事,不会有所顾虑和畏惧。 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对社会无益,也会影响文学的品格。他坚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他要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敢于将黑暗彻底暴露,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

24、写 ”。 【小题 4】( 8分)示例一: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着鲜活的 生命力,并能被世界范围的读者所理解。中国乡土文学有着深厚的魅力。 莫言谈自己的文学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而那种生活是属于乡村的生活。原文中关于放牧一段描述,就是最好的说明。 原文中莫言说自己的小说语言是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他把许多方言土语,写到书上,非常典雅古朴同时也通俗易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 用到叙述中。 当代

25、作家中的贾平凹是一位致力于描写陕西农民的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秦川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举其他作家也可以) 示例二: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增强作品的独创性,每个作家只有找到自己的独创性,才能得到世界更大的认可。 莫言小说语言是比较庞杂的,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他在语言上有自己的特色。 他并没有为了得诺贝尔奖而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 现在很多作家是在为政策而写作,为文学奖而写 作,为市场而写作,这都是不对的,会写得庸俗,失去特色。莫言的获奖也许对中国纯文学是一种提升和推动,会让作家更加将身心沉潜

26、到文学中,是为让文学写作的作家更能找到自信。 示例三:作家总是从熟悉的生活写起,总是把自己身边的人物,甚至把自己的亲人当作小说中的人物来描写。 联系现实:如汪曾祺的胡同里的文化,铁凝作品中的笨花镇、保定府,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里弄、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贾平凹笔下的商州等都可以证明这点。 能和老托尔斯泰的话及莫言的创作联系起来,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 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文学概念 ”不是通过大学生邻居来家获得的, B项,应

27、是 “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并非没东西可写; D项, “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错,莫言是说通过作品来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 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 2】 试题分析: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 ”这一句是总起句,接下来的 “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 ”“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

28、”这几个段落就是对总起句的解说。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规范的归纳概括题,有明确的答题区间,文段中有明显的中心句,这样的题规范、严密,不会引起争议,更不会让考生无从下手。规范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小题 3】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中 “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 ”与写作时 “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说低调,后者是说敢于说真话。文中与此内容相关的文段是 “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 ”至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要求考生理解

29、句子的含义,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考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 “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 ”。这句话 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是一个意思, “美 ”是一个普世的概念,民族特色的美也是普世的美,所以解答本题要将 “民族的 ”与 “世界的 ”两者的关系弄清,然后结合莫言的创作风格和自己的认识展开来谈。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探究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材料很好,托尔斯泰的话很有深意,与莫言的创作原则很接近,可见命题者的用心之深。这样的命题既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解、探究能力,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30、。 谁是谁的痛 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 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这身行头他还从没穿过,老是感觉不舒服,鞋也把脚夹得厉害,但已顾不得这些了。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 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婚礼是儿子在城市一手操办的,他当老子的根本就没粘上

31、边,现在,他绝不能给儿子丢脸。父亲第一次给邻居张了嘴,说是要用人家的三轮车把他送到汽车站。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事才能配舍那张老脸。 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 “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 ”父亲连连说: “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 ”“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 ”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 个脑袋: “爸,你别乱跑。 ”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

32、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 “请新郎父亲讲话! ” “来了! ”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 “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 的祝福 ” 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 “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 ” 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 “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 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

33、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 “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 ”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 “请新郎的父 亲讲话! ”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

34、面 【小题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 “能否 去参加 ”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 段中, “皱着眉头小声说 ”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

35、,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小题 2】第 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3】你认为小说标题 “谁是谁的痛 ”有什么含义?( 6分) 【小题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他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 照应第 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 “来了 ”,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 “僵立在那里 ”的尴尬。 为小说最后父亲 “泪流满面 ”做铺垫。(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有:扩大文章

36、容量、丰富文章内容;引发情节悬念,制造文章波澜;塑造 人物形象,增加形象厚度;照应上文,铺垫下文等,解答本题可以从后两种情况考虑。) 【小题 3】 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 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 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 【小题 4】父爱如山。父亲艰难地把儿子养育大,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不给儿子丢脸,父亲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遇到尴尬后,他默默地回到山村独自痛苦,保全了儿子的所谓脸面。付出一切,忍受一切,无怨无悔,在儿女成长中默默老去。我们不该忽视这份爱,更不该伤害我们的父亲,不能让他们因我们而心痛。(解答本题 应从 “父爱 ”和 “如何对

37、待父爱 ”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父亲没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花钱,还有他不是不愿去,而是有前面所说的那些困难,所以没去。 C项,儿子的心理主要是尴尬。 E项,本文的主旨是赞美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的几个选项设置不太好,除了 E项明显错误外, A、 C两项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很有可能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结果。这类题还是明确一点为好。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有: 扩大文章容量、丰富文章内容;引发情节悬念,制造文章波澜;塑造人物形象,增加形象厚度;照应上

38、文,铺垫下文等,解答本题可以从后两种情况考虑。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文章的写作顺序不是高考中的常考题,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容易忽视,月考中考一考还是能让学生加以重视,因为即使不考,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多种顺序也是很好的。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最主要的是要理解标题的中的两个 “谁 ”,文中只有两个主要人物, “父亲 ”和 “儿子 ”,所以 “谁 ”指 “父亲 ”和 “儿子 ”应该不难看出。第三层意思,“谁 ”指 “我们每个人 ”这就得联系本文的社会意义来思考,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与文

39、章标题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命题的新途径,对以后的命题有一定的指导性。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读后感的性质,所以解答本题应从 “父爱 ”和 “如何对待父爱 ”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分析作答。由于本题的主旨明确 ,所以回答本题应该不难。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点评:写感触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再进一步消化文本,是对阅读作出的更高要求。作为考试题能较好的区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文言文阅读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 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

40、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 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

41、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 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 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 “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 ”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七十三)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议迁 府三司 于 许州者于:到 B恪言 非便,遂 寝 寝:停止 C属吏 以 羡金赆,挥之去以:因

42、为 D其党密 构 于帝构:陷害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 )( 3分)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

43、,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 “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 ”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 1)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4分) (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6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 1)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 “停止 ”、 “结束 ”、 “罢休 ”也可)。( 4分。 “遣 ”“摭 ”

44、“已 ”三个得分点。) ( 2)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 6分。 “携 ”“抑 ”“为 所 ”“行 ”四个得分点。)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以:介词,用。本句意思为: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同一题中进行测试,开拓了新的命题形式,但考查的内容相对变少了,这就要求命题者尽可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词命题。 【小题 2】 试题分析: 是表现了徐恪办事的灵活,随机应变。 指徐恪请求延缓税赋之事,与 “刚正 ”无关。 是从侧面表现徐恪的刚正。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45、 点评:这是一道文本信息筛选题,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 “刚正 ”就是限制条件。命题 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或者在答题区间外找一些信息迷惑考生,如本题中的 。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应为 “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 “及帝即位,又复之 ”上设了陷阱。 【小题 4】 试

46、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 遣:驱遣。(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 摭:搜集。(可根据字形推断) 已:停止。(常见词) ( 2)抑:降低(价格)。 为 所 :表被动。(固定结构) 行:施行。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遣、摭、抑。固定词组:为 所 。两句话包含了多种常见的文言现象。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香严闲禅师 )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 【小题 1】诗以言志,说

47、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 6分) 【小题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5分) 答案: 【小题 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分。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分。二者语意贯通,都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敢于进取的勇气。分。 【小题 2】整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分。借写瀑布的 “不辞劳 ”、 “出处高 ”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 ;分。借写瀑布的 “岂能留得住 ”、 “ 终归大海 ”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诗虽为两人共同创作,但托物言志,浑然天成。 “出处高 ”

48、“终归大海 ”即为作者的志向所在。综合这两个方面解答本题就不难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点评:本题选材很好,一首诗,两个作者,一个主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本题的第二问 “有什么共同之处 ”指向不清,考生可能有无从下手之感。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很明显的,所以答题时应将物转化成人,将咏物之语转化为人的志向。 “出处高 ”“岂能留得住 ”、 “ 终归大海 ”“作波涛 ”都是写人的远大志向。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本诗 “托物言志 ”表达技巧是很明显的,估计会有考生答 “对比 ”,所以本题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区分托物言志和对比这两种手法。 “托物言志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