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陕西渭南希望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31624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陕西渭南希望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渭南希望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渭南希望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渭南希望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渭南希望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陕西渭南希望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将以下 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她穿着很旧的棉袄,破布鞋,显得很寒伧。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学生来度日。 回到家乡之后,又受着轻视、排斥、欺侮,很窘迫,几乎无地自容。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公交车进城了。 说起自己的经历来,她说她后来没有经费,不能再读书,便回来了。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 对主人公的描写顺序是 从现在追溯到过去 再回到现在。 句中出现 “又 ”说明 不是首句。 句是对前面不佳状况的解释 ,不宜作首句。从逻辑关系看 , 句是对现在

2、状况的描写 , 句是对这一状况的解释 , 句是转折句 ,紧承 句 ,最后由 句进一步描写现在。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点评:语言连贯题可以先判断语段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性的,还是记叙性的,还是散文性的,不同性质的语段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不同的。如本文段是记叙性的文段,对记叙性语段的排序,要注意中心句的确定及关联词语的提示性作用,还有时间关系等。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B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

3、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C最近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经营者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变相提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D经典是什么?经典作品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 “我正在重读 ”,而不是 “我正在读 ”的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 ”句式杂糅。 B.项 “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并列不合逻辑、成分残缺,应在 “政治常识 ”后加上 “教学 ”。 C.项成分残缺,应在 “变相提价 ”后加上“等价格违法行为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语病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

4、。复习时首先要懂得常见的六种语病,要能够进行语法分析,还要注意一些易导致语病的词,如并列短语、句首介词、否定词、关联词等。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雅典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射出最后一枪时 歪打正着 ,击中别人的靶子。今年北京奥运会上,埃蒙斯的最后一枪又大失水准,仅 4.4环再次断送金牌。 B战士小李去年探亲期间,曾和乡亲们一同英勇抗击桑美台风,但回部队后他一直没说,直到家乡给部队寄来感谢信,这才 东窗事发 ,受到表彰。 C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 “聪明人 ”便打起了 擦边球 ,以此谋取私利。 D你刚大学毕业,进公司才三个月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虽然机会难得,但你

5、最好还是 敬谢不敏 ,先在基层锻炼几年再说。 答案: C 试题分析: C.擦边球 比喻 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 A.“歪打正着 ”指方法本不恰当 却侥幸得到满意的结果 不合语境 B.“东窗事发 ”指东窗下谋划的事被告发。比喻阴谋败露。 D.“敬谢不敏 ”是谦辞 因为没有能力而推辞。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情色彩、 望文生义

6、、使用对象、 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情色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现代文阅读 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美学对感性形象的把握有两套方式,第一套分为:正常、美、丑。第二套由第一套发展而来,分为(由美而来的)美感、(由悲而来的)悲感、(由丑而来的)喜感。从文化的角度看丑,主要与第一套分类相关。美是高于正常的理想形象,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形象。一旦确立了正常的标准,美与丑随之产生出来。俯仰历史,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建构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虽然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变化且

7、呈为多样,但在不同之中又有 共同的规定。 那么,丑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英国美学家夏夫兹伯里说: “无形式的质料自身即是丑。 ”即在客观上,一个感性形象如果没有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式呈现,就是丑。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说:“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即从主体说,当面对一个从文化的正常标准来说不完善的感性形象时,就产生丑感。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 “丑是不成功的表现。 ”即当人制作文化物品或艺术作品时,没有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意图,这物品和作品就是丑。 在现实生活中,丑使人不快,不忍看、不愿听、不堪闻,和让人生憾或羞愧、或生怯、怕见人。而美学之为美感之学,是要让任何对象都成为审美对象从而让人感到快乐。

8、不同的审美对象给人的快乐是不同的,但能带来快乐却是共同的。丑在被美学变为审美对象时,就成了滑稽。从美学上谈丑,就进入了美学的第二套系统,美(感)、悲(感)、喜(感)。由丑而产生的滑稽之人、物、事,总令人开怀而笑,由滑稽而来的审美快乐,在美学上被称为 “喜 ”。区别于由美而生的乐感和由悲而来的痛感。而滑稽的艺术作品,被称为喜剧型艺术。 滑稽让令人不快的丑转变成为令人 快乐的喜感之笑,其要义在于,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 “不伦不类的组合 ”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 “伦 ”与 “类 ”都是正常,具有历史尺度和理性尺度,而 “不伦 ”是低于正常之伦序, “不类 ”是低于正常之类型。文化在

9、历史中建构起正常尺度时,同时就产生了正常的正方向榜样即理想性的美和负方向的低于正常的丑。这些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夸张的功能,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让整个文化意识到丑的标准,而丑的建构又是为了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面对被夸张了的滑稽之丑,使本来略为低于正 常的人,在比较中有了宽慰感且认同于文化的正常和理想。 滑稽总是表现为不伦不类的组合,因此,不伦不类的组合导致人们用其美学规律去创造喜剧型艺术以教化社会,通过笑声意识到自己低于正常,从而趋向正常。滑稽是无害的,这无害本身就显示了主体的自信与强大,只有把对象看成低于主体,人才会笑 在笑中,内蕴了文化正

10、常的规范力量,人解脱了社会的压力,增强了自己在压力下的信心。 【小题 1】关于丑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丑和正常、美一样是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样为文化所规定。 B美学意义上的丑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正常、美也 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C从文化的角度看丑主要就是按照第一套标准把握丑这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D美的形象是理想的高于正常形象 而丑的形象是畸形的比正常形象要低。 【小题 2】对丑的共同点理解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丑的共同点就是从客观上、从主体上、从文化角度观之都是不正常的。 B丑的共同点就是一个客观事物没有按照文化规定的正常形式呈现的 C丑的共同点就是一个感性形象从文化的正常标准

11、来看是不完善的 D丑的共同点就是不成功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世界可以感性形象的方式呈现人们把握住感性形象就把握住了美和丑。 B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不论美和丑都能成为审美对象都能让人感到快乐。 C滑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令人快乐是因为作品的意义低于正常呈现畸形。 D喜剧性艺术作品的教育作用是观众通过笑声和行为使自己趋于正常。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主要就是按照第一套标准 ”的表述不符合文意 B.原文是 “主要与第一套分类相关 ” 【小题 2】 A.文中并未表明 “从客观上

12、、从主体上、从文化角度 ”三个角度看都不正常才是丑的共同点。原文讲得是感性形象它与客观事物是有区别的。 D.原文说的是人制作文化物品或艺术作品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物品或作品就是丑。 【小题 3】 A.“把握住感性形象就把握住了美和丑 ”不符合文意根据原文美与丑是把握感性形象的方式。 C.“作品的意义 ”不符合文意应该是 “作品的形象 D.“观众通过笑声和行为使自己趋于正常 ”不符合文意原文内容是 “通过笑声意识到自己低于正常从而趋向正常 ”。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点评:一、文章 选得很好,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给学生以审美教育。二、几个小题多数有梯度,符合难

13、易结合的原则。三、考查的点比较丰富,但个人认为第三小题改为推断题更好。 “长江女神 ”芳踪已逝 文 ShA.iOster编译 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 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 “长江女神 ”。 上世纪 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 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 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

14、估计,这种身长 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 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 ”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 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

15、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 ”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 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 “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 皮利里于上世纪 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

16、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 “白鳍豚先生 ”,他是从 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 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 “淇淇 ”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 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

17、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 10 头以上白鳍豚,他 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 “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 “长江女神 ”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

18、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 “长江女神 ”,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小题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 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 【小题 3】文

19、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 “拯救白鳍豚 ”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小题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 “曝光 ”“揭丑 ”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 “曝光 ”“揭丑 ”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8分 )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属于导语部分。 (1分 )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 (1分答出两种即可 )主要作用有 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 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 介绍 “长江女神 ”白鳍豚 呼应题目。 提出问题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分答两点即可 ) 【小题 3】 凸显了白

20、鳍豚的濒危处境 拯救工作刻不容缓。 表明 “拯救白鳍豚 ”希望渺茫 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 凸显报道的客观性 增强说服力。以上 3点 每点 2分 【小题 4】我认为应该鼓励 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表述观点 1分 阐释观点 1分 )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 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 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 “用事实说话 ”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 “曝光 ”“揭 丑 ”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 “坏现象 ”做斗争的无畏精神 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 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

21、范 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 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 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答出两个角度即得 6分 如持否定观点 言之成理亦可 但最高得 4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B.项 “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错。 D.项 文中说是 “原因之一 ”并非关键原因。 【小题 2】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 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新闻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就能吸引受众。所以我们写导语时,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白描等,使导语更加好懂、好记,从而使受众在对导语产生兴趣的基础

22、上,接受新闻信息。 【小题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呼吁人们从白鳍豚的消失中醒悟过来,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写重量级的人物关注这件事,可见事件的严重性和必要性等。 【小题 4】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开放题,是否鼓励 “揭丑 ”“曝光 ”这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题,无论是鼓励还是不鼓励,答案 :应该与 “新闻体裁 ”“新闻工作者 ”“社会影响 ”等结合起来。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新闻作品的能力。 点评:鉴于高考中实用类文体考查的有限性和命题的导向性,新闻阅读以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反映时代风貌,感悟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成为高考备考的要点之一。基于此,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备考效果,我们有必要从新闻写作的普遍规

23、律来反观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从 “内容(写什么)、结构(怎么写)、主题(为何写)、文笔(写的如何) ”等四个方面来分类研究,以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俄罗斯妈妈 弗拉季斯拉夫 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混蛋, 畜生。 ”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 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 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 ”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

24、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 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 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 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 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 好 好 谢谢 好 谢谢。 ”汉斯结结巴巴地说

25、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 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 可以吗? ” 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 ”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 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

26、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 ” 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 “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 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

27、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 ”巴甫洛夫娜对丈

28、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 ”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 “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 ,李冬梅译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 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

29、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小题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作用请概括说明。( 6分) 【小题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

30、理由。( 8分 ) 答案: 【小题 1】 D、 A 【小题 2】 表现出巴甫洛夫娜对汉斯礼物的喜爱和对汉斯的惦念牵挂显示出她的善良、宽厚和慈爱的性格特征。 费多尔的答话反映出他对汉斯的嫉妒和对法西斯的仇恨以此与巴甫洛夫娜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她的高尚品质。每点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3】 从表现主题看汉斯的悲惨境遇激起了巴甫洛夫娜的同情表现了俄罗斯 母亲和俄罗斯人民的广阔的胸怀。 从塑造人物看汉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衬人物写他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巴甫洛夫娜使俄罗斯妈妈形象更加丰满。 从情节发展看塑造汉斯这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使巴甫洛夫娜对他关爱的情节更为合理也为后来对他的思念等情节做铺垫。每点 2分

31、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 “小凳子 ”线索起的作用大。 “小凳子 ”在文中先后出现过四次而 “送吃的 ”出现三次 “小凳子 ”勾连的情节更具体。 “小凳子 ”几乎贯穿小说的全部情节 如守卫欲没收小凳子 战俘们帮藏小凳子 汉斯送小凳子 俄罗斯妈妈用小凳子 使情节浑然一体。 表现 形式方面 “小凳子 ”不仅起到结构情节的作用 还能发挥以物寓情的作用 寄托汉斯及战俘与俄罗斯妈妈之间的深厚情谊。 观点二 “送吃的 ”线索起的作用大。 “送吃的 ”是小说中的主线索 而 “小凳子 ”则是副线索。 “小凳子 ”所贯穿的情节是由 “送吃的 ”这条主线派生出来 是对俄罗斯妈妈善举的回应。 表现形式方面

32、“送吃的 ”是直接描写 直接表现俄罗斯妈妈的人性美。 观点三两条线索起的作用都大。 两条线索是平行关系 各自勾连与其相关的情节 形成小说完整的情节。 两条线索相呼应 既表现俄罗斯妈妈的慈善的行为 又表现汉斯的感激与回报 从两条线索贯穿的情节中表达化仇恨为大爱的主题。 表现形式方面 “送吃的 ”贯穿的情节是直接表现主人公俄罗斯妈妈的美德 “小凳子 ”之情节则从侧面间接表现她的美德。观点明确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6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B.还有看楼人安德烈的指路。 C.“为那里的人修了一个小广场 ”错误小广场不是德国战俘修建的。 E两人间的 “敌对 ”关系表述错误是由敌对到朋友再到亲人

33、的关系。 【小题 2】本文的主题是歌颂巴甫洛夫娜超越民族和战争的爱,她这种爱体现在她对汉斯的爱上面。喜爱汉斯送给他的小凳子无疑是对汉斯的爱的表现之一。而她身上所具有的爱并不是每个人所具有,比如她的丈夫,正因为这样,才能理显其爱的伟大。 【小题 3】小说、散文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2)对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3)对环境的作用;( 4)对主旨的作用;( 5)对情节的作用。其次,要考虑两种手法:( 1)正衬;( 2)反衬。 【小题 4】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考试时通常要求分析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这种双线结构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

34、来连接,两条线所起的作用相辅相成,二者互为依存。本文即如此,所以分析时可以概括这 一原则思考,答案:不唯一。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点评:本题分别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小说构思等方面命题,考查的点全面,这几个考查点也是小说阅读中的常考点。个人认为第四小题对双线结构小说的构思考查形式较好,用一个开放式的探索究题考查对小说的构思的分析,让学生不受约束,但又不天马行空,让学生在 “有限的广阔空间 ”中驰骋自己的思想,符合高考的命题原则。 文言文阅读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

35、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伙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问。曼卿隐于酒,秘演臆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 无所合,因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 !二人者, 予乃见其盛袁,则予亦将老矣

36、!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胜其橐山,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峰,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遭其盛时以悲其衰。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 【注】 (q0)打开 橐 (tu)袋子。 V(1)高峻陡峭。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犹以谓国家臣 一 四海一 统一 B往往 伏 而不出伏 埋伏 C庶几狎 而 得之狎 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D无所合 困 而归困 困顿 【小题 2

37、】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现秘演 “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的一组是 ()3分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 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蚌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独其诗可行于世 状貌雄杰。其胸申浩然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的人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 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昧的好作品。 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 7把文言文

38、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 【小题 4】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3分 (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4分 )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3分 )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1、所以我常常喜欢和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2、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时长歌吟诗欢笑狂呼来求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 3、在他要远行时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因此说到他盛年时的情景来悲叹他的衰老。 试题分析: 【小题 1】伏:蛰伏 【小题 2】 写他要到东

39、南游玩 是贤士喜欢和他交往 写他的诗作流行。 【小题 3】 “在曼卿的诗作至上 ”无根据。 【小题 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 1)故:所以。游:交游、交往。因:通过。阴:暗中。( 2)适:适合。何其:多么。壮:豪壮。( 3)在他要远行时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因此说到他盛年时的情景来悲叹他的衰老。叙:动词,为 写序。因:因此。悲:悲叹。衰:衰老。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一、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考得比较灵活,有课内知识迁移,也有语境分析。三、翻译题句子选用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诗歌鉴赏 丹阳送韦参军 唐 严维

40、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 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 1】 “一别心知两地秋 ”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小题 2】这首诗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 5分) 答案: 【小题 1】 “两地秋 ”使用了双关的手法。 2分 “秋 ”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2分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 “心 ”上有 “秋 ”说明 “愁 ”。 2分 【小题 2】以景结诗。 1分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 “飞尽 ”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2分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了作者的悠悠情思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2

41、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一别心知两地秋 ”,交代送别的时间 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 “两地秋 ”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 “愁 ”字。 “愁 ”字可以被分解为 “心 ”、 “秋 ”两字,故诗人往往用 “秋心 ”、 “心上秋 ”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 ”字。本句 “一别心知两地秋 ”,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小题 2】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 ”这一句转接自 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江南 ”、“江北 ”,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

42、阻隔。丹阳在江之南, “江南 ”“江北 ”,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 ”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 ”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 “望 ”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 “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 “飞尽 ”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 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 ”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个人认为命题不够规范,两道小题都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43、,这在高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其实第二小题完全可以改为鉴赏诗歌的情感。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题。( 7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 夫圣人之治国 ,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 ,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 ,用人不得为非 ,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子 ) 注 : 为吾善 :自我完善。 用 :使。 不计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 ,即不到十个。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 5个字 孔子韩非子 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答案: 孔子 为政以德 1

44、分 韩非子 以法治国 1分。 孔子认为 “法治 ”虽有一定的作用 但也有缺陷 所以要 “德治 ”2 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 要管理众人 必须以法治国。 3分 试题分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孔子的为政观; “故不务德而务法 ”这是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认为以法治国仅能 “民免而无耻 ”, 而不能“有耻且格 ”;韩非子认为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 ,用人不得为非 ,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故不务德而务法 ”。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化经典的能力。 点评:文化经典题比较难,首先是文意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应有适当的注解,减轻学生的阅读难度。其次,文段思想的

45、理解更难,最好选择关系较紧的文段,否则学生很难下手。本题的文段理解难度不大,两个材料的联系也很挺紧密,所以题目难度不大。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每空 1分) 【小题 1】往者不可谏, 。 【小题 2】 ,钻之 弥坚。 【小题 3】岁寒, 。 【小题 4】富贵不能淫, , 。 【小题 5】谨庠序之教, , 。 【小题 6】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 【小题 7】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 答案: 【小题 1】来者犹可追 【小题 2】仰之弥高 【小题 3】而知松柏之后凋也 【小题 4】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小题 5】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46、路矣 【小题 6】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小题 7】神人无功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犹(易误写为 “尤 ”)、弥、凋、悌、颁(易误写为“斑 ”)、矜、功。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的特点是难写字多,所以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一定要正确书写,特别是对难写字,不能有畏难情绪和侥幸心理。 作文 请以 “这世界需要你 ”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 : 自定立意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略 试题分析: 首先,要明确题目中重要语素 “世界 ”和 “你 ”的内涵。 “这个世界需要你 ”这个题目看似很空,但内涵较深,需仔细揣摩。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

47、方曰界 ”。 “这个世界 ”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但现在世界偏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空间; “你 ”,是关键语素,快速选择 “你 ”是写好本题 的前提。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 其次,要分析把握好题目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这个题目讲的是 “这个世界 ”和 “我 ”的关系。要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你?这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你 ”那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否则,容易出现堆砌材料、泛泛而谈、感情苍白的毛病。 要写好这个题目,可实写可虚写,最好要虚实结合。 可在 “有形 ”或 “无形 ”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 “有形 ”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 “你 ”可指我们大家,特别是青年学子,当 然也可以是影响历史的人物或是感动世界感动中国的现代人物,甚至是平凡的农民工和不屈不挠的草根一族;实写一个人一定要概括出这些人物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优秀气质和品格。如:他们敢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无畏奉献的勇气,为国家民族利益和真理殒身不恤、面对困难不低头的的精神,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移的美德,慈祥仁爱、宽容淡定的胸襟,以及超凡脱俗、傲然兀立的张扬个性等等。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美化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